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改革 教育改革

2014年高考历史全国一卷答案_2014高考历史选择题

tamoadmin 2024-06-29 人已围观

简介1.高考历史选择题怎么蒙 历史选择题蒙题技巧2.高中历史选择题答题技巧及方法3.高考历史最佳选择题4.如果你拿到一段历史材料,你觉得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去分析,应该首先抓住那些要素?5.高考历史选择题你好,我来为你解答:1.关于神话的产生,一向比较通行的解释是宗教说和( )A.游戏说 B.宣泄说C.模仿说 D.劳动说2.《诗经?静女》是( )A.情爱诗 B.战争诗C.农事诗 D.怨刺诗3.汉代经师伏生

1.高考历史选择题怎么蒙 历史选择题蒙题技巧

2.高中历史选择题答题技巧及方法

3.高考历史最佳选择题

4.如果你拿到一段历史材料,你觉得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去分析,应该首先抓住那些要素?

5.高考历史选择题

2014年高考历史全国一卷答案_2014高考历史选择题

你好,我来为你解答:

1.关于神话的产生,一向比较通行的解释是宗教说和( )

A.游戏说 B.宣泄说

C.模仿说 D.劳动说

2.《诗经?静女》是( )

A.情爱诗 B.战争诗

C.农事诗 D.怨刺诗

3.汉代经师伏生所传,用当时通行的隶书写定的《尚书》是( )

A.今文《尚书》 B.古文《尚书》

C.伪古文《尚书》 D.《逸周书》

4.《荀子》散文属于( )

A.寓言体 B.叙事体

C.语录体 D.论述体

5.下列关于水的文句出自《老子》的是( )

A.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B.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C.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D.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

6.《墨子》的文风特点是( )

A.语录体裁,辞约义丰 B.篇幅简短,韵散结合

C.质朴无华,逻辑性强 D.义正词严,理直气壮

7.下列寓言出自《庄子》的是( )

A.舐痔结驷 B.自相矛盾

C.五十步笑百步 D.狡兔三窟

8.下列关于旗帜的诗句中,属于宋玉所作的是( )

A.凤皇翼其承旗兮,高翱翔之翼翼

B.驾八龙之婉婉兮,载云旗之委蛇

C.载云旗之委蛇兮,扈屯骑之容容

D.乘赤豹兮从文狸,辛夷车兮结桂旗

9.除分析秦亡的原因外,贾山《至言》着重讨论的另一问题是( )

A.经济发展问题 B.礼仪制度问题

C.君臣关系问题 D.统一思想问题

10.王充在文章写作上的重要主张是( )

A.反对通俗浅白,提倡典重艰深 B.反对文辞华美,提倡质实无华

C.反对以情为文,提倡冷峻沉着 D.反对虚妄不实,提倡真诚实用

11.《史记》的核心部分、文学成就最高的是( )

A.本纪、表、书 B.本纪、表、世家

C.本纪、书、列传 D.本纪、世家、列传

12.以下有关《吴越春秋》的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

A.《吴越春秋》的作者是东汉人袁康

B.《吴越春秋》的结构是各篇相对独立

C.《吴越春秋》除记叙吴越争霸,还有记载地理、占气等专篇

D.《吴越春秋》前五卷记叙吴国历史,后五卷记叙越国历史

13.下列辞赋中表达怀人主题的是( )

A.《自悼赋》 B.《李夫人赋》

C.《哀秦二世赋》 D.《非有先生论》

14.被后人誉为汉大赋之绝响的作品是( )

A.司马相如《长门赋》 B.扬雄《甘泉赋》

C.班固《两都赋》 D.张衡《二京赋》

15.汉乐府民歌中反映妇女婚姻生活不幸的诗篇是( )

A.《悲歌》 B.《上邪》

C.《孔雀东南飞》 D.《长歌行》

16.被刘勰誉为“五言之冠冕”的诗歌是( )

A.汉乐府民歌 B.《古诗十九首》

C.秦嘉《赠妇诗》 D.张衡《同声歌》

17.魏晋时期,开创文人“拟乐府”诗歌创作全盛局面的是( )

A.蔡琰 B.曹操

C.曹丕 D.曹植

18.第一个将庄子诗化,诗中具有清远境界的是( )

A.阮籍 B.嵇康

C.陆机 D.潘岳

19.“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出自陶渊明的( )

A.《归园田居》 B.《饮酒》

C.《杂诗》 D.《咏贫士》

20.左思诗歌的特点为( )

A.辞藻温丽 B.弘丽妍赡

C.烂若舒锦 D.文典以怨

21.现存魏晋南北朝志人小说中成就最高的是( )

A.《世说新语》 B.《语林》

C.《笑林》 D.《西京杂记》

22.钟嵘《诗品》中尤为重视( )

A.文气 B.灵感

C.怨与兴 D.文与质

23.隋代诗人卢思道的名作《从军行》的艺术特点是( )

A.重词采 B.重音律

C.重气质 D.重思理

24.下列诗句属于刘希夷《代悲白头翁》的是( )

A.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B.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C.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D.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25.孟浩然的诗风可概括为( )

A.质朴刚健 B.绮丽华艳

C.平淡自然 D.凝炼精深

26.下列诗歌属于刘禹锡咏史诗的是( )

A.《石头城》、《乌衣巷》 B.《西塞山怀古》、《金陵怀古》

C.《赤壁》、《过华清宫绝句》 D.《金陵怀古》、《咸阳城东楼》

27.李贺诗歌的艺术特色是( )

A.冷艳怪丽 B.清奇僻苦

C.深情绵邈 D.绮丽精工

28.晚唐诗人司空图的著名诗论是( )

A.“不平则鸣”说 B.“象外之象”说

C.风雅说 D.风骨说

29.下列有关唐传奇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唐传奇标志着小说文体的完全独立

B.《任氏传》是人神相恋的爱情故事

C.“黄粱梦”的典故出自《南柯太守传》

D.《游仙窟》有鲜明的骈体小说特征

30.李煜早期词作表现的是( )

A.人生际遇 B.享乐生活

C.离愁别绪 D.亡国悲痛

1.保留原始歌谣风貌的作品《弹歌》的歌词是( )

A.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B.断竹,续竹,飞土,逐宍。

C.长人千仞,惟魂是索些。 D.令沅湘兮无波,使江水兮安流。

2.《诗大序》关于上古歌谣的论述是( )

A.“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

B.“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C.“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D.“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3.《诗经?大雅?生民》是( )

A.史诗 B.情爱诗 C.农事诗 D.社会政治诗

4.下列寓言出自《孟子》的是( )

A.庖丁解牛 B.买椟还珠 C.揠苗助长 D.唇亡齿寒

5.《天问》的诗歌体式是( )

