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录取信息 录取信息

高考文言文常考常识及答案_高考文言文常考常识

tamoadmin 2024-06-08 人已围观

简介1.高中文言文文学常识2.文言文注释常考四种类型3.高考中关于文言文的常考的12个文言虚词有哪些,4.高考文言文重点句子字词积累5.文言文常识记忆1. 两道古文常识题 一、 谦称:寡人、臣、不才、妾、下、孤、老妇(全是自称); 敬称:陛下、夫子、足下、公、子、上、君、丈人(全是称对方); 贱称:独夫(即暴君)、竖子(指童仆,“竖”是竖裁的意思,就是通裁的上衣。古时童仆都是穿这种衣服,所以

1.高中文言文文学常识

2.文言文注释常考四种类型

3.高考中关于文言文的常考的12个文言虚词有哪些,

4.高考文言文重点句子字词积累

5.文言文常识记忆

高考文言文常考常识及答案_高考文言文常考常识

1. 两道古文常识题

一、

谦称:寡人、臣、不才、妾、下、孤、老妇(全是自称);

敬称:陛下、夫子、足下、公、子、上、君、丈人(全是称对方);

贱称:独夫(即暴君)、竖子(指童仆,“竖”是竖裁的意思,就是通裁的上衣。古时童仆都是穿这种衣服,所以称为“竖子”)。

那个13是不是“愚”啊?LZ确定没打错?如果是“愚”的话就是谦称。

“鱼取生”从来没听说过……不懂……抱歉、

二、

经:伐檀(出自《诗经》);

史:荆轲刺秦王(出自《战国策》)、屈原列传(出自《史记》)、崤之战[出自《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张衡传(出自《后汉书》)、廉颇蔺相如列传(出自《史记》);

子:察今[出自《吕氏春秋》(又名《吕览》)]、季氏将伐颛臾(出自《论语》)、鱼我所欲也(出自《孟子》)、庖丁解牛(出自《庄子》)、劝学(出自《荀子》)、愚公移山(出自《列子·汤问》);

集:爱莲说(出自《周元公集》)、促织(出自《聊斋志异》、项脊轩志、捕蛇者说(出自《柳河东集》)、六国论(出自《嘉佑集·权书》。

《采草药》不知道……貌似很少人知道额……

2. 好答案会+分文言文 古文 的古代文化风俗常识

你在百度文库 搜古汉语常识,里面有很多同类文章,挨个看一下古 代 汉 语 文 化 常 识 一、年龄称谓 01、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02、孩提:指2——3岁的儿童 03、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 04、豆蔻:指女子十三岁 05、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06、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 07、而立之年:指三十岁 08、不惑之年:指四十岁 09、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10、花甲之年:指六十岁 11、古稀之年:指七十岁 12、耄耋之年:指八、九十岁 13、期颐之年:一百岁 二、明清科举考试(起于隋代,盛于明清,清光绪31年废止) (1)等级:院试(又叫“童试”,县级考试 ,童生参加,考上为“生员”,即“秀才”。)

乡试(又叫“秋闱”,省级考试,生员参加,考上为“举人”。) 会试(又叫“春闱”,国家级考试,举人参加,考上为“贡士”。)

殿试(国家级考试,皇帝主考,贡士参加,考上为“进士”。其中,第一名叫“状元” 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2)内容:四书五经等,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 三、古代主要节日 (01)元日:正月初一,一年开始。

(02)人日:正月初七,主小孩。 (03)上元:正月十五,张灯为戏,又叫“灯节” (04)社日:春分前后,祭祀祈祷农事。

(05)寒食:清明前两日,禁火三日(吴子胥) (06)清明:四月初,扫墓、祭祀。 (07)端午:五月初五,吃粽子,划龙(屈原) (08)七夕:七月初七,妇女乞巧(牛郎织女) (09)中元:七月十五,祭祀鬼神,又叫“鬼节” (10)中秋:八月十五,赏月,思乡 (11)重阳:九月初九,登高,插茱萸免灾 (12)冬至:又叫“至日”,节气的起点。

(13)腊日:腊月初八,喝“腊八粥” (14)除夕:一年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初旧迎新 四、古代的刑罚 (01)黥刑:又叫“墨刑”,额颊上刺字涂墨。 (02)劓刑:割鼻子(03)笞刑:又叫“杖刑”,打板子(背、腿、臀) (04)刖刑:将脚砍掉(和氏璧) (05)宫刑:又叫“腐刑”,去掉男子(司马迁) (06)膑刑:剔去膝盖骨(孙膑) (07)大辟:砍头 (08)炮烙:将人烧烤死 (09)车裂:又叫“五马分尸”(商鞅) (10)汤镬:将人煮死 (11)腰斩:从腰部斩簖 (12)凌迟:又叫“千刀万剐” (13)弃市:暴尸街头 五、有关官职的问题 1、词语 (1)授官:除 拜 (2)升官:迁 擢 (3)降官:谪 左迁 (4)免官:罢 黜 (5)招聘:征 辟 (6)京官调任地方官:出 徙 (7)大臣辞职:乞骸骨 2、六部: (1)吏部(官职任免升调等)(2)户部(土地税收户口等)(3)礼部(典礼科举学校等) (4)刑部(司法刑狱案件等)(5)兵部(军事军队边防等) (6)工部(工程营造水利等) “六部”是汉以后的中央官职,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六、古代时间、长幼特殊名称1、阴历十五为望,阴历十六为既望或继望;每月底为晦(大月是三十,小月为二十九,初晦即指正月月底);阴历每月初一为朔日。

2、老大为伯,老二为仲, 老三一直到倒数第二都称为叔, 最小的叫做季。

3. 有关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测试题及答案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测试题1.称杜甫为杜工部, 称左光斗为左忠毅公,称陆游为陆放翁 ,分别是以 、、来称呼人。

2."卑己尊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在称别人的父亲时,敬词有令父、等;称自己的母亲时,谦词有家母、等。

3.古代男子年20行" ",女子年15行" ",以示成年,这时才能取" "。4."花甲重逢,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还多一度春秋。

"这是一幅写给 岁老人的寿联。5.古代兄弟之间用" "表示排行。

" "表示最大," "表示最小。6.我国古代对人的称谓有一些特殊的标志,如"从"表示 关系,"先"表示 。

7.我国古代的纪年法有三种: 、、。"淳熙丙申至日"采用的是 。

8.我国古代把农历每月初一叫" ",十五叫" ",月末一天叫" "。9.古人说"点卯"的"卯"相当于现在上午 时到 时。

10.农历清明前的四个节气依次为 、、、。11.1998年是农历戊寅年,按传统说法是属虎人的本命年;据此推算,2000年是农历 年,是属 人的本命年。

12.古人把从黄昏到第二天拂晓分为 更。其中"三更"大致相当于地支纪时法的 时,也就是现在的 时到 时。

13.我国古代思想家用"五行"指的是 、、、、五种物质。14.中国隋唐以后的官职实行 "三省六部制", "六部"是指: 部、部、部、部、部、部,各部的长官均为 。

"六部"中主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的是 。15.古代授官叫 、,降官贬官叫 、。

16.汉代郡的长官称 ,隋唐州的长官称 ,宋代州的长官称 ,明代府的长官称 。17.古代中国曾分置九州,居于九州之首的是 州," "是今河北省的简称。

18.按东、西、南、北、中的顺序,写出"五岳"的名称: 、、、、。19."白下有山皆绕郭,清明无客不思家"一句中的"白下"指的是: 。

20.河南省的洛阳位于洛河之 ,湖北省的汉阳位于汉水之 ,陕西省的华阴位于 之北。21.成语"三教九流"中的"三教"是 、、。

22.传说中的开天辟地、炼石补天、衔石填海的神话人物依次是: 、、。23.我国古代礼仪,宴席的四面座位,以 为最尊,其次是 ,再次是 ,最下位是 。

24.我国古代造字有"六书"之说,"六书"是指 、、、、、。25.古代有"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的说法,句中的"四库"指的是 、、、。

