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录取信息 录取信息

高考历史问答题答题技巧_高考历史问题及答案

tamoadmin 2024-06-04 人已围观

简介1.历史选择题2.历史论述题答题技巧专题训练3.求历史选修1的高考题4.高三历史选择题一、中国专制中央集权的影响积极影响: 政治:①在一定范围内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创造了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 ②有利于防止分裂割据,抵御外来侵略;经济:③有利于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活动,兴建大型工程,奠定了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于世界的基础;文化:④有利于各地区、各

1.历史选择题

2.历史论述题答题技巧专题训练

3.求历史选修1的高考题

4.高三历史选择题

高考历史问答题答题技巧_高考历史问题及答案

一、中国专制中央集权的影响

积极影响:

政治:①在一定范围内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创造了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

②有利于防止分裂割据,抵御外来侵略;

经济:③有利于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活动,兴建大型工程,

奠定了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于世界的基础;

文化:④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

化在较广阔的范围内传播。

消极影响:

政治:①皇帝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易出现暴政;

②使官吏唯上是从,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败;

 经济:(明朝后期)③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④与当时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潮流背道而驰,中国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

 思想:⑤形成文化专制,束缚民主思想发展,阻碍近代科学的发展。

 二、中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矛盾和趋势

两大基础:①经济基础:分散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②理论基础:韩非子君子专制中央集权和法治的思想。

两对矛盾:①皇权和相权的矛盾;

 ②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矛盾。

三个趋势:①皇权加强,相权削弱;

 ②中央权力加强,地方势力削弱;

 ③日益加强对人们的思想控制。

 三、中国古代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小农经济

(1)小农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产生的原因)

①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

②私有土地的出现,生产积极性提高;

③为了求得生存,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提高单位产量;

④统治者的重视,扶植小农经济。

(2)小农经济的特点

①以家庭为单位,精耕细作;

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③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稳定性较强;

④规模小,水平低;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差,具有脆弱性。

(3)对小农经济的评价

积极方面:①明之前,基本上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比较稳定;

 ③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

 ④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

消极方面:①明清时期,小农经济日益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②规模小,阻碍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阻碍近代社会发展;

 ③较脆弱,税收难以保证;④容易引发生态矛盾。

 四、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基本特征

①历史悠久,生产长期领先与世界;

②生产技术精;

③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明之前,官营占主导,明之后,

私营占主导;

④规模大,部门多,分工细;

⑤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结合,但手工业的发展受到农业生产的制约;

⑥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五、中国古代商业的基本特征

①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联,相辅相成;

②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制约,发展艰难而曲折;(宋以后,政府的控制减弱)

③阶段性特征明显,各个时期发展极不平衡;

④种类多,国内贸易,对外贸易,边境贸易全面繁荣。

 六、中国古代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1)原因

①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根本原因);

②巩固封建统治。

(2)施行的目的

①直接目的: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

②根本目的:巩固封建统治。

(3)重农抑商的特点

①贬低商人地位;

②限制经营范围;

③重税;

④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4)发展过程

①商周统治者重视鼓励民间商业的发展;

②战国重农抑商的思想产生(争霸的需要);

③汉代私营工商业受到沉重打击;

④中唐以后,重农抑商政策(宋)有所松动;

⑤明清时期固守重农抑商政策,严格限制商业活动。

(5)评价

总体:从根本上说,农业是基础,"重农"是正确的,但不能把"农业"和"商业"长期放

在对立面。重农抑商是中国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政策。

积极作用:明清之前,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巩固了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维护了封建国家的

政治稳定。

消极作用:明之后,阻碍了工商业的正常发展,使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受到限制,强化了自

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落后于世界。

七、中国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

(1)含义:封建政府严格限制对外交通,贸易的政策。

(2)原因:①根本原因:自然经济的封闭性(是该政策产生的根源);

②防范西方殖民入侵和反清斗争;

③统治者盲目自大的观念;

(3)内容:禁止国人出海贸易:限制外商来华贸易

危害:妨碍了海外市场的拓展,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长期与世界

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4)评价

积极: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西方殖民势力对中国的侵略,一定时期维护了国家的安全。

消极:消极因素占主流。

①限制了中外文化交流,阻碍了中国学习,掌握世界先进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

②对内限制了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因素的成长;

③脱离世界发展的潮流,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造成了中国近代的落后和挨打。

八、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社会大变革(根本原因)

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的崛起;

经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阶级关系:"士"阶层的崛起和受重用;

思想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九、百家争鸣的影响

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②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③奠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和基本精神。

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能够勃兴的原因

政治:①孔子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主张改革,适应专制统治的需要,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

②孔子的许多思想观念如"仁"、"以德治民"、"有教无类"具有朴素的民本思想和希

望社会和谐发展的意识,在今天仍有可取之处;

经济:小农经济发展的需要;

自身:①特别重视教育和宣传;

②儒学博采众长,与时俱进。

十、董仲舒对儒学的新发展

来源:以《公羊春秋》为基础,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4合一)

内容:①"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核心:"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③"三纲五常"和孝道。

影响:

积极:①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巩固了统一;

②儒家学说成为正统思想和中国两千多年来传统文化的主流;

消极:③结束了百家争鸣,平等竞争的局面,遏制了思想的自由;

④带有神学色彩,宣扬"三纲五常",是为了维护专制和等级制度。

十一、对儒家思想的综合认识

(1)对待儒家思想的正确态度:

①继承精华,剔除糟粕,批判和否定其中的消极因素;

②要继承儒家传统文化中的宝贵遗产。

(2)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

儒家思想所倡导的道德规范意识有利于培养现代公民意识;

"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尾花国家统一和安定团结;

"以人为本"的治国思想有利于今天的政治建设;

"和为贵"思想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民本思想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

"义利观"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

十二、明清时期民主思想出现的社会背景

明清之际正处于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从农耕经济到工业文明)

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加强,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反对封建君主专制)

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提倡工商皆本)

思想文化:理学占主导地位,八股取士等文化专制禁锢人们的思想,西学东渐开阔了人们的

眼界;(提倡学以致用)

阶级基础:工商业者阶层队伍扩大。

十三、 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主张

政治:反对封建君主专制,主张"人民为主";

经济:重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提倡"经世致用"和"工商皆本";

思想:从儒学思想中吸取有益营养,构建起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对儒学继承和批判)

明清时期进步思想的主要特点及影响

(1)特点:①反传统,反教条;

②反对封建专制,提倡民主,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

③提倡"经世致用";

④反映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提出"工商皆本"

(2)影响: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具有思想解放的历史进步性。

①经世致用思潮影响深远;

②对君主专制同志造成了强烈的冲击;

③对儒学的继承与批判,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十四、儒家思想地位的发展变化历程

(1)春秋战国:儒家创立和发展时期。未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2)秦朝:实行"焚书坑儒",儒家思想受到沉重打击。(以法家思想为指导思想)

(3)西汉:儒家改造和独尊时期。董仲舒改造儒学,形成适应专制集权的封建神学体系,

汉武帝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渐成正统,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

(4)魏晋至隋唐:儒学出现危机。

(5)宋明:儒学转型与成熟时期。宋,程朱理学形成标志着封建伦理体系形成。明初理学

官学化,成为八股取士的唯一学术根据。王阳明心学标志着理学由客观唯心主

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

(6)明清:对儒学的继承和批判时期。出现反对专制蒙昧,倡导经世致用的早期启蒙思潮。

(7)近代(新文化运动):退出统治地位。(西方列强的侵略,封建专制的推翻,中西方文

明的碰撞融合)