A.四言体 B.五言体 C.七言体 D.杂言体

6.汉代“四家诗”中属于古文经学的是( )

A.齐诗 B.鲁诗 C.韩诗 D.毛诗

7.贾谊《服鸟 鸟赋》所表现的主要情感倾向是( )

A.齐同生死的豁达B.知难而进的执着

C.随波逐流的混世D.挑战命运的抗争

8.在《史记》的五种编写体例中,“本纪”这种体例是( )

A.记述王侯各国的兴衰始末 B.记述古今著名人物的事迹

C.记述历代帝王的兴衰更替 D.记述重要人物的家族变迁

9.从思想倾向看,桓谭是( )

A.反对君权至上的代表 B.讥刺儒家经典的代表

C.反对图谶虚妄的代表 D.抨击恶风鄙俗的代表

10.东汉抒情小赋的开山之作是( )

A.《归田赋》B.《刺世疾邪赋》C.《穷鸟赋》D.《鹦鹉赋》

11.最早收录《孔雀东南飞》的诗歌总集是( )

A.《乐府诗集》 B.《文选》C.《玉台新咏》 D.《古诗纪》

12.王充在文章写作上的重要主张是( )

A.反对通俗浅白,提倡典重艰深B.反对文辞华美,提倡质实无华

C.反对以情为文,提倡冷峻沉着D.反对虚浮不实,提倡真诚适用

13.曹丕《典论?论文》提出的文论观点之一是( )

A.灵感说 B.文气说 C.宗经说 D.滋味说

14.王粲的诗被誉为( )

A.真骨凌霜,高风跨俗 B.怀文抱质,语气低婉

C.骨气奇高,辞采华茂 D.文多兼善,辞少瑕累

15.潘岳诗的特点是( )

A.过为峻切,讦直露才 B.辞藻绝丽,婉转侧折

C.天才秀逸,清峻自然 D.情伤一时,心存百代

16.东晋诗坛主流诗风的特点是( )

A.结藻清英,流韵绮靡 B.理过其辞,淡乎寡味

C.志深笔长,梗概多气 D.嵇志清峻,阮旨遥深

17.南朝诗人徐陵最擅长的诗体是( )

A.宫体诗 B.山水诗 C.田园诗 D.乐府诗

18.刘义庆《世说新语》记载的是( )

A.地理 B.寺庙 C.怪 异 D.轶事

19.“初唐四杰”的审美追求是( )

A.提倡纤巧绮靡 B.提倡刚健骨气

C.主张体物精巧 D.主张竞为雕琢

20.陈子昂提出的诗美理想是( )

A.研练精切,稳顺声势 B.兴象玲珑,无迹可寻

C.骨气端翔,音情顿挫 D.点缀升平,彩丽竞繁

21.王维出塞前后的诗作往往具有( )

A.空明境界和宁静之美 B.清纯情思和明净之美

C.壮伟之情和豪侠之气 D.明朗的情思和飞动的气势

22.孟浩然山水诗创作的特色是( )

A.善于写空山的宁静之美 B.善于表现慷慨的情怀

C.善于写水乡的纯净之美 D.善于抒发失意的悲哀

23.下列诗句出自王昌龄《从军行七首》的是( )

A.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B.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C.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D.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24.姚合《极玄集》将李端、卢纶等人称为“大历十才子”的主要原因是( )

A.从事诗歌创作活动的年代相近

B.都是长期在江南任职的地方官

C.主要创作倾向和诗风相近

D.诗歌作品都存有盛唐余韵

25.在李白诗歌中,具有境界清新、风神飘逸潇洒艺术特色的诗体是( )

A.乐府 B.绝句 C.歌行 D.七律

26.“即事名篇,无复依傍”指的是( )

A.杜甫七律的创作特色 B.杜甫五律的创作特色

C.杜甫七绝的创作特色 D.杜甫新乐府的创作特色

27具有鲜明的士大夫之词特征的词是( )

A.敦煌曲子词 B.早期文人词 C.花间词 D.南唐词

28.后人称为“吴中三高”的是( )

A.范蠡、张翰、陆龟蒙 B.范蠡、张翰、司空图

C.范蠡、张翰、柳宗元 D.张翰、陆龟蒙、司空图

29.据民间说唱故事“一枝花话”加工创作而成的传奇作品是:( )

A.《任氏传》 B.《李娃传》C.《莺莺传》 D.《霍小玉传》

30.晚唐游侠小说中被后世誉为“风尘三侠”的是:( )

A.李靖、红拂女和虬髯客 B. 李靖、红拂女和黄衫豪客

C. 李靖、虬髯客和黄衫豪客 D. 红拂女、虬髯客和黄衫豪客

高考历史选择题怎么蒙 历史选择题蒙题技巧

1927年只是毛泽东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一个构想,和进一步要探索的道路,最终证明是成功的。在当时“农村包围城市”才刚刚被提出来,只有以少部分人接受了这个提案,大多数人是不同意的。另外当时毛泽东的地位并不是很高,只是一个委员而已,提出的意见不一定要被人采纳的。毛泽东才秋收起义失败以后就直接带军队逃到了井冈山,并不知道当时中共中央的情况。当时的中共中央还在上海,上海那边又不了解毛泽东他们在井冈山的情况,所以依旧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政”策。

真正的农村包围城市其实被接受是在遵义会议以后,在以前只有一派的人接受,像苏联派、博古派、王明派都是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当三派各自政策失败以后,在遵义才正式将中央领导地位交给了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也开始成为主流。

高中历史选择题答题技巧及方法

历史选择题蒙题技巧一.最近原则:与平常知道的相关原理最接近的选项为正确

1.考根本目的:统治者所采取的某项政策,根本上都是为了巩固统治和维护统治基础。

2.以时间为突破口对应重要历史事件相关知识

3.题干中给的时间不是我们所熟悉的,此时可以考虑所给时间最接近我们熟悉的时间及对应事件。

4.考查对外政策出发点:一个国家对外政策的出发点是国家利益。

历史选择题蒙题技巧二.相斥相性原则

相斥相性原则:若四个原则如果有表述意思相近的选项,一般来说,若是单项选择题,这些选项都是排除的,如果多选题,要么几个选项都对,要么全错。

如:中国***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最主要的贡献表现在()

a.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的方针

b.正确指出了国内的主要矛盾

c.坚持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d.提出了正确处理“十大关系”

解析:当看到此题时,与题干无关的就直接无视,所以d肯定是错的。其次再来看,a和c描述基本一致,因为是单项选择,所以a和c都不选。

在选项中有两个选项表述的意思刚好相反,则必定一对一错,不可能形成组合项

历史选择题蒙题技巧三.重视符号原则

括号在历史选择题中的出现往往是用来解释说明题目中的关键信息,书名号的出现意味着材料的出处,出现的引号,也是关键信息。我们在提取信息时,把在这些符号里的东西进行重点分析,简化题目,会方便做题。

在2014年全国一卷的12道选择题中,出现符号的试题有5道,占有试题的40%以上。

1、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解析:我们把这道试题简化一下变成:

“天”“天子”“承天”“子民”,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d.祭

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去除了材料中的语境,我们认真想想,“天子”就是皇帝,就是题目中选项b的政治统治的代名词,“子民”就是以民为子,把人民当成儿子,这就是明确的人伦秩序。然后得出答案

2、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这反映出唐代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解析:简化后

“灭佛”反映出唐代?