26.古代的节日大多伴有一些民俗活动,如元宵节 ,清明节 ,重阳节 。27.旧时文人的四大雅趣是 、、、。

28."岁寒三友"指的是 、、。29.我国古代五声音阶由低到高排列,依次是 、、、、。

30."入则孝,出则悌。""孝"指善事 ,"悌"指善事 。

31.我国古代的十大古曲是: 、、、、、、、、、。古代文化常识测验题参考答案1.官职 谥号 号 2.令尊 家慈 3.冠礼 笄礼 字 4.141 5.伯仲叔季 伯 季 6.堂房亲属 已去世 7.王公年次记年法 帝王年号记年法 干支记年法 年号干支合用记年法 8.朔 望 晦 9.五 七 10.立春 雨水 惊蜇春风 11.庚辰 龙 12.五 子 前天晚上11点 第二天凌晨1点 13.金 木水 火 土 14.吏 户 礼 兵 刑 工 尚书 吏部 15.拜 除 谪 左迁16.太守 刺史 知州 知府 17.冀 冀 18.泰山 华山 衡山 恒山 嵩山19.南京 20.北 北 华山 21.儒教 佛教 道教 22.盘古 女娲 精卫 23.坐西朝东 坐北朝南 坐南朝北 坐东朝西 24.象形 指事 会意 形声 转注假借 25.经 史 子 集 26.观灯 踏青扫墓 登高赏菊 27.琴棋书画 28.松竹梅 29.宫 商 角 徵 羽 30.父母 兄长 31.高山流水 广陵散 平沙落雁 梅花三弄 十面埋伏 夕阳箫鼓 渔樵问答 胡茄十八拍 汉宫秋月 阳春白雪。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13.D 14 B 15.C 16.(1)话传到外面,掌权的人指控他狂妄轻率,贬潘良贵为监信州呐口排岸。

(得分点:彻、当、黜,各1分,句意2分);(2)宰相掌管一代人才的任免、升降,认为贤良的,自然应当提拔任用,怎么能先表达私人恩情。(得分点:进退、耀、示,各1分,句意2分) 解析 13.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理解文言断句的能力。

解答此题,可根据对句意的整体感知与理解,从整体上将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再根据主谓或动宾关系及人物的动作断句,也可以根据文言标志性词语断句。例如此题可根据人名“高宗顾良贵”及文言标志性词语“曰”等断句。

D项原文标点:子湮欲退,高宗顾良贵日:“是联问之。”又谕子湮且款语。

子湮复语,久不止,良贵叱之退者再。高宗色变,于是二人俱待罪。

所以选D。 考点定位能为文言文断句。

能力层级为运用E级。 技巧点拨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然后再注意常见的句末语气词“者、也、矣、乎、欤”和句首语气词“故、夫、盖、惟”,同时还需注意陈述主语的变化和事件的切分。

例如本题的“曰”“之”“高宗”等。 14.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解答本题,可根据平时的积累,将表述错误的选项找出即可。B项,“借用为对帝王、王后的尊称”理解错误,不包括“王后”。

所以选B。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

能力层级为识记A 易错警示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是近几年高考的一个常考点,命题人往往将此考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放在文言文阅读命题中进行考查,解答此类题,考生往往会有一个方向上的误区,即考生误认为从文本中即可找到答案,而实际上,考查的内容主要依靠考生平时对文学常识的积累与不断的复习巩固。选项中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往往会在朝代、管理部门、人物等方面偷偷的改换其它的内容,迷惑考生,思考时,一定要细心辨别。

例如本题选项B则是考查古代对帝王等称谓的文学常识。 15.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解答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C项,“被皇帝罢官”与原文不符,应是潘良贵自己请求离去。

所以选C。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常见的设误角度有:曲解词义、夸大其词、以偏概全、张冠李戴、颠倒是非、因果混淆、时序错位(时间顺序颠倒)、无中生有、添枝加叶。其中一个错误项的错误设置有隐蔽性和迷惑性,它往往在大体正确的前提下设置一些与原文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不符的内容、词语。

做题时要仔细推敲,认真比对。例如选项C就属于张冠李戴的错误。

16.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翻译句子的理解能力。翻译时,应将待译句子放回语境去理解,也应注意尽可能直译,将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落实,补出省略成分,将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习惯译出。

本题重点词语:彻、当、黜、进退、耀、示。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易错警示翻译文言首先要有语境意识,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

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例如本题应将“彻、当、黜、进退、耀、示”等关键词翻译准确。

参考译文 潘良贵,字子贱,婆州金华人。凭着上舍生的身份开始做官,担任辟雍博士,升任秘书郎。

当时宰相蔡京正用官爵和体禄笼络出名的士人,潘良贵操守、意志坚定不可动摇,亲戚朋友多次替蔡京表达愿意交往的心愿,潘良贵严肃拒绝。靖康元年,钦宗问谁可以胜任宰相,潘良贵极力进言:“何、唐等四人不可以任用,以后他们肯定误国。

陛下如果想要扶危持颠的宰相,不广泛询问下面官吏的意见,使地位卑微的人都知道,不能如意。”话传到外面,掌权的人指控他狂妄轻率,贬潘良贵为监信州泊口排岸。

高宗继承皇位,召入朝廷担任左司谏。拜见皇帝后,请求剿灭奸党,让叛徒在国门处决,敌人就不敢轻视宋朝。

又请求封贤良的宗室到山东、河北,来使国家强大,皇帝巡视维扬,培养兵威来图谋恢复国家。黄潜善、汪伯彦厌恶他的话,改任工部。

潘良贵因进言没有实行,请求离职。 授任考功郎,升任左司。

宰相吕颐浩从容对潘良贵说:“(您)早晚将引入两省任职。”潘良贵严肃回答说:“父母年老正想请求到地方任职,两省的官不是我能做的。”

潘良贵退下对人说:“宰相掌管一代人才的任免、升降,认为贤良的,自然应当提拔任用,怎么能先表达私人恩情。如果士大夫接受他的笼络,又凭什么在朝廷立身。”

凭着直龙图阁的身份担任严州知州。到任两月,请求担任祠禄官。

起用为中书舍人。 恰好户部侍郎向子湮入宫拜见皇帝,说话繁冗芜杂,潘良贵以前与向子湮交好,这天潘良贵暂代起居官,站在殿上,径直走到榻前严厉地说:“向子湮。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9.B 10.D 11.B 12.B 13.(1)单父人吕公与沛县的长官要好,为躲避仇人投奔到县令这里来作客,于是就在沛县安了家。

(2)酒宴快散的时候,吕公就给高祖使眼色,坚持要留下高祖。 解析 9.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靠平时对课文知识的积累,在课外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B轻视。从句子的上下文看,并没有交换官吏的一些事情或做法。

从上文的语境看,高祖做亭长,平时就看不起那些县里的官吏。易,除了有“交换”义外,还可讲成“轻视,看不起”。

所以根据上下的具体语境,应讲成“轻视,看不起”。所以选B。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文言实词的解释,要重视那些在所学课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那些意义与现代汉语中已有较大差异的词语,以及一词多义的词语。文言实词应该用规范的现代汉语词语予以解释,并且要根据该词在某句子中的切实意义给予恰当的解释,以使句子前后语气通畅、意义明白正确为标准。

具体分析时,还要结合着具体语境分析。 10.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理解文言断句的能力。

解答此题,可根据对句意的整体感知与理解,从整体上将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再根据主谓或动宾关系及人物的动作断句,也可以根据文言标志性词语断句。原文的标点为:高祖醉,曰:“壮士行,何畏!”乃前,拔剑斩蛇。

蛇分为两,道开。行数里,醉困卧。

后人来至蛇所,有一老妪夜哭。 考点定位能为文言文断句。

能力层级为运用E级。 技巧点拨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然后再注意常见的句末语气词“者、也、矣、乎、欤”和句首语气词“故、夫、盖、惟”,同时还需注意陈述主语的变化和事件的切分。

1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平时的积累,将表述错误的选项找出即可。

D项,“上坐”是指受尊敬的席位。所以选D。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技巧点拨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是近几年高考的一个常考点,命题人往往将此考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放在文言文阅读命题中进行考查,解答此类题,考生往往会有一个方向上的误区,即考生误认为从文本中即可找到答案,而实际上,考查的内容主要依靠考生平时对文学常识的积累与不断的复习巩固。

选项中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往往会在朝代、管理部门、人物等方面偷偷的改换其它的内容,迷惑考生,思考时,一定要细心辨别。例如本题选项D就属于古代席位的文学常识。

1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分析和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可根据对文章内容的感知,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B项说“为奉承县令的贵客”,不准确, 实为奉承县令; “高祖向来瞧不起这种做法,所以一个钱也没带”也错误,高祖瞧不起那些官吏,不带一钱,是对那些官吏的一种戏侮。

所以选B。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常见的设误角度有:曲解词义、夸大其词、以偏概全、张冠李戴、颠倒是非、因果混淆、时序错位(时间顺序颠倒)、无中生有、添枝加叶。

其中一个错误项的错误设置有隐蔽性和迷惑性,它往往在大体正确的前提下设置一些与原文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不符的内容、词语。做题时要仔细推敲,认真比对。

例如本题选项B就属于张冠李戴的错误。 13.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翻译问句的能力。

译文时,应将待译句子放回语境去理解,也应注意尽可能直译,将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落实,补出省略成分,将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习惯译出。例如,(1)采分点“善”“辟”“客”“家”“焉”一处1分。

(2)采分点“阑”“目”“固”“竟”“后”。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易错警示翻译文言首先要有语境意识,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例如第一题的“家”就属于名词用作动词,翻译时,要翻译准确。 参考译文 汉高祖(刘邦),是沛县丰邑中阳里(邑和里都是当时的行政单位,邑属于县,里属于邑)的人,姓刘。