历史选择题

你是哪的考生。

这是全国卷得答案。

一、选择题

(1)c

(2)b

(3)b

(4)a (5)b (6)d

(7)b

(8)d

(9)c

(10)a

(11)a

(12)d

二、填空题

(13)-6 (14) (15) (16)

三、解答题

(18)解:

(ⅰ)因为

,

由余弦定理得

从而bd

2

+ad

2

=

ab

2

,故bd

ad

又pd

底面abcd,可得bd

pd

所以bd

平面pad.

pa

bd

(ⅱ)如图,以d为坐标原点,ad的长为单位长,射线da为

轴的正半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d-

,则

,

,

,

设平面pab的法向量为n=(x,y,z),则

因此可取n=

设平面pbc的法向量为m,则

可取m=(0,-1,

故二面角a-pb-c的余弦值为

(19)解

(ⅰ)由试验结果知,用a配方生产的产品中优质的平率为

,所以用a配方生产的产品的优质品率的估计值为0.3。

由试验结果知,用b配方生产的产品中优质品的频率为

,所以用b配方生产的产品的优质品率的估计值为0.42

(ⅱ)用b配方生产的100件产品中,其质量指标值落入区间

的频率分别为0.04,,054,0.42,因此

p(x=-2)=0.04, p(x=2)=0.54,

p(x=4)=0.42,

即x的分布列为

x的数学期望值ex=-2×0.04+2×0.54+4×0.42=2.68

(20)

(ⅰ)设m(x,y),由已知得b(x,-3),a(0,-1).

所以

=(-x,-1-y),

=(0,-3-y),

=(x,-2).

再由题意可知(

+

)?

=0,

即(-x,-4-2y)? (x,-2)=0.

所以曲线c的方程式为y=

x

-2.

(i)设

,由

知,当

时,

。而

,故

时,

,可得

当x

(1,+

)时,h(x)<0,可得

h(x)>0

从而当x>0,且x

1时,f(x)-(

+

)>0,即f(x)>

+

.

(ii)设0<k<1.由于当x

(1,

)时,(k-1)(x

2

+1)+2x>0,故

(x)>0,而

h(1)=0,故当x

(1,

)时,h(x)>0,可得

h(x)<0,与题设矛盾。

(iii)设k

1.此时

(x)>0,而h(1)=0,故当x

(1,+

)时,h(x)>0,可得

h(x)<0,与题设矛盾。

综合得,k的取值范围为(-

,0]

(22)

解:

(i)连接de,根据题意在△ade和△acb中,

ad×ab=mn=ae×ac,

.又∠dae=∠cab,从而△ade∽△acb

因此∠ade=∠acb

所以c,b,d,e四点共圆。

(ⅱ)m=4,

n=6时,方程x

2

-14x+mn=0的两根为x

1

=2,x

2

=12.

ad=2,ab=12.

取ce的中点g,db的中点f,分别过g,f作ac,ab的垂线,两垂线相交于h点,连接dh.因为c,b,d,e四点共圆,所以c,b,d,e四点所在圆的圆心为h,半径为dh.

由于∠a=90

0

,故gh∥ab,

hf∥ac.

hf=ag=5,df=

(12-2)=5.

故c,b,d,e四点所在圆的半径为5

提问人的追问

2011-06-13

11:07

恩,谢谢。那二卷呢?检举

我的补充

2011-06-13

18:46

一、选择题

bbadc

cbaad

da

二、填空题

(13)0 (14)-4/3

(15)6

(16)三分之根号2

三、简答题

(17)c=15°

(18)0.8 20

(20)an=1-1/n

历史选择题:江苏卷

cddba

abccd

acabc

dbada

历史论述题答题技巧专题训练

我也认为是选D,维系统治应该是最主要的。另外,C项也不一定就指的是经济啊~~~(纯属个人观点,错了不要笑我)

给你分享一下我整理的关于历史原因题的解答方法,希望能帮到你哦!

关于几种原因

在我们日常的历史教学过程中,经常会有很多学生把历史事件中的各种原因区分不清。如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义和团运动失败的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等等。如果对事件各种原因的内涵和分类理解不清的话,在分析原因时往往就会无从下手,或把各种原因混为一谈,使得做题的正确率非常低。下面就历史事件原因的内涵及分类进行辩析和探讨,希望对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历史事件原因的分类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征,从事件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就会有不同的原因。在日常的历史学习过程中,经常遇到的有以下几种类型。

1、历史事件中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

根本原因是指导致事物发生变化的根源或者导致事物发生变化的最本质的原因,在影响历史发展的诸多因素中,带有必然性的东西,在历史进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这种因素是一种历史的客观存在,它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它反映着客观历史规律的要求。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阶级本质及影响历史事物的主要矛盾等多个角度来分析和探讨历史事件的根本原因。

我们在世界历史教学中学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德意志的统一、日本的明治维新等内容时,就可以发现它们的根本原因都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了,而原有的旧制度、老思想却阻碍其快速发展,即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就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换言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引起这些国家发生社会变化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又如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这些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派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失败的根本原因都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这是从阶级本质上来分析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人物所在的阶级、政党对于历史事件不仅有深刻的影响,能延缓或加速历史进程,而且起决定性作用。

与根本原因相对应的是直接原因,直接原因就是具体原因。直接原因是指导致事件发生的直接因素,是指对事物的发生发展起到最直接的推动,并直接促成其发生的原因,它往往是一种表面现象,事件发生的导火线通常就是直接原因。它在历史事物产生过程中起到催化剂的作用,是更加侧重于事物发展的偶然性因素。如: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把中国变为它的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产地,这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则是因禁烟运动引起的中英之间的冲突,这只是英国发动侵华战争的借口,属于历史事件发展的偶然性因素。

2、历史事件的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

历史事件的主观原因是指个人、阶级、政党等主体意识方面的原因。客观原因是指在人类的意识之外,不依赖人类的意识而存在的原因,是历史进程特定的不可变动的因素。前者属于自我意识方面的原因,即人为的因素;后者是独立存在于人的意志之外的原因。历史的发展变化是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如: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客观原因是英国综合国力强大。英国是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科技领先、武器装备精良,又建立了强大的近代化海军,战争准备充分,战胜清王朝是必然的,是我们无法左右的客观因素。清王朝政治、经济、军事全面落后则是其主观原因。

一般来说,以一个人、一个阶级、一个政党、一个集团为主体的历史事件多用主客观原因的观点和方法去分析成败的原因。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有多个主体的历史事件不能运用这种方法。例如,在分析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时,因为抗日战争是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战,涉及到***、国民党等多个主体,无法确定哪个更是主观原因,因而最好用内外因等其他的观点和方法进行分析。

3、历史事件中的内因和外因

内因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内在矛盾,是事物存在发展的根据和第一位的原因,它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方向;外因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外部矛盾,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和第二位的原因,外因对事物发展的影响要通过内因才能起到作用。一般来说,分析一个国家的社会变化时常常用内外因相融合的观点和方法进行分析。如日本幕府统治的危机。内因是封建经济逐步瓦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形成并初步发展;作为幕府统治基础的中下级武士转变为反对幕府统治的中坚力量;广大劳动人民的反封建斗争。外因是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入侵,使得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又如苏联解体的内因是由于苏联本身的陷入严重的政治经济的泥潭,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和阴谋分裂活动则是它解体的外因。

