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录取信息 录取信息

高考改革之路_高考改革经历了哪三个阶段

tamoadmin 2024-06-08 人已围观

简介1.关于"如何看待中国的高考改革?"的研究报告 3500字2.高考之路改革以后还有没有班主任了3.教育改革:走出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之路4.关注!10个问答帮你彻底理清新高考“3+1+2”模式(附新高考如何选科)5.新高考3+1+2分数怎么算6.2018年高考改革有什么新亮点?54分的高考(论坛)录取分数线差距,使山东籍孩子张鲁博及其家人铤而走险,冒名顶替贵州籍参加大学招生。这一事件也引出一个值得关

1.关于"如何看待中国的高考改革?"的研究报告 3500字

2.高考之路改革以后还有没有班主任了

3.教育改革:走出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之路

4.关注!10个问答帮你彻底理清新高考“3+1+2”模式(附新高考如何选科)

5.新高考3+1+2分数怎么算

6.2018年高考改革有什么新亮点?

高考改革之路_高考改革经历了哪三个阶段

54分的高考(论坛)录取分数线差距,使山东籍孩子张鲁博及其家人铤而走险,冒名顶替贵州籍参加大学招生。这一事件也引出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张鲁博现象”是不是个案?记者从贵州方面了解到,虽然“借用”或“盗用”户籍的事件不多,但因为录取分数和录取率的差异,西部地区成了“高考移民”的重灾区。(《人民日报》11月23日)

虽然我国《宪法》和《教育法》规定公民不分民族、种族依法享有平等的教育的权利,但是现实跟法律大相径庭,我们的高等教育并不是根据成绩对一切人平等开放。现行的高考录取体制所导致的各地区入学机会严重不均,高考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复制不平等的阶层差异和地区差异的机器,极大地损害了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高考移民”始于上世纪80年代,较大的录取分数差是最主要原因,与沿海省份及其他教育发达省份相比,西部省区的高考录取分数线一般会低几十分甚至上百分,部分考生在家长和亲友的帮助下通过各种渠道移入青海、贵州、云南等教育欠发达的省区应考,便可跃过“龙门”考上一个好大学。

高考移民是多年来困扰我国教育考试招生工作的一大难点。高考移民治理之难被社会称为“割韭菜现象”。有教育界人士认为,高考移民外有部门之间的互相制约,内有盘根错节的关系网保护,靠教育考试部门自己难以治理。据报道,某些接收地政府官员和学校工作人员出于私利在“高考移民”中也扮演了推波助澜的角色。如2006年贵州习水县查处22名“高考移民”,其中一名中学老师得到“好处费”就达8万多元。2008年5月,贵州遵义县教育部门查处7名“高考移民”,整起事件是由当地某中学一名老教师与一些基层村干部合伙“操办”的,而每个“高考移民”交了4000多元。

西方的冲突理论认为,社会上不同的利益群体,为争夺稀缺的社会资源而相互竞争冲突。不同的利益群体持有不同的价值立场,会对同一社会现象作出不同或截然相反的判断。优质高等教育正是这项稀缺资源,在面对稀缺资源时,根据古典经济学的假设,我们都属于理性的经济人。而一个经济人似乎是不能容忍“贡献大收益小”这个失衡状态的,因为“贡献大收益小”是一种利他状态,而经济人的本性是利己的。要解决“高考移民”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针对这一现象,高考改革之路任重道远。

这里有一个底线必须遵守,即高等教育机会的供给应该相对均等。即在招生计划的区域分配上,应该根据人口数量与考生数量合理分配招生名额,不应根据情感关系、政府机构的多寡或高等教育机构的多少作为机会分配的标准。当然,各省区之间实行不同的高考录取分数线和对“高考移民”进行封堵是必要的,是符合我国经济、文化和教育等各方面发展不均衡的实际的。在这种不均衡状态下,必须有对文化教育落后地区的保护性措施,否则,落后地区会因为文化教育的落后而更加落后。

笔者的看法是,破除高考制度中的弊端,户籍改革的根本出路,在于首先解放户籍本身。在现代社会里,就公民个人而言,迁徙自由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属于公民人权的范畴,是公民追求幸福生活、实现人生价值的前置条件。正是出于迁徙自由的重要性的考虑,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已经接受并多以宪法的形式确认了这项权利。在户籍制度改革中,我们应深刻认识迁徙自由的改革价值取向的重大现实意义。在自由迁徙的制度框架下,劳动者获得了自主选择工作和居住地区的权利,美国经济学家蒂博特提出的“用脚投票”机制将会发挥作用,能够使整个社会达到帕累托的过程。

(人民网-教育频道)

关于"如何看待中国的高考改革?"的研究报告 3500字

新高考3+1+2是新的高考政策改革,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找到适合自己的学科是第一步,最终目的是要让自己在有限的时间里,实现提升尽可能考高分。进入到自己理想的大学中。

"3"指:语文、数学、英语是高考中的必选科目。高考原始成绩计入总分。"1"指物理、历史、选择一门作为选考科目。但是不能同时选择这两门,高考原始成绩计入总分。"2"指:生物、化学、地理、政治中选择两门作为选考科目。按等级折算成百分制计入总分。

在“3+1+2”模式下的选考学科中,将物理、历史作为必选科目,提高了物理和历史两门学科的地位。学生必须至少选择其中一门报考,这等于给偏文、偏理的考生指出了更简便的选择之路。对全体考生来说,对比前两批高考改革试点省市“3+3”的几十种组合,“3+1+2”模式降低到了12种组合。