高祖这个人,胸襟开阔,气量宽宏。不愿干一般人从事的生产劳动。

到了壮年,被试用做小吏,当了泗上亭的亭长。高祖曾经去咸阳服徭役,有机会观看秦始皇出行,他大为感叹地说:“唉!大丈夫就应该这样啊!” 单父(今山东单县)人吕公,跟沛县县令要好,为了躲避仇家,到县令这里客居,于是在沛县安了家。

沛县的豪绅和官吏们听说县令家里有贵客,都去送礼祝贺。当时萧何是县里的主吏(也称主吏掾,是协助县令管理人事考核的官职),主管收纳贺礼,他告知各位贵宾说:“礼钱不足一千钱的,请坐。

高中文言文文学常识

 语文最难的部分是什么,很多同学都说是文言文,读的时候都读不懂,怎么做试卷呢?下面我整理2020年高考最常考的文言实词全梳理,欢迎阅读。

2020年高考最常考的文言实词全梳理

 01 属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________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________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________

 衡少善属文________

 属予 作文 以记之________

 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________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________

 然亡国破家相随属________

 动词,这里指劝人饮酒 动词,隶属 动词,属于 动词,撰写 动词,通“嘱”,嘱托 名词,等辈、类 名词,等辈 动词,连,跟着

 博学能属文,美须眉,善谈论属:撰写

 属鼎治,鼎论如法属:交付

 时方行方田令,即以其事属之属:交付

 自幼好学,善属文属:撰写

 少聪敏好学,善属文属:撰写

 丞相有子就举,欲以属公属:托付

 继迁兵相随属,左右皆望公属:连接

 知县恽侯请余修县志,未及属稿属:撰写

 至是见明将亡,遂属其家通明属:托付

 公曰:“以属狱。”属:交付

 门人为本县所役,告裒求属令属:委托

 02居

 年且九十,面山而居________

 自吾氏三世居是乡________

 佛印居右,鲁直居左________

 昂其值,居为奇货________

 居天下之人,使安其业________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________

 居则曰:“不吾知也。”________

 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________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________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________

 动词,居住 动词,居住 动词,处在,处于动词,积蓄,贮存 动词,治理,安置 动词,停留名词,闲居,指平时在家的时候 动词,担当,担任 动词,过了,经过 动词,占据,占有

 侯居常三年,升山东副使以去居:治理

 子孙不肖而居厚实居:积储

 岩居而川观,无一事系其心居:居住

 居官所以不能清白者,率由家人喜奢好侈使然也居:担任

 未有居郎署者居:任职

 家居,非事未尝入州城。语及时事,辄颦蹙不答居:居住

 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居:占据,占有

 肃入,对坐,出酒馔,执礼甚恭,且录其居止居:居住

 宋清,长安西部药市人也,居善药居:聚积,搜集

 为留守者居半居:占数量,占据

 03 故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________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________

 桓侯故使人问之________

 既克,公问其故________

 暮去朝来颜色故________

 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________

 大人故嫌迟________

 君安与项伯有故________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________

 形容词,旧 连词,所以 副词,特意,特地名词,原因 形容词,衰老 副词,故意 副词,仍然,还是 名词,老交情 名词,缘故,原因

 吾惧夫三蠹之为子孙忧也,故不敢也故:所以

 夫学者不患才不及,而患志不立,故曰希骥之马故:所以

 不见可欲,故其奉于身者薄;奉于身者薄,故其资于物者轻故:所以

 奏请仿汉熙平、唐开成 故事 故事:先例

 贼张敌万窟穴其间,立绝不与通,故楚粮道愈梗故:所以

 其牧守稍薄,则又移居,故其迁徙者,盖十余州焉故:所以

 是故昔之君子每托之以自厉,求君之志,盖亦若斯而已是故:因此

 因之以饥馑,物故流离以十万数物故:死亡

 04 度

 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________

 一年一度秋风劲________

 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________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________

 卒其不意,尽失其度________

 道不通,度已失期________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________

 而死固付之度外矣________

 名词,制度 名词,年 动词,创制 动词,衡量 名词,常态 动词,估计 动词,越过 动词,考虑

 胡瑗掌太学,号大儒,以法度检束士,其徒少能从之度:制度

 其有作,必合古人矩度矩度:规矩法度

 亮又曰:“将军自度何如也?”度:估计

 士大夫与君相知者,咸度君当为朝廷显用度:推测

 可试为之,令易知,度吾所能行为之度:估量

 或多惶惧,失其常度常度:常态

 对曰:“王试度其功。”度:衡量

 05 知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________

 君何以知燕王________

 其真不知马也________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________

 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________

 官知止而神欲行________

 素与副张胜相知________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________

 动词,知道,懂得 动词,了解 动词,识别,分辨 名词,通“智”,智慧,明智 动词,主持,管理 名词,知觉,感觉 动词,认识,熟识 名词,知识

 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知:知道

 出知西安之咸宁,誓于神,不以一钱自污知:管理

 然则知侯者莫如余先也,而乌得无言乎知:了解

 士非好死而乐伤也,为其将知寒暑饥饱之审,而见劳苦之明也知:了解

 亟谋于知道者而考诸古,师不乏矣知:了解,精通

 复命知益州知:掌管

 地险而民多知,其主俗主也知:智慧,巧诈

 06 除

 寻蒙国恩,除臣洗马________

 扶辇下除,触柱折辕________

 攘除奸凶,兴复汉室________

 爆竹声中一岁除________

 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________

 动词,授职 名词,台阶 动词,清除,去掉

 动词,逝去,过去 动词,清理,修治

 予官中都,宗质造朝,除知台州除:授予官职

 届期先生黎明起,扫庭除除:台阶

 为吏者宜宣布德泽,为民除疾苦,宁少数匹驴耶除:解除,清除

 明道元年,除福州观察使除:授予官职

 庭除甚芜,堂庑甚残除:台阶

 从军平陈,以功除岷州刺史除:授予官职

 季昶久任京府,朕欲别除一官。昌期何如除:革除

 07 多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________

 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________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________

 绝山献多生怪柏________

 故传天下而不足多也________

 数量大 副词,大多,大都 副词,常常,往往 副词,多多地,大量地 动词,称赞,赞美

 象升上疏救,不得,弘文卒遣戍。天下由是惜弘文而多象升多:称赞

 君子多其能受善言云 多:称赞

 不自知所由,盖其性所多也多:称赞

 蒙正败,士以此多公 多:称赞

 人用是多疑名,士大夫咸喜与疑交多:称赞

 口不言荣辱,士类益以此多之多:称赞

 08 当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________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________

 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________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________

 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________

 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________

 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________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________

 副有罪,当相坐________

 北邀当国者相见________

 当窗理云鬓________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________

 动词,面对 动词,对等,比得上 动词,应当 动词,担当,担任 动词,判处 副词,在,正在 动词,相抵 动词,把守 动词,应当 动词,主持 介词,对着,面对 连词,通“倘”,如果

 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当:应当,应该

 归田后,尤孤介自持,不接当事当事:权要

 救荒如救焚,有罪,吾自当之当:承担

 尚书令沈约,当世辞宗,每见筠文,咨嗟吟咏,以为不逮也当:处在某个地方或某个时候

 章君负济世长才,当闽寇压境,尝树旗鼓,砺戈矛,帅众而捣退之当:当年

 不别官于其府州县者也,请者必当其人当:合适

 09 易

 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________

 阴阳易位,时不当兮________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________

 贼易之,对饮酒,醉________

 由是贼中险易远近虚实尽知之________

 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________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________

 动词,交换 动词,改变,变换 形容词,容易,与“难”相对 动词,轻视 形容词,平坦 动词,更换 形容词,容易

 既而被檄秀州,至则员溢,就院易一员往漕闱,秦熺果中前列易:更换

 老吏曾腆侮法粥狱,以公少年易之易:轻视,看不起

 河上之丘冢不可胜数,犹之为易也易:平坦

 既以非之,何以易之?子墨子言曰:“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易:改变

 守自负年德,易之,闻其至,笑曰:“臧氏之子也。”易:看不起

 李诺之。然以其文弱故,易之。又年少喜胜,思欲败之,以要一日之名易:轻视

 10 事

 敏于事而慎于言________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________

 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________

 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________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________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________

 著我绣夹裙, 事事四五通________

 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________

 名词,事情 名词,事业 名词,战事 动词,侍奉,供奉 动词,侍奉,供奉 名词,政事量词,件,副 名词,职业

 言大父近开酒肆,不事文墨久矣事:从事

 归田后,尤孤介自持,不接当事当事:权要

 今舍我去,愿得只履事之,以慰我思事:供奉

 奏请仿汉熙平、唐开成故事故事:先例

 某岁春二月,予从事京师锦衣从事:任职

 始具事于王,载鱼骨与叶限俱还国具事:陈述事实

 11 数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________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________

