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改革 教育改革
华县高考考点-华县高中
tamoadmin 2024-08-06 人已围观
简介1.关于感恩的小故事、2.华县中山中学怎么样?3.“高考移民”女孩异地就读失踪 当事校长被抓关于感恩的小故事、周恩来怀念他的两个母亲 周恩来不满一岁时,就由守寡的嗣母陈氏带在身边抚养,她把全部感情和心血都倾注在对恩来的抚养和教育上,恩来称陈氏为“娘”,陈氏给他请来一个乳母,叫蒋,一起住在西院的小屋里。周恩来四岁时,嗣母就叫他识字,五岁时,送他进私塾读书。嗣母对他要求很严格,每天黎明时刻,就叫
1.关于感恩的小故事、
2.华县中山中学怎么样?
3.“高考移民”女孩异地就读失踪 当事校长被抓
关于感恩的小故事、
周恩来怀念他的两个母亲
周恩来不满一岁时,就由守寡的嗣母陈氏带在身边抚养,她把全部感情和心血都倾注在对恩来的抚养和教育上,恩来称陈氏为“娘”,陈氏给他请来一个乳母,叫蒋,一起住在西院的小屋里。周恩来四岁时,嗣母就叫他识字,五岁时,送他进私塾读书。嗣母对他要求很严格,每天黎明时刻,就叫他起来,亲自在窗前教他读书。有一次,恩溥玩刀子,几乎伤了他的眼睛。于是,陈氏更不许他轻易出去,整天把他关在屋里念书。空暇时,就叫他背唐诗,给他讲故事,如《天雨花》、《再生缘》等。
1904年,六岁的周恩来随同父亲、生母、嗣母和弟弟,一起搬到清河县清江浦(今江苏省清江市)居住,并到外祖父家的家塾里读书。外祖父家里人很多。家族间发生了纠纷,常邀请他生母去调解。
这是家里的经济境况已经越来越不好了。父亲为人老实,胆小,能力比较差,到清江浦后,只谋得一个月薪16元的小差使。家里常靠借钱过日子。他的生母又劳累,又愁闷,很快就一病不起。那是1907年上半年的事。夏天,嗣母带他到宝应县她堂兄家住过两个月,仍回到清江浦。第二年七月间,嗣母又被肺结核夺取了生命。周恩来对陈氏怀有特别深厚的感情,他写过一篇《念娘文》,可惜没有保存下来。抗战胜利后他在重庆对记者说:“三十八年了,我没有回过家,母亲墓前想来已白杨萧萧,而我却痛悔着亲恩未报”。
陈毅为老母洗屎尿裤
20世纪60年代初,陈毅时任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日理万机,公务繁忙。
那年,陈毅62岁,他出国访问归来,得知老母病重,下了飞机就去看望。陈毅刚跨进家门,就看见老母让身边照顾她的保姆藏起了什么东西,忙问:“娘,你把什么东西藏在床下了?”母亲眼看瞒不过去,只好如实告诉儿子藏起来的是她刚尿湿的裤子。陈毅听了,动情地说:“娘,您久病在身,我不能在您身边侍候您老人家,心里着实难受。这裤子我马上拿去洗了,还藏着做啥子?”
好说歹说,保姆怎么也不让陈毅洗,觉得让这么大的官去洗屎尿裤子,多不好。母亲也劝阻道:“你好不容易回家一趟,一进门就让你洗脏裤子怎么行?”
