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录取信息 录取信息

中学历史高考_高中历史高考考考哪几本书

tamoadmin 2024-08-02 人已围观

简介1.近几年来广东高考历史主观题大多考哪方面内容?(重点放在经济、政治、军事还是文化)2.广州市第二中学2021年高考历史类人数及被211大学录取人数3.高考历史常考哪些历史常识题?4.上海高考历史试卷难不难,难度系数解读点评答案解析5.历史高考最高分是多少?6.上海市建平中学的学长学姐进~关于高考加历史的问题……7.高考历史和地理哪个简单一、引言关于目前新一轮高考制度的改革,早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

1.近几年来广东高考历史主观题大多考哪方面内容?(重点放在经济、政治、军事还是文化)

2.广州市第二中学2021年高考历史类人数及被211大学录取人数

3.高考历史常考哪些历史常识题?

4.上海高考历史试卷难不难,难度系数解读点评答案解析

5.历史高考最高分是多少?

6.上海市建平中学的学长学姐进~关于高考加历史的问题……

7.高考历史和地理哪个简单

中学历史高考_高中历史高考考考哪几本书

一、引言

关于目前新一轮高考制度的改革,早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就提出,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明确规定除了全国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三科成绩之外还需要从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14科目,任选三科的学业水平成绩计入高考总成绩中。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成绩高的科目计入高考总成绩中。在这个《决定》中,历史科目表面上是不参加高考的,并不是所有中学生会自主选择历史科目。同时现实生活中,一些家长认为历史学科是冷门学科,而且文科没有理科好找工作,所以在选择科目的时候会让学生选择理科科目。这就为中学历史教师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历史教学中注重对中学生学习历史心理进行研究是势在必行的,尤其是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二、目前高中生历史学习兴趣的缺乏

学习兴趣是学习需要的表现形式,所谓的求知欲、好奇心、爱好等都是兴趣的体现。[1]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无论是历史知识的掌握和积累,还是学科学习能力的发展,以及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的养成,都是伴随着学生的心理活动的。”

首先,现行高考制度,历史科目是和政治 、地理综合考试的。所以高中阶段大多数学生对历史学习的结果更为关注,将历史学习成绩与自身以后的发展联系起来,其间接兴趣较为明显。所以历史学科成绩好的同学,基本上对历史学习也感兴趣。

其次,学生从始至终都认为历史是“背多分”,死记硬背的多,并不像理科有挑战性。同时在选择大学专业的时候,理科的选择面更广,就业面更广。所以文理分科的时候,毅然选择理科。例如,四川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文科班就只设了两个班,高一文科总人数91人,可以看出社会上对于文科并不看重。

再次,虽然高一、高二理科班也会学习历史,并有同学对历史学习有着表面层次的感兴趣,觉得历史故事性很强,可以将历史故事作为紧张学习的添加剂。大多数理科生在他们所谓的副科课堂上会选择做主科的作业,忽视历史课。

最后,同时教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也重点关注高考的考点,注重教学时间。而忽视历史的故事性与情境性,以至于整个历史教学相对是比较枯燥的。所以即使文科班的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大都不浓厚,这与中学历史教学是密切相关的。毕竟,高中生在紧张时间里接收历史信息,教师是主要的来源之一。

现行中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大都是来自于高考的压迫,对历史学习兴趣缺乏,随着新一轮高考制度的改革,是否激发高中生历史学习兴趣呢?

三、新高考制度的改革对历史学科的挑战

在新一轮高考模式改革下高中生不再像现行文理科进行捆绑式考试,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兴趣和特长,扬长避短发挥特长。同时结合一些高校在招生对科目成绩的要求,所以历史学科也是不能够忽视的。

四、中学历史教师在新高考制度改革下如何提高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在新高考改革的形势下,由于学生有自主选择权,所以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培养。

首先,师生需要建立信任的关系。鉴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喜欢历史但是不喜欢历史课的情况,师生建立信任关系,是学生主动学习重要的一步。师生之间的信任关系会使学生在学习历史时兴趣浓厚;然而,师生关系僵化,就使学生出现逆反心理,对任课教师和所教的学科引起倦怠和反感。

