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资讯 教育资讯
高考历史各阶段特征,高考通史历史阶段特征
tamoadmin 2024-05-18 人已围观
简介历史时期划分1840:中国进入近代史/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新民主主义时期1949~1954:过渡时期54-76: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人民公社、大跃进、文革、时期)1976-今: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改革开放)主要阶段特征:1、春秋战国时期:是历史的大变革时期(奴隶制度瓦解,封建制度确立时期),是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时期,是我国民族融合的高潮。2、明清(前期)时期: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的巩
历史时期划分
1840:中国进入近代史/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919:新民主主义时期
1949~1954:过渡时期
54-76: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人民公社、大跃进、文革、时期)
1976-今: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改革开放)
主要阶段特征:
1、春秋战国时期:
是历史的大变革时期(奴隶制度瓦解,封建制度确立时期),是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时期,是我国民族融合的高潮。
2、明清(前期)时期:
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的巩固时期,封建制度走向衰落,封建经济继续向前发展
二、判断下列历史事件的时间
1、下列历史事件最早不可能发生在战国时期的是:
(1)建立县制;(2)铁器;(3)原始瓷器;(4)初税亩;(5)司南;
(6)《石氏星表》;(7)《黄帝内经》问世;;(8)楚辞;
(9)《诗经》;(10)散曲在民间兴起;(11)《人物龙凤图》;
2、排列下列事件的先后顺序:
(1)甲骨文(2)小篆(3)隶书(4)楷书(5)草书(6)行书
3、排列下列事件的先后顺序:
(1)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2)存天理,灭人欲(3)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4)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5)穿衣吃饭就是“人伦物理” (6)致良知
4.你在唐朝能看到的现象有:
(1)曲辕犁(2)灌钢法(3)青瓷(4)白瓷(5)黄道婆推广棉纺织技术
(6)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7)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8)我国丝绸开始远销亚洲、欧洲(9)我国瓷器开始大量远销国外
(10)火药开始用于军事 (11)交子 (12)商帮 (13)市坊界限被打破
5、下列事件最早出现在明清时期的是:
(1)蔡侯纸(2)胶泥活字印刷术(3)(4)火药广泛用于军事(5)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6)《九章算术》成书(7)珠算(8)简仪(9)《授时历》(10)《齐民要术》(11)《农书》
(12)《农政全书》(13)《黄帝内经》编定(14)《伤寒杂病论》(15)《本草纲目》
(16)散曲在民间兴起(17)汉字发展成为自觉的书法艺术(18)《女史箴图》
(19)《送子天王图》(20)《清明上河图》(21)中国戏曲艺术成熟(22)京剧形成
阶段特征:
1、中国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是指丧失了部分而不是全部的独立自主权。“半封建”是指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两者都有政治、经济和文化内涵。
2、19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特征主要体现为半殖民地。19世纪60、70年代,中国社会产生了新的经济。
3.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特征:
(1)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掀起瓜分领土和资本输出的狂潮,中华民族的民族危机加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2)中国社会两大矛盾合流,中国人民的斗争更加激烈,彼此起伏,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3)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掀起了一系列救亡运动,终于创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4)清政府被迫进行“改制”,以应付内外危机。
4、辛亥革命后到五四运动前国内政治斗争的焦点是共和与反共和的斗争;实质是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斗争;这一时期,中国革命发展的特点有:
(1)中国人民具有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
(2)民主共和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3)资产阶级未能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
(4)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