那么如何选择呢?

有一个重要的关键词就是提示语“反映出”。这一提示告诉我们,命题人要的正确答案的一定是一个本质的结论,而不是一个社会现象。即使四个选项都成立(关键是本来就有不成立的),那么我们也很容易看到选项a、b、d都是对社会现象的描述,只有c才是经过分析后才能得出的结论。有人说b、d也是结论,因为通过比较才能得出。其实最大,影响小之类的历史事实都是显而易见的,不是分析出来的。如三个人中谁最高。我们主要看成是现象,不是本质。

3、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

a.本质是善b.本质为恶c.非善非恶d.本善习远

我们把题目简化就成了

“存天理,灭人欲”认为人性

a.本质是善b.本质为恶c.非善非恶d.本善习远

解析:观察答案后发现,我们知道天理中包含着人性,人欲是恶的人性。一存一灭是一个辩证的方法。a、b都是问题的一个方面,c选项更是全面否定。答案d已经显示出来了

4、根据美国1787年宪法,众议员名额按照各州人口比例分配,各州人口数“按自由人总数加上所有其他人口的五分之三予以确定”。这一规定违背了《独立宣言》中提倡的

a.主权在民原则b.天赋人权原则c.各州自治原则d.各州平等原则把这道试题简化就变成

“按自由人总数加上所有其他人口的五分之三予以确定”,违背了《独立宣言》中提倡的

a.主权在民原则b.天赋人权原则c.各州自治原则d.各州平等原则

解析:c.d两项强调的是洲权,属于意思相似,又因材料无涉及,所以直接排除,a项人民主权强调的是国家的一切权力来源于人民的授予,国家权力尊重和保障公民的权利与自由,不符合题意,所以选择

5、19世纪中期一位英国经济学家说:“大洋洲有我们的牧羊场,阿根廷和北美西部草原上有我们的牛群,秘鲁送来它的白银,南非和澳大利亚的黄金流向伦敦;印度人和中国人为我们种茶,而且我们的咖啡、白糖和香料种植园遍布东印度群岛。”这段话表明

a.英国在欧洲没有殖民地或自治领b.各国经济都依赖对英贸易

c.世界经济联系加强d.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

解析:此题用重视符号原则可以得知“”里内容均属于经济领域范畴。且都与英国发生联系,同时英国的产品也流向各地,但不代表只和英国获依赖英国对外贸易,说明了彼此间经济联系的加强

特别注意:题眼是“反映的”,和“反映出”有区别,反映的是现象,反映出选本质。

历史选择题蒙题技巧四.非绝对极端原则

这个原则在每一科试卷中都会用到,题目中选项经常会出现一些过于绝对的,极端的副词和形容词,如全面,都,所有,完全,始终,最终,最早,第一,开始,彻底,绝对,肯定等,此时要提高警惕,注意分别,除非教材课本上有明确的话,或者材料里明确出现,否则往往带这些词的应该为错的,强调的是往往是错的,并不是全部都是错的。

而反过来,在选项中含着渐进的,发展趋势历程描述的修饰语选项又通常是正确的。

历史选择题蒙题技巧五.避轻就重原则:题目的重心往往体现为材料观点中的转折,递进,强调等部分(但是,然而,可是,即使,却等转折词出现后的内容才是审题关键),因此,要紧抓出题者要强调的中心和关键部分去解题,抓住题眼,排除其他无关轻重的选项。

历史选择题蒙题技巧六.全面包含的原则

选项之中有多个选项都有可能涉及题干中某些要素,但是只反应部分,只有全面反应题干的要素,包含其他选项内容的为最佳答案。

另外,有的考题是在题干中包含了多个内容和观点,备选项中任何单一对应题干的选项都不正确,总有综合性较全符合题干才可能入选。

历史选择题蒙题技巧七.比较对称原则:当遇到题干在描述两个历史现象时,根据比较和对称原则,选项也应该体现两个历史现象之间的比较,并要和材料所描述的关系形成对称。

历史选择题蒙题技巧八.求因型选择题求解原则

1.诱因求解:直接原因是最直接的,显而易见的引发事件的偶然因素(导火线,借口等),直接原因是对事物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并决定某一历史事件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发生的。

2.主因求解:主要原因是在引发事件发生的诸多因素中最重要的那一个,对历史事件的发展变化产生重大影响的因素,他派生出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因素。如果问的是具体事物,那主要原因也应该是具体的而非抽象的。3.质因求解:根本原因就是根由,根源,是同一事物的若干原因,取决定作用的并带有必然性的根本原因。一般指主要矛盾或趋势,也就是说这样原因引发的事件是迟早要发生的。它往往隐藏在事件发生的背后,是导致事件发生变化的本质原因,可以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原理分析,可以归结到经济领域,制度层面,一般这个原因是抽象的,体现历史趋势和主观原因需要等。

如判断政治制度,政治事件,文化现象社会生活等发生变化的根源从经济领域去找,或者从时代发展趋势,时代要求,社会主要矛盾去找,或从社会性质去找。判断某一阶段治国方案,搜索结果,措施出发点,从阶段的本质去找,从社会性质去找,从背后的生产力水平去找。

判断改革成败的根源从是否顺应历史潮流,是否促进生产力发展去找。

判断文化思想发生变化的根本变化从统治者需要,社会变化,经济发展上找。1拉斐尔擅长画圣母像,他笔下的众多圣母充满人情和母爱,这主要体现了当时

a.蒙昧主义思想b.人文主义思想c.禁欲主义思想d.浪漫主义思想解析:若你熟悉教材知识可以直接得出答案,我们也可用另外一种解题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及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是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三大基本理论,它揭示

了人类社会发展中各种现象的基本规律。此题若从史实间的因果关系去分析,难度较大,选项d的因果性似乎较为正确;但如果转移成理论思维我们知道“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社会意识,拉斐尔的圣母像之所以充满人情和母爱是因为作为新兴的资产阶级艺术家,他所要表现的不再是“神”而现实生活中的“人”,是“人文主义思想”在绘画艺术中的具体表现,所以正确选项为b。

2.据研究,自明初到清末的500余年间,尽管全国总人口数量不断增加,但城市人口数量几乎没有变化,城市化进程陷入停滞。其根源在于

a.君主专制的强化b.“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c.闭关锁国的政策d.宋明理学的消极影响

解析:看题干,强调根源。我们知道小农经济一直在古代经济中占主导地位,而a答案大多出现在关于中央集权和相权与君权的题了,自然直接排除。c,d答案不属于根源问题。一.最近原则:与平常知道的相关原理最接近的选项为正确

高考历史最佳选择题

 高中历史选择题怎么答,解题的指导方法是什么?不清楚的小伙伴看过来,下面由我为你精心准备了“高中历史选择题答题技巧及方法”仅供参考,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内容!