其次,提高历史教师的教学能力。历史教师教学能力包括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讲解能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运用、课堂教学氛围等。高中历史教师的教学能力水平对于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时学生会因为历史教师在课堂中形象生动的教学而被打动。因此,历史教师不仅要丰富自身的历史内涵,提高教学手段,挖掘教学内容的特点,注重创设教学情境。充分了解学生的阶段学习心理特征。如,在新高考改革下,学生选择历史作为高考科目,那么在讲授历史课时不仅要知识点和情境性相结合,而且还需要教师侃侃而谈、轻松的语言进行深入浅出地讲解。教师的魅力一般都是在课堂上而展现出来的。 再次,教师在教学中应有积极情感态度和适当的威信。教师的心态、情感在教学中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因此,在历史教学中首先教师应该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方能带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课堂中教师的情绪很容易带动学生的情绪。同时教师需要适当威信,让学生不自觉对教师产生敬畏、信服之情,进而使学生主动学习历史,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最后,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评价。“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第斯多惠语)[4]在课堂适时给予学生积极评价会增加学生学习历史的信心并且在学习过程中感到轻松愉快从而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五、结语

在新高考制度改革虽然给历史学科带来了不少的冲击,但也是一种挑战。是教师对自己的挑战,挑战如何更好地做到知识与故事相结合,如何脱离现行只求结果枯燥的教学模式,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本文就新高考改革的形势下,中学历史教师将要面临的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进行了浅显的分析,希望在将来的教学中,教师能够在巨大的压力不断发展、完善自己。

近几年来广东高考历史主观题大多考哪方面内容?(重点放在经济、政治、军事还是文化)

重庆2023年历史类高考生有71221人。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Nationwide Unified Examination for Admissions to General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简称“高考”,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历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教育部要求各省(区、市)考试科目名称与全国统考科目名称相同的必须与全国统考时间安排一致。参加考试的对象一般是全日制普通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招生分理工农医(含体育)、文史(含外语和艺术)两大类。普通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照招生章程和扩招,德智体美劳全面衡量,择优录取。2015年,高考逐步取消体育特长生、奥林匹克竞赛等6项加分项目。

2016年,教育部严禁宣传“高考状元”、“高考升学率”,加强对中学高考标语的管理,坚决杜绝任何关于高考的炒作。2017年4月7日教育部、中国残联关于印发《残疾人参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管理规定》的通知。

高考的意义:

1、通过高考可以考上理想大学和喜欢的专业,为今后找工作就业奠定坚实基础,这是高考最大的意义。通过高考这一过程,能够获得未来找工作就业的基本能力。如果不参加高考,不读大学,很有可能今后无法找到理想的工作。

2、通过高考能够检验自己以往的学习成效,为今后的学习发展打下基础,这也是高考的直接意义所在。通过高考的检验,也是今后学习的基本前提。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现在各大高校他们所开设的专业已经十分细,社会分工也非常细。

3、高考是包括绝大多数人在内,通向成功彼岸的唯一途径,也是穷苦人家走上辉煌腾达道路的唯一道路,所以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高考的意义就在于决定了今后的人生发展方向。

广州市第二中学2021年高考历史类人数及被211大学录取人数

广东高考的命题的有四个特点:

1、学术性,我们高考的命题基本上是中大的三个老师,师大的三个老师,暨大的两三个老师,短短的四个月里面关着就到里面命题,5月份就可以把命题好了,短短一个月肯定要把自己的学术前沿的东西拿出来,这个东西是老师做的。

2、时代性可能政治学科体现的更明显,历史是隐性的考察,比如说考察农民工从社会群体的介入,我们要关注这个,然后切入到古代的问题,从我们关注的事实热点,但是又会到历史的基础上。高考就是一个点带动一片知识。

3、情境性,高考是有文字限制的,一模都是仿照高考的。他一般有一个文字限制的,比如说文综6500字不能超过,去年选择题是1200字,主观题是800字,就是要求文字要非常的简洁,因此很多的历史就喜欢用地理借鉴,用一个表格或者这样也节省了文字的空间,这短短的不到1千字当中要体现情境出来,这个点涉及到的知识是什么。

4、最后一个是基础性,无论它怎么样都是对知识的一种迁移,学术怎么飞扬,但是最后要落到历史来,就是全国文综,上海高考就不是这样,他们都是飞扬了出去就回不来了。广东的高考历史的味道很浓,尤其是教材。

一、五年来广东历史试题对比

1.题型结构对比

从 1999年起,历史高考卷在国家启动跨世纪高考改革的进程中取消了多项选择题,开始专用单项选择题、材料解析题和问答题。至今,三大题型的结构已维持5年未变。预计2004年《考试说明》还将会把三大题型比例定为:选择题约49%、材料解析题约24%、问答题约27%。

近 5年广东高考历史卷三大题型比例数据请见表一:

表一: 1999--2003年广东卷题型结构比较

年 份选 择 题材 料 解 析 题问 答 题 题量分值比例题量分值比例题量分值比例1999377449.3%33624%34026.6%2000377449.3%33523.3%34127.3%2001307550%33422.6% 4127.3%2002307550%33724.6%33825.3%2003257550%33422.6%34127.3%