这无论是对学校还是考生而言,选择所带来的压力和困惑都可能有所减少。这种模式在保留了学生一定选择性的同时,有利于减少学生弃难就易,避选物理导致的物理科学素养的下降的问题。总体上有利于提高中学生的科学素养。

高考之路改革以后还有没有班主任了

科举制在中国封建社会推行了近1300年,它所形成的一些传统至今仍以潜在的形式存留于现实之中.当今高考出现了诸多与科举考试相类似的弊端。世界各国的考试制度都存在弊端,而中国的高考制度的缺陷,这些年有目共睹。对于高考制度该怎么改,众说纷纭。其中最为激烈的言论来自于美国迈阿密大学兼职教授《高考在美国》一书的作者黄全愈。这位学者在2003年底投书媒体,称应该“取消高考制度” 。黄在文章中指出,现有的高考制度基本沿袭了传统考试的体制。这种体制在以考分作为衡量和选拔人才的惟一标准的指挥棒驱使下,使“中国教育离现代教育差距甚大”,所以他主张以“三合一”方案替代现在的入学方案。所谓“三合一”是指----既看高考考分;又看高中平时成绩;还看社会活动、学术活动、文体活动、公益义工、工作经历等。以此三种综合成绩来决定录取与否。

在07年5月的一次“21世纪教育沙龙”上,苏州市副市长、苏州大学教授苏永新提出高考制度改革的激进思路----变一次考试为多次考试,比如可以在高二时考一次,高三时再考两次;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报考学校;大学要分类,分成国立、省立、民办,考试也要分类;大学应有自己的招生自主权利;改变文理分科的局面。

然而,也有一些学者反对废除统一高考招生制度,厦门大学高教发展研究中心的刘海峰教授认为统一高考制度不但承担着一定的选拔、教育功能,还肩负着维护社会公平与稳定的功能,而这些都是高考利弊多元的复杂性的表现。

而另一方面,从教育部传出的消息,似乎也证明了近期内不可能取消高考。教育部部长周济在2004年3月接受采访时谈到,高考要考虑两方面的问题,其中之一就是高考本身一定要体现公平性。这位教育部长还明确表示“高考是一个很好的制度,我们还要继续加强这个制度。”

二、高考改革是否有必要

1、中国高考改革的历程?1?。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高考制度一直就处于一种改革状态。而从1997年开始,改革有了一个加速的过程。1998年下半年,教育部提出“3+X”的高考科目设置改革方案----在语文、数学、外语三门必考科目的基础上,加考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或综合科目中的一门或几门。这种“3+X”方案意在引导中学生在均衡发展的同时能够突出个性与特长,并借此消除中学当中普遍存在的偏科弊病。

高考制度的改革,也包括一些人性化的措施。2003年,夏季高考时间由传统的7月7日提前到6月7日,据称这是为了消除炎热天气给考生带来的发挥失常的隐患。

也是在这一年,北京大学、人民大学等22所高校被赋予5%的自主招生权,这种自主招生虽然范围相当有限,却预示了高考改革的方向----扩大学校和学生双方面的自由选择权。

2007年广东省实行“3+文科基础/理科基础+X”方案。其中,“3”为语文、数学和外语。“文科基础”、“理科基础”全部只考新课标的必修课内容。“X”为选考科目,有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音乐术科、美术术科、体育术科等9门学科,任选一科。选考科目X的设置,打破了传统高考统一命题、统一科目的旧框架,学生拥有了更多的选择权,体现了高中新课程理念中所强调尊重个体差异、多样性的特点,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特长、爱好来选择考试科目。

总结这些年的高考改革,可以看出这样一条思路:高考制度是在朝着分散化、地方化、多样化的方向前进,让学校和学生享受到越来越多的选择的自由。

但是,改革带来的新问题也接踵而至。“3+X”尽管使得高考大一统的局面开始改变,但同时也带来了操作纷繁复杂和教学无所适从的问题;而两季高考的政策初衷是多给考生一些机会,但是由于春季招考生无论是学校还是专业都不理想,导致考生并不重视;扩大高校自主招生,往往出现进入自主招生范围的考生都是尖子生,最后并不需要降分,而需要降分录取的人却难以进入名单。而广东07年的新高考中容易出现各科试题难度不一,分数难具有可比性。另外, 容易导致竞争小、易得分的科目成为大部分考生的首选,那些自己喜欢、分数不容易拉开的科目极少有人青睐。

2、高考改革势在必行?1?。高考是国家选拔人才的重要形式和手段,国家的需要是高考最重要的价值。从某种意义上说,高考就是用考试成绩进行排除,在确立相应的招生计划基础上根据考生志愿选拔新生。一是成绩,二是志愿,三是招生计划。成绩可以代表考生的能力,志愿可以代表考生的个性,计划则代表着国家的需要。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个性发展与 2

国家需要表现出不同的权重。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相当长的时间内,高考政策追求的主要是个

人服从祖国的需要,国家的需要大于一切,个人应“牺牲”小我,服从“大我”。而在经济繁荣的社会发展阶段,高考政策着重要体现的是使人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尊重,个人的才能得到