 高考历史选择题答题技巧与方法

 选择题具有客观性公正性等特点,是当前高考不可或缺的重要题型。从选择题分数在试卷中的比重来看,准确性是非常重要的。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基础知识好不一定能考好,但没有基础知识做后盾却一定考不好。而所谓基础,包括高中历史必修课本中所学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背景目的影响评价,基础知识可以帮我们在考场上迅速排除那些明显错误的白痴选项,节省大量时间。

 排除法是在做高考历史选择题最常用而且屡试不爽的妙招,但是如果想要排除的又准又快,就要掌握高中历史选择题中排除法的几个种类:

 (1) 白痴选项排除法就是那种明显不合史实的选项。

 (2) 无关选项排除法是指那些与题干内容无关或者与题目要求无关的选项。

 (3) 片面选项排除法主要是指那些只概括出材料的某一方面,但忽视了材料另一方面内容的选项。

 (4) 高考材料主语就是材料中主要围绕的那个行为主体,而选项往往设置其他的行为主体作为干扰项,若遇见这样的选项也要果断排除。

 (1)因果推理法:我们做题时常常感觉有些选项很对,但若仔细推敲,则会发现它和材料中所反映的现象构不成因果联系,这样的选项特别具有迷惑性,所以我们做题时要培养这种历史思维。

 (2) 材料主旨确定法:每个材料都有主旨,选择题就是让我们选择一个符合材料主旨的选项。主旨就是指挥棒,让咱往东咱不能往西,让咱打狗咱不能掐鸡。

 (1)凝神聚力,聚精会神。一定要保持做题时有百分之百的专注度。

 (2)笔不离手,圈画重点。题目中的时间无论是什么一定要勾画出来,其次要勾画关键人物,时间以及反复出现的字词。

 (3)理解大意,划分层次。划分出材料都讲了哪些方面的事儿,大致表达什么意思。

 (4)找准主语,抓住主旨。

 (5)快速排除,快准稳狠。

 (1)认真分析你的错题,这点非常重要,一定要搞清楚为什么错,原因是什么,是基础不牢?审题不清?思路跑偏?还是别的什么?另外还要想清楚你怎么才能避免题不二错,不在一个坑上跌倒两次。

 (2)多和老师交流,注意模仿老师分析问题的视角和逻辑链。

 (3)总结题型,总结套路,总结失误角度。

 拓展阅读:高中历史大题万能答题方法

 高中历史大题答题方法

 1、历史背景类=(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1)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2)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3)文化背景=思想+科技+教育+?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

 2、历史特点类从背景、时间、目的、过程、内容、措施、程度、范围、性质、影响等方面考虑;

 3、历史原因类:(1)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政治+经济+思想)(2)原因深度:→直接→主要→根本根本原因:从历史发展趋势、生产力发展、和主观需要等方面考虑。主观原因:一般从领导某事件的阶级、阶层的主管目的、动机、决策或政策、方针等进行思考;客观原因:一般从自然或社会环境、经济状况、政治现状等方面进行思考。

 4、根本原因类:经济现象:从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反作用考虑政治现象:从经济方面考虑;思想文化: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从经济方面考虑;

 5、目的、动机:→直接→主要→根本(1)直接动机:解决当前面临的种种危机或问题(2)主要目的:实现某一方面目标,求得稳定和发展等(3)根本目的:建立或巩固统治,维护统治阶级利益(根本利益)

 6、比较类:首先要明确比较对象(是相同、是不同、还是异同),从背景、目的、内容、结果、特点、方式、性质、影响等方面考虑;组织共同点的答案时,首先要写出比较点的提示语,例如:“特点:”,“方式:”,然后行文上为”都-----“;组织不同点的答案时,首先写出比较点的提示语,然后行文上为”a.---b---c---”

 高中历史大题答题思路有哪些

 1、答题的文字表达方式

 基本方法:文字表达一要字迹端正、排列整齐、疏密得当;二要文句通顺、平实、语言准确;三要在形式上“三化”,即段落化,一问一段,简明直观;要点化,一个得分点一句话;序号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句上标出不同的序号,做到条理分明,一目了然。

 2、如何分析变法或改革成败的原因

 注意四点:一是看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改革或变法是否符合历史潮流和趋势。二看改革的政策与措施是否正确,是否得以有效贯彻。三看新旧势力的力量对比。四看改革者的素质如何。

 3、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解题思路

 基本方法: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特点是比较的范围具有确定性。解答时要认真审清比较对象比较项、限制条件,分析问答题要求与课本知识的关系,然后按设定的项目之间的逻辑关系。

如果你拿到一段历史材料,你觉得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去分析,应该首先抓住那些要素?

(一)单项选择题

I.英国首先开始工业革命的基础是

A.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B.海外市场的扩大

C.科技知识的积累 D.殖民掠夺积累了大量资本

2.法国工业革命中最主要的阻碍因素是

A.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社会动荡

B.中小企业和小农经济长期大量存在

C.高利贷资本的发达

D.国内市场的不景气

3.德国、意大利工业革命进程中相似的阻碍因素主要是

A.封建残余和军国主义 B.国内阶级矛盾尖锐

C.政治上四分五裂 D.国际市场狭小

4.工业革命产生的巨大生产力对世界造成了最深刻的影响是

A.促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改变

B.猛烈冲击着旧思想和旧制度

C.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

D.使东方从属于西方,贫困落后

5.19世纪中期,在工业革命影响下在政治领域产生了三股进步的历史潮流,其中的主流是

A.社会主义运动 B.民族主义运动

C.资产阶级自由主义 D.殖民扩张运动

6.工业革命密切了世界联系、改变了世界面貌,表现在 ①最终确立资产阶级对世界的统治 ②帝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③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④先进生产方式和生产技术的传播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①③ D.①②③