 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________

 范增数目项王________

 愿令得补黑衣之数________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________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________

 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________

 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________

 数词,几,几个 名词,命运,定数 动词,计算 副词,屡次 名词,数目 形容词,细密 名词,数量,数目名词,定数,命运 急于用世、追逐功名的样子

 罢仁寿令,豪纵,数犯法数:屡次

 诸君何为数聚饮相咨嗟也数:多次,屡次

 至豪民第门,捽使跪,数之曰数:责备

 数困棘闱,随例应里选数:屡次

 赋税不时,观察使数诮责数:屡次,多次

 12 期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________

 未登程先问归期________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________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________

 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________

 帝乡不可期________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________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________

 动词,至,及 名词,日期 期服,穿一周年的丧服 动词,约定 名词,期限 动词,期望,希冀 名词,期限,日子 满一年

 独念二三友朋,乖隔异地,会合不可以期期:约定

 愿必进于道,期为君子之归期:希望

 遂与大夫期十日期:约定

 若恃权取于仓,罪也,与若期一月还之期:约定时间

 余然后废卷而叹,自恨期人之浅也期:看待

 13 善

 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________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________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________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________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________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________

 先主曰:“善!”________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________

 善刀而藏之________

 形容词,好的 名词,好事,好的行为 动词,喜欢 动词,交好,友善 动词,善于,擅长 副词,好好地 形容词,好 动词,羡慕 动词,通“缮”,修治,引申为“擦拭”

 人有一方之良,一言之善,必重币不远数百里而师之善:好的,有价值的

 遇人一以诚意,无所矫饰,善知人,多所称,荐士为时名臣者甚众善:善于,擅长

 上过其羊所,善之善:认为?好

 素与郭善,登门造访善:交好,友好

 远与恢素善,在府尽其志力善:交好,友好

 14 鄙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________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________ 相关 文章 :

1. 高三学习方法总结2020最新五篇分享

2. 2020高考二轮复习计划参考

3. 2020高考语文复习计划参考

4. 2020年高三学生学习、复习计划

5. 关于2020年英语高考复习计划分享

文言文注释常考四种类型

1、从中国上古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年)期间的文学,叫先秦文学。

2、神话产生在文字发明以前。神话中充满了丰富的想象,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3、在中国流传最广的神话是“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精卫填海”、“嫦娥奔月”等。

4、《尚书》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总集,相传曾经由孔子编选。

5、《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西周至春秋中期各地方民族及朝庙乐章共305首。

6、《楚辞》为西汉刘向所辑,收有屈原、宋玉写的赋,因具楚地方声,故称《楚辞》,对后代文学创作有深远影响。

7、屈原是中国伟大的爱国诗人,《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品。

8、“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屈原《离骚》中的名句。

9、先秦散文是指秦代以前的散文,分为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两类。《左传》和《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的代表。《论语》、《孟子》、《墨子》、《庄子》是先秦诸子散文的代表。

10、《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历史著作,在历史、文学和语言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

11、《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记录了孔子和他的学生的言行,由孔子的学生写成。这部儒家经典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朋友从远方来是值得高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做的事,不应该让别人去做),这是孔子《论语》里的名言。

详情见: style="font-size: 18px;font-weight: bold;border-left: 4px solid #a10d00;margin: 10px 0px 15px 0px;padding: 10px 0 10px 20px;background: #f1dada;">高考中关于文言文的常考的12个文言虚词有哪些,

1. 语文文言文常考字词

文言文虚词用法 之 一、代词 1、人称代词,译作“他”、“她”、“他们” ①公与人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 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 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十则》) ④醒侯故使之问之。

(《扁鹊见蔡醒公》) 2、指示代词,指代事物,译作“它”、“它们”或直译事物名称。 ①学而时之,不亦说乎?(《 十则》) ②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狼》) ③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十则》) ④鬼问:“汝复谁?”定伯诳之。

(《宋定伯捉鬼》) ⑤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 二、助词: 1、结构助词,译作“的” ①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扁鹊见蔡桓公》) ②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③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 ④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读孟尝君传》) ⑤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2、结构语气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②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扁鹊见蔡桓公》) ③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愚公移山》) 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观沧海》) ⑤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 3、语气助词,凑足音节。 ①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 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狼》) ③怅恨久之。

(《陈涉世家》) ④顷之,贼二十余骑四面集,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大铁椎传》) 4、结构助词,提前宾语的标志。

①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爱莲说》) ②何陋之有?(《陋室铭》) ③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 而 一、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可译为“又”“而且”“也”等,有时也可不译。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十则》)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 ③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2、表示承接关系的连词,译作“然后”“就”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十则》) ②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③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陈涉世家》) 3、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译作“但是”“然而”“却”“可是”。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十则》)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爱莲说》) ③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 4、表示递进关系的连词。

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 ①以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长。

(《冯婉贞》) ②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③敏而好学。

(《 十则》) 5、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愚公移山》) ②吾恂恂而起,视其缶。(《捕蛇者说》) ③睨之,久而不去。

(《卖油翁》) 6、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译作“因此”“所以”“因而”。 ①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醉翁亭记》) ②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他。(《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③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黄生借书说》) 以 一、介词 1、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可译为“在”“从”等。 ①介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登泰山记》) 2、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①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岳阳楼记》) ②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土,士以故归之。(《读孟尝君传》) ③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 ④而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 3、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用、按照”等。

①不用则以纸贴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马说》) ②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马说》) 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 ④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愚公移山》) 二、连词 1、表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 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狼》) ②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出师表》) ③故为之说,以俟夫人观人风者得焉。

(《捕蛇者说》) ④诚直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出师表》) 2、表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

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3、表并列或承接,因果关系。

①属予作文以记之。 三、动词:译为“认为”。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 文言文实词用法 1、人不知而不愠(怨恨)《论语十则》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迷惑)(疑惑)(同上) 3、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导)(同上) 4、择其善者而从之(长处;优点)(同上) 5、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渐渐地)《扁鹊见蔡桓公》 6、醒侯故使人问之(特意)(同上) 7、使人索扁鹊(寻找)(同上) 8、桓侯遂死(于是就)(同上) 9、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胁迫,攻击)《狼》 10、顾野有麦场(回头看,看见)《同上》 11、。

2. 语文中考题常考类型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 *** 、结局

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二十二、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二十三、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二十四、其他: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3. 初中文言文常考句子(带解释)

2011年中考教材文言文常考句子翻译归纳 第一册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光读书学习不知道思考,就迷惑不解;光思考却不去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3.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却不感觉满足,教导他人不知疲倦。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几个人在一起行路,一定有可以作为我的教师的人在中间;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他们的短处,自己如果也有,就要改掉它。 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6.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消逝的时光像这河水一样呀!日夜不停。 7.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

第二册 8.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9.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人和小孩都非常快乐,自由自在。

10.寒暑易节,始一返焉: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呢。 1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青苔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子中。

1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公文劳累身心。 1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到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

14.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人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人数当然就很多了。第三册 15.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曰。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羲月:三峡七百里中,两岸山连着山,没有一点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足以遮挡天日。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到太阳和月亮。

16.虽乘御风不以疾也: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长风,也没有这样快。 17.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庭院的地面上月光满地,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里面有藻、荇等水草交错,原来那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18.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他喜欢安安静静的,很少说话,不羡慕荣华利禄。

喜欢读书,不钻牛角尖。 19.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惜去留:亲友请客,五柳先生就毫不客气地喝酒,而且喝醉方休,醉后就走,不和别人虚情客套。 20.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简陋的居室里冷冷清清的,遮不住风和阳光:粗布短衣上打了许多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可他安然自若! 21.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不为贫贱而忧虑悲伤,不为富贵而匆忙追求。

第四册 22.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北方有人欺负我,我想借助你的力量杀掉他。 23.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并且有很多胡须的人是苏东坡。

24.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凌云志向呢! 25.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王侯将相难道是天生的贵种吗? 26.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不会经常有。

所以即使有出名的马,也只是辱没在仆役的马夫的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的里面,不因为日行千里而出名。 27.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吃完粮食一石。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够日行千里,而没有喂养。

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优点不能从外面表现。尚且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都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 28.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呜呼,其真邪?其真不知马也:驾驭它不采用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啊!第五册 29.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以为凡是这个州的山有奇异形态的,都为我所拥有、欣赏了,但未曾知道西山的怪异独特。

30.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心神无穷无尽地与天地间的大气融合,没有谁知道它们的边界;无边无际,与大自然游玩,不知道它们的尽头。 31.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心神凝住了,形体消散了,与万物暗暗地融合为一体。

3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于山水之间。

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它在心里,并寄托它在酒上。 33.安得广厦千。

4. 文言文的四种句式

[编辑本段]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

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者”等形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 ①陈胜者,阳城人也。