从表一可见, 2003年历史卷对2002年三大题型的赋分值做了微调,基本恢复了1999--2001年的比例,即50:23:27。但总题量减少,主要是选择题再度削减。近年高考历史选择题量一直呈现不断减少的趋势,从1999年的37题减为2003年的25题,减幅达32.4%。因第一部分选择题总分值没有变化,故每道选择题分值由1999年的2分增至2001年的2.5分,2003年再调升为3分,所占分值已不少,故今年应该不会再增加。

2.内容结构对比

高中历史的学习内容主要涵盖了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三大板块,也可归纳为政治史、经济史和文化史三大系列。

近 5年历史试卷内容各板块和系列的赋分值比例见表二。

表二: 1999--2003年广东卷知识板块系列内容结构比较

内 容19992000200120022003 分值百分值百分值百分值百分值百分比中国古代史4026.7%3926%4026.7%4026.7%3825.3%中国近现代史5939.3%6040%6040%5939.3%5939.3%世界近现代史5134%5l34%5033.3%5134%5335.3%政 治 史10670.7%8556.7%11073.3%8254.7%10469.3%经 济 史2718%5134%3523.3%3825.3%3624%文 化 史1711.3%149.3%53.3%3020%lO6.7%

99年以来,《考试说明》对三大板块的比例一般定为:中国古代史约25%,中国近现代史约40%,世界近现代史约35%。五年来,中国近现代史的分值比例相对稳定,而中国古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的分值比例则互做微调。与2002年相比,2003年中国古代史减少2分,将分值加在世界近现代史部分,使全卷板块内容结构更为合理。试卷实际分值的分布为:中国古代史38分(选择题5题15分,材料解析题1题10分,问答题1题13分)、中国近现代史59分(选择题12题36分,材料解析题l题10分,问答题1题13分)、世界近现代史53分(选择题8题24分,材料解析题l题14分,问答题1题15分)。

2003年试卷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三大系列的分值比例搭配的特点是政治史内容过多(选择题17道51分,材料解析题2道24分,问答题3道29分,合计104分),高于2002年22分,比例上升了14.6%,基本接近占分值最多的1999年和2001年。经济史内容与2002年相近,略下调2分(选择题6道18分,材料解析题3道8分,问答题2道10分,合计36分)。文化史内容大幅削减,进入仅次于2001年的低谷(选择题2道6分,材料解析题0分,问答题1道4分,合计10分)。2002年趋于合理的系列结构再度被打破。

因《考试说明》对政治史、经济史和文化史三大系列的分值比例没有专门规定,所以在历年历史命题中,三大系列结构一直呈现交错波动状态。从表二还可以看出,五年来政治史考查比率呈现很明显的大年和小年现象, 2003年政治史是大年,2004年政治史是否是小年呢?值得我们思考。2001年以来,文化史考查比率也存在大小相间的规律,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在中小学课程改革中,《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按三大系列设计了三个必修学习模块,包括了25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专题,作为全体高中学生必须学习的基本内容。此外,还设计了6个专题选修课。高考历史命题即将面临与课程标准衔接的问题,如果在三大专题内容上仍继续呈现比例不当的状态,势必为中学历史教学提供不良的导向,并且会导致师生对课程改革的误解与抵触。虽然2003年《考试说明》删减了较多的文化史内容,但与文化史有关的二级标题仍有10个,标题为29个,经济史的内容就更多了,实际仍保留了很大的命题空间。

3.知识覆盖率

多年来,历史科命题十分注重知识的覆盖率,广东试题也不列外。与《考试说明》的标题相比较, 2003年广东试题的知识覆盖面较为合理,统计数据比例见表三。

表三: 2003年高考历史(广东卷)考查知识覆盖率

统计项目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合 计 一级二级一级二级一级二级一级二级《说明》标题量6261545123633107实际考查量6914161l16314l考查覆盖率100%35%93%36%92%44%94%38%

2003年试题在题量比1999年大幅度减少的情况下,仍保持了与该年相同的覆盖率,反映了本套试卷对历史学科知识的综合性和包容性较高。这是近年高考改革发展的一大趋势。