7.工业革命大大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联系的主要媒介是

A.炮舰 B.廉价商品

C.资产阶级文化 D.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8.19世纪中期革命浪潮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的较大发展

B.欧美出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C.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兴起

D.资本主义各国争霸战争

9.19世纪中期欧美革命和改革的相同特点是

A.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并发挥了作用

B.革命和改革后仍留有旧制度的痕迹

C.都采用自上而下的方式

D.排除外部势力的干扰

10.与17、18世纪相比,19世纪中期殖民扩张的最本质的区别在于

A.参加殖民扩张的国家不同 B.殖民扩张的地区不同

C.殖民扩张的目的不同 D.殖民扩张的手段不同

11.19世纪80年代,法国最终确立了对“印度联邦”的统治,组成印度联邦的三国中不包括

A.越南 B.柬埔寨 C.老挝 D.泰国

12.亚洲革命风暴面临的列强侵略方式主要是

A.资本输出和瓜分狂潮 B.炮舰和商品倾销

C.国内外势力勾结 D.殖民抢劫和屠杀

]3.《***宣言》之所以成为科学共产主义诞生的标志,主要是因为

A.革命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亲自起草

B.是第一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纲领

C.最早提出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口号

D.第一次较为完整地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14.第一国际成立的社会前提是

A.马克思主义已成为工人运动的指导思想

B.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世界性发展

C.各国工人阶级展开大规模的反抗斗争

D.工人阶级经济斗争和政治斗争的结合

15.法国里昂工人起义时提出:“在里昂将成立委员会和人民基层会议,我们只有一个口号:‘人人自由平等!”’英国宪章运动的请愿书提出:“我们竭尽自由人的义务就应当享受自由人的权利。我们要求普遍选举。”这些要求表明

A.当时工人的愿望带有空想社会主义的色彩

B.当时工人的愿望还没有超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范畴

C.马克思主义已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D.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已提上日程

16.关于巴黎公社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它是在特殊条件下一个城市的起义

B.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尝试

C.公社的失败主要是由于主观上的失误

D.最大的意义是推翻了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17.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最大的成果是

A.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 B.彻底地根除了封建生产关系

C.农奴以赎买方式得到土地 D.彻底地废除了封建制度

18.日本明治维新时期,资产阶级没有成为领导者,而中、下级武士成为主要领导者,其根本原因在于

A.中、下级武士的经济地位低下

B.日本资本主义发展水平不高

C.中、下级武士接受西方文化

D.中、下级武土同幕府将的军矛盾

19.日本明治维新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A.建立了民主共和制度

B.以资产阶级为领导者

C.废除了封建身份制

D.采取了有利于资主义工商业发展的措施

20.19世纪资本主义各国扩张的程度和方式不同,主要原因是

A.各国原有的殖民势力不同

B.当权的资产阶级政府执行不同的对外政策

C.被侵略地区和国家的人民反抗水平有差异

D.各国经济、军事实力等方面存在差异

(二)材料解析题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美国工业比较年轻……1816年制定保护关税法,提高了关税,1828年又把税提高到45%,但是南方的种植国主经济主要是同英国工业相联系的,南方奴隶主愿意实行自由贸易……发起抗议运动……1832年,政府只得取消了一些商品的高税率。

——摘自《简明世界通史》

材料二 1819年密苏里地区(新扩张地区)申请建州,加入联邦,当时美国已有22个州,自由州和蓄奴州各半,因而在参议院的议员人数均衡,在此情况下……引起了南北双方激烈的争执。1820年国会通过一个妥协案,确定密苏里州作为一个蓄奴州加入联邦,同时,从马萨诸塞州划出一个新州——缅因州,作为自由州加入联邦,还规定北纬36度30分以北永远禁止奴隶制度。

材料三 (1850)年,国会双方代表经过激烈讨论,产生了《1850年妥协案》,裁定加利福尼亚(新并入地区)作为自由州加入联邦;新墨西哥州的奴隶制存废问题,由当地居民投票表决,还规定,国会制定一部更严峻的《逃亡奴隶法》——后规定,北方司法机关必须协助缉捕逃亡奴隶,对拯救奴隶者实行罚款、判刑并赔偿,奴隶身份严格执行。

——摘自《世界近代史》

材料四 1854年国会讨论位于北纬36度30分以北的堪萨斯和内布拉斯加州的问题时,在奴隶主压力下,国会通过法案规定,新州的奴隶问题由当地居民“自决”……双方矛盾激化,堪萨斯地区出现了两个相互对立的政权,武装冲突达半年之久,史称“堪萨斯内战”

——摘自《简明世界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1816年南北双方对关税政策各持什么意见?

(2)据材料二,1820年妥协案有何特点?

(3)1850年妥协案对谁有利?为什么?

(4)据材料四,1854年法案为何使南北双方矛盾激化?“堪萨斯内战”说明了什么问题?

(三)问答题

22.结合所学知识,概要分析19世纪前以及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本主义发展的特征及其原因。

23.18世纪末英国经济迅速发展,试分析其原因,并提出经济迅速发展对英国和世界产生的影响。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 2.B 3.C 4.C 5.C 6.A 7.B 8.A 9.B 10.C 11.D 12.B 13.D 14.B 15.B 16.C 17.A 18.B 19.D 20.D

(二)材料解析题

21.(1)北方主张提高关税,以此保护民族工业,南方主张自由贸易,因为提高关税会损害其利益。(2)扩大蓄奴州范围,带有浓厚妥协特点。(3)对种植园奴隶主有利,因为意味着美国政府将帮助奴隶主追捕奴隶。(4)因为该法案实际取消了1820年对奴隶制的地域限制,严重损害了北方资产阶级和人民利益,说明南北矛盾已激化。

(三)问答题

22.17-19世纪初特征: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资本主义制度只在英、法、美等少数国家确立;资产阶级表现出反封建的革命性,资本主义继续发展壮大,资产阶级革命曲折反复;封建统治在全球仍占优势地位。

成因:资本主义处于工场手工业时期,生产力不足以改造整个社会和整个世界;资产阶级革命主要是为推翻封建统治,掌握政权,革命后只能确立资本主义社会若干原则;封建统治随着资本主义发展,为维护其封建统治进行改革,客观上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

19世纪六七十年代特征:资本主义不但进一步改造了国内社会,而且进一步改造了世界面貌;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初步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成因:工业革命及其扩展,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从物质上大大增强了资本主义力量,19世纪中期,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以空前的广度、深度开展起来,进一步摧毁了封建统治秩序,为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开辟了道路。

23.(1)原因: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对外殖民掠夺,拥有辽阔的殖民市场。(2)影响:①随着经济发展,要求为资本主义发展进一步扫清障碍,欧、亚、美各国纷纷改革和革命,资产阶级对世界统治最终确立。②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③开始城市化进程和自由资本主义发展。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与亚、非、拉国家在生产力水平上差距增大。⑤殖民掠夺加强,使东方从属于西方。⑥英国成为世界工厂或最大的殖民帝国。