陈毅说:“我不是说着玩的,您就允了吧。我小的时候,不知您多少次给我洗尿布屎裤。现在,儿子有机会为您老人家洗一洗脏裤,虽然不能报答您的养育之恩,也总算尽了一份孝心吧。”
不容在推辞,陈毅便躬下身从床拿出母亲的尿裤和其他脏衣服,一起去洗得干干净净。
对母亲的感情很深
对母亲文七妹感情很深。1918年夏,他从长沙赴北京前夕,十分挂念在外婆家养病的母亲,特地请人开了一个药方寄给舅父。次年春返回长沙,便把母亲接来就医。10月5日,文七妹患瘰疬(俗称疝子颈)病逝,终年五十二岁。日夜兼程从长沙赶回韶山守灵,并和泪写下一篇情义深长的《祭母文》。他这么追念母亲:“吾母高风,首推博爱。远近亲疏。一皆覆载。恺恻慈祥,感动庶汇。爱力所及,原本真诚。不作狂言,不存欺心……洁净之风,传遍戚里。”当时,还给同学邹蕴真写信说:世界上有三种人,损人利己的,利己而不损人的,可以损己以利人的,自己的母亲便属于第三种人。母亲对他的影响力,在他的一生中都可以清楚地看出来。
母亲去世后,把父亲毛顺生接到长沙住了一阵。父亲后来不再干涉他的选择,继续供他上学。是很感激的。毛顺生于1920年1月23日患急性伤寒去世,时年五十岁。
朱德著文忆母亲
1944年2月15日,朱德的母亲钟太夫人在家乡四川仪陇病逝。朱德万分悲痛,4月5日著《回忆我的母亲》一文,以无限的深情赞颂母亲的优秀品质,寄托哀思。
朱德开篇写道: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
他在一封写给外甥的家信中说:“外祖母大人因人老关系,今年不比往年健康,但仍不辍劳作,尤喜纺棉。”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识,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识,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
最后,朱德满怀深情地写到:母亲现在离开我而去,我将永远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赡养继母
夏伯根对来说,既不是他的生母,也不是养母,而是继母。对这样一位正直、善良、勤劳、肯干的继母特别敬重和爱戴。十五岁的,当年顺长江南下,走出重庆,走出四川。之后,率领千军万马前来解放大西南,又回到四川,回到了重庆。四川解放后,坐镇重庆,任西南局第一书记,是中央下属几大行政区域之一的最高官员。这时的已是45岁的中年人了。有了一个安稳的家庭后,就承担起赡养继母的义务。调中央工作后,她把继母一同带到北京。跟随一家生活的这些年里,夫妇待她如亲母,从不分你我,在饮食、卫生、穿戴等生活的各方面,十分周全的照顾老人、安抚老人,使她晚年心情愉快。值得一提的是,在被打倒“流放”到江西住“牛棚”的日子里,为了照顾卓琳的身体,又不肯让年事已高的继母再承担过重的家务,便独自挑起了家务劳动的重担,劈柴、生火、擦地等重活脏活都亲自干。夏伯根老人能够高寿,与夫妇对她几十年如一日的爱戴、敬重、关心、照顾是分不开的。
冯玉祥的“悼母诗”
冯玉祥不仅是一位著名的爱国将领,还是一个有名的大孝子。
冯玉祥将军一生对母亲非常孝顺,母亲病故之后,他痛苦伤心地大病了一场。从此以后,每逢自己过生日便闭门谢客,不吃饭,有时实在饿得头昏心慌也只在晚上吃上一顿饭,以此来纪念母亲的生养之恩。1945年,他写了一首《十月怀胎》的悼母诗:
娘怀儿一个月不知不觉,
娘怀儿两个月才知其情,
娘怀儿三个月饮食无味,
娘怀儿四个月四肢无力,
娘怀儿五个月头晕目眩,
娘怀儿六个月身重如山,
娘怀儿七个月提心吊胆,
娘怀儿八个月不敢笑谈,
娘怀儿九个月寸步艰难,
娘怀儿十个月才到世间。
为了将这首悼母诗“铭刻在心,永世不忘”,冯玉祥将军请人把诗特意刻在石碑上。
这首诗情真意切,通俗纯朴,字字句句洋溢着一片敬母、爱母、惜母之情,感人肺腑,令人敬佩,给人教诲,至今仍广为流传。
华县杏林镇老观台村第三组村民魏仙粉,是一位贤惠孝顺的好媳妇。她四十年如一日,精心照顾体弱多病的婆婆,把老人照顾得十分周到,被十里八村称为好媳妇。