4、历史事件的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

主要原因是指在诸多原因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但这种主导因素有时不止一个,像内因、根本原因、主观原因等起决定性作用的原因的称之为“最主要的原因”,不属于主要原因的就是次要原因了。不过一般的考试题目只问大家某个历史事件的主要原因。如: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是:①建立了以中共领导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②中共领导建立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的持久抗战。③中共坚持实行全面抗战路线。④国民党政府在正面战场的抗战。⑤中国的抗战得到爱国华侨和世界人民的大力支持。这些原因都应算是主要原因了,但第一条原因应是“最主要的原因”了。也可以说是根本原因吧。其他几个原因自然就是“次要原因”。

总之, 在做历史试卷中有关原因方面的问题时,一定不能教条和死板,不能公式化地去看待历史事件,而要仔细研究和分析历史事件中的原因是哪种类型的,然后再联系具体的历史事件的实际,去具体分析用哪种类型的原因解释更恰当、更合理、更有说服力。只有把历史知识活学活用,才能达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

高考文科综合历史选择题“原因”题的解答

在高考历史选择题的设计中,常常会有许多涉及考核原因的命题。对于历史原因的考核,是历史学科特点所决定的。因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历史事件有其来龙去脉,存在造成某种结果或引起另一历史事件发生的历史条件,这些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也是考核学生能力的载体。在“原因”题中,一般有其明显的特征,如在题干中常有“主观原因”、“客观原因”、“主要原因”(或主要由于)、“根本原因”、“直接原因”、“最重要原因”、“由于”、“因素”、“是因为”等词语。在有关这类题的解答中,要求学生迅速判断分析,准确无误地选出正确项,不少同学因此感到棘手。事实上,这一类型题的解答是有其技巧可循的。

一、“主观原因”的解答

基本策略是锁定选项中反映主观内容的待选项进行分析。主观原因是指主观意识方面的原因,是事件发起或参与者的政治、经济、思想意识等方面的因素。一般表现为目的(“根本目的”放在“根本原因”中)、动机、决策、意愿、思想、理论、政策、方针、路线、经验等具体的历史因素。在各选项中,看看是否存在有符合这些因素的选项,首先锁定,作重分析。

例如:隋朝得以统一全国的主观原因是

A.北方各民族的大融合 B.南方的政权力量相对弱小

C.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 D.隋文帝杨坚的决策正确

从四个选项可见,D项反映主观意识,属于政策方针的因素,故要选D。

还如:中国***成立之后,坚持城市为中心的主观原因是

A.共产国际的经验影响 B.中国城市的敌人十分顽固

C.城市的工人阶级容易组织发动 D.中央局的成立与领导

本题A项是共产国际的经验,属主观方面的因素,BCD都是客观原因。此题显而易见是A了。

二、“客观原因”的解答

客观原因是指在意识之外,不依赖于主观意识而存在的原因。在历史学习中,客观原因一般表现为自然或社会环境(或形势)、经济状况、政治现状、科技、生产工具、生产力等方面。

例如:新航路开辟的客观条件是

A.《马可波罗行纪》的影响 B.商业危机

C.地圆学说和航海技术的进步 D.对货币的黄金需求量日益增大

本题是考核客观原因,从各选项来看,A、D是主观原因。B是具有客观性,但不属新航路开辟的社会环境,其社会环境应是西欧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而C项反映的是科技,故本题应选C。

还如:汉高祖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客观原因是

A.吸取秦亡的教训 B.贾谊等大臣的直谏

C.刘邦有远见卓识 D.社会贫困落后

A.B.C.均是主观方面的因素,D项反映的是社会经济基础状况,很显然选取D.

三、“根本原因”的解答

根本原因是指代表事物的根源,决定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的必然性因素。解答时应对具体的题干进行仔细的分析,根据不同的题干选择不同的解法:

1、用理论来解答,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内因和外因。

例如:(1995年全国题)法国1848年革命的根本原因是

A.金融贵族的统治阻碍了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B.七月王朝极端腐败,激起人民强烈的愤怒

C.革命前的农业欠收和经济危机使人民生活状况极度恶化

D.人民觉悟普遍提高,要求建立民主的社会共和国

还如:中国近代以鸦片战争为开端,根本原因是

A.中国第一次被西方国家战败 B.长期闭关锁国状况被打破

C.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D.民族矛盾取代了阶级矛盾

从题意来分析,A是直接因素,B是中国自身的政策影响,这些都不是决定条件。C项反映了中国社会性质的质的变化,是决定性因素。D项不能全面反映近代中国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故答案应是C。

2、看选项中有无反映经济状况、科技、工具等方面的选项,要优先考虑这些选项。

例如:(2002年全国文综)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根本目的是

A.建立的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扩大对外贸易,吸引外资

C.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 D.尽快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本题要从本质上找根本目的,也就是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这是我国对外开放的根本立足点,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实质是提高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应从经济上去判断。故选C。

3、题干是属于革命运动类事件的成败,其根本原因一般是主观因素的选项(如阶级性、理论、路线、方针)。如果题干强调敌人的强大,其根本原因要从革命的经济条件方面分析。

例如: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都是资产阶级孤军奋战,在强大的敌人面前最终失败,其根本原因是

A.中国人民的觉悟太低 B.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程度低

C.帝国主义的干涉 D.中国自然经济的影响

戊戍变法和辛亥革命都是资产阶级发动的运动,都是资本主义经济推动的结果。它们的失败主要是由于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因此本题应选B。

4、属于革命运动类的爆发、产生,其根本原因要从阶级斗争或民族矛盾的尖锐性方面分析。

例如:五四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A.十月革命的影响 B.新文化运动促进中国人民的觉醒

C.巴黎和会外交的失败 D.中国人民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之间矛盾的加深

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的爱国运动,属于革命运动的爆发。从阶级斗争和民族矛盾来看,则选取D。

5、题干若是考核某个纲领性文献、理论或路线的推行成功与否,如果文献等是正确的,其根本原因要从客观方面去找;如果文献等不符合实际,其根本原因要从主观方面去找。若是在选项中出现两项或多项是客观方面(或主观方面)的表述,其根本原因的判定则是从中找出程度最深的那一项。

例如:《资政新篇》没有实行的根本原因是

A.太平天国未能推翻清政权 B.处于紧张的战争环境

C.太平天国是农民革命政权 D.缺乏必要的社会条件

《资政新篇》要求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潮流,没有推行下去,不是文献本身错误,应从客观条件中找。B、D都是客观因素,但D项反映更深沉的社会背景,故应选D。

6、选项中有“顺应社会发展潮流的人类历史实践”的备选项,一般当属根本原因。

例如:分封封制崩溃的根本原因是

A.大国操纵诸侯国的现象已不复存在 B.封建制取代奴隶制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

C.西周王室衰微失去实力 D.国人暴动等奴隶斗争日益壮大

分封制是周王朝维系统治的重要的政治制度。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土地私有不断加强,井田制日益瓦解,地主阶级力量日益壮大,封建制取代奴隶制成为历史的必然。故选取B。

7、在选项中有符合事物变化发展的主要矛盾,或社会性质,它们也是具有决定性特征的根本原因。

例如:(1993年上海题)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统治区人民民主运动高涨的根本原因是

A.中国***组织了反蒋统治的第二条战线

B.上海学生举行了声势浩大的“三反”斗争

C.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的经济崩溃和政治危机

D.民主党派的联合斗争和人民起义遍及各地

从该时期的主要矛盾来看,人民大众与国民党反动政府为代表的反动势力的矛盾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矛盾。正是该主要矛盾的作用,蒋介石政府危机四伏,故C当属根本原因。

