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录取信息 录取信息

古今录取通知书有哪些方面不同_古代录取通知书叫什么形式

tamoadmin 2024-05-18 人已围观

简介1.录取通知书是怎么回事呢?高中录取通知书相比大学录取通知书其内容更简洁,但同样是考生录取和新生报到入学的重要凭证,关系考生切身利益,关系中考公平公正。录取通知书内容包括:1、录取考生个人资料2、录取学校资料3、新生报到时间4、新生报到所需费用,包括学费、书本费、校服费、其它学杂费古代录取通知书介绍:相比于现代人,古人享受的待遇貌似要高许多,有专门的政府官员来通知。古人科举应试及第之后,县州府都会

1.录取通知书是怎么回事呢?

古今录取通知书有哪些方面不同_古代录取通知书叫什么形式

高中录取通知书相比大学录取通知书其内容更简洁,但同样是考生录取和新生报到入学的重要凭证,关系考生切身利益,关系中考公平公正。

录取通知书内容包括:

1、录取考生个人资料

2、录取学校资料

3、新生报到时间

4、新生报到所需费用,包括学费、书本费、校服费、其它学杂费

古代录取通知书介绍:

相比于现代人,古人享受的待遇貌似要高许多,有专门的政府官员来通知。古人科举应试及第之后,县州府都会派遣特定人员前去通知报喜,这样的报喜在古人眼里称为捷报。所以可以这样说,捷报就是古人现代版的高考录取通知书。“

自家提塘官的便是,因在枢府效劳多年,蒙枢密老爷赏俺今年科场专走官报。”明阮大城的《燕子笺·放榜》里的这句话便是其因在府里效劳多年,科考可以直接拿录取通知书的事情。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录取通知书

录取通知书是怎么回事呢?

古代科举揭晓结果。

古代会采取由皇帝亲自“临轩唱名”的方式公布考试结果。

“临轩唱名”始于宋太宗,《宋会要辑稿》的记载。

当年共得进士二十五名,宋太宗按名次逐一呼出每位登第者的姓名,这一举措突显了皇帝对科举选才的重视。自此以后,皇帝临轩唱名赐第之制一直延续下来,其仪式也逐渐制度化。

随着后来录取进士人数的增加,再由皇帝一一唱名不太现实,就改成了皇帝象征性地呼出前三名的进士,即状元、榜眼和探花,其余的由官员代为传唤,称为“传胪”或“胪传”。

明清时期基本上延续了宋代的规制,据《清史稿·礼志》记载,传胪当天,皇帝在太和殿接见新科进士,新进士们要换上公服,带上“三枝九叶顶冠”,站在朝班之末等候。

百官行礼后,由鸿胪寺的官员引领进士就位,跪下听传。之后会分别念到第一甲三名进士及第,也就是状元、榜眼和探花的姓名,这三个人都要出班前跪谢恩。

后面的第二甲和第三甲分别赐进士出身和同进士出身,不用单独出班,只需要一起行三跪九叩礼即可。传胪完成后由礼部的官员高举着“金榜”领路,诸进士出左右掖门,置榜龙亭,复行三叩礼。最后金榜还会在东长安门外张贴三日,然后再交回内阁。

扩展资料:

古代科举如何揭晓结果。

从古至今,“金榜题名”都是每位考生的梦想,“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对他们来说,考试结果的揭晓是人生的重要时刻。如今,考生们可以从网络上查到自己的录取结果,学校也会寄出意义非凡的录取通知书,那么,古代科举考试究竟采用什么方法来公布结果呢?

一、唐代开始以“金榜”公布名单,清代乡试放榜“每写一名,易满堂灯烛一次”。

古代科举考试的结果主要通过“放榜”的形式公布,也是“金榜题名”这一成语的来源。放榜也称“放牓”,即通过张贴榜文的形式公布考试录取结果。

在古代,放榜日可谓是读书人们的重要节日。

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建立完善,《新唐书·选举志上》记载了唐代科举科目有秀才、明经、俊士、进士、明法、明字、明算等,其中明经科和进士科最为重要,前者考经文(“帖经”)及时策,后者主要考诗赋。

相比于范围较为固定的明经科,进士科及第较难,所以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其结果的公布也就得到了更多关注。进士科发榜的时候,榜文会张贴在礼部南院(贡院的东墙)上。

唐代以后,各朝代基本延续了张贴“金榜”的发榜方式,只不过随着录取人数的增加,纸张数也随之增加了。

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确立为童生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每级考试的结果都会发榜,其中通过乡试的称为举人,通过会试的称为进士,最终通过殿试确定进士的名次。清代的乡试是省内考试,也是淘汰率极高的一个环节,其放榜过程也是万众瞩目。