充分发挥,个人的每一项成就都能成为国家富强的一部分。这样,只要高考政策改革恰当,

使高考能充分体现个性与国家需要相统一的价值取向,向着尊重个人的方向发展,向着有利

于创新人才的选择和培养、有利于人才的成长的方向发展,那么高考就意味着给考生提供更

多的选择机会,让考生有更为充分的表达自己意愿的机会,努力使国家需要和个性张扬和谐统一。

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其实是教育思想的区别,而不是教育方法上的不同,不能简单地

说“搞面试就是素质教育、搞笔试就是应试教育”,“笔试照样能考出素质来,但考什么、怎

么考很重要,不能过于强调标准答案”。 那么在这个意义上就显示出了高考改革的重要性,

高考制度是属于应试教育还是属于素质教育,取决于教育者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思论与及教育

方法。这决定了高考制度的改革方向。总的来说,高考的关键不是存废问题而是如何改革问

题。

目前,素质教育迟滞不前,应试教育势头却依然强劲。不少人认为,高考制度一天不

改,素质教育就一天难以前行,甚至有言论表示“落实素质教育,必须取消高考”。总的来

说, 高考自身存在弊端,某种程度上有悖于素质教育的初衷。几十年来,我国的高考制度已

经形成了一套系统的选拔人才的方式与标准,其最大的特色就是体现了公平性。高考给了全

国考生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特别是对于广大农村考生来说,高考更是成为了他们当中不少

人命运的转折点。但不可否认,高考有自身的一些弊端,以高考为指挥棒的培养模式使得中

小学无奈地推行应试教育,而且从高中、到初中甚至到小学、幼儿园,学生入大学之前的竞

争,波及到了孩子的整个童年和青少年时期。这就给中小学素质教育的推行带来了一定的困

难,从而形成了一种矛盾:高考的初衷是为了推进中小学素质教育,以选拔全面发展的人才,但如今,高考却在某种程度上成为素质教育推行的障碍。所以无论从什么角度上说,高考的

改革都是势在必行的。

三、高考改革之路如何走

高考改革必须是在长远规划和全面研究的基础上,逐渐推进,引起的震荡会比较小,学

生和老师也容易适应,如果一些方案朝令夕改、翻云覆雨的话,会造成中学教学尤其是高中

毕业班的教学无所适从。同其他政策一样,高考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所涉

及的层面是多样的,既有招生制度方面的,也有考试内容方面的,还有题型设计、录取方式

3、方面的,等等,但就其核心要素而言,主要是招生制度。可以这么说,一部新中国高考政策的变革历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招生制度不断变革的历史。

自1981年以来,高考制度不断改革,成绩显著,但招致的批评也日益增多。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并不高,且已出现结构性争夺,即考生的目标由能否上大学变成能上什么样的大学,筛选仍然不可避免。高考改革千头万绪,我认为,首先明确改革的目标及方向。

(一)、改革的目标

首先,高考改革要能引导中学推进素质教育。教学改革受制于考试改革,要有效推进素质教育,必须彻底改革考试制度。虽然应试教育背后的根本原因是存在升学竞争,但高考导向可以改变竞争方式。充分发挥高考的指挥棒作用,便能引导中学教学,推进素质教育。除前面讲到的将考文化与考素质结合起来外,引导中学切实有效地推进素质教育,就是要改革高考命题,变知识考试为能力考试。目前的高考试卷充其量只是考察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这远远不够,还应考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预测事物发展趋势的能力,发散性思维或创造性思维能力,初步的探究和科研能力,掌握知识、获取新知识的能力等。理科试题应减少繁琐计算,突出考查思维过程或解题过程,评分标准应该是“过程重于结果”。增加问题的灵活性和选择性,应有一定比例试题明确规定要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最简解法,鼓励创造性解题方式。文科试题应避免死记硬背内容,应有发挥余地,允许考生发表不同见解。

其次,要引导中学生科学地学习。高考导向作用除引导中学推进素质教育外,还要引导中学生科学地学习。高考各科命题应该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和不同学科的学习特点,引导和促进学生科学地学习,而不是违背学习规律和扭曲学习特点,误导学生。以此标准要求,高考各科试卷的命题指导思想和题型均存在一定问题,其科学性需要予以重新审视。比如,学习历史是记住大量的时间、地点、事件,还是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外语试卷,是过于强调语法、使学习外语的目的异化,还是突出语言的交际功能、学以致用?作文题过于宽泛,限制较少,看似提供发挥空间,实则便于考生移花接木。高考各科试卷命题改革势在必行。

最后,高考制度必须保障和促进高考录取公平。公平是高考的灵魂所在。它要求所制定的高考政策应体现出对所有参加考试的人员尽可能提供公平的机会、公平的环境、公平的标准。但在实践中人们发现,如果追求绝对公平,效率就会不断下降。因此,在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上必须牢牢把握住:不能过分强调公平而大幅度降低效率,也不能过于追求效率而不讲求公平,应当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做到相互兼顾,协调统一,更好地发挥高考选拔人才的作用。具有公平性和客观性的高考作为选拔人才的量尺,它摒弃了权力、出身和人际关系对选才的干扰,保证了个人凭才学平等地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也正是这种公平性

4、和公正性,在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社会安定团结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历史已经证明,只有公平竞争的考试制度才能广泛调动人们求学的积极性,才能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进而推动科会发展。毫无疑问,公平理应是高考政策制定的核心理念,高考改革则应尽量科学公正。在有利于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的扩大这一高考改革的思想主导下,让高校的招生自主权渐趋增大。