还如:中国近代以鸦片战争为开端,根本原因是

A.中国第一次被西方国家战败 B.长期闭关锁国状况被打破

C.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D.民族矛盾取代了阶级矛盾

从题意来分析,A是直接因素,B是中国自身的政策影响,这些都不是决定条件。C项反映了中国社会性质的质的变化,是决定性因素。D项不能全面反映近代中国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故答案应是C。

8、看选项中是否有反映阶级属性的选项。

例如: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后,国共两党仍存在斗争的根本原因是

A.阶级矛盾有时上升为主要矛盾 B.两党对日本侵略认识程度不同

C.反映出国民党政府的片面抗战路线 D.国共两党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国共两党的根本区别在于两党分别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其斗争的根源就是他们的阶级属性不同。因此本题应选取D。

四、“主要原因”的解答

主要原因是指在众多的原因当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最基本的原因。

1、如果题干属于革命运动类事件的成败,其主要原因可以用判断根本原因的方法来解答,即看选项中有无纲领的缺陷、方针政策及指挥的失误、领导阶级的落后等。

例如:(2003年上海题)遵义会议就红军未能粉碎敌人第五次“围剿”损失惨重的主要原因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多数与会者认为是由于

A.敌我力量对比悬殊 B.红军尚无作战计划

C.军事指挥严重失误 D.敌军采用碉堡作战

这是属于革命类失败的问题,其主要原因的判断方法一般与判断根本原因相同,所以,应从主观方面去判定。B、C两项属主观原因,但B项明显与史不符,故选C。

还如:(2003年上海题)“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铁去,收禾童与姑,来年日子怎么过”,诗中反映的上世纪50年代末的现象,主要由于

A.经济建设缺乏经验 B.自然灾害迅速蔓延

C.“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D.苏联政府背信弃义

本题属主观因素的是A、C两项,A项不是根本上决定出现题干所述现象的因素,而是当时的路线起决定作用,其根本原因应为C,也即本题的主要原因。

2、一般性的 “主要原因” 考核,主要是看选项中哪一项是起主导作用。

例如:(2003年天津题)19世纪末,英国失去在世界工业中垄断地位的主要原因是

A.殖民地人民抵制英货 B.没有兴建新兴工业企业

C.工业生产技术和设备更新缓慢 D.成为美国的债务国

在英国失去垄断地位的原因中,可以说四个选顶都有一定的作用,但究其主要原因来看, 还是因为英国自身未能在技术和设备上进行革命,这才是其工业垄断地位丧失的主要原因。因此要选C。

又如:(2001年全国文综)从尼德兰革命到法国大革命历时两个多世纪,而此后半个世纪资本主义就初步成为一个世界体系,这主要是因为

A.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得到广泛传播 B.维也纳体系激化各国社会矛盾

C.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力量迅速增强 D.殖民统治遍及世界各大洲

从尼德兰革命到法国大革命有两个世纪是处于手工工场阶段,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资本主义发展还不充分,封建主义比较强大,因而资产阶级常常处于失败的状态。到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在欧美完成,资本主义进入机器大生产时代,资本主义征服世界的能力大大提高。因此经济的发展是主导。故选取C。

五、“直接原因”的解答

直接原因是指不须其他媒介而引发历史结果的偶然性因素。

1、表现为“借口”、“导火线”、“自然灾害”

例如: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是

A.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 B.扩大中国的市场

C.美俄以调停者的身份,极力唆使 D.清政府的腐败

B项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D项是客观条件。C项是外因。只有A项是英法挑起战争的借口,属直接原因。

还如:明末农民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是

A.明朝政府的黑暗统治 B.陕西发生自然灾害

C.高迎祥的斗争精神 D.土地兼并严重

本题的A项是明末农战的根本原因。D是属于其黑暗统治的表现。B是自然灾害,当属直接原因。

还如:(1997年上海题)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

A.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B.中国人民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矛盾的加剧

C.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 D.中国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及其斗争的发展

在巴黎和会上,作为战胜国的中国提出了废除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取消“二十一条”,收回日本在大战时夺去的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这一正当的要求被拒绝,说明弱国无外交,这成为点燃中国人民反抗的怒火,是五四运动的导火线。故选C。

2、一般性的直接原因解法主要是分析其主观动机、事件相关的直接程度而定。

例如:英国向中国偷运鸦片的直接原因是

A.扭转对华贸易逆差 B.消磨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

C.打开中国市场 D.西方工业化经济的驱动

本题的主观动机是A项。B项是臆断,应排除。C、D两项是根本原因。故本题应选A。

又如:(2002年上海春季大综合)“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当年红军“远征”的直接原因是

A.把革命火种播撒到西部,扩大革命根据地

B.东北沦陷,华北告急!中华民族危机空前

C.“避敌主力,打其虚弱”,集中优兵力歼灭敌人

D.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实行战略转移

由毛泽东的长征诗可知,“远征”是指长征。而长征主要是与反第五次围剿失利密切相关。故选取D。

六、“最重要的原因(或最主要原因)”的解答

一般而言,这类“原因题”大都是与考核根本原因相同,其解法与根本原因大致一样,主要在分清选项中的某项与题干形成的因果关系属于决定性的关系。

例如:太平洋战争爆发的最主要原因是

A.日本推行“大东亚共荣圈”计划 B.英法荷兰等国对日实行贸易禁运

C.配合德国进攻苏联 D.美日在亚太地区争夺矛盾激化

A、B两项是美日争夺激烈的表现,都源于D项表述的因素。C项是战争爆发的次要原因。因此D项是太平洋战争爆发的最重要的原因。

七、其它类的原因题的解答

一般在题干中只有“因为”、“由于”、“原因”、“共同原因”、“为了”等提示词,则要在题干与题枝中寻找其中的内在联系,可以采取排除几个选项,缩小选择范围,从而界定正确的答案。

例如:(2003年广东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思想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开始形成的,因为这次会议

A.确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B.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

C.作出了把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

D.审查和解决了一批重大冤假错案

党的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本题主要是要把“基本路线”这一概念弄清,而C项与题干的联系十分紧凑。故选C项。

还如:(2004年春季文综题)平定叛乱是巩固国家统一的重要途径。西汉“吴楚七国之乱”发生的原因是

A.地方势力坐大,中央无法有效控制 B.民族矛盾的激化

C.皇帝与开国功臣的斗争 D.境外反动势力的煽动

本题只有B、D项可明显排除;C项发生在西汉初年的铲除异姓王事件上。因此可排除。故本题选A。

还如:民国初年两次帝制复辟失败的共同原因是

A.资产阶级力量强大 B.孙中山高举反复辟旗帜

C.北洋军阀内部矛盾激化 D.全国人民一致反对

从当时的情况来看中国资产阶级的力量还不够强大,A项应排除。孙中山在两次反复辟斗争中都曾发布过宣言反对复辟,但并未在社会各阶层中产生广泛的影响。两次复辟,受到了举国上下的一致反对,这才是两次失败的共同原因。

还如:(2004年文综题)中国政府于80年代提出“一国两制”构想,其总体目标是为了

A.解决香港回归问题 B.解决澳门回归问题

C.用和平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 D.实现祖国统一大业

“一国两制”是针对国家统一而制定的,主要是解决香港、澳门、台湾的回归,完成祖的统一问题。A、B、C项是统一的各个方面,只有A才是总体目标。故选A。

求历史选修1的高考题

学习对每个人的重要性大家都知道,我们都知道学习代表未来,成绩代表过去,学习成就人生,学习改变命运,学习可以致富,这些话语其实一点都不夸张,学习真的可以改变我们的命运,学习真的可以成就我们的人生,学习也确实可以致富。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历史论述题答题技巧专题,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历史论述题答题技巧专题训练