1、儿时,小男孩家很穷,吃饭时,饭常常不够吃,母亲就把自己碗里的饭分给孩子吃。母亲说,孩子们,快吃吧,我不饿!——母亲撒的第一个谎
2、男孩长身体的时候,勤劳的母亲常用周日休息时间去县郊农村河沟里捞些鱼来给孩子们补钙。鱼很好吃,鱼汤也很鲜。孩子们吃鱼的时候,母亲就在一旁啃鱼骨头,用舌头舔鱼骨头上的肉渍。男孩心疼,就把自己碗里的鱼夹到母亲碗里,请母亲吃鱼。母亲不吃,母亲又用筷子把鱼夹回男孩的碗里。母亲说,孩子,快吃吧,我不爱吃鱼!——母亲撒的第二个谎
3、上初中了,为了缴够男孩和哥姐的学费,当缝纫工的母亲就去居委会领些火柴盒拿回家来,晚上糊了挣点分分钱补点家用。有个冬天,男孩半夜醒来,看到母亲还躬着身子在油灯下糊火柴盒。男孩说,母亲,睡了吧,明早您还要上班呢。母亲笑笑,说,孩子,快睡吧,我不困!——母亲撒的第三个谎
4、高考那年,母亲请了天天站在考点门口为参加高考的男孩助阵。时逢盛夏,烈日当头,固执的母亲在烈日下一站就是几个小时。考试结束的铃声响了,母亲迎上去递过一杯用罐头瓶泡好的浓茶叮嘱孩子喝了,茶亦浓,情更浓。望着母亲干裂的嘴唇和满头的汗珠,男孩将手中的罐头瓶反递过去请母亲喝。母亲说,孩子,快喝吧,我不渴!——母亲撒的四个谎
5、父亲病逝之后,母亲又当爹又当娘,靠着自己在缝纫社里那点微薄收入含辛茹苦拉扯着几个孩子,供他们念书,日子过得苦不堪言。胡同路口电线杆下修表的李叔叔知道后,大事小事就找岔过来打个帮手,搬搬煤,挑挑水,送些钱粮来帮补男孩的家里。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左邻右舍对此看在眼里,记在心里,都劝母亲再嫁,何必苦了自己。然而母亲多年来却守身如玉,始终不嫁,别人再劝,母亲也断然不听,母亲说,我不爱!——撒的五个谎
6、男孩和她的哥姐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下了岗的母亲就在附近农贸市场摆了个小摊维持生活。身在外地工作的孩子们知道后就常常寄钱回来补贴母亲,母亲坚决不要,并将钱退了回去。母亲说,我有钱!——撒的六个谎
7、男孩留校任教两年,后又考取了美国一所名牌大学的博士生,毕业后留在美国一家科研机构工作,待遇相当丰厚,条件好了,身在异国的男孩想把母亲接来享享清福却被老人回绝了。母亲说,我不习惯!——撒的七个谎
8、晚年,母亲患了重病,住进了医院,远在大西洋彼岸的男孩乘飞机赶回来时,术后的母亲已是奄奄一息了。母亲老了,望着被病魔折磨得死去活来的母亲,男孩悲痛欲绝,潸然泪下。母亲却说,孩子,别哭,我不疼。——撒的最后一个谎
华县中山中学怎么样?
华县中山中学简介
华县中山高级中学,肇始于2000年8月,是由董事长杨景诚先生筹资1300多万元创建的一所民办全日制高中。学校位于素有“周秦汉唐兴盛地,史海学林古华州”的华县县城内。南依秦岭,北临渭水,交通条件便利,环境清新幽雅。
学校名称 华县中山中学
所在地区 陕西渭南
学校地址 陕西渭南南街42号
学校电话
华县中山中学条件
学校占地面积70余亩,建筑面积8980平方米。学校现有教学班26个,在校学生1500多名,教职工106名,特、高级教师10名,中级职称教师31名,大学本科以上69人,大专11人,已形成了一支老、中、青三结合的中山教师队伍。
华县中山中学目标
近年来,中山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发展定目标,铸就了“以质量求发展,以自主强势力,以责任求和谐,以创新铸特色”的中山之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创建优质名校为目标,坚持理论学习,联系本校实际,不断更新办学理念;坚持从严、从细、从实的规范管理,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坚持质量立校,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走出一条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名校发展的创新之路,成效显著,影响巨大。学校坚持以人为本,不断优化人际劳动关系和校园人文建设,培养全面人才,努力创办社会人民满意学校。