2?高考公平问题突出体现在招生录取环节的配额制度,重点大学招生本地化倾向致使地区差异拉大,“倾斜的高考分数线”面前未能做到人人平等,高考移民现象应运而生。真正解决招生录取公平有两个基本前提:一是高校招生由卖方市场到买方市场,学生选择学校;二是要形成真正的校际竞争环境。这两个前提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难以具备,所以,在当前条件下如何合理解决重点大学的配额问题就成了一个关键的问题所在。

(二)、改革的方向

1、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高考改革牵动教育教学体系变革,与其说是高考改革,不如说是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

确保学生具有选择学习内容的自主权,选择自己喜欢学习的课程。把培养目标立足于专业、兴趣、能力的有机结合。突出单项培养,不埋没全项发展。积极创造单科竞争氛围,克服全科全才拼搏的不利人才发展模式,因为人的能力是有限的,把人的有限能力用于全才拼搏是不符合人才成长规律。

2、加强教育过程,克服只顾教育效果。只有良好的教育过程,才能自然得出良好的教育效果。只重效果,轻视过程,是一种标榜式的非事实的教育。过于重视高考,就是过于追求教育效果。选拔人才关键应放到市场和社会或人才实际需求部门,不要在学生学习发展过程设置过多关卡,这样既浪费学生精力和时间,也浪费大量社会公共财政经费。

3、简化高考强度,增强实训硬度。放宽学生成才路径,保障学生学习过程选择多样化,确保学生学习内容选择自主化,供给市场人才需求多元化和专业化。这才是中国高考改革的着眼点和立足点。

4、赋予学生选择高校的权力?4?。现行的高考制度设计,严格限制学生的报考自主权,同一批次的不同高校不能同步录取,多数高校对于学生的第二志愿不予考虑,从而使填报志愿成为一门学问,一些成绩优秀的考生应填报志愿不当而失去机会。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以学生为本的制度设计,要求赋予学生更多的报考自主权和对高校的选择权。只有当学生有权选择高校时,才会真正出现高校为吸引优秀生源而改善服务的竞争。

5、实行高考社会化?4?。为了改变以高考升学率作为高中评价的做法,必须强化高中会考制度,同时实行高考社会化。在通过会考、获得高中毕业证书之后,学生即与高中脱离。考生到户口所在的派出所或者居委会报考,高校的录取通知书也直接发送给考生,将高考结果与高中学校相隔离。这一措施的价值在于,虽然高中仍能够知道毕业生的情况,但地方政府却难以按照高考升学率对学校进行精确的排名,从而弱化高考对高中的强硬“指挥”,解脱多数高中校。北京市曾试行过此办法,取得积极效果。

教育改革:走出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之路

改革的高考,只是考试方式和内容的变化现有的高考会区分文理科,考试内容也区分理综和文综。但是改革后,很有可能不区分文理生,全部都考。至于班主任,大部分学校是任课老师担任,是班级事务的负责人,本身和考试无关,所以不会取消"班主任"这个职务。

关注!10个问答帮你彻底理清新高考“3+1+2”模式(附新高考如何选科)

中国的教育体制需要焕发新活力!我们不能照搬西方,也不能固守传统,需要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之路。本文将从学制、教学内容和高考制度三个方面,探讨如何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

教育过于刻板

中国的教育过于刻板,导致学生只会死记硬背,缺乏创新和灵活性。这是素质教育难以实现的根本原因。

高考制度过于死板

高考试题过于死板,让学生无法发挥特长。有特长的学生因为分数不够而被迫放弃,这简直是人才的浪费!

缩短学制

学制要缩短!取消小学到初中的界线,改为7年的初级文化学校,高中为3年的高级文化学校。这样,学生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基础教育,为未来的专业学习腾出更多时间。

精简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要精简且实用!课程内容要简明扼要,抓住重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改革高考制度

高考制度也要改革!实行分类报考,让有特长的学生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和培养。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挖掘出每个人的潜力,不埋没任何一个人才!

新高考3+1+2分数怎么算

2021年又有哪些地区实行新高考政策?为了帮助更多考生了解 新高考政策及“3+1+2”模式 ,博翱教育升学规划李老师整理了相关内容,供各位考生和家长参考!

河北、辽宁、湖北、湖南、重庆、江苏、福建、广东等8个省份将推行“3+1+2”模式

“3”: 为全国统考科目语文、数学、外语,所有学生必考。每科满分均为150分,总分450分,各科均以原始成绩计入考生总成绩。

“1”:为选考科目,物理或历史使用原始成绩计入考生总成绩,每门满分100分。

“2”:考生在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学中自主选择的两门科目按等级赋分后计入考生总成绩,每门满分100分。

新高考“3+1+2”模式解密

以下重点解读 河北、辽宁、湖北、湖南、重庆、江苏、福建、广东 等8个省份将推行的 “3+1+2”高考模式 。 未来的新高考到底什么样 ?很多高中生和家长心里还没有很清晰的认识。今天,就用10个问题,带大家来 详细了解一下8省市的改革方案。

一、8省市改革方案相比现行高考制度有哪些变化?