中国古代史部分

一(分封制)

司马炎(晋武帝)代魏后,认为曹魏失权是因为没有强大的宗室拱卫中央皇室。鉴于宗族无力勤王的史实,在尚未统一全国时,就进行分封诸王,封27个同姓王,以郡建国。

西周、东周、汉朝,都曾经分封诸王,受封诸王获得土地和人口,作为交换,他们也有保卫王畿、保护国君、交纳贡赋等义务。但是,由于各诸侯王在封地内拥有绝对的统治权而成了大大小小的独立王国。在一定条件下,这些王国势力逐步壮大,直接或间接威胁国君的安全,酿成诸王争霸,征战不断。国君势力衰微,甚至大权旁落,最终导致国家分裂,人民也陷于混战之中,阻碍社会经济发展。因此,分封制也是会威胁中央集权统治的。

——摘编自义务 教育 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材料中“分封诸王”的制度名称是什么?

(2)阅读以上材料,从“分封诸王的作用和影响的角度”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参考答案:(1)分封制。

(2)观点:分封制巩固了统治。

论述: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观点:分封制威胁中央集权统治。

论述:西周分封诸侯,造成日后周天子面临诸侯割据混战局面束手无策,严重威胁中央集权统治;西晋初年,晋武帝认为曹魏削弱所封诸王的势力,导致孤立而亡,于是大封同姓诸王。后来到晋惠帝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八王之乱”历时16年,严重削弱了西晋中央政权的势力,西晋从此衰落。

二(商鞅变法)

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战国策·秦策》

观点:商鞅变法使得秦国富裕强大。

论述:战国时期,秦孝公任用商鞅,实行变法,通过奖励军功生产、承认土地私有、统一度量衡等 措施 ,使得秦国国力大增,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结论: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强大起来,说明变法是富国强兵之道。

三(秦始皇)

秦王朝开创的华夏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正是这个伟大的充满凝聚力的民族共同体,承载着中华文明古往今来的生生不息,2000多年来的中国历史历尽沧桑,也曾战乱分裂,但是不管危机多么深重,由秦汉帝国开创的这一民族共同体问题能够重新走上统一、安定的大道,重现蓬勃生机。

——摘自《中华文明》解说词

(1)秦朝的建立者是谁?

(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6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参考答案:(1)秦始皇。

(2)观点1:由秦汉帝国开创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能够重新走上统一、安定的大道,重现蓬勃生机。

论述:秦王嬴政统一全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各民族团结一致。汉武帝在位时,实现了经济、政治、 文化 等方面的大一统局面。此后,中国历史虽然经历过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分裂割据时期,但最终会重新新走上统一、安定的大道,重现蓬勃生机。例如:隋朝重新统一南北,结束了魏晋南北朝分裂割据的局面,开创了隋唐300多年大一统的局面;元朝于1279年重新统一全国,结束了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分裂割据的局面,开创了元、明、清600多年大一统局面;民国时期,我国虽然经历过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但最终还是实现了国家统一。

观点2:秦始皇的统治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制度的基础。

论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确立了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在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御使大夫,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秦始皇还通过统一全国的度量衡、车轨和货币以及文字,修筑贯穿全国的驰道,加强中央集权,推动全国各地的经济、文化的交流。秦始皇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的一系列措施,奠定了我国古代大一统制度的基础。

四(汉武帝)

汉武帝在位54年,是中国古代统治年代比较长的帝王。汉武帝时代,西汉王朝开始进入全盛时期。汉武帝表现出雄才大略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实践,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迹。在他统治期间,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空前的巩固,汉文化的主流形态基本形成。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

观点:汉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

论述:汉武帝继位后,颁布“推恩令”、实行监察制度、北击匈奴、通使西域、统一思想,从而实现了西汉王朝的大一统,西汉王朝开始进入全盛时期。尤其是其实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儒家思想,不仅成为西汉王朝的正统思想,而且成为延续两千多年的汉文化的主流形态。

结论: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使得西汉王朝开始进入全盛时期。

五(丝绸之路)

公元前1世纪的某一天,古罗马的执政官凯撒大帝穿着灿若朝霞的丝织长袍进入剧场,在场的百官以及贵夫人们惊叹声此起彼伏,觉得凯撒大帝简直帅呆了。后来才知道,凯撒穿的天衣是用中国丝绸缝制的,于是穿中国锦衣绣服,成为当时男女贵族的流行时尚。

观点:丝绸之路架通了中西交往的桥梁。

论述:沿着这条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织品等相继西传,西方的毛皮、汗血马、石榴、葡萄等瓜果以及佛教、 魔术 、音乐、舞蹈、雕塑等也纷纷东来。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把古老的中国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等连接起来,成为东西方文明的融合、交流之路。

结论:丝绸之路沟通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架通了中西交流的桥梁。

观点:丝绸之路促进了民族交融。

论述:丝绸之路开通后,促进了我国西北地区的开发和发展,密切了汉族与沿途的回族、维吾尔族、藏族、土族、满族等民族之间的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

六(玄奘西行与鉴真东渡)

材料:玄奘(602-664),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经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300多卷,精炼而准确。

鉴真(688-763),深明佛学,50余岁时,受日本邀请,发愿东渡。他排除千难万险,历时12年,经6次努力,最终到达日本。鉴真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1)由玄奘口授而成,记录他亲历的书籍名称是什么?

(2)从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

参考答案:(1)《大唐西域记》。

(2) 观点1:坚韧不拔的精神是成功的基础。

论述:材料中的玄奘和鉴真都具有坚忍不拔的精神,这是他们能够成功到达目的地,实现人生理想的基础。西汉的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域,途中遭遇匈奴的扣押,但他同样具有坚忍不拔的精神,因此,他历经十年,终于不辱使命,到达西域,最后回到长安,从而,开通了连接欧亚大陆的陆上通道——陆上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观点2:唐朝的对外交流具有主动性、双向性。

论述:唐朝的对外交流具有双向性。一方面,唐朝与亚非地区广泛的经济文化交流,如唐朝的经济文化对日本、天竺等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推动了各国的社会进步;另一方面,唐朝也在经济文化交流中,成为一个开放的国家,吸收有益的外来文化,对之进行改造,使之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进一步促进自身经济文化发展,使唐朝更加强大。

七(科举制)

科举制度在中国实行了整整一千三百年,对隋唐以后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科举原来目的是为政府从民间提拔人才,打破贵族世袭的现象,以整顿吏制。相对于世袭、举荐等选才制度,科举考试无疑是一种公平、公开及公正的 方法 ,改善了用人制度。

科举所造成的恶劣影响主要在其考核的内容与考试形式。由明代开始,科举的考试内容陷入僵化,变成只要要求考生能造出合乎形式的 文章 ,反而不重考生的实际学识。大部分读书人为应考,思想渐被狭隘的四书五经、迂腐的八股文所束缚;无论是眼界、创造能力、独立思考都被大大限制。只要他们能“一登龙门”,便自然能“身价十倍”。历年来莘莘学子,俯首甘为孺子牛,目的多亦不过希望能一举成名,光宗耀祖。可以说,科举是一种笼络、控制读书人的有效方法,以巩固其统治。清朝科举制终于消亡。

从此可知,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制度须不断生长,又须在现实环境、现实要求下生长。—选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中国科举制诞生的标志是什么?