②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③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④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⑤七略四库,天子之书。

⑥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⑦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⑧此三者,吾遗恨也。 ⑨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⑩斯用兵之效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

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

(句数在3句以上)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②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 ④梁父即楚将项燕。

⑤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⑥非死,则徙尔。

⑦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⑧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⑨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⑩我乃楚狂人,风歌笑孔丘。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②城非不高也,城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③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编辑本段]被动句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其常见类型有: 1.“见”“……见……于”“于”表被动。

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被动句。

(句数在3句以上)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③故内惑于郑秀,外欺于张仪。 ④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于时,学于余。

⑤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 2.“为”“为……所”表被动。

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③为予群从所得。

④恐为操所先。 ⑤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编辑本段]倒装句 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

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2.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

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之”使定语后置。

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2)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

4.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

“美哉,我少年中国。” [小练习]判断下列各句中的句式。

①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②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③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④何由知吾可也? ⑤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 ⑥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 ⑦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 ⑧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

5.介宾短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介宾短语多置于谓语之前作状语,但在文言文中,却常置于谓语之后作补语。例如: ①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③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鸿门宴》) ④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张衡传》[编辑本段]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

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 1.省略主语。 (1)承前省。

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 (2)承后省(也作蒙后省)。

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自述省。

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4)对话省。

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2.省略谓语。

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

如:“可烧而走(之)也。” 4.省略介词宾语。

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 5.省略介词“于”。

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焉。” [小练习]补充下面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①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

5. 文言文常考字字义

(1)之:1.到。

去 2.第三人称代词。

他、她、它(们)。 3.指示代词。

这,此。 4.相当于现代汉语助词“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有时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2)于:1.介词。

引出动作的处所、时间和对象。可以翻译为“在”、“到”、“向”、“从”、“对于”等。

2.介词。表示比较,相当于“过”、“比”。

3.介词。在被动句中引出动作的主方者。

4.动词词头。(3)诸:1.众,各。

2.相当于“之于”。 3.相当于“之乎”。

4.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吗”。

(4)焉:1.于何,在哪里。 2.疑问代词。

怎么,哪里。 (又:疑问代词。

什么。) 3.于此,在这里,在那里。

4.代词。相当于“之”。

5.连词。相当于“乃”、“则”、“就”。

6.语气词。 7.形容词、副词词尾,“。

的样子”。

(5)孰:1.熟,煮熟了的。同“熟” 2.植物的果实、种子成熟。

同“熟” 3.仔细,周详。同“熟” 4.疑问代词。

何,谁。 (孰与:与。

比,哪一个。

,哪里比得上) (6)以:1.用。

2.率领。 3.认为,以为。

4.原因。 5.介词。

因为。 6.介词。

用。 7.介词。

凭借。

身份,按照。 8.介词。

在。

时候。 9.连词。

用法相当于“而”。 10.和“上”、“下”、“东”、“西”等连用,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

11.通“已”。已经。

(7)发:1.把箭射出去。 (引:量词) 2.出发,派遣。

3.兴起,产生。 (引:发作。

多指疾病) 4.表现,显露。 5.打开,开掘。

(引:花开) 6.发放。(8)间:(读第一声时) 1.中间,期间。

2.近来。 3.量词。

(读第四声时) 4.夹缝,间隙,空隙。 5.间隔,间断。

(引:间或,断断续续地) 6.隔阂,疏远。 (引:离间) 7.秘密地,悄悄地。

(间行:从小路走) 8.置身其间,参与。 (和“闲”同音是) 9.同“闲”,空闲。

(9)为:(读第二声时) 1.做。 (又:治理) 2.作为,当作。

(又:变为,成为) 3.认为。 4.是。

5.如果,假如。 6.介词。

被。 7.句末语气词。

表示反问或感叹。 (读第四声时) 8.介词。

给,替。 9.介词。

因为 (又:为了) (10)亡:(和“死亡”中的“亡”同音时) 1.逃亡。 2.出外,不在。

3.失去,丢失。 4.灭亡。

5.死亡。 (和“忘记”的“忘”同音时) 6.通“忘”,忘记。

(和“无”同音时) 7.通“无”。没有。

8.通“无”。不。

(11)是:1.正确。与“非”相对。

(又:以为正确,认为正确) 2.指示代词。这,这个,这样。

(又:这样看来,由此看来) (是以;是故:因此) 3.代词。放在前置宾语和动词之间,复指前置宾语。

4.系词。是。

5.凡是。(12)顾:1.回头看。

2.关心,照顾。 (引:思念) 3.探望,拜访。

4.副词。表示轻微的转折,相当于“而”、“不过”。

5.副词。反而,却。

(13)虽:(和“虽然”的“虽”同音时) 1.虽然。 2.即使,纵然。

(和“唯一”的“唯”同音时) 3.通“惟”。仅,只有。

(14)去:1.离开。 (引:过去的) 2.除掉,去掉。

3.距,距离。 4.前往,到。

去。

(和“选举”的“举”同音时) 5.通“弆”。收藏。

(15)实:1.财物,物资。 2.果实,种子。

(又:结果实) (其实,古今异义。古义,它们的果实;今义是副词) 3.坚实,充满。

与“虚”相对。 4.实际,事实。

(又:诚实) (又:证实) 5.实在,的确。 6.通“寔”。

是,此。

高考文言文重点句子字词积累

高考常考的虚词是18个。

第一课时

⑴于是,就。⑵才,这才。⑶却。⑷是,就是,原来是。⑸竟然。⑹他的。⑺乃至,甚至。⑻可是。⑼而,又。⑽这样。[11]你,你的。

[巩固练习]

1. 良乃入,具告沛公。

2.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3. 今君乃亡赵走燕。

4. 诸葛亮真乃神人。

5.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6. 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7.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8. 作计乃尔立。

⑴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⑵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⑶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

⑷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

⑸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

⑹通“如”,好像,如同。

⑺通“尔”,你,你的。

(8)[而已]罢了。

(9)「而后」才,方才。

(10)「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巩固练习]

1.蟹六跪而二螯。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4.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5.因人力而敝之,不仁。

6.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7.吾恂恂而起

8.而母立于兹

9.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第二课时

⑴什么。⑵怎么样。⑶哪里。⑷多么。⑸为什么。⑹怎么。⑺作语助词相当于“啊”。注意一些复合词。

[巩固练习]

1. 却看妻子愁何在?

2.如太行、王屋何?

3.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4.作计何不量!

5.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6. 此为何若人?

7.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8.徐公何能及君也?

9.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10.求,尔何如?

11.这自然,何消吩附

12.何其衰也!

13. 何乃太区区!

⑴解释为:和、跟、同。⑵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感叹。⑶作实词用,可解释为“给予” “结交、交好”。

[巩固练习]

1. 其可怪也与? 2. 吾与点也

3.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

4. 与秦而不助五国也。

第三课时

⑴用作第三人称,表示领属关系,相当于“他、她、它(们)的。”

⑵其中,其中的。

⑶活用作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⑷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

⑸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⑹指示人、事、物,多表示远指,相当于“那”之类的词。

⑺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⑻指示人、事、物,有时表示近指,相当于“这”之类的词。

⑼在句中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⑽在句中表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不概”、“可能”。

(11)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巩固练习]

1.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2.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3. 既其出

4.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5. 其孰能讥之乎?

6.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7. 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8. 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

9. 其真邪?其真不知马邪?

10.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11. 其若是,孰能御之?

12. 今存其本不忍废。

13.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⑴暂且,姑且。⑵将,将要。⑶而且,并且。⑷况且,再说。⑸尚且,还。⑹连接两个形容词,表示关系:又,又......又......。⑺同“夫”,句首助词。⑻连接两个动词表示并列关系:一面......,一面......;一边......,一边......。⑼如果。

[巩固练习]

1. 且秦强而赵弱。

2. 今且九十。

3.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4. 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己久疲。

5. 存者且偷生。

6. 三军既惑且疑

7. 磐石方且厚。/四体康且直。

8. 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

9. 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10.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11. 且如今年冬

第四课时

⑴如果,假如。⑵像,好像。⑶你(的),你们(的)。⑷此,如此,这样。⑸至于。

「若此」如此,这样。 [若夫]是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近似“要说那”、“像那”的意思。

[巩固练习]

1.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2.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3. 若入前为寿。

4.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

5.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6.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

7. 指挥若定。

8. 以闲敝邑,若何?