一是考试科目组合不同 。

现行高考的考试招生分为文科、理科两大类,科目设置为“3+文科综合或理科综合”。“3”为语文、数学、外语,数学分文、理科;文科综合包括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理科综合包括物理、化学、生物。

广东、河北、辽宁、江苏、湖南、湖北、福建、重庆这8个省市的高考综合改革方案, 和山东相同的是取消文综/理综,不分文理科。和山东不同的是,科目设置实行 “3+1+2”的组合方式 。其中:“3”为全国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且数学不分文、理,“1”由考生在物理、历史2门科目中选择1门,“2”由考生在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学4门科目中选择2门。而山东方案是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6个科目中任选3科参加等级性考试。

二是计分方式不同 。

广东、河北、辽宁、江苏、湖南、湖北、福建、重庆这8个省市和山东方案相同的是,高考综合改革后,考生总成绩仍为750分,语文、数学、外语3门各150分,3门选择性考试科目各100分。

和山东方案不同的是,8省市方案中物理、历史2门直接使用 卷面分 ,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学4门采用 等级分 。而山东对所有选考科目采用 等比例转换法则 和“ 一分一段 ”形式,转换分数连续排列,保证考生每科成绩转换后位次不变。

三是招生录取模式都有变化 。

现行普通高考是由招生学校依据考生的高考总成绩择优录取考生。高考综合改革后,无论是山东还是8省市都实行“两依据一参考”的招生录取模式,即由招生学校依据统一高考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科目成绩,参考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择优录取考生。

四是投档录取模式有变化 。

现行高考的志愿设置是以一所学校为一个志愿单位,每所学校下可以填若干个专业志愿和一个是否服从专业调剂选项。高考综合改革后,部分省市的招生都按照“ 院校专业组 ”方式实行平行志愿投档,一所院校有若干个院校专业组,每一个院校专业组由若干个专业组成,同一个院校专业组内的所有专业的选考科目要求相同,志愿填报及投档以“院校专业组”为单位。

二、为何没有实行外语和选择性科目多次考试?

就外语考试时间和次数安排,河北省、辽宁省、福建省、湖北省、湖南省、重庆市等 6省市拟只在6月份组织1次外语听力和笔试考试 ,待条件成熟后再实施外语一年两考。 江苏省、广东省拟在6月份组织1次外语笔试,将外语听说考试放在平时并实行机考 。 而山东的外语(听力)考试安排在1月举行,在同一天内连续组织两次 ,每次考试时长约20分钟,考试成绩取两次中的高分计入外语科目成绩。

这些做法与现有的高考考试安排基本一致,没有增加考试次数、没有改变考试时间(除外语听力外),已做到从考试安排上确保不影响中学目前的教学组织安排,也将缓解目前外语考试在命题、组织管理等方面的压力,确保改革稳步推进。

教育部考试中心有关负责人表示, 外语一年两考必须建立标准化命题机制 ,并积累标准化题库,山东省和8省市目前在这方面还未完全具备条件,因此暂时维持现有考试安排不变,待条件成熟后,可积极探索实施一年两考,逐步实施。

和山东方案相同的是,8省市也均将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选择性考试安排在6月统一高考期间一并进行,并且将考试次数确定为1次。 选择考由省里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统一组织阅卷、统一公布成绩 。

这主要是因为:保障高考安全有序进行,每年都需要20多个政府部门一起来齐抓共管。由于高考改革后,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选择性考试计入高考总分,其性质等同于高考,实施方案做出这样的安排,既减少多次考试对中学教学的影响,也缓解基层组织考试的压力,可以避免一再动用大量的政府资源和社会资源。

三、合格考和选择考的区别是什么?

一是考试目的不同 。

合格考是为了检验学生是否达到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基本学业要求的水平考试,主要侧重于“达标”,不强调区分功能;选择考是在“强化基础”的前提下,具有较好区分功能的水平考试。

二是考试科目不同 。

合格考覆盖国家规定的所有学习科目。选择考为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学6门科目。

三是考试内容不同 。

考试内容以国家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和高校人才选拔要求为依据。合格考范围为各学科课程标准确定的必修内容。选择考范围为《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确定的必修和选择性必修内容。2018、2019年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的选择考范围为《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各学科课程标准确定的必修和限定性选修内容。

四是考试时间和考试次数不同 。

语文、数学、英语3门合格考科目每年考1次,安排在1月开考;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学6门合格考科目每年考2次,分别安排在1月和6月开考。 选择考科目每年考1次,安排在6月统一高考科目考试结束后开考 。

五是考试成绩呈现方式和使用不同 。

合格考科目成绩以“ 合格/不合格 ”和 等级(分数) 呈现。合格考成绩不仅是学生毕业和高中同等学力认定的主要依据,还作为 高职单独招生录取的依据之一 。选择考成绩是 高考招生录取的依据之一 ,其中,8省市方案中物理、历史直接使用卷面分计入考生总成绩,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学4门以等级分计入考生总成绩。

四、为什么要在物理或历史中选1门,在其余4门中选2门?