4.主观题落点对比

五年来,广东卷的主观题落点看似平常,仔细研究,我们会发现其中的奥妙。

表四: 1999—2003年广东历史试卷及2004年全国春季高考试卷主观题对比

1999年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春季题古 代 史①商鞅变法②西汉至宋,南方经济的发展①战国西汉的重农抑商②水稻的发展及原因①人口迁移的三种方式②北宋的治国策略①秦汉税负与社会安定②两宋外贸发达原因①贞观之治的原因②明中后期的社会生活①秦隋汉唐维护国家统一②广州在唐、清的经济地位近现代史①洋务运动的评价② 75年整顿①时期,民主党派主张变化②八大后主要矛盾变化①荣氏家族的民族企业②建国初对待私人资本主义的政策①教育近代化比较②建国初政治、经济的变革①中国近代化历程②民族区域自治政策① 孙中山维护统一、 79和平宣言、一国两制② 近代屈辱外交与新中国外交世界史①卢梭的主张、学说②德国版图变化(三幅图)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原因途径②二战后美欧经济关系①法国启蒙文学(费加罗的婚礼)②英法绥靖政策①拿破仑战争与一战对比②欧共体演进及原因①日本大陆政策②美国成为世界霸主的历程①从洛克的三权分立说到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到美国的宪法实践( 32分)

从表四可以看出,六年来中国古代史主观题的考查点呈现一前一后(以五代十国为分界点)的规律。前面的大题有 3年落在战国秦汉,近两年落在隋唐,有1年(人口迁移)是大专题,与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有关。后面的大题前四年基本落在两宋(水稻、南方经济专题也是以两宋为主),近两年则落在明清时期。从宏观来看,我们可以发现1999—2002年以考查秦汉史、宋史为主,2003年以来,则有转到隋唐史、明清史的迹象,2004年的春季题也呈现如此特征。结合新课标和新考试大纲进行分析,我认为秦汉、隋唐、明清是我们应关注的重点。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以 1949年为界,前后各一道大题。近代史的大题基本上出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只有2000年例外。考查的重点是中国的近代化(国际上称现代化)。如99年的“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起步;2000年的“民主党派主张”是政治的民主化;2001年的“荣氏家族”是经济的工业化;2002年直接考“教育近代化”;2003年直接考中国近代化历程。现代史的大题近4年都出在建国初期(1949—1956),1999年出在时期,2000年出在十年探索时期。前4年侧重考建国初期的政治、经济,近年则考民族政策、外交成就、统一战线。综上所述,中国近代史的重点是近代化问题,中国现代史的重点是过渡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的政治、经济、民族、外交、统战、国防等内容。

世界近现代史基本以一战为界,前后各一道大题。考查的主线有两条,一条是现代化主线,一条是全球化主线。如 99年的“卢梭”题、2001年的“法国启蒙文学(费加罗的婚礼)”题、2003年“日本大陆政策”题、“美国霸主历程”题、2004年春季高考“三权分立”题的考查基本上是围绕现代化问题展开的。2000年“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题、“二战后美欧经济关系”题、2002年“拿破仑战争与一战对比”题、“欧共体”题基本上是围绕全球化而展开的。可见,世界史的复习应以“现代化”和“全球化”作为理论旗帜,把这两条主线作为建构知识体系的总纲。当今史学界,已把“现代化”和“全球化”作为研究世界历史发展的灵魂。著名历史学家齐世荣和钱乘旦在2003年11月给中央政治局委员讲世界近现代历史时,也是用这两个观点。建议大家查阅《南风窗》2003年年底转载的钱乘旦教授的讲课稿《1500年,世界现代化的起步》。从国别史角度分析,法国史是考查热点,除2003年以外,每年都有考法国史或部分内容涉及到法国史的题。1999年全国几份试卷都考德国史;2003年日本史是大热门;近年美国史也崭露头角,2003年考了“美国霸主地位形成的历程”,2004年春季试题又考到了“1787年宪法”。可见,法美英日德的考查频率是十分高的。

5.广东历史试卷特色鲜明

① 五年来,试卷长度不断缩短,选择题题量逐年减少。 1999年、2000年有37道选择题,2001年、2002年减少到30道,2003年再次减少到25道。

②贯彻了“以知识为依托,以能力立意”的命题指导思想。在命题的科学性与试题的包容性、拓展性相结合方面有了新的发展。尤其是非选择题的设计,既源于教学重点,也不拘泥于教材的具体表述,展示了学科内容综合程度加大和选材开放式的命题倾向,既体现了对考生学科能力、思维能力的考查,也体现了对创新意识、运用能力、迁移能力和拓展能力的考查。

③适度控制了学科能力的深度,合理降低了试题的难度。多数题目难度适中,没有刁难性的怪题,易于考生作答,体现了较理想的难度搭配,有利于考生应试发挥出正常的水平。

④历史与现实有机结合。

以 2003年试题为例,题目设计兼顾了知识与素质、历史与时代的衔接,选材注意折射社会现实与素质教育。例如:第1题(兼相爱、不相攻则天下治)、第26题(社会风气与观念)、第27题(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第28题(日本大陆政策)、第29题(时会与人力分析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第3l题(美国逐步确立霸主地位)等,都体现了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人类生存发展的内容,突显了历史学科鉴史识今和人文素质教育的功能特征。