由此可见,这一过程颇具悬念性与仪式感,每写一个名字,都要更换一下屋里的红烛,而屋外等着看榜的围观群众更是心潮澎湃。

科举结果会对个人的命运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每个观榜考生面对结果的时候,难免会情绪失控。《唐摭言》便记载了元和六年一次监生撕毁榜文的事件,礼部只好以虚榜自省门而出,正榜张亦稍晚,暂时控制一下场面。

此外,“金榜题名”也可能伴随着“洞房花烛夜”。

二、皇帝亲自“唱名”,宣布殿试结果,录取通知书被称作“捷报”。

除了张榜公布外,对于高中进士的,国家还会贴心地送上“录取通知书”。

明清时期则将录取通知书称为“捷报”,上面会写上中举人的姓名以及考取的名次,由专门的报录人敲锣打鼓地送到中举人的家中,“范进中举”的故事便生动描绘了这一场景。范进因为中举而发疯,还有人因为儿子被录取而“起死回生”。

不光有录取通知书,为了表示对殿试的重视,古代还会采取由皇帝亲自“临轩唱名”的方式公布考试结果。

“临轩唱名”始于宋太宗。

当年共得进士二十五名,宋太宗按名次逐一呼出每位登第者的姓名,这一举措突显了皇帝对科举选才的重视。自此以后,皇帝临轩唱名赐第之制一直延续下来,其仪式也逐渐制度化。

随着后来录取进士人数的增加,再由皇帝一一唱名不太现实,就改成了皇帝象征性地呼出前三名的进士,即状元、榜眼和探花,其余的由官员代为传唤,称为“传胪”或“胪传”。

明清时期基本上延续了宋代的规制,据《清史稿·礼志》记载,传胪当天,皇帝在太和殿接见新科进士,新进士们要换上公服,带上“三枝九叶顶冠”,站在朝班之末等候。

百官行礼后,由鸿胪寺的官员引领进士就位,跪下听传。之后会分别念到第一甲三名进士及第,也就是状元、榜眼和探花的姓名,这三个人都要出班前跪谢恩。后面的第二甲和第三甲分别赐进士出身和同进士出身,不用单独出班,只需要一起行三跪九叩礼即可。

传胪完成后由礼部的官员高举着“金榜”领路,诸进士出左右掖门,置榜龙亭,复行三叩礼。最后金榜还会在东长安门外张贴三日,然后再交回内阁。

三、官方编纂名册,以表彰进士,十二天内全国闻名。

经过层层选拔脱颖而出的进士,是全国人民关注的焦点。然而,固定张贴的“金榜”、送达到家的“榜帖”乃至皇帝在殿上的呼名,都没办法将他们的名字传遍各地,于是便有了刊印的“进士名录”。

明清时,则由礼部刊刻官方的《进士登科录》,上面包括玉音、荣恩次第、进士家状、御制策问及进士对策五部分,内容主要是皇帝的圣旨、进士们的个人和家庭基本情况以及殿试的试题和前三名的回答等。

《登科录》刊刻完成后,先呈交给皇帝御览,之后除颁发给该科进士外,还要发给在朝官员每人一份。

最后,官方编纂名册,以表彰进士,十二天内全国闻名。

参考资料:

绵阳新闻-古代科举如何揭晓结果

录取是从高到低择优进行,如果你查问时间较早,那就耐心一点。

考生如果实在着急,可以先去所报院校的官方网址进行查看。录取结果一般在每个录取批次开录后的2-3天可以查询到。

录取结果因各高校录取时间不一致,录取结果不是一次性公布,且存在征集志愿的情况,所以有些考生的录取结果甚至要等到这个批次录取完才能查询到。所有,录取开始一两天,还没消息就不代表没有被录取。

录取通知书历史介绍

高考录取通知书,都是通过邮政特快快递到学生的手中。相比于现代人,古人享受的待遇貌似要高许多,有专门的政府官员来通知。古人科举应试及第之后,县州府都会派遣特定人员前去通知报喜,这样的报喜在古人眼里称为捷报。

所以可以这样说,捷报就是古人现代版的高考录取通知书。“自家提塘官的便是,因在枢府效劳多年,蒙枢密老爷赏俺今年科场专走官报。”明阮大城的《燕子笺·放榜》里的这句话便是其因在府里效劳多年,科考可以直接拿录取通知书的事情。

古人收到捷报之后,一般要把它张贴在厅堂里最显眼的位置,一来可以光宗耀祖,二来可以让来访的客人一眼就能目睹到,如同奖状一般。从这个细小的细节同样可以看出古人如何重视科举考试,科举几乎成了古代读书人的唯一出路。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录取通知书

文章标签: # 录取 # 进士 # 通知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