广东、河北、辽宁、江苏、湖南、湖北、福建、重庆这8个省市考生,在确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选择性考试科目时,首先要在历史和物理 2 门科目中选择 1 科,然后在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学 4 门科目中选择 2 科。

这样设置的主要原因: 一是符合高校人才培养需要 。高校、中学和学科专家普遍认为,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物理是自然科学类专业的基础性学科,历史是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的基础性学科。高中阶段学习物理或历史科目是大学阶段学习自然科学类专业或人文社科类专业的重要基础。因此,将这两个科目作为首选科目,有利于高校相关专业对学生的培养。

二是符合有关省份中学教育教学实际 。不同地区的中学办学条件存在一定差异,将物理和历史作为考生首选的科目之一,可与现有师资、教室等条件有效衔接,引导不同地区、中学的学生合理选择学习科目,科学规划学业生涯,为进入大学继续深造奠定坚实的专业基础。

三是有利于学生多样化成长发展 。学生可从 4 门再选学科中选择 2 门参加选择考,理论上有 12 种组合。相比改革前文理分科的两种学科组合方式,不仅增加了学生的选择权,而且促进了 文理交融 ,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学其所好、考其所长的原则,更加符合教育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更多机会。

同时,为了便于投档录取,高校在安排招生计划时,将分物理和历史的两个类别分别编制;在录取时,也将按照选物理的考生和选历史的考生按两个序列分别排队录取。

也就是说,同一名考生无法同时在物理和历史两个队列中排队录取,因此 考生只能从中物理和历史中选择 1 门参加选择考 。

五、考生如何确定选择考科目?何时确定?

考生科学合理确定选择考科目,主要是要结合自身兴趣特长和优势、高校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和普通高中办学条件进行选择。

一是考生可根据个人志向、兴趣爱好、自身优势等因素,按照对各科的喜好程度进行选择。

二是考生要结合报考院校相关专业选考科目要求进行选择。

三是考生可根据所在高中的办学条件、特色优势等进行选择。

选择考科目由学生在高考报名时最终确定 。高考报名前都可以更换所选择的科目, 高考报名结束后不可以更改 。但在实际操作时,建议慎重考虑。因为无论哪一学科的学习,随着内容难度的增加,都可能会遇到困难,这属于正常现象,关键是考生要结合自身的优势综合考虑,尽早确定,尽量避免更换学科。

六、“3+1+2”模式和传统的文理分科有何区别?

“3+1+2”的模式和传统的文理分科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一是目标导向不同 。“3+1+2”的模式既体现了物理、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地位,突出了高校不同学科专业选才的要求,也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是选择科目组合不同 。“3+1+2”的模式,学生可根据个人爱好、兴趣、特长和拟报考学校和专业的招生要求以及高中学校的办学条件,在? 12 种组合中自主选择 ,增大了考生的选择面。而传统文理分科仅有 2 种固定的组合供考生选择。其中,文科考生只能选择思想政治、历史、地理 1 种固定组合,理科考生只能选物理、化学、生物学 1 种固定组合。

三是考试内容不同 。“3+1+2”的模式中,学生参加全国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 3 个科目考试时不分文理,所有考生的考试试卷完全一致。而传统文理分科的数学考试科目,试卷的内容和难度则是有区分的。

七、“3+1+2”模式有哪些优点?

组合减少困惑减少

第一个好处是显而易见的,组合减少,选科干扰项减少,学生、家长的困惑度降低。

走班科目大幅降低

由于科目设置的减少,走班的科目自然就降低。

学校更易安排课程

在走班数量人数巨大的情况下,将给学校对学生的课程安排、教室安排、教师安排带来极大困难。

在组合越少的3+1+2,不走班学生人数大幅度降低的情况下,将能更加合理地安排课程、教师和教室。

学生学习更加稳定

在走班越少的情况下,不用走班的情况将见地。这样,在固定的教室和固定的班,学生上课节奏和氛围是相同的,更加有利于学生形成相互交流、竞争的学习氛围。同时,也尽最大可能免除了学生在上了这门科,又要立即奔向下一个教室的麻烦,减少走班对学生带来的干扰。

八、为何物理、历史计算原始分?其他选择性科目计算等级分?

在录取时,选考物理的考生和选考历史的考生将分别排队录取;选择物理(或历史)的考生将使用同一物理(或历史)试卷,考生群体相同,试题命制、阅卷评分都由省级教育考试部门负责,因此 成绩具有可比性 ,可以使用原始成绩计入考生总成绩。

由于其他选择性科目中不同学科试题难度差异和报考相应学科的考生群体不同, 选考科目的原始分不具有可比性 。实行等级赋分,主要是基于学生选考的科目不同、各科目试题难度不同、各科目原始成绩不具有可比性的原因,是从教育考试的公平、公正角度做出的。

举例来说,考生甲选考思想政治,考生乙选化学,两人都考了80分,考生甲排在所有选考思想政治考生的第100位,考生乙排在所有选考化学考生的第1000位。若简单将他们各科成绩相加计入高考成绩,既不科学也不公平。因此,需要 将不同科目的原始分按照一定规则通过转换得到等级分,转换后考生选考科目成绩排队顺序不变 ,以解决选考科目的原始分不具有可比性的问题。

第三批进入改革的8省市在教育部统一指导下组成联合专家组,邀请国内数理统计分析领域的专家学者,借鉴前期试点省份经验,在对8省市历年高考成绩、录取数据进行分析、演算的基础上,通过数学建模,在接受度、区分度、拟合度、提升度以及稳定性和适应性的评价标准框架内, 确定的8省市共用等级赋分办法,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权威性 。

“一分一档”、等级赋分既确保不同科目间分数可比,又增加考试的区分度,遵循“不让考生的单科排序改变”和“确保选考科目的合适权重,确保转换分数的良好区分度”的原则,保证了最大多数考生的利益,给考生和家长以充分的安全感。

九、8省市方案中,等级赋分的规则是什么?