⑴处所,地方。

⑵用在动词或者“介词+动词”之前,组成名词性词组,相当于“......的事、物”、 “......的地方”、“......的人”等。

「所以」⑴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是用来......的等。

⑵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所谓」所说的。「所在」⑴到处。⑵所在之处,处所。

「巩固练习」

1.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 某所,而母立于兹。

3.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4.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5.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⑴却,可是。⑵那么,就。⑶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⑷用在对比句中,相当于“就”。⑸就是。⑹原来是。⑺只。⑻同“辄”,总是,常常。⑼原来已经。(则是)只当是。(则则)赞叹的声音。

[巩固练习]

1. 连呼则则。

2.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4. 则被这枷纽的我左侧右偏

5. 临视,则虫集冠上

6.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7. 与窦娥烧一陌儿,则是看你死的孩儿面上

8. 《论语》六则

9. 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10.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第五课时

⑴成为,变成。⑵做。⑶作为,当作。⑷是。⑸以为,认为。⑹被。⑺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⑻指心理活动。⑼有。(11)治理。(12)装作。(13)为了。(14)给,替。(15)对,向。(16)因为。(17)则“于”,在,当。

[巩固练习]

1.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2. 何辞为?

3.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4. 愿为小相焉。

5.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6. 窃为大王不取也!

7. 慎勿为妇死。

8. 为君翻作《琵琶行》。

9.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而行。

10.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晒之。

11. 不足为外人道也。

12.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13. 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

14. 为除不洁者,引入。

15. 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

16.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1、为,由于。2、而。3、把,拿,用。4、以为,认为。5、凭,靠。6、按照,依照。

7、根据。8、通“已”,已经。9、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10、在。11、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12、任用。「以为」1、把......当作或作为。2、认为。3、把......制成。

[巩固练习]

1.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2.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

3.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4. 斧斤以时入山林。

5.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6. 敛赀财以送其行。

7.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8.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9. 皆以美于徐公

10.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11.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12.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13. 日以尽矣

14. 铸以为金人十二。

15.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第六课时

⑴同现代汉语“也”。⑵用在句末,表示判断语气。

⑶用在句末,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⑷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

⑸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语气。⑹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

⑺用在句末,表示反诘语气。⑻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

(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

(也者)⑴语气助连用,起说明或解释作用。⑵用在句末,表示反问。

(也与)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带有反诘之意。

(也么哥)句尾助词连用,无实义 (也已矣)罢了。

[巩固练习]

1.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2.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3. 是说也,人常疑之。

4. 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5. 曹公,豺虎也。

6.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7.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8. 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9.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10. 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

11. 看坐儿的也只是搬张短凳在夹缝吕安插。

12. 岂独伶人也哉!

⑴对,对于。⑵在。⑶与,跟,同。⑷到。⑸从,自。⑹在......方面。⑺比。⑻被。⑼受。

⑽向。(11)给。

「于是」⑴在这时。⑵与现代汉语“于是”相同。⑶在这件事上。⑷在这种情况下。

⑸对此。

「于是乎」于是。

[巩固练习]

1.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 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

3. 燕王欲结于君。

4. 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5. 受制于人。

6. 不拘于时,学于余。

7. 京中安不得身,又亏林冲赍盘缠,于路投奔人。不想日却在这里撞见。

8.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9. 乃设九宾礼于庭。

10.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11. 于是余有叹焉。

12.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罅。

13.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14.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第七课时

⑴指人、物、事、地点等,相当于“......的”或“......的人(东西、事情、地方)。” ⑵与“若”连用,或单用,表示比拟,相当于 “......似的”。 ⑶放在主语后,表提顿或判断。⑷放在主语后,引出原因。⑸放在疑问句末,表疑问。 ⑹放在假设复句中,表\假设,相当于“如果......”、“......的话”。 ⑺放在“有”字的宾语之后,表示提顿。⑻放在数词之后(翻译时,要根据所列事物,在数词\后加\相应的量词和名词)。⑼放在后置的定语后,“的”。⑽放在时间词之后,表示停顿,调整音节。(11)在陈述句末,表结束。

[巩固练习]

1. 言之,貌若甚戚者。

2. 陈胜者,阳城人也。

3. 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4. 此数者用兵之患也。

5. 何者?上下之分也。

6.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7. 近者奉辞伐罪。

8.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9. 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10. 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11.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⑴他,她,它(们)。⑵的。⑶往,到......去。⑷这,此。⑸作宾语前置的标志。⑹我。

⑺调整音节,无实义。⑻用在主谓结构中,表示了消句子独立性。⑼作定语后置的标志。⑽向。

[巩固练习]

1. 吾欲之南海,何如?

2. 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3. 我见相如,必辱之。

4. 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5. 何陋之有?

6. 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7. 句读之不知。

8. 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9.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10 然后驱而之善。

11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⑴于是,就。⑵依照,根据。⑶依靠,凭借。⑷趁着,趁此。⑸通过,经由。⑹因为。⑺缘由,机缘。⑻沿袭⑼继续。

[巩固练习]

1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2 .因击沛公于坐。

3 变法者因时而化。 4 因遗策。

5 因河为池。 6 因拔刀斫前奏案。

7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8于今无会因

9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第八课时

⑴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⑵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⑶形容词词尾,有时相当于“地”。⑷表示测度语气,相当于“吧”。

⑸同“于”。⑹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呀”。⑺表示商量语气,相当于“吗”,“吧”。

⑻用在句中,表示停顿语气。

[巩固练习]

1. 儿寒乎?欲食乎?

2. 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3.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4. 生乎吾前……

5.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6.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7.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8. 日食饮得无衰乎?

9. 以吾一日长乎尔

10.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⑴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⑵哪里,怎么。

⑶作语气助词,用于句末。

⑷作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

⑸相当于“之”。

⑹作语气助词,用于句中,表示停顿,无义。

[巩固练习]

1.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2.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3. 犹且从师而问焉。

4. 盘盘焉,囷囷焉

5. 焉用亡郑以倍邻?

6.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文言文常识记忆

一.家居生活

孤:幼年失去父亲;孤独;封建君王自己的谦称。

家:安家;大夫统治的地方。

归:女子出嫁;返回;归还;归附。

适:女子出嫁;到------去;适合,适宜;恰好。

事:侍奉;为------服务;从事,做。

先:祖先,上代;已经死去的,如先考妣;称古代的人;先于,前于;首要的事情。

作:起身,起来,如“虽少,必作”;创作,制作,如“仲尼戹而作《春秋》”

二.学习修养为人

工:擅长。工擅文。

厉:磨练,磨砺;勉励,激励;严肃,严厉;磨刀石;磨。

劝:勉励,奖励;劝告。

勉;尽力,努力;鼓励,使人努力。

师:老师;以------为师;效法,学习。

训:教导,教诲,如训俭示康;规范,准则,如不足为训;训练;词义解释,训释。

善:善于,擅长;友好,亲善;应答之词,表同意;好好地,如善待。

修:研究,学习,如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修饰,装饰,修养(动词);善,美好;高,长;著,撰写,如修书;整治,治理;修建,如乃重修岳阳楼。

习:反复练习;学习;通晓,熟悉。

务:致力,从事,如“务农”“君子务本”;事务,事情,如“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

攻:深入钻研,如术业有专攻。

游:出外求学或求官:交际,交往;纵,放纵,如游目骋怀;游玩,游览;旅行。

售:考试得中,如“操童子业,久不售”;实现,如“挟邪作蛊,于是不售”;施展(奸计),如“以售其奸”;卖出去;买

笃:忠厚,“太祖闻其笃行”;坚定,如“笃志而体(意志坚定,并且努力去实践)”;深,甚,如“笃好文章”;(病)重,如“孙权病笃”。

敬:严肃,慎重,做事情严肃认真,如敬事而信;尊敬,尊重。

忠:(做事)尽心竭力,如使民敬、忠以劝;忠于君主。

恕:待人仁爱宽厚,指推己及人,如夫子之道,忠恕而已;宽恕,原谅。

谅:诚信,如“友直,友谅”;相信,如“不谅人”;原谅。

勤:劳,辛苦,与“逸”相对,如四体不勤;努力,尽力,与“惰”相对。

质:本质纯真朴实,如君子质而已矣。

文:华美,有文采,如“何以文为”。

忍:狠心,如君王为人不忍;残忍;忍心,如今存其本,不忍废;忍耐,忍受

三.官职升迁

(一)授与提升

拜:授与官职

拔:提拔,提升,多指没有官职的人;攻下,攻占;

除:任命,授与官职

举:推荐,推举,指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检举;攻下,占领;举起,抬起;提出,举出,如举不胜举;发动,如“举兵”;全,如举世无双

辟:征召,如司徒辟为御史。

征:召,征召,指君王朝廷征聘社会知名人员充任官员,如公车特征;出征,远行;征伐;征税;应验。

起:起用人任以官职

授:给予官职;传授;给予。

擢:提拔,提升;拔,如擢发难数。

1. 文学常识记忆口诀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歌谣记忆一百句

1.先秦文学

先秦文学有两源,现实主义和浪漫。

《诗经》分为风雅颂,反映现实三百篇①;