2004年春季试题现实感更为强烈,问题,设计了“历史上国家统一与分裂”7个选择题,一直到19年和平统一宣言、一国两制;针对中国的和平崛起与伟大复兴,设计了近代屈辱外交与新中国外交对比5个选择题;针对十六大政治文明的新提法,设计了一个32分的“欧美三权分立体制从理论到实践”的大题;针对珠江三角洲经济繁荣的景象,设计了“广州在唐代、晚清、改革开放后等不同时期经济地位的变化”大题。

⑤ 2000年以来,试卷再也没有出现运用地图、图画或表格提供思维意境的题目,放弃了以往历史试题图、文、表并举的做法。这是一种疏忽,还是有难言之隐,值得我们深思。

⑥年年都存在超纲现象。 2003年试题超出《考试说明》范围的有第5、6题。我们应慎重对待考纲所删除的内容。

⑦ 2003年广东历史卷提高了世界史赋分值,这是新课标的要求。它顺应了形势发展的需要,能进一步引导老师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为中学历史教学起了良好的导向作用。世界史是当前中学历史教学的薄弱环节,随着当今世界局势的变化,随着我国与世界的联系日趋广泛,世界历史知识对于国民教育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作用不容忽视。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望纳,谢谢!

高考历史常考哪些历史常识题?

总招生为1082人,其中被211录取人数为363人。2021年部分班级成绩如下:

1.二中1班,985院校24人,985率50%,211及以上院校31人,澳门1人,其他院校16人。

2.二中2班,985院校19人,985率38%,211及以上院校26人,澳门2人,其他院校22人。

3.二中4班,985院校24人,985率45.28%,211及以上院校33人,海外1人,其他院校19人。

4.二中6班,C9院校人数录取9人,C9率18.75%!清北3人。其中985院校42人,985率87.5%,211及以上院校45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区3人。

5.二中7班,C9院校人数录取10人,C9率21.74%!清北3人。其中985院校38人,985率82.6%,211及以上院校41人,剩下:香港科技大学1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区3人、上海海关学院1人

6.二中8班,C9院校人数录取17人,C9率34.69%!清北3人。其中985院校43人,985率87.75%,211及以上院校45人,剩下: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区3人、南方科技大学1人。

7.二中9班,C9院校人数录取15人,C9率30.61%!清北1人。其中985院校44人,985率89.8%,211及以上院校46人,剩下:中国人民公安大学1人、广州中医药大学1人、南方科技大学1人。

8.二中12班,C9院校人数录取2人。其中985院校20人,985率41.67%,211及以上院校31人,双一流院校33人

9.二中14班其中985院校15人,985率31.25%,211及以上院校24人,双一流院校25人。

10.二中18班C9院校3人,985院校26人,985率54.17%,211及以上院校38人,双一流院校38人。

上海高考历史试卷难不难,难度系数解读点评答案解析

我是09届江苏的,就拿我们那一届高考来说吧。09年的高考尘埃落地,全国二卷历史高考试题犹如当头棒喝,震惊了全国师生及家长。紧接着全国痛骂二卷的声音铺天盖地,就是那些不用全国二卷的地方也加入了声讨队伍,甚至有人把出题老师的名字放在网上供人有的放矢的谩骂。学不学一样,教不教相同,尤其是一些平时功夫下足了,成绩优秀的学生,与那些平时不怎么读书,上网、玩游戏的学生成绩差不多,觉得实在不公平,怒火熊熊。

高考从大纲版向课程版转型之际,高考试题在逐年变化。07年有了较大的变化,但因为当时试题偏离主干知识,师生不满之余,没有做更深入的研究。08年有了更大的变化,比如第12题就是一个信号。师生已经注意到了,只是没想到会有整体性的调整,以为还会是渐进式的变化,尤其高三的师生根本不敢做太多的变动。结果09年做了干脆彻底的调整,让师生、家长无法承受。那么09年试题的特点有哪些呢?