十、12种选科组合,如何选更科学?

3+1+2的模式下形成了 12种组合 ,有哪些是更为适合的推荐的组合呢?这里也给大家做一个分析。

1.选报物理学科组合

①物理+化学+生物

此组合可以覆盖 97.4%的专业 ,可以说是最标准、最传统、最纯净的“理科生”方案。是 纯理科思维 ,不想沾染一点文科的考生的必然选择。这种方案记背内容最少,理解内容最多。学科之间关联极大,互相印证,互相促进。缺点是学习难度同样很大。好在新高考体系下,这必然不是竞争最激烈的一套方案。

②物理+化学+政治

可报专业98.9% ,实际上一些顶尖大学专业可报率达100%。由于大学之后 参加考研的必要科目之一就是政治 ,对今后的考研之路影响颇多。缺点是政治学科与物理、化学的学科关联性并不是很大,学习起来难以起到联系、促进的效果。选择这类组合的学生一般是属于学霸级别的。

③物理+政治+地理

可报专业99% 。这个科目组合更像是理科成绩不错的文科生,为了不浪费物理的高分以及填报志愿时的选择范围,而做出的一个不得已的选择。这个组合 比较适合物理成绩突出 ,往往属于理科偏科的学生(数学-物理较好,化学-生物较差)。

④物理+生物+地理

可报专业99% 。选择者往往是物理成绩优异,其他科目成绩一般,且对未来无明确目标的学生。其他科目中以传统理科的生物和传统文科的地理相对最为简单且不需要大量背诵(于历史和政治),而且物理-地理的组合也有不小的发展空间。所以这种组合一般适合于具有以下两个特点的学生:一、物理成绩优异,逻辑思维能力强;二、其他科目成绩一般,无明确的未来职业发展方向规划。

2.选报历史学科组合

①历史+政治+地理

艺术专业、中文、传媒专业 。一些致力于考取汉语言文学、新闻学、社会学、国际政治等专业的考生几乎选择的都是这个传统的文科综合。

②历史+政治+生物

语言、体育、医学类普通生 。生物成绩在3门理科当中更为优秀。在专业选报比率上达到 75.3% ,除去生物系以及生物工程类的专业对生物有明确限制要求以外,其他大部分专业很少对生物科目有较高要求。

③历史+化学+地理

可报专业比例为88.6% ,这种选择其实是一种文科中比较偏理的选择,适合与物理实在没有缘分,但逻辑思维较为清晰,不擅长纯文科记、背的考生。

④历史+地理+生物

适合语言、体育类专业 。 可报专业比例为77.8% 。地理生物学习起来相对简单,特别适合体育专业学生,但竞争力也会比较大。

2018年高考改革有什么新亮点?

新高考3+1+2分数计算方法让如下:

1、考生总成绩由3门统一高考成绩和3门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成绩构成,满分750分。其中,3门统一高考科目使用原始成绩计入考生总成绩,每门满分150分。

2、选择性考试中首选科目(物理或历史)使用原始成绩计入考生总成绩,每门满分100分;再选科目按等级分计入考生总成绩,每门满分100分。

3、涉及到“等级转换赋分”的科目,是政治、地理、化学、生物4门,这4门要以等级赋分后的成绩计入总成绩。

新高考改革的意义:

1、突破传统育人模式

新高考改革政策的全面落实,目的就是培养个性化能力水平强的人才,改革之路确实需要更漫长的调整,突破各种局限迎接各种挑战,才会让改革的政策更为合理,突破了传广统的育人模式,让每个学生的学习欲望得到全面激发,自然就会给社会增添更多的人才,让高考发掘更多的综合人才。

2、给学生更多自主权

通过新高考改革,让考试变得更加公正公开,而且更有利于培养个性化人才,还能更深入挖掘综合水平更强的学生,这个对学生来说就会有更多的自主权,在高考方面就能避免一考定终身的局限。

让每个学生面对高考都会有更多样化的发展方向,在选择高效的过程中也会有更多的条件,给社会挖掘更多的潜在人才。新高考改革可以说是牵一发动全身的系统工程,不仅仅是教育部门的政策落实。

2018年是上海、浙江实施新高考的第二年,也是第二批试点省份——北京、天津、山东、海南高考改革工作推动的关键时期。上海、浙江的高考改革今年有哪些新的调整?北京、天津、山东、海南高考改革有哪些新动向?高考改革分别给各地高校、高中、学生带来了哪些新要求和新挑战?

除统一高考招生、单独考试招生外,今年浙江省内归属地方的50所高校以及北大、清华、浙大等9所高水平大学参加浙江“三位一体”招生。

“三位一体”高考招生改革,即把考生的会考成绩、高校对考生的测试成绩以及高考成绩,按一定比例折算成综合分,最后按照综合分择优录取考生。2018年,浙江省预计通过“三位一体”招生人数超过1万人。最早一批尝试“三位一体”招生方式的浙江工业大学招生负责人说,“三位一体”综合评价高考招生制度,有助于高校选拔、挖掘到有潜质的学生。

天津今年高考最主要变化在于本科录取一二批次合并。天津市教委副主任、天津市教育招生考试院院长孙志良说,此举旨在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不仅有利于引导更多学生按照自身兴趣和特长选择报考院校和专业,也有利于各高校面向同样的生源同台竞争,创造了较为公平的录取环境,使考生和高校实现“双赢”。据了解,天津高考改革重点包括完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将综合素质评价作为学生升学的重要参考、推进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等。