手法牢记赋比兴,关雎、硕鼠与伐檀。

浪漫主义是《楚辞》,《离骚》作者为屈原。

先秦散文有两派,“诸子”、史书要记全。

儒墨道法属诸子,各有著作传世间;

儒家《论语》及《孟子》,墨家《墨子》见一斑;

道家《老子》及《庄子》,法家韩非著名篇。

历史散文有两体,分为“国别”和“编年”;

前者《国语》、《战国策》,后者《春秋》与《左传》。

2.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

两汉魏晋南北朝,诗歌成就比较高:

“乐府双壁”人称赞②,建安文学推“三曹”;③

田园鼻祖是陶潜,“采菊”遗风见节操。

《史记》首开纪传体,号称“无韵之离骚”;

班固承续司马意④,《汉书》断代创新招;

贾谊雄文《过秦论》,气势酣畅冲云霄;

“出师”二表名后世,《桃花源记》乐逍遥。

辞赋盛行多空洞,张衡《二京》似惊涛。

文学批评也兴起,《文心雕龙》真高超。

骈文追求形式美,小说初起尚粗糙。

3.唐代文学

唐代鼎盛累如山,“初唐四杰”不平凡:

王杨卢骆创格律,律诗、绝句要记全。

浪漫诗人推李白,一路高歌《蜀道难》。

现实主义有杜甫,“三吏”“三别”不一般。

乐天倡导新乐府,“琵琶”“长恨”留名篇。

田园诗派有王孟,高、岑诗歌唱塞边。

中唐李贺多奇丽,贾岛“推敲”传世间。

晚唐崛起“小李杜”⑤;此后衰败如尘烟。

韩柳古文创新体,《阿房宫赋》唱千年。

唐代传奇已成熟,代表作推《柳毅传》。

4.宋代文学

宋代文学词泱泱,分成婉约与豪放。

柳永秦观李清照,风花雪月多感伤。

苏轼首开豪放派,“大江东去”气昂昂;

爱国诗人辛弃疾,“金戈铁马”势高扬。

三苏、王曾、欧阳修,继承韩、柳写文章;

范公作品虽不多,《岳阳楼记》放光芒。

南宋诗人陆放翁,《示儿》犹念复家邦;

人生自古谁无死?后世感怀文天祥。

编年通史第一部,《资治通鉴》司马光。

《梦溪笔谈》小百科,作者沈括美名扬。

5.元明清文学

元代散曲分两种,小令、套数各不同。

杂剧代表四大家,成就首推关汉卿:

窦娥悲剧传千古,人物形象最鲜明;

其余三家郑马白⑥,还有《西厢》留美名。

明清戏剧精品多,《桃花扇》及《牡丹亭》。

长篇都是章回体,“四大名著”是高峰。

《儒林外史》不能忘,《聊斋志异》多流行。

尚有短篇拟话本,编订“三言”冯梦龙。

方苞开创姚鼐继,散文流派叫桐城。

清末大家龚自珍,《己亥杂诗》劝天公。

2. 高中文言文的记忆方法

1.多读。一定要先读顺了再开始背,读都读不好的时候记忆效果极差。

2.在理解的基础上背。明白文言文讲的意思之后再尝试记忆,一知半解的情况下记忆没有多少效果。

3.培养出文言文的语感。要学会融入到文言文的语言环境中去,消除对文言文的陌生感和隔阂感,越熟悉的东西越容易记忆。

4.学会总结文言文的用词规律,仔细体会文言文的句式特点。文言文的用词用句有其独有的特点,而这些独特的句式和用词方式往往是记忆的难点,熟悉这些特点对记忆文言文帮助极大。

6.如果能培养出对文言文的浓厚兴趣就可以事半功倍。

总之,文言文的学习不能指望一蹴而就,只能慢慢把握和总结其特点,或许一开始效果不明显。但是,如果能坚持下来,记忆文言文的很多障碍就会被消除,记忆就会变得简单。

3. 找一些能够快速记忆(文言文)的方法

中学生平时学习用时最多的是文言文,化工夫最多的是文言文,背得头脑发涨的是文言文,可考试时出错最多的仍是文言文,应用起来最难的是文言文,足见文言文学习的效率之低。

一年一年的文言文的考试越来越重要,分值越来越大,面对文言文的学习,学生有点望而却步,摇头叹息,不知如何是好。 《语文课程标准》中谈到: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

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在教学实践中,以《课程》为蓝本,以考试为纲,以自主学习为经线,以诵读拓展激趣为纬线,竟然收到良好的效果。

激趣的方法如下: 一、诵读琅琅上口 提高记忆效率 诵读即有声之读,诵读是感知文言文的一种手段,朱自清说:“吟诵,对于探究所得的,不仅能理智地了解,而且能亲切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和理法就化为自己的东西。”

实践证明,诵读可以让学生领悟到文言文的丰富的内涵,体味到其韵外之致,得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感。“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语言不是静寂的字符,学语文就要诵读。

充满朗朗的悦耳读书声,在读中还文言文以生命、活力。方法多种多样:配乐朗读、集体朗读、个别朗读、两人对读、男女对读、分小组读、表演朗读、多人交替读、常速读、快读、慢读、轻声读、高声读、竞赛读、接力读、模仿读、限时读、自选读等,学生读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摇头晃脑、自我陶醉、身受感染,读之以情、读之以趣、读之以理、读之以思、读之以法,在读中领悟文言文学习的乐趣,还了学习语文的真正魅力。

很多时候,我和学生都陶醉在书声中,忘记了是晦涩难懂的文言文。那优美旋律的朗读声,构成校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二、尝试断句分段 学习其乐无穷 文言文离我们现在的环境相去甚远,古人当时又未断句分段。这几年考试,对文言文的标点又相当重视,我在课堂上加大了这方面能力的训练。

在学生初读几遍的基础上,就把无标点、无分段标志的原文分发给学生,让学生在感悟、理解的基础上,试着标点、分段,然后与课文的标点分段比较异同,并且只要言之成理,学生自己的思维成果可以保留。如在给《桃花源记》标点时,有学生对“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断句为“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和课文的断句比较,这位学生的断句有道理,也合理,并可见学生在用脑思考,自己在琢磨,读懂了文言文。

我大力表扬了这位学生的思考独立性,不迷信书本、不迷信老师、不迷信权威,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这种学习方法避免了老师的全堂硬灌,学生的死记硬背,给了学生思考的空间,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自主阅读交流 加强鉴赏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阅读是学生的个人行为,只有以学生为中心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读书的主人,才能形成“独立阅读的能力”。交流是学生的思维在碰撞、发散,在交流中问题越辩越明,学习积极性也高涨。

老师的条分屡析应该由学生的自主阅读所代替。让学生具备整体感知、体会感情、把握思路等正确并有创见的解读文本的能力。

文言文的学习尤其需要学生的自主阅读,我教给学生学习的步骤:结合资料的解说,逐字逐句弄懂语句,勾画出不能理解的词和句,在课上留出时间让学生交流,互相解决问题,然后提出疑难点,在课堂上公开提出,学生可以回答的尽量让学生表现,确实不能解决的,我加以点拨和指导,学生的收获特大,改变了过去由老师一人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师生都觉得枯燥无味的单向活动的教学局面。老师传授的是学生想获得的知识,学生的学习转化为为自己而学,在学习中学会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

在交流中也锻炼了胆识,展示了自己的风采。 三、辅助以多媒体 拓展学习环境 在文言文的学习中,辅以画面想象,拓宽形象空间;辅以音乐品味,美化内容意境;辅以声色影,开拓想象的空间。

我常自制教学课件、在网上下载课件,让学生在优美的画面上、悦耳的音乐中,开动感官尽情享受,用美熏陶、感染学生,从而快速理解内容,加深记忆,提升认识,带动学习的积极性。如《狼》一课,课文本很长,但是学生学完就能背诵,我播放自制的配乐朗读加画面的课件,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兴趣高涨,背诵的任务轻而易举就完成了。

文言文教学中辅以多媒体,能够化文字为形象,化机械为生动,化困难为容易,化繁为简。 四、比较鉴赏阅读 增强理解功能 有比较才有鉴别,在比中学习,在比中思考,在比中理解。

在学习《爱莲说》时,为了更好理解莲的形象,我就引用李渔《闲情寄趣·芙蕖》,两文并读,学生易于理解。学《山市》时,我就引进现代的海市蜃楼的科学知识做比较,学生很快就理解了《山市》中的情景。

五、学习方法汇报 示范力量无穷 在文言文教学中我更注重方法的引导,并且方法的介绍不只由我越俎代庖,我让学习有方法的学生交流心得体会,增强学生的自信。

4. 怎样才能快速记忆古文

第一天:专攻背诵默写 文言文要求背诵默写的篇目较多,以H版为例,古文19篇(含《七步诗》和《古代诗歌三首》),古诗32首,同学们基本上能够背出,但要做到不漏字、不添字、不改字、不颠倒语序、不写错别字就没那么容易了,更不用提对一些语句的理解性记忆了。