第一,09年高考全国二卷试题确实有偏、冷、怪之嫌。

1、试题内容忽略了学科具体知识。统揽试卷,试题几乎全部是根据试题给出的材料有效信息,自求教材没有的结论,只有第15、19、21题,算是与教材有隐性联系。以往试题如果给出的材料是依托教材的新材料,试题答案是自求教材没有的结论,如果给出的是与教材脱钩的材料,试题答案与教材内容有隐性联系。但今年的试题所给材料是与教材脱钩的新材料,试题答案是自求教材没有的结论。09年的历史考纲与08年相比一字不差,没有变化。以为在向新课程转型时期,会保持稳定性。实际上是因为今年试卷不依据考纲所列考试范围出题,所以没用也就不用变。

2、试题立意缺乏人文关怀,没有从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出发,无法实现高考测试的选拔功能。如第39题与学不学历史无关,只要学过初中语文课文《隆中对》,作答就可与学过三年高中历史学生的答案相媲美。再如第37题所给材料是没有依托教材的新材料,背景是20世纪初教材没有涉及的思想领域,内容是学生读不懂的古文,考查的是提取有效信息、概括、分析、比较、评价等多种能力,在有限的时间内中学生既要翻译又要组织答案,实在难以做到。中学历史课程是国民教育的基础课程,中学历史教育不同于大学的“专业化”的历史教育,应该尽力避免中学历史教育的“专业化、学术化、成人化”的倾向。从整体来看,试题显然是把中学生当作大学生来对待,不从实际出发,测试过于“专业化、学术化、成人化”,所以缺乏区分度,不能实现高考测试的选拔功能。

3、试题形式刻板、不活泼,构思不精,有故作高深莫测之嫌。试题大部分是文字性材料,且主观性试题所给材料全部是文言文,其他客观性试题表述专业化、学术化、成人化非常浓厚,仅第14题、15题用了一幅图、一个表格作为点缀。整体来看,试卷板着面孔、冷冰冰的样子。试卷缺乏时代感,第39题考查三国时魏蜀吴的关系,让这种特点尤为突出。第37题试图体现热点“国学热”,但因为背景是20世纪初,材料是学生读不懂的古文,隐性涉及当今社会对“国学”的看法和认识,所以其时代感就大打折扣。试题构思不精,欠缺严密。如第37题,所给材料过于突兀,让人摸不着头脑。如果在试题给出材料前先介绍一下邓适其人,学生有一定的背景知识,就容易读懂材料,也就易于作答。

总的来说,全国二卷历史难得让师生绝望。那么,为什么命题中心会以全国二卷做这么干脆彻底的调整呢?是不是仅仅因为这些专家脱离实际,脱离中学教学呢?我分析这实际上是高考命题组有意为之,全国二卷相对全国一卷来说适用于边疆相对落后地区,如黑龙江、吉林、云南、贵州、新疆、青海、甘肃、内蒙和西藏,历年相对简单,但今年是过分的难。是因为命题组就是想从这些考生成绩相对差些、人数相对少些的地方入手,进行根本性的变化,通过这种根本性的变化来改变中学历史教学的目标、内容和形式,具有很强的导向性。

第二,09年高考二卷试题强烈的导向性

1、高考测试力图摆脱教材的束缚。

全国二卷历史到底是怎么调整的呢?仔细解读09年高考试题,你会发现这种调整实质是脱离现行某一教材。这种调整几乎贯穿了整个试卷,只有21题、22题、37题(1)、(2)问的部分与老教材有一定的隐性联系。脱离教材的实质是教材职能的变化,教材的职能也许很多,但我认为过去教材最实用的职能就是考试,教材既是考试依据也是考试目标,也就是高考考查的是学生对教材知识的掌握情况。如果熟读了教材、理解了教材,考试就没问题了。试题的难度体现在对教材内容进行问法上或思维上的转化,所以过去我们老是担心出题人会在问法上为难学生,绝不担心超出教材范围。教材就是考试的工具。但是当前高中新课程历史教材有四个版本,新课程高考试题不可能依据某一教材、某一版本,只能在《课程标准》规定的知识范围内命制。摆脱教材、版本的束缚是高考从大纲版向课程版转型的必然结果。

2、测试依托《考试大纲》考核目标与要求,体现《课程标准》要求,突出对三维目标的考查。测试首先考查了《课程标准》的知识与能力目标。即“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全国二卷历史测试卷看,13题考查了唐朝的经济,14题考查的是明清民族关系,15题是经济体制改革,16、17是早期英美资产阶级革命,19题是德国统一,21题是雅尔塔体系,22题是亚洲经济,23题是全球化,37题是文艺复兴和等,可见考查的基本是重大历史问题。试题通篇都是通过创设新材料、新情境、提出新问题的形式出现的,考查的是“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尤其37题和39题两道主观题,在设问中就明确运用“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词语体现其对能力目标的考查。