高考历史选择题

总体概述

成绩的取得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抓书本知识,二抓解题策略即应试能力。

1、是细心审题:

不管是客观题还是主观题,都必须先看清时间、限定词和求答项,尤其是在关键词上不能犯低级错误

2、是规范答题:

格式规范:不同题型有不同的格式要求,如果格式一错就可能全盘皆输,如评论式的问答题就要注意三要素,比较式问答题要先答比较项再展开具体内容。

语言规范:也就是语言表达要用学科语言,我们应尽可能用书本语言去答题。要点表述规范:一是强调答案不能“犹抱琵琶半遮面”,只抓了要点而丢了得分点;二是表述必须条理化,不能杂乱无章,不知所云。

3、是迁移知识:

这种迁移能力对考生来说至关重要,很多学生看到一个题目往往不联系书本知识,不知道用书本语言来表达,结果造成不能得分。我们要重视知识的迁移:

(1)、做选择题时,不少题目在确定选项时很难判断,但如果结合书本知识的相关内容就很容易判断;

(2)、做材料题时,有的材料很难理解,只要联系书本相关知识就会迎刃而解,看到问题中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就必须回归书本找答案。

(3)、做问答题时,这点更重要,遇到比较灵活的题目也是最容易丢分的地方,做这类题目时,要求学生先必须学会解剖题目,理解题意,不能云里雾里,然后在脑子中过滤这段时期的有关内容,从中挑出题目需要的内容组合答案,如果能养成习惯的话,解答这样的问答题就很简单了。

4、是掌握技巧:

(1)、采用一题多解的方法,主要是讲选择题时一般至少用两种解题思路帮助学生开阔思路,训练发散思维。

(2)、抓住一般规律,切忌满天撒网。例如,比较改革运动一般都是要从背景、目的、性质、内容、结果、影响等方面去找比较项,同时注意抓住参照项来思考。

(3)、不同题型有不同的思维方法:如材料式选择题,所选答案就要注意全面、准确的反映材料原则。程度式选择题就要学会推理,如根本原因就是原因的原因。再如材料分析题,方法很多,但至少要养成一个习惯:先看问题,带着问题抓有效信息,并且将找到的信息予以标注,然后再组织答案。

分例解说

一、关于选择题的解题方法

一、高考历史选择题常见类型简介

根据近几年选择题的命题特点和常考题型,选择题的题型主要分七类:

1.排列选择题(组合选择题)

近几年排列选择题的排列一般分三种:(1)按某一类事件的时间顺序排列。(2)按历史地理知识的排列。(3)按因果关系顺序排列。

例如:王安石认为“公私常以困穷为患者,殆以理财未得其道”,下列变法措施中,与解决这一问题有关的是:①青苗法 ②募役法 ③将兵法 ④市易法 (2004年江苏高考题)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2.因果关系型选择题

这类选择题考查的角度主要有两种情况:(1)由结果推断出原因,其结构形式是题干为果,备选项为因。在考查原因时常用的概念有:根本原因、直接原因、根源;内因、外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政治原因、经济原因、思想原因等。(2)由原因推断出结果或影响,其结构形式为题干是因,备选项是果。

例如: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农业迅速发展,其主要原因是:(2004年广东高考题)

A.商品经济水平较高,起到推动作用 B.北方人口南迁并带动先进生产技术

C.江南越人开始从事农耕生产 D.江南的气候、土壤对农业发展有利

3.程度型选择题

程度型选择题中的四个备选项有部分符合、有的基本符合、有的全部符合题干要求的标准,但这些备选择的内容与题干要求的标准之间,“不同于一般选择题的正、误关系”,而是一种“质、量关系,或者说是程度关系”。这种题型的题干往往设置一个程度的副词或形容词,如“主要”、“重要”或者“最主要”、“最重大”等等,其考查往往侧重于因果关系,考查范围往往注重于历史结论。

例如:五四爱国运动后阵营发生分化,主要原因在于其成员:(2004年广东题)

A.对文学革命的理解不同 B.对中国传统礼教的认识不同

C.对科学与民主观念的宣传方式不同 D.对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不同

4.材料型选择题

材料型选择题中引用的材料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文字材料,材料往往出自历史文献、考古报告、文学作品等;另一类是图表材料,材料往往出自各种地图、图画、照片、统计图表等。

例如:19世纪中期一位英国经济学家说:“大洋洲有我们的牧羊场,阿根廷和北美西部草原上有我们的牛群,秘鲁送来它的白银,南非和澳大利亚的黄金流向伦敦;印度人和中国人为我们种茶,而且我们的咖啡、白糖和香料种植园遍布东印度群岛。”这段话表明:(2004年广东)

A.英国在欧洲没有殖民地或自治领 B.各国经济都依赖对英贸易

C.世界经济联系加强 D.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

5.否定型选择题

否定型选择题有一个很突出的特征,就是在题干中往往用“不正确”、“错误”等否定式的词语予以提示。

例如:下列关于拉丁美洲独立运动背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2004年广东高考题)

A.拉丁美洲资本主义工商业发达 B.拉美人民受启蒙学说影响,民主意识增长

C.法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西班牙、葡萄牙不断衰落

D.美国的独立鼓舞人民的斗志

6.比较型选择题

比较型选择题考查分析、比较历史的能力,其特点是在题干中把具有可比性的历史事件或几个相同点及不同点,其表述一般都是教材中没有叙述过的新的结论,要求应试者通过比较后选出正确答案。

例如:以下关于国际联盟和联合国的表述,正确的是:(2004江苏高考题)

A.都是帝国主义战争的产物 B.总部都设在美国

C.都曾经受到大国操纵 D.都一贯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

7.填空式选择题(单纯识记题)

填空型选择题,其特点是题干表述不完整,用选项补充完整,其实是填空题的变形。这类选择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是否准确。

例如:唐代中日交通的主要港口城市是:(2004年广东高考题)

A.明州 B.扬州 C.泉州 D.广州

二、高考历史选择题解题方法

1、做好选择题的关键——审题

一选择题知识覆盖面广,要求考生要踏实、牢固、全面地掌握所学基础知识。同时要培养概括、分析、评价等能力,提高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识问题的水平。这是做好选择题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在具备这些前提条件之后,再辅之以一定的技巧和方法,才能真正答好选择题。

二认真审题,对选择题尤其关键。要根据选择题的特点,采用立体式的审题方法,仔细阅读题干和选项,领会题意和要求。在此前提意以下两点:

第一,正确解读命题用语;

第二,妙用解题技巧。

三、审题的钥匙—— 正确解读“命题用语”

(1)明确题目结构,注意题干中的各要素。要仔细推敲题干,搞清题干中主干语和条件限定语、答题项,搞清时空范围。

(2)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

(3)注意题干中叙述的转义

(4)注意题干中的特殊要求,如“不正确”、“不包括”、“无关”、“都属于”、“共同点”、“相同之处”等。

(5)注意区别题目中的比较固定的各种用语

近几年的历史高考,由于强调了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所以试题中要求学生回答历史事件的过程、内容即回答“是什么?”的相对减少,而要求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现象产生的背景要素(含原因、条件等),即回答“为什么?”以及“如何评价?”(含性质、特征、作用、影响等)的试题则大量增加,这种命题特点不仅体现在材料解析题和问答题上,还突出表现在选择题上。

二、关于材料分析题的解题方法

1、通读材料、明确主题

在命制一道材料题时,命题者往往是先确立一个主题,再围绕这个主题去寻找材料、构思设问,所以,一般来说,每道材料解析题都会有一个主题。在解答材料题时,首先要通过浏览材料,尽可能的抓住作者的命题意图或材料的主题,这样就能迅速调动所学知识点,从而使解题明确方向,集中思维,为下一步解答奠定基础。

2、分析问题、细读材料(很重要的环节)

在明确材料的主题后,接下来应该认真分析命题者提出的问题,通过分析设问句中的关键字、词,明确作者问的是什么,需要回答什么。再根据这些问题,仔细地阅读材料,力争把每段材料的意思都弄明白,大致形成答题思路。阅读的过程中,要逐字逐句地分析和研究,不要放过材料的任何一个部分,包括题头、摘引等,尤其是材料中有关时间、地点、人物之类的信息,往往是解题的突破口。

3、提取信息、加工整理

材料分析题所提出的问题绝大部分答案应该从材料中得出,因此这时应根据仔细阅读材料后的思路,再次结合问题到材料中去寻找信息,把与问题相关的信息都提取出来,写在草稿纸上备用。能否把材料中的所有相关信息都找出来,取决于答题者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然后把找到的信息进行筛选,剔除不需要的和重复的信息,根据所学知识,把这些信息进行归纳整理,列好提纲,准备答题。

4、审查提纲、流畅表达

在上述步骤进行完毕后,还要最后浏览一遍材料及其设问,审查自己列出的提纲是否正确或有无遗漏,最后就可以在试卷上动笔答题了。答题时一定要做到依据提纲,一气呵成,言简意赅,击中要害,不可罗里罗嗦,言之无物,涂涂改改,答非所问。

例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永乐二年,禁民下海。时福建濒海居民,私载海舡,交通外国,因以为寇,郡县以闻。遂下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

——《永乐实录》卷二十七

材料二 顺治元年,清政府颁发“迁海令”,将北起山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十四华里,并且将所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凡溪河装栅,货物不许越界,时刻了望,违者死无赦。

——《台湾外纪》卷十二

材料三 夷货非衣食所需,可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也,何可得哉!

——《海防纂要》卷七

①根据材料概括明清两朝海外贸易政策的相似之处。

②根据以上材料,比较两朝海外贸易政策目的有何区别。

③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对上述政策进行客观的评价。

步骤分析

第一步:浏览材料、明确主题。

从材料中的“永乐二年”、“顺治元年”等有关时间和内容的表述,可以看出,本题所考查的是“明清时期的海外政策”——这就是本道题的主题。这时,应该马上从脑海里调出有关这一主题的相关知识,如郑和下西洋、华侨开发南洋、戚继光抗击倭寇、葡萄牙占据澳门、郑成功收复台湾、抗击沙俄的斗争、鸦片走私和禁烟运动等知识点和“闭关锁国”这一外交政策,从而为进一步阅读材料打下基础。

第二步:分析问题、细读材料。

显然,本题是要求比较明清两个时期海外贸易政策的异同点,并归纳出其历史影响。带着这个问题,仔细的阅读材料,明白每段材料的具体意思,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比如材料二的摘引“台湾”就很重要,它隐含着当时清政府制定政策时的心态和目的,即“害怕反清势力的增长,维护满清的长久统治。”

第三步:提取信息、加工整理。

先带着问题到材料中寻找有效信息,如第①问,材料一的“禁民下海”,材料二的“不许下水”、“不许越界”,材料三的“内外隔”等;第②问,材料一的“因以为寇”,材料三的“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也,何可得哉”等,就是本题重要的材料信息。

再根据材料意思和所学知识,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第①问的“相似之处”很好概括,就是“禁海”;第②问的“不同”,应具体从材料中的意思出发,结合所学,得出“海患”、“固统”这一关键区别。第③问,应该从对外贸易的角度去理解其历史影响。

这样,已经初步形成本题的答题提纲。

第四步:审查提纲、流畅表达。

根据上述提纲,在试卷上写出自己的答案。注意要用简洁规范的语言文字进行恰当的概括说明,不要照抄材料或简单翻译材料,避免“泛泛而谈”,要有针对性地回答问题。

参考答案

①都不允许民间船只出海,禁止海外贸易。

②明朝是为了防止居民与外敌联系,形成海患;清朝是为了防止居民与沿海反清势力联系,威胁其统治。

③明清的海禁政策,不利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和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是导致中国近代贫穷挨打的重要原因。

解答材料解析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两点:

1、解答材料题一定得紧扣材料,上述四个步骤始终没有离开材料,其中关键步骤应该放在第二、三步上,这两个步骤做好了,动笔书写答案应该是非常迅速、非常准确的。而考生们恰恰容易忽视这两个环节,不少考生害怕时间不济,往往是材料都没有读完,意思也没有完全明白,就匆匆下笔,结果是离题千里,答非所问,命中率低下。因此解答材料题(包括问答题),一定要养成“明题意、列提纲”的良好审题习惯。

2、下笔作答时,应该根据材料的语言环境和提取的有效信息,尽量用自己的语言表述,不可把教材中的表述、老师授课的讲述和材料中的原话照搬照抄,同时做到语言精炼、流畅,书写清晰、规范。

由此可见,解答材料题是有其特殊规律和方法的,考生们如果能很好的落实解答材料解析题的“四步法”,一定会在高考中取得满意的成绩。

三、关于问答题的解题方法

一、问答题的种类

问答题按照题的性质和要求,可分为叙述、综合、分析、比较、评述、材料式问答题等不同种类。

1.叙述题:将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或历史人物活动的原因(或背景)、经过、意义(或性质、影响、作用、评价)按一定顺序直接叙述出来。