所以把默写功夫做到细致准确、一字不差、深刻理解、灵活运用才能达到中考要求。 第一步:大声诵读。

诵读确实是背诵的好方法,在自己的小天地里,你不妨大声诵读古文古诗,每篇连续诵读五遍以上,一方面通过诵读可以强化你对文章的再熟悉,另一方面随着诵读遍数的增加会逐渐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即自己对文章的感悟、体会,更加深刻地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古人的“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另外,随着诵读的深入,你对每句话的意思也会更明白,有的同学读完一句古文,这句话的意思也会马上在他的眼前出现,这就是对古文相当熟悉的结果,这个步骤做得好,也为下面的句子翻译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二步:出声背诵。

在前面大声诵读的基础上,现在可以完全抛开书本,出声背诵,每篇连续背诵五遍以上,你会发现在第一、二遍时你有一些生硬,到三、四遍时你已相当流利了,到五、六遍时你已完全熟练地掌握了全文,而且不会发生漏字、添字和语序颠倒的情况了,这时候让你背错都难了。这两个步骤中,出声是关键,因为读出声音来是对人的记忆功能的再重复,能起到在心里默背的双重功效,而且出声也使得同学能随时发现、检查自己的错误。

尤其对一些背诵准确度不高的同学而言,出声背诵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 第三步:背熟文章之后,便是保证字的正确率。

这时候,你可以再拿起书本,一行一行看下去,将容易写错的字多练几遍,保证不改字,不写错别字,这一步骤是收尾工作,如果做不好,前面的努力将前功尽弃,所以要认真对待。 第四步:勾画出每一篇古文、古诗的名言警句(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揭示主题、中心的关键性语句(如“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等)、描写山水环境的语句(如“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等)和表现作者心情的句子(如“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等)。

将这些句子重点背诵,并理解它在文中的作用,以备理解性记忆之需。 第五步:做一些理解性背诵的题目,仔细咀嚼题干的要求,抓住关键字来思考该回答哪些内容,注意在回答题目时有可能要作一些细化。

如“安陵君拒绝秦王易地要求的理由的句子”和“唐雎拒绝秦王易地要求的理由的句子”是不相同的,同学很容易混淆。这道题要抓住“理由”二字回答,答案应是“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和“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其它的话均不是理由,所以不应写。

第六步:对于某一篇古文、古诗的理解性背诵,理解起来还是较简单的;而对于在所有学的文章中搜索符合题干要求的语句,难度就大多了。这只能要求同学多积累,多贯通,如积累一些描写山水景色、战争残酷、爱好和平、悠闲自得的心境、自然环境、友情等方面的句子,给它们加以归类,有意识地逐渐扩大你收集的范围,在答题时可多想几个诗句,然后选择最符合题干要求的句子,保证万无一失。

另外养成良好的积累诗句的习惯也是形成你的厚实文化积淀的必做功课之一,同时这些诗句也可在写作中引用,增添文章的色彩。 第二天:文言实词的掌握 文言实词一向是文言文考试的较容易得分的部分,一些同学已掌握了大多数的实词解释,可是还会在准确度上打折扣,不妨自己动手一课一课地整理归纳一下。

首先,整理一些特殊的实词:通假字、典型的古今异义、词性活用和一词多义现象,这样整理下来一是拓宽思路,提高迁移能力,二是掌握扎实,记忆深刻。其次,整理一些虽不特殊但却很重要的实词:在现代汉语中仍有生命力、仍在使用的实词和书释中的实词。

这一部分的整理很关键,因为实词的掌握不仅是读懂课内文言文所必需的,也是阅读课外文言文所必需的,只有扎扎实实地掌握每个实词的确切意义,了解它的一词多义,我们的文言语感才会逐渐形成,才能在阅读课外文言文时举一反三,为今后高中的进一步文言文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整理实词解释时,要依据课本中的书释为准,绝不能模棱两可。

第三天:文言语句的翻译 文言语句的翻译实际上是在整篇文章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在第一天朗读文章的时候,就给句子翻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句子翻译又要特别注重句中关键实词的理解,所以第二天的实词整理又为它打下又一层基础,那么,句子翻译就显得轻松多了。

在全面翻译课文的基础上,同学不妨再一课一课地重点整理这些文言语句:首先,整理课文当中的名言警句,体现中心主题的关键性句子。其次,整理课文中带有句式变换的句子,如倒装句、省略句。

再次,整理句中含有一词多义、词性活用的实词的句子。最后,整理文中有固定格式、常见格式的句子。

值得一提的是,句子翻译是以文言实词的掌握为基础的,句中的几个重点实词的意思理解了,这句话。

5. 怎末快速记忆文言文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二者应是有机的统一,而且“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叶圣陶语)。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教师的根本目的在于教会学生学习。从根本上讲,文言文教学实质上就是指导学生阅读文言文。因此,文言文教学方法的改革就是要探究或创造科学高效的阅读方法。这里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向大家介绍一种比较切实可行的程序化的文言文阅读方法――五步阅读法。

一、预读 其主要目标是:读准字音,准确停顿,把握节奏;了解有关作家作品常识;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具体做法是:(1)查阅工具书,结合注释给生字生词注音。(2)根据教师范读或课文录音清楚准确地朗读课文。(3)结合课文注释和语文工具书,了解有关作家作品常识。(4)结合预习提示或自读提示从整体上了解课文。(5)通过解题和通读全文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和文体特征。

二、抄读 其主要目标是:熟悉课文,自学存疑,明确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具体做法是:(1)勾划或抄写课文中的生字生词与名言警句。(2)勾划或抄写课文中的难句。(3)记录在阅读课文时产生的疑难问题。(4)阅读或摘抄(或作提要、目录)与课文相关的辅助材料。(5)结合单元学习的提要、课文预习提示、思考和练习,确定学习的童点和难点。

三、解读 其主要目标是:通过语言分析,具体地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表现出来的作者的观点、态度或思想倾向。具体做法是:(1)结合语境,从句子结构和上下文去深入理解疑难词语和句子的含义。(2)利用古汉语常识具体分析文中特殊的语言现象。(3)翻译(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课文或课文片断,以求深入地从整体上把握文章。(4)课堂专题讨论,落实重点难点,分析解答课后“思考和练习”中的语言训练题。

四、品读 其主要目标是:就思想内容、章法结构、表现技法、语言艺术、艺术风格等方面对文章进行文学和美学的鉴赏性阅读。具体做法是:(1)从文体特征出发,总体上把握文章作为一种“类型”的基本特征。(2)比较阅读,从内容和形式方面对文章的具体特征和作者的艺术个性进行分析。(3)指导学生查阅文献资料,就重要的实词、虚词和语法问题撰写语文小论文,以巩固所学知识,强化能力训练。

五、诵读 其主要目标是:加深理解,强化记忆,丰富语言,积累材料,训练语感,培养素质。具体做法是:(1)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朗读,力求熟读成诵。(2)朗读品味,背诵名篇、名段和名句,准确记忆。(3)扩展阅读,研读与文章相关的材料,扩大知识面以求更为全面深刻地理解课文。(4)整理学习笔记,编写学习小结,以突出重点难点。(5)指导写作读后感想或思想评论,以求陶冶情操.

6. 高中语文文言知识的笔记怎么做

学习文言文时,最好的记笔记的做法是要求学生将笔记直接记在课本上,但笔记要与内容挨门对户。这样做,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加透彻地理解课文内容及文言知识,还有利于系统阅读。因为,读课文时可以顺便在大脑中回顾一下文言知识点。为此,教师要教给学生一套记笔记的符号,让学生把文言基础知识用直线、曲线、波浪线、折线、圆圈、黑点、括号、三角、方框等符号,分别用蓝笔或红笔标示出来。这样,相同类型的知识都用相同的符号标示,就形成了完整的符号系统。显然,这样做既可以节省记笔记的时间,还可以让课本整洁,更便于课后归纳总结。不仅如此,同学之间借阅课本补记笔记时也会十分方便。

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如下的方法指导学生用约定的符号标示相应的文言基础知识。

1.重点文言实词用单直线标示,重点文言虚词用单波浪线标示,若是一词多义则要加上下标,具体词义可注在下边也可不注,因为课文注释中一般都会有。这样做,光标示不注意思或用法,复习时就会又多一次思考,记忆就会更深。值得注意的是,重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在符号或不注,但符号一定要有。例如:(1)秦贪,负其强。

依仗,凭借

(2)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辜负,对不起

2.通假字用圆圈圈出后在下边注上假借字及其意义。例如:

臣愿奉璧西入秦。

3.古今异义词用方框框起来,下边注上古义,不注今义。例如:

拜为上卿。

授予官职

望采纳

文章标签: # ________ # 文言文 # 动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