(2)请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科举制的看法。(谈其中一方面即可)

参考答案:(1)605年,隋炀帝设进士科。

(2) 观点1:隋唐科举制是一种公平、公开、公正的用人制度。

论述:隋唐科举制不问门第高低,出身低微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参加科举考试,考试合格,方可做官,以致唐朝初年出现了许多科举出身的名相房玄龄、孔颖达等,因此,相对于世袭、举荐等选才制度,科举考试无疑是一种公平、公开及公正的方法,改善了用人制度。

观点2:科举制是封建统治者笼络、控制读书人的方法。

隋唐统治者创立科举制的目的是录用更多有才学的读书人为中央所用,打破贵族世袭的局面,从而笼络了许多有才学的读书人。到了明清时期,科举考试采用八股取士,考试范围仅限于四书五经,规定考生只能按指定观点作答,并且文体分为八个部分,不能有自己的观点,造成读书人为中试,成天攻读四书五经,钻研八股,而不讲究实际学问,考中做官后,只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因此说科举制是封建统治者笼络、控制读书人的方法。

观点3:明清科举制僵化了。

论述:由明代开始,科举的考试内容仅限于四书五经,陷入僵化,变成只要要求考生能造出合乎形式的文章,反而不重考生的实际学识,即考生必须按按指定观点作答,并且文体分为八个部分,不能有自己的观点。大部分读书人为应考,成天攻读四书五经,钻研八股,而不讲究实际学问,考中做官后,只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从而思想渐被狭隘的四书五经、迂腐的八股文所束缚;无论是眼界、创造能力、独立思考都被大大限制。

观点4:制度必须与时俱进。

论述:科举制创立初,考试内容较多,而且形式多样,考生可以有自己的观点,确实使中央政府笼络了许多人才,造就了许多科举出身的贤相。但到了明清时期,采取八股取士,其内容仅限于四书五经,观点由朝廷指定,并且文体统一,考生不能自由作答,造成科举制度日益僵化,到了清末,科举制度因为其不能适应对近代人才的需求而被废除,因此说,制度必须与时俱进,才会具有活力,不断完善和发展。

八(古代建筑与 传统文化 )

①隋朝大运河,赵州桥

气势磅礴的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贯穿五大水系,跨长2000多千米,比苏伊士运河长10倍,为世界上最长的运河,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也成为沟通亚洲内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2014年6月大运河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百尺高虹横水面,一弯新月出云雾”;桥身两侧的栏杆、栏板还有 雕刻 有石狮和龙形等花纹,十分生动精美----“石狮不语观天下,游龙巡水界疆域”。赵州桥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拱桥,它的设计开创了世界平拱桥建筑的先河,把人类造桥技术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观点:大运河 赵州桥是惊世之作。

论述:隋朝的大运河,在已有的天然水道和人工运河的基础上,贯穿五大水系,跨长2000多千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赵州桥是,是世界上保存完好、最古老的一座单孔大桥,它开创了世界平拱桥建筑的先河,把人类造桥技术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是“世界建桥史上的一个奇迹”。

结论:大运河与赵州桥是古代文化成就的结晶,体现出了我国古代人民的高度智慧和创造力。

②(长城和故宫)

中国建筑具有悠久得历史传统和光辉的成就,以长城和故宫为例……明长城无论规模、质量都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在重点设防地段多用砖石砌筑,内填泥土石块,工程坚固,形制结构更趋合理。不但在重略要地加修双城乃至多道城墙,还在长城险要处构筑空心敌台,既能“内卫战卒”又可发炮 射箭 ,大大提高了长城体系的整体防御功能……故宫更是“在地球表面上人类最伟大的个体作品”,它的建筑形式雄伟、庄严,而且严谨、和谐,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皇家高级建筑群,是东方艺术建筑的结晶。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观点:明长城与北京故宫是我国古代建筑的杰作。

论述:明长城无论规模、质量都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形制结构上更加坚固合理,整体防御功能大大提高;故宫建筑形式雄伟、庄严,而且严谨、和谐,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皇家高级建筑群,是东方建筑艺术的结晶。

结论:明长城与北京故宫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建筑,是中华民族聪明智慧和富有创新能力的象征。

③(文学,思想,中医,科技)

观点:丰富而优秀的中华文化遗产泽被后人。

论述:商周时期的甲骨文成为维系中华民族的根,战国时期修建的都江堰至今仍造福于人民,东汉时期编著的《伤寒杂病论》有着深远的世界影响。此外,还有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自西汉时成为我国传统主流思想以来,对人类的发展有着 重要意义,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等等。可见,中华民族曾创造了许多优秀文化,并得到流传,泽被后人。

历史论述题答题技巧专题训练相关文章:

★ 历史材料题答题技巧

★ 历史主观题答题思路

★ 高考历史主观题的答题技巧方法

★ 高考历史:主观题答题思路(评价类)