(5)斗争方式:议会斗争→武装斗争
5、认识甲午中日战争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分水岭作用
(1)从列强侵华来看
①侵华方式由商品输出为主变为资本输出为主;②列强在中国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战前主要为英法,战后日本加入争夺行列,逐渐成为侵华的主要国家之一,19世纪末,逐渐成为几个帝国主义共同瓜分中国的局面;③列强关系发生变化,战前以勾结为主,战后以争夺为主。
(2)从中华民族危机的程度来看:战前列强争夺中国邻国和边疆,战后掀起瓜分狂潮。
(3)从资本主义发展历程看:战前产生了民族资本主义,战后得到了初步发展。
(4)从民主革命的进程来看:①民主革命的领导阶级转变为民族资产阶级;②探索的内容发生了变化,由“器物”变革发展到“制度”变革,维新与革命成为社会思潮的主流;③开始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更多的阶级阶层投身于爱国救亡的行列。
1.封建国家的分裂
南朝
蜀
221-263
西晋
265-316
东晋
317-420
十六国
304-439
宋
421-
梁
陈
-589
齐
隋朝
北朝
吴
222-280
魏
220-265
2.民族大融合
(1)三国时:诸葛亮对西南少数民族的和睦政策。
(2)西晋时:匈奴、鲜卑、羯、氐、羌五族大举内迁。
(3)十六国时:北方各族建立政权,相互攻伐。
(4)东晋南朝时:各族共同开发江南,加强联系。
(5)北魏时:黄河流域出现民族大融合趋势,孝文帝改革加速了民族大融合的步伐。
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
(1)魏国兴修水利工程,马钧发明翻车。
(2)蜀国重视维护都江堰,蜀锦闻名。
(3)吴国造船业发达,海上交通贸易发展。
(4)西晋时,统治阶级内部混战,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5)南朝时,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刘宋时注意发展生产。
(6)十六国时,北方农业生产破坏严重。
(7)北魏时,实行均田制,北方农业得到恢复发展。
二.学法指导
1.这一时期,线索纵横交错,要抓住这些线索(尤其是基本线索,挖掘知识的内在联系,揭示规律。通过抓士族的形成、发展和衰落的线索,认识士族制度衰落的必然性,从而培养揭示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通过抓北方战乱和统一交替出现这一局面的线索,认识经济和政治稳定的关系。通过抓北方五次统一(曹魏、西晋、前秦、北魏、北周)这条线索,认识统一的曲折性、必
然性。通过抓江南经济发展这一线索,认识政治稳定、先进的生产技术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2.关于分裂的成因、危害,纵观中国古代史,可以归纳概括以下几点规律性内容:如成因:封建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中央集权不力,地方势力膨胀,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社会经济不够发达,民族融合不够强等。危害:社会动荡,经济发展迟缓,国弱民穷等。但同时也应认识到,分裂时期也孕育着统一的因素。
3.这一时期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融合比较典型、显著,我们应站在整个中华民族这一高度去审视评析有关民族大家庭的问题。大汉族主义不可取,过分关注某—少数民族的兴衰演变也失之于片面。
三.阶段特征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我国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政治上,从三国鼎立到南北朝的对峙,形成了战乱频繁、政权更迭频繁以及民族政权的封建割据的政治分裂局面;经济上,南方的相对稳定和北方的割据混战带来了江南经济的开发和北方破坏、恢复波浪式发展的特点,南北经济差距开始缩小;民族关系上,民族战争、交往、迁徙、改革,促使民族融合的步伐加快,形成了民族大融合的第一次高潮;文化上,南北经济的发展和民族大融合使文化进一步发展,并取得不少领先世界的成就,南北政治、经济的差异又使南北方文化呈现了不同的特点。
四.基础导学
三国鼎立局面实际上是东汉末年封建军阀割据的继续和发展。随着三国实力均势的打破,三国归于西晋。西晋实行民族压迫政策,激化了民族矛盾,为匈奴所灭。东晋、十六国的对峙出现了南方相对稳定、北方彼此攻战的局面。随着南北经济的发展,民族融合的加强,局部统一的出现和稳定,士族制度的衰落,在经历了南朝、北朝的政权频繁更迭后,统一的条件日趋成熟,最
终由隋完成了统一。
三国时期,三国都注重发展经济,北方经济开始恢复,南方(西南、江南)地区也得到开发。两晋南北朝时,江南经济得到较大发展,南方的农业开始赶上北方,开始改变我国农业经济以北方黄河流域为重心的格局。北方的社会生产在十六国时期遭到破坏,但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推行均田制和租调制,使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南北经济的发展,使各地的经济联系加强,为隋的
统一提供了条件。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伴随着国家的分裂、民族政权的更迭,各民族的接触更加频繁,民族融合的步伐加快,融合成为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
这—时期,国家处于分裂状态,士族制度形成、衰落,江南地区开发,封建方式向边地扩展,佛教盛行。反映这一时代特征的文化有了进一步发展,在不少领域里出现一些居世界领先地位的成就。反映南北经济发展的有祖冲之的圆周率、《缀术》,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反映北方战乱的有《大兰辞》;反映土族制度腐朽的有陶渊明的诗;反映佛教盛行的有南方佛寺、范缜思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