其次测试突出对“过程与方法”的考查。《课程标准》指出“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学习历史唯我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全国二卷历史测试卷看,试卷所有的试题都是通过创设新材料、新情境、提出新问题的形式出现,并且是自求教材中没有的结论。实际就是运用学习过程中所掌握的历史学习基本方法来解决问题。第37题的第(2)问是开放性试题,且在评分标准中明确要求“评析须有史实、有分析、有论点,言之成理。”学生必须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阐明自己的观点,否定另外的观点。体现了对“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和“探究性学习”能力的考查。

第三测试渗透了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体验与培养。例如第37题试图通过对“国学热”的认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并且与文艺复兴运动进行比较,体现了开放的世界意识。

依据全国二卷历史测试卷的特点,我认为今后教学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正确把握方向,教学目标要围绕实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进行。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既有能力的训练,也有对史学方法的了解和应用,更有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体验与培养。不仅掌握历史知识,还要全面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在掌握历史基本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正确方法。历史学习最基本的方法就是在正确理论指导下,研读史料,获取信息、辨别真伪、运用材料论证探讨问题,坚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用教材中的史料和其他途径收集的材料,引导学生从“材料”中而不是从“课本”中学习历史,改“教教材”为“用教材教”。 以“提出问题,提供或收集材料,解决问题”的流程展开,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三、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包括政治学、经济学、哲学、文学和法学等与历史相关的人文科学,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艺术精神和道德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总之,随着课程改革的进行,高考改革也在进行。我们要及时转变理念,把握课改和高考方向,运用探究性学习的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会学习。只有这样,才能适应高考的需要,向真正实现课程改革目标迈出坚实的一步。

历史高考最高分是多少?

上海高考历史试卷难不难,难度系数解读点评答案解析

一、注重教科书已有命题的挖掘

命题避免偏、怪、难题,避免使用艰深难懂的史料;依据教科书和《考试手册》,密切结合考生的认知结构和学习水平是命题的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本次命题充分挖掘教科书已有的命题,以平实通俗的文字表述检测考生历史学习的成效。如试卷第36题“无为”和“有为”。该题运用教科书文献选读中的《史记?平准书》,结合钱穆的《国史大纲》设问三问,即“你如何理解材料一‘无为’之实则为‘因循’的说法?”“汉初七十余年的‘无为’给汉武帝留下怎样的历史遗产?”“你如何看待汉武帝的‘有为’?”如此命题试图让考生懂得:针对汉初王国势力膨胀,汉武帝颁布了“推恩令”,大体解决了汉初郡国并行带来的负面影响,这是“有为”。但针对汉初的贫富分化、土地兼并等民生问题,汉武帝未能纳董仲舒的“限田”、官吏不得经商货殖等建议,这是“无为”,也就是说,汉武帝的“有为”具有相对性。如此命题,既可检测考生在历史学习中应该掌握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又可引导中学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对教科书进行深入解读,以及对“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落实程度。

二、强化学生史料解读能力的培养

命题在考查考生史料运用的基础上,突出了史料解读能力的培养,即通过不同史料的比较与鉴别,帮助考生学会如何正确地看待历史问题。如试卷第40题“严复笔下的进化论”。该题通过赫胥黎原著直译本与严复译本大致对应段落的比较,引导考生思考并概括严复译本与赫胥黎原著的内容差异,进而将史料放在特定的社会时代背景下进行解读,得出严复笔下的进化论“综合了赫胥黎和斯宾塞的观点,在时代大潮的刺激下,给西方的进化论打下了中国烙印。”的作答。如此命题,既可检测考生历史学习的方法,又对中学历史教学积极导向。

三、构建历史知识与现实关怀的桥梁

关注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通过命题检测考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历年来历史命题的特色。本次命题依然延续了这一传统。如试卷第19题有关现代化核心要素的归纳;试卷第28题《开罗宣言》三大签订国的选择等等。又如试卷第39题“战争与和平的抉择”,引导学生透过二十世纪德国现代化的发展模式,认识和平发展对于各国现代化以及世界和谐的重要性。

命题将热点和焦点隐含于题干中,深层次地提出问题,构建历史知识与现实关怀的桥梁,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与高考命题无缝衔接,寓学科德育于高考命题中,这样的历史命题才具有生命力。如试卷第17题以对战争的不同表述为例,引导考生辨别历史叙述中隐含的价值取向,帮助考生形成正确合理的价值判断。又如试卷第37题,从第二次战争后清廷内部对于京师同文馆创设的争论出发,引导考生认识“师夷长技、培养科技人才是晚清的时代要求”,而“道德人心亦是立国之本”,“不重视道德人心,片面强调科技和科技人才,虽有‘长技’而不能真正自强。”