★ 高考历史主观题答题技巧

★ 高考文科历史答题技巧主观题

★ 高中历史考试主观题解题技巧总结

★ 高考历史备考建议及答题技巧

★ 历史主观题解题思路分析

高三历史选择题

2012年高考试题分项解析历史专题15 高中历史选修(1-3)(教师版)选修一: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一.选择题(2012高考文综四川卷14)王安石在《河北民》诗中写道,边境百姓“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感慨他们生不逢时,“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这些诗句表现了作者 ①对冗兵冗官的不满 ②对田园生活的赞美 ③对唐代治世的向往 ④对北宋孱弱的无奈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012高考文综四川卷21)1898年,康有为在《进呈法国革命记序》中说,“普天地杀戮变化之惨,未有若近世革命之祸酷者矣,盖自法肇之也”,“近世万国”目睹其祸,纷纷“行立宪之政,盖皆由法国革命而来。……亦可鉴也”。康有为的用意在于 A.论证法国大革命的世界意义 B.坚定光绪帝实施变法的决心 C.促使光绪帝效法法国大革命 D.阐述法国大革命的严重后果(2012高考历史上海卷7)“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文中提到的诏书出自 A.东周平王 B.东汉光武帝 C.曹魏文帝 D.北魏孝文帝 二.非选择题(2012高考文综全国新课标卷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西汉后期,大商人、大地主兼并土地,占有奴婢,社会矛盾加剧,“改制”呼声高涨。以改革家形象出现的的王莽代汉创立“新”朝,以《周礼》为依据进行改革。“新”政权建立前后七八年间,推行了四次币制改革。公元7年,铸错刀、契刀、大钱,与五铢钱并行。三种新铸钱币的含铜量与五铢钱差别不大,但兑换价分别为一比五千、一比五百、一比五十。公元9年,废除五铢钱、错刀、契刀,另铸造小钱,与大钱并行。公元10年,推行总名为“宝货”的钱币,分金货、银货、龟货、贝货、钱货、布货等质地、形制各不相同的六大类,共计28个品种,相互间兑换标准复杂。公元14年,废止大、小钱,发行重二十五铢的“货布”与重五铢的“货泉”。“每一易钱,民用(因此)破业,而陷大刑”。币制改革与王莽的其他改革,均告失败。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王莽改革的目的。(5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莽币制改革失败的原因。(10分) (2012高考文综山东卷35)(10分)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是社会转型时期进行的重大改革,两次改革不囿于传统,除旧布新,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面对社会转型,两次改革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各是什么?举例说明。(4分)(2)依据改革的措施,概括说明两次改革“除旧布新”的形式有何不同,并指出其对历史发展所起的相同作用。(6分) (2012高考文综安徽卷36)(3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 (公元499年,魏孝文帝自邺城返回洛阳)又引见王公卿士,责留京之官曰:“昨望见妇女之服,仍为夹领小袖。我徂(cú往)东山,虽不三年,既离寒暑,卿等何为而违前诏?” ——(魏书)卷21《献文六王列传》(1)依据材料一指出魏孝文帝为何责备“留京之官”?说明了什么?(8分) (2012高考文综福建卷41A) A.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德意志)“所在教士职位都应该脱离那暴虐的教皇,并且要恢复地方主教的职权”;“应该规定,凡属世俗的事都不应该送到罗马判决,只应该由世俗当局处理。” ——马丁?路德《致德意志民族基督教贵族公开书》(1520年)材料二 《致德意志民族基督教贵族公开书》第一版印了4000册,不到一周便销售一空。这本书在一年之中,至少重版了十三次。 ——克利斯坦《宗教改革》材料三 《九十五条论纲》原本只是那个时代教会改革呼声中的一声……就像一个在黑暗森林中行走的小孩,他划着一支火柴本来是为了看清脚下的路,却点燃了整片森林。 ——刘新利《欧洲文艺复兴史》(1)据材料一指出马丁?路德的主张。为什么材料二所述“公开书”销量这么大?(7分)(2)如何理解材料三中“他划着一支火柴本来是为了看清脚下的路,却点燃了整片森林”?推动了“点燃了整片森林”的力量还有哪些?(8分) (2012高考浙江自选模块09)“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模块(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王安石)向皇帝保证任用熟于“理财”的人就能确保“民不加赋而国用饶”。司马光……认为,“理财”非古代的政府所为。政府应该确保他的政策不会妨碍人们富裕起来。税收只是为了让政府能维持秩序。青苗钱破坏了富人必要的社会职能。 ——(美)包弼德《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材料二 王安石变法……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就是他更多地重视商品货币的作用……想尽量用经济的办法管理国家财政,反映了宋代商品货币在社会生活中的活跃,也证明王安石的变法思想和变法举措有很大的前瞻性。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1)材料一中王安石、司马光围绕什么问题进行了激烈争论?结合所学,指出这一争论的实质,并回答变法触动了哪部分人的既得利益。(4分)(2)王安石采取哪些措施确保“民不加赋而国用饶”?变法重视商品货币作用的原因是什么?(6分) (2012高考历史江苏卷24A)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 梭伦“采取曾是最优良的立法,拯救国家”,对后世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因为雅典宪法完全是寡头政治的,……所以在群众眼中,宪法上最残酷和苛虐的部分就是他们的奴隶地位;当然,他们对于每一件别的事也一样感到不满,因为他们觉得他们自己实际上什么事都没有参与。 ——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 材料二 (梭伦)说:“我制定的法律,无贵无贱,一视同仁。”……双方(贵族和平民)都要适可而止,以公正为本。然而,在阶级社会中,根本利益的冲突是无法避免的。……梭伦受到了来自两方的攻击,被迫无奈,最后只身逃出希腊。 ——冯俊科《西方幸福论——从梭伦到费尔巴哈》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雅典国家形成初期寡头政治的弊端;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弊端给雅典带来的社会危机。(4分)(2)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梭伦采取的保护平民有限政治权益的措施。(3分)(3)据材料二,分析梭伦无法达到改革目标的根本原因,并指出梭伦的哪些观念对后世民主政治产生了积极影响?(3分) (2012高考历史海南卷29)(12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1935年,法国国民收入比 1929年减少30%,企业倒闭1.1万家,失业人口超过80万。法西斯组织活动猖獗,对法国民主制度构成严重威胁。法国社会党、激进社会党和***共同组成了人民阵线,参加大选。1936年6月,以社会党人勃鲁姆为总理的第一届人民阵线政府成立。法国***虽未入阁,但表示全力支持勃鲁姆的各项政策。勃鲁姆政府执政后,开始实行改革。它规定一般工人的工资可提高7~15%,待遇极差的工人的工资可提高2~3倍,允许工人和职员在不减薪的情况下每周工作40小时、每年两周带薪休假,并要求完善集体合同制度。政府还着手改革税收制度,增加对失业工人的帮助,对法兰西银行实施监督,把部分军工企业收归国有,建立全国铁路公司等。这些改革措施对法国经济的复苏起了一定作用。勃鲁姆政府的政策遭到部分资本家的反对,有大约600亿法郎被从银行提出,其中280亿法郎被转往国外。与此同时 ,左翼政党内部就取缔法西斯组织等问题发生激烈争执。1937年2月,勃鲁姆宣布因财政困难,暂时停止执行人民阵线的纲领。 ——摘编自[法]皮埃尔?米盖尔《法国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国人民阵线政府成立的背景;指出勃鲁姆改革的措施与罗斯福新政的共同之处。(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勃鲁姆改革的作用。(4分) (2012高考历史上海卷36)梭伦的大盾(12分)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在《雅典政制》一书中对梭伦改革做了如下描述: 当梭伦完成上面所述的宪法时,平民时常来找他,并且为着他的法律而使他感到烦恼,批评这些,问问那些;他既不愿变更法律条文,又不愿居留而受谤,所以旅行埃及,以经商和游览该地为目的,声明十年之内,将不回来,因为他认为他没有义务留下来解释法律,大家应该遵从他所写的法律条款。而且这时他的境遇也很不顺适。……因为平民期待他制订法律,重新分配一切财产,而贵族则希望他或恢复以前的制度,或只是略加变更;但梭伦双方都不讨好,尽管他如果随意袒护一方,就有成为僭主的可能,他却宁愿遭受双方仇视,而采取曾是最优良的立法,拯救国家。对于上述情形,不但大家的看法都一致,而且梭伦自己在诗中也这样说:“……我拿着一只大盾,保护两方,不让任何一方不公正地占据优势。” 问题:(1)为何梭伦认为自己可以离开城邦十年不回?(3分)(2)梭伦为何不向平民和贵族任何一方解释法律?(3分)(3)根据材料,你认为推动雅典民主政治的因素有哪些?(6分) 选修二:近代民主思想与实践一.选择题 2012年高考未涉及以“近代民主思想与实践”为单独考点的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2012高考文综全国新课标卷46)(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材料一第三十条 训政时期由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行使中央统治权。