华县中山中学荣誉
学校曾先后被评为“全国先进民办学校”、“全国教育民办百强学校”、“全国德育教育教学实验基地”、“教育部科研兴教实验基地”。连年高考成绩获得华县同类学校第一名。如今的华县中山高级中学已是华县唯一一所规模最大的民办学校。学校独特的育人风格,锲而不舍的创新精神,科学管理、质量立校,扶贫济困的办学理念,培育英才奉献社会,赢得了学生家长社会一致赞誉,是一所现代化的民办学校。
“高考移民”女孩异地就读失踪 当事校长被抓
2007年4月
华阴超越中学校长张某收了李美丽1万元后,让其女李倩在渭南参加2008年高考(论坛)
2008年5月失信
张某说“高考移民”查得紧,让李美丽不要来了,李倩没参加成当年高考
2008年9月陪读
李倩来到华阴超越中学高三就读,李美丽在学校陪读
2008年12月失踪
张某说上面要查“高考移民”,让她们赶紧离开学校,李美丽发现女儿失踪
两年前,16岁的河南女孩李倩通过“关系”,在陕西华县办了户口,欲在陕西参加高考,但这却是个,家长在花了两万元后,她没能参加高考。而且在华阴一学校上学后离奇失踪。
“介绍一个学生提成2000元”
“我怎么也没有想到,把娃带到陕西来上学,最后把娃给害了!”50多岁的河南三门峡妇女李美丽近日说起8个月前失踪的女儿,痛哭流涕。两年前,她为女儿办了到陕西的“高考移民”,在去年12月11日,女儿从学校——华阴市超越中学失踪,至今无音讯。
两年前,李美丽的女儿李倩还在家乡河南三门峡一中学上高二。她听说三门峡许多高中学生在陕西办“高考移民”,也想给女儿办,就托人打听。后来,一熟人表示,有办法把李倩办到陕西参加高考。李美丽开始花钱托人办事。李美丽说,河南三门峡一些中学教师专门在各学校高中“拉托”,给陕西方面拉生源,大多是到渭南。“介绍一个学生提成2000元。”她女儿那一批到渭南有一百多人。2007年4月,李美丽经人介绍,从河南来到陕西华阴市,找到华阴市超越中学校长张某,张某收了李美丽1万元后,开始运作此事。张某当时,一定让李倩在渭南参加2008年度高考。随后,张某通过他人,给李倩在华县办了户口以及学籍档案等。从李美丽提供的材料看,李倩的户籍所在地是华县下庙镇西周村,其父姓李。“他们办这个户口都是找同姓的人家。”
让李美丽没想到的是,2008年5月份,在高考前一个月,超越中学校长张某突然给她打来电话说,上面对“高考移民”查得很紧,让她不要带女儿过来了。让她们暑后来华阴,他安排李倩在超越中学上学,再参加2009年高考。就这样,李倩当年的高考没参加成。
女儿在华阴就读时失踪
2008年9月,李美丽带着女儿从河南来到华阴,女儿就在超越中学高三就读,她住在学校陪读。12月11日,校长张某突然找到她们娘俩,说上面要查“高考移民”,让她们赶紧离开学校,当时该校百余“高考移民”一下都离校了。李美丽赶紧收拾行装,准备离开学校,但当她找女儿时,女儿失踪了。之后女儿的一女同学悄悄告诉她,李倩是被一男同学(大荔县人,姓孙,在超越中学补习)带走了。孙某曾以“李倩是‘高考移民’相威胁,对李倩实施了性侵害。后又胁迫李倩和他离开学校。”李倩失踪后,李美丽根据女儿同学提供的信息,找到孙某的家,但孙某不在,家人称也不知消息。李倩失踪8个月来,李美丽多次找孙家人协商无果。
当事校长因骗100多家长被抓
今年8月29日,记者联系了大荔县公安局韦林派出所所长程卫民,他表示,李美丽确实找过派出所,派出所也和孙某的家长协调,但孙家人表示联系不上儿子。派出所将继续协调此事。
“不该给女儿办‘高考移民’,花了两万多元,最后被人骗了,耽误了两年高考,还把女儿丢了,现在生死不知。”李美丽很后悔,自从两年前给女儿办“高考移民”开始,她每天都生活在煎熬中,她不知道何时能找回女儿。
据了解,华阴市超越中学校长张某,因为骗了100多名河南学生家长被举报,已经于今年6月份被华阴警方抓获,现在具体事实司法机关正在核查中。(文中李倩和李美丽均系化名)本报记者 杨伯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