相比往年,北京高考最大的变化就是英语听力已经提前考完。这一变化大大减轻了考生和学校的负担。北京大峪中学校长曹彦彦说:“今年北京高考英语听力提前考了两次,孩子们基本都考到了自己理想的分数。明天进考场要比以前轻松一些,学校组织备考的压力也小多了。”

山东省高考综合改革今年全面启动,试点高校依据考生高考成绩、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高校考核成绩,按一定比例计算形成考生综合成绩。12所高校共5000个招生计划参与该项试点。山东高考改革重点主要包括完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建立并规范高中阶段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深化夏季高考改革、深化春季高考改革4个方面。

近日,中国教育在线发布《2018年度高招调查报告》,《报告》显示,新高考给高中和大学都带来了许多有益影响。

以新高考规则改变为例,不仅取消了录取批次,而且浙江新高考录取实行“专业+高校”的模式,更强调高校专业特色。这一新的制度设计,有效打破了原来的“985”和“211”工程高校等身份界限,给学科特色性强的高校提供了超越的机会。

在浙江2017年高考第一段投档时,部分原“二本高校”跻身一段,其部分专业投档分数线甚至超过“985”和“211”工程高校。如西北政法大学、上海海关学院等院校。

新高考在给具有较强学科特色的普通高校提供逆袭机会的同时,也给高水平大学某些优势不明显的专业敲响了警钟。

2017年浙江高考录取中,部分原“985”和“211”工程高校的专业投档分数线出现了较大差距,同一所学校内,各专业间最高投档线和最低投档线之间的差值高达60分之多。如北京中医药大学的专业分差65分;东北师范大学的专业分差61分;西南交通大学的专业分差55分。

同时,山东省教育厅一级巡视员张志勇认为,山东高考改革强调增强高校与高中教育的关联性,其关键制度设计是“高校选科”“高中选课”和高中学生综合素质标志性成果进入高考录取体系。所谓“高校选科”,即高校按照专业确定高中学生报考本专业必须学习的科目,这是尊重高校招生自主权的重要体现。所谓“高中选课”,即高中生要报考高校某个专业,必须选择学习高校确定的必考科目,这是对高中教育规律和高中学生自主学习权的充分尊重,也意味着特色化多样化办学之路将成为高中教育的必然选择。

尽管只有一周时间就将迎来高考,但杭州长河高级中学高三学生袁婧华还是保持着正常的作息。目前,她已通过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校考,文化课的选考成绩也十分理想,所以面对高考袁婧华信心满满。

今年,长河高级中学参考的共有560多名学生,其中接近一半的学生已通过浙江省的三位一体招生考试。三位一体,考验的是学生的综合实力。该校校长何东涛认为,正是学校坚定不移地深化课程改革,让学生“摘到了桃子”。根据浙江新高考“7选3”的选考设计,共有35种组合可供学生选择。长河中学开齐了35种,选择者最少的组合只有4名学生,但学校照样开课。而在一些学校选课者很少的物理,该校的选考人数竟然超过一半。

“这非常考验教师对选课走班的管理能力。”高三年级组组长方乃锋称,他们采用的方法是教师遇到一个问题后,以一个具体案例进行剖析,找到一个解决方法,并用10分钟时间向同伴展示。这样一来,全年级组教师可以群策群力、抱团取暖。

山东省实验中学校长韩相河认为,山东的高考综合改革有利于学校拓展自主特色发展的空间。近一年来,山东省实验中学凝心聚力做好顶层设计,为高考综合改革的软着陆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学校完成了模拟选科报告及2017级教学模式的整体构架,先后出台了《选课走班实施方案》《生涯规划课程实施方案》,出版了山东省内第一部学校自主编写的生涯教育校本教材。还专门成立了学校课程建设中心,对国家课程、选修课程、德育课程等进行了梳理和提升,逐步建立起了“前瞻性、贯通式、全方位、开放性”的课程体系,满足学生不断发展的新需求。

随着北京教育深化综合改革的推进,学生对待高考的心态在改变。中国地质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王玉萍说:“现在的孩子都觉得高考只是告别了学校,而不是告别学习,高考只是人生的众多挑战中的一次而已。”

上海市嘉定一中校长管文洁发现,在新高考格局下,高校、高中乃至全社会都倡导学生多元化发展。学生积极参与各项研究性学习,让所学知识和外部世界建立联系,学生更有信心和提高自我认同。“学生不是功利地去做课题研究,处在一种崇尚创新、鼓励研究的氛围里,他们不由自主就会参与,这对于人的未来培养极为重要。”管文洁说。

上海市嘉定一中去年毕业的学生中有一个小团队,致力于解决学校周边交通“最后一公里”问题,研究方法既有数学建模,也有对于交通主管部门、社区家庭的访谈,拿出了很有价值的参考报告。“这就是上海新高考最了不起的地方。”管文洁说。

山东省实验中学完善了分类分层选课走班制,加强了与高校教育资源及教学模式的接轨。每年有20多位院士、大学教授进校园为学生作报告,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开设大学先修课程“山大创新班”“中科大创新班”,在授课广度与深度层面进行了广泛拓展。通过各级各类比赛为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机会,拓展了学生成长、成才的空间,满足了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的需求。

文章标签: # 高考 # 学生 # 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