中国国民党代表大会闭会时,其职权由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行使之。第七十二条 国民政府设主席一人、委员若干,由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选任、委员名额以法律定之。 ——摘自《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1931年6月)材料二中国国民党在国民大会未举行以前,为实施宪政起见,修改国民政府组织法…… (二)国民政府委员由国民政府主席就中国国民党内外人士选任之。(三)国民政府委员会为政府之最高国务机关。附注:(一)国民政府主席提请任各党派人士为国府委员时,由各党派自行提名,但主席不同意时,由各该党派另提人选。(三)国府委员名额之半,由国民党人员充任,其余半数,由其他各党派及社会贤达充任,其分配另行商定。 ——摘自《政协会关于政府组织问题的协议》(1946年1月28日)(1)概括指出材料一、二中有关国民政府组织方面规定的不同之处。(6分)(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二中关于国民政府组织方面规定的实质变化及其主要原因。(9分) (2012高考文综山东卷36)(10分)历史——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以下是选自1911年11月2日的《神州日报》的一段文字。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救亡之策,惟泯汉满,和革党,调新旧,速建联邦共和大国。……条乞亿兆同胞,军民一心,速迎天机,各守公法,速建共和立宪国。袁世凯资格,适于总统,外论亦协,方不可折入满洲,存帝自扰。                         ——《伦敦华侨致全国同胞电》(1)据材料,概括指出伦敦华侨支持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的理由。(5分)(2)结合史实,说明伦敦华侨建立“共和立宪国”的愿望是否真正得以实现。(5分) (2012高考文综福建卷41B)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享受英国习惯法的保护,包括由附近地区陪审团审讯的权利、举行公开集会以讨论群众疾苦的权利、向英王请愿的权利,是殖民地人民的天赋权利。                  ——第一届大陆会议《殖民地权利宣言》(1774年)材料二 13个主权国家既彼此争斗,又一起同联邦首脑斗,必然会很快地同归于尽。可是,如果我们能制定出一部充满活力的开明的宪法,实行严格的相互钳制和相互监督,我们就完全有可能一定程度上恢复我们的尊严和举足轻重 的地位。                          ——华盛顿?欧文《华盛顿传》(1)指出材料一所述宣言与《独立宣言》对美洲政治属性认识的差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上述差异的原因。(7分)(2)材料二所述独立后的美国政治局面,是如何通过“充满活力的开明的宪法”改变的?(8分) (2012高考历史海南卷30)(12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材料一 1907年,梁启超在日本组织立宪团体政闻社,创办《政论》杂志,发表了政闻社宣言书,其中提出,“无国会之国,则责任政府终古不成立;责任政府不成立,则政体终古不脱于专制”。鉴于目前的政治状况,“君主代政府负责任之结果,一方面使政府有所诿卸,而政治未从改良;一方面使君主丛怨于人民,而国本将生摇动”。 ——摘编自《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材料二 各省谘议员多数北上,集议如何进行立宪之法……其第三次请愿书中,措词则甚激昂……系谓政府如再不允所请,则吾辈将倡革命矣。更不料清廷因此震怒,立下明谕,勒令代表等出京还里。各代表闻此乱命,亦极愤怒,即夕约集报馆中,秘议“同人各返本省,向谘议局报告清廷政治绝望,吾辈公决秘谋革命,并即以各谘议局中之同志为革命之干部人员。若日后遇有可以发难之问题,则各省同志即竭力响应援助起义独立”。 ——摘自丁文江编《梁任公先生年谱长编初稿》(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初立宪派的政治主张及其产生的历史背景。(6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立宪派在推翻清朝统治中的作用。(6分) 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一.选择题(2012高考文综全国大纲卷22)1941年6月,英国首相丘吉尔在得知纳粹德国进攻苏联后说,“如果希特勒入侵地狱,我也会在下院为恶魔说几句好话”。这反映出丘吉尔 A.愿意承担绥靖政策失败的责任 B.希望尽快开辟第二战场 C.认为支持苏联符合英国利益 D.力主建立反法西斯同盟(2012高考文综天津卷历史10)1940年12月底,罗斯福在一次广播讲话中说:“美国不能用缩进被窝、蒙头大睡的办法回避危险或对危险害怕,”“必须成为民主国家伟大兵工厂”。随后不久,美国 A.通过了新的《中立法》 B.通过了《租借法》 C.与英国共同发表了《大西洋宪章》 D.参与签署《联合国家宣言》(2012高考文综重庆卷21)在1919年巴黎和会上,主要战胜国经过几个月的讨价还价,最后签订了对德和约。和约签订前,德国曾试图对该和约作有利于本国的修改,但遭拒绝,因此不得不 ①承认奥地利独立并不得与其合并 ②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 ③接受美英等国对其实行分区占领 ④支付协约国大量赔款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012高考文综重庆卷22)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曾经扩展疆域,把国界向西推移了几百千米,建立了所谓“东方战线”。此事始于 A.德军侵入波兰之际 B.法国被迫投降之际 C.英国遭受空袭之际 D.苏德战争爆发之际答案:A 解析:二战爆发之际,苏联向西扩展疆域,企图建立保卫苏联利益的“东方战线”,这也是损人不利已的大国沙文主义(霸权主义)行为。考点定位:(旧人教)高二选修·世界近现代史(下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新课标)选修三·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 (2012高考历史上海卷24)“本宣言签字国政府正对力图征服世界的野蛮和残暴的力量从事共同的斗争,各自保证对与该政府作战的三国同盟成员国及其附从者使用其全部资源。”宣言中“野蛮和残暴的力量”指的是 A.德、日、苏 B.德、意、日 C.德、苏、奥 D.德、意、奥 二.非选择题(2012高考文综全国新课标卷47)(15分)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使德国陷入受奴役地位达一代之久、降低数百万生灵之生活水平以及剥夺其整个国家、整个民族之培育,是一项令人深恶痛绝的政策——即使这种政策事实上可行,即使藉此能够养肥我们自己……如果法国和意大利准备利用它们暂时的战国权利去毁掉已经战败投降的德国和奥匈帝国并以此来结束这场欧洲内战的话,它们自身同样会趱毁灭,因为战胜国和战败国被背后的精神和经济纽带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密不可分……通过把赔款支付额定在德国的支付能力之内,我们可以恢复德国的希望和进取心,可以避免由和约条款不可能完成而导致的永久性摩擦以及不正常的压力…… ——据[英]凯恩斯 《和约的经济后果》(1919年12月)(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在德国赔款问题上凯恩斯的主张与凡尔赛和约规定的不同之处。(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凯恩斯提出其主张的主要原因。(9分) (2012高考文综山东卷37)(10分)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经历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人们对如何避免战争、维护世界和平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撇开经济进步而单纯依靠军事力量换来的和平是短暂的,而且也是徒劳的。 ———保罗?肯尼迪《联合国过去与未来》结合一战后和二战后西欧的相关史实,写一篇历史短文,谈谈你对材料所述主张的认识。(10分)要求:①主题明确,观点合理;②史实准确,史论结合;③条理清晰,合乎逻辑。 (2012高考历史海南卷31)(12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朕深鉴于世界大势及帝国之现状,欲采取非常之措施,以收拾时局,兹告尔等臣民,朕已饬令帝国政府通告美英中苏四国愿接受其联合公告。帝国所以向美英两国宣战,实亦为希求帝国之自存与东亚之安定而出此,至如排斥他国主权,侵犯其领土,固非朕之本志。然自交战以来,已阅四载,虽陆海将兵勇敢善战,百官有司励精图治,一亿众庶之奉公,各尽所能,而战局并未好转,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频杀无辜,惨害所及,真未可逆料。如仍继续交战,则不仅导致我民族之灭亡,并将破坏人类之文明。如此,则朕将何以保全亿兆之赤子,陈谢于皇祖皇宗之神灵。此朕所以饬帝国政府接受联合公告者也。 ——日本《停战诏书》(1945年8月14日)(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日本《停战诏书》发布的历史背景。(5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停战诏书》对侵略战争的辩解。(7分)

A中未得到很好贯彻前文中午时击鼓二百下,而众大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散。这一有序的行为可以判断为错误。C这个无从谈起,唐朝的经济文化之类的相较于前朝都有很大的放松,一般百姓不会有此不满D诗中有夜市出现说明只有日中为市这一限制已经有了突破故也不对。所以选B。而且B属于一般都对的那种答案,如果不对前文一定会有比较大的不符合常理的错误,一般比较容易判断。希望对你有帮助~高三要加油哦!

文章标签: # 原因 # 历史 #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