此外,本试卷的难易度适中,梯度清晰;题干和选项浅显易懂;三分题难度的拿捏控制适当;阅读量适当降低。所有这些,都使考生更易摆脱答题障碍,有了一定的思维空间,大大提升了中学历史教学的有效性,也赋予高考命题以培养公民意识的内涵。

上海市建平中学的学长学姐进~关于高考加历史的问题……

历史高考裸分最高分748分

张镇风,总分748分。1998年全国高考状元。语文:150分;英语:150分;数学:148分;理综:300分。

张镇风,1998年全国高考状元。在中国高考史上,他缔造了。除了数学失了2分,其余都是满分。关于他报考哪所大学?后来发展如何?几乎没有任何报道或线索。有消息称,目前他在美国一家跨国公司做CEO,但已无从考证。

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高考状元

王端鹏,总分749分。2004年山东省高考状元。语文:138分;英语:142分;数学:149分;理综:300分;加分:20分。

2004年高考,烟台二中校实验班学生王端鹏以749分的高分获得山东省理科“状元”,成为烟台市学生在“恢复高考”27年来,第二次夺得全省文化成绩最高分。

王端鹏绝不是“死读书”的“书呆子”,他热心班级工

作,喜欢篮球、羽毛球等体育运动,还是学校各类辩论赛的骨干;他爱钻研问题,课余时间喜

欢阅读课外书,对近代物理学、文学、军事都很感兴趣。

多看课外书会开阔思路,从中得到很多启发,在遇到难题时很容易变换一种角度去思考问题,从而使问题迎刃而解!

历史上高考满分750状元黎雨佳

四川省理科高考状元来自树德中学的黎雨佳,高考成绩:语136,数150,外144,综合290,裸分成绩720分,但是!重点来了,人家早在之前就拿到了清华大学自主招生的30分,意味着这位学霸拥有750分总分的成绩,什么概念?高考总分也就750分而已啊!

黎雨佳属于典型性学霸,她说特别享受“刷题”的过程,“有时候很无聊,就拿两套题出来做呗。”黎雨佳每个星期会制定详细的学习,甚至要精确到每一天、每一个小时。

黎雨佳的教材和练习册放在书架上,几乎每一页都标注了很多符号。她每个星期会写一篇周记,把当周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心情记录下来。她说,有时候状态不好,写周记的过程也是自我梳理的过程,所以十分有必要。

黎雨佳说,很多人说反对题海战术,但在她看来,没有足够的练习,没有见过足够多的题型,在考场上是没有自信的。

黎雨佳的兴趣比较广泛,她喜欢音乐,喜欢听周杰伦的歌,喜欢动漫,还喜欢看书,喜欢杜甫的诗歌。她经常与语文老师袁学民谈天说地。这个期,黎雨佳很忙。每天上午到驾校学车,下午弹吉他。

高考历史和地理哪个简单

1您好,我是来自上海市建平中学的吴启迪,2008年9月至2009年6月期间,我作为YFU交流生到美国纽约长岛进行了为期10个月的学习、交流生活。我门学校历史全校平均分最高为120分 (09毕业高考成绩) 在全市排名第3仅次与复旦附中。

2学习历史最主要是横向学习,具体是,比如讲到 1775 你要知道世界发声什么事情,了解到世界历史,才能对中国历史更了解,还有注意多比较,目前高考最主要是靠变法,和改革,如 美国的南北战争废除黑奴制与沙俄的改革废除农奴制有什么区别和相同,这需要庞大的知识系统,现在高考形势十分严峻,单单广东省就60万大军,如果不家把劲真是不堪设想,未来的职业大多一高新产业职业为主导,毕竟中国强到了

3文科上最主要是勤,背 这两点是最重要的`

好了时间关系我就先不说了。

个人认为历史要比地理简单。一般而言,男生两个都擅长点,但是地理要优秀,这是因为地理偏重于理科,大学分院中地理归于理科,比方说时区计算,就是比较难得了,况且还得掌握的知识要多,很难成体系,基本上在于兴趣!

而历史则不同了,中学的历史只要你把书本看透了,记熟了完全可以拿高分,不同于地理,书中是没有答案的!之所以历史比较简单,还因为,如果楼主纯粹的认为历史背下就ok了,那就错了,他简单还就在于背下不OK,因为历史并不是单纯的史实和人物,而是历史=史实+史家的评论。也就是有楼主自我发挥的一部分空间,更倾向于文科。从这个层面上来讲历史比较好学。

但是若说到拿分,地理是文综中最容易拉分得了,望楼主斟酌,两个一起加油,史地不分家才是王道!

文章标签: # 历史 # 高考 # 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