2.综合题:将分散在不同章节、不同国度、不同历史时期但又有某种联系的历史内容系统归纳,贯穿融会,进行表述,并得出适当结论。难度较大。

3.分析题:将复杂的历史事件、现象或内容分解成几个方面:背景、原因、性质、特点、结果、意义、作用、经验教训等,揭示其本质并得出结论。如说明了什么?有什么启示等等。

4.比较题: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进行归纳,找出它们之间的可比点加以比较,求同析异,以加深对历史事件本质的理解。这是认识和分析历史问题的常用方法。

5.评述题:先将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人物的活动,给以综合归纳,概要叙述,再依据当时的具体条件,给予历史唯物主义的评价。评价历史人物还要注意结合时代背景,实事求是地评述。可先叙后评或边述边评,夹叙夹议。

6.材料式问答题:即材料解析题(含图表、)和问答题的融合,从形式上看它由两部内容构成:一是材料;二是设问。近几年高考主观试题几乎全部采用了这种形式。

二、问答题的结构及其作用

1.问答题的结构。任何一道题意明确、表述完整的问题都有四项基本构题成分,即:提示项、限定项、中心项、求答项。

2.问答题结构的作用。

(1)提示项:限定解答的方式,包括考生答题的思维方式和表述方式。

(2)限定项:指定解答的已知条件,例如:时间、空间、史实、观点、引语等。

(3)中心项:规定解答所依据的内容。中心项千变万化,无一相同。它涉及到政治、经济、制度、人物、国际关系等各种知识领域。中心项是构题的核心部分,其他三项都从属于中心项。

(4)求答项:指定解答的“未知”项目。常见的求答词语有原因、经过、结果、性质、特点、意义、影响、相同点、不同点等。还有“哪些”、“如何”、“什么”、“怎样”、“为什么”等,既是求答词,又是提示词。这四项结构共存于题目之中,它们出现的次数不一,先后位置多变。但四者互相依存,合理统一,共同发挥考查能力的作用。

三、解问答题的读、审、答

1、读题:对题目要全读、细读、多读,领会材料题意。

2、审题是解答问答题的至关重要的一步。在高考中有许多考生答题情况很不理想,究其原因,除了知识和思维能力上的缺陷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没有审明题意和抓住思路,答题乱了套,甚至答非所问,即使掌握了充分的知识也起不了作用,如何审好题应注意以下几点:考生临试审题是科学知识和思维能力在短时间内综合、灵活的运用。考生能不能很快了解题目要问什么,要你回答什么,能不能对试题进行深入地发掘,实际上也是一种信息处理能力。审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审要求。审题首先明确试题的具体要求,要学会分析试题的结构成分。一道完整的、题意明确的历史问答题在一般情况下由提示语、限定语、主干语(也叫中心项)、答项语四种成分构成。分析清楚试题的结构成分,就可完整准确把握题意。

第二,深入发掘题意,突破重点难点。

第三,审题型。审题时还应判定该题属于何种题型。如前所述,历史问答题大致分为叙述题、综合题、分析题、比较题、评述题、材料式问答题五种题型。不同类型的试题,各有不同的特殊要求,答题形式和方法也不尽相同。因此,判定题型对加强答题的针对性是有帮助的。另外,一道试题如有几问,那就要注意这几问是否属于同一题型。因为一道有几问的试题,不同问属于不同题型的情况并不鲜见。

第四,审求答重点。试题的问法,提问的方式、角度不同,答题的重点也就不同。确定答题的重点,有利于详略得当地组织材料,科学分配答题时间。

3、答案规范化。

第一,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是解答问题最基本的要求。“史”是指具体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论”是指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或观点。史论结合,就是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去分析史实,得出正确的评价或结论,做到材料(史实)和观点相统一。叙述史实是答题的基础,好比“画龙”;简要的分析、评论是答题的灵魂(即考生的立场和政治方向),犹如“点晴”。答题既要反对缺乏分析的材料堆砌,也要反对缺乏史实的泛泛空论。

第二,叙事有序,论证有力:历史问答题各种类型题虽然各有其特征和能力考查的侧重点,但解答时都离不开史实的叙述和对历史问题的分析、评论、论证。叙述史实要有序,或按时间顺序,或按空间顺序,或按逻辑顺序,切忌杂乱无章,颠三倒四。分析史实,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论证某种观点正确与否,要抓住要点、切中要害,要言之成理、论证有力。

第三,详略得当,要点全面:试题要求的重点,应该多写详答,将各要点,诸要素交待清楚;非重点部分就须少写略答,以繁中求简,杂中取精。这就是要答题“要点化”。当试题涉及到很多时,答案的每个要点就要简明扼要;试题要求的内容较少,答案则应相对比较详细具体。

第四,文字准确,条理清楚:有些考生答题时文字表达能力差,语无伦次,词不达意,不会概括,罗罗嗦嗦写了一大篇,不得要领,看不懂他究竟说什么。有些考生采用“多答战术”,不管与题意有关无关,让阅卷老师去“拣破烂儿”。这都是不可取的。好的答案在表达上应力求文字准确、简炼。这就要学会提炼和概括。另外,在答案编写形式上,要根据题意和答案内容分段,每段之中的每个要点前面必须有数码序号,做到“段落化、要点化、条理化、序号化”,以求层次清楚,使人一目了然。

第五、认真检查,及时更正:对题目和答案要认真而严格地检查一遍。看审题是否偏差,题意是否抓准,要点是否齐全,答案是否完整。通过检查,应及时更正,做到对题作答,要点分明,书写规范,亦无错别字。

地理

做选择题善用排除法

1.选择题的答题技巧

一是注意事物的因果关系,往往试题要求你以果推因,有时是以因推果;二是采取排除法,从相反的方向去思考问题,比如让你选择正确答案,你可以排除那些有明显错误的,有时这样解题会更快一点。

2.综合题的解答要有整体性思维

综合题一般以区域地理为载体,围绕一个中心问题,从不同侧面或者事物的不同层面来设问。因此必须用区域研究的方法,有整体性思维,围绕着“在哪里?”“有什么?”“为什么?”“做什么?”来思考回答。

地理,读题一定要仔细,不要遗漏提干和问题里的每一个信息。地理题应该可以算作是文科中的理科,理解计算的能力要求高一些。如果是自然地理类的,首先就是准确地判断出地理位置,然后才能根据基本知识点答题,使很容易拿到全分的;如果是人文地理的话就要注意要点一定尽量答全。

我高中历史基本90分以上,网上答题基本没有错误。这道题的关键是“意识到”这3个字,洋务派组建北洋海军是实践。林则徐林则徐积极仿制西方战舰,还提出建设一支新式海军的主张,他是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这就是体现

文章标签: # 材料 # 历史 # 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