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资讯 教育资讯

高考古诗意象-高考古诗意象型情景式默写试题

tamoadmin 2024-09-06 人已围观

简介1.古诗词情感答题技巧2.高考常考古诗词鉴赏技巧有哪些3.文言文古诗赏析套路4.高考中诗歌阅读常见典故5.浅谈提高古典诗歌鉴赏能力_如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古诗词情感答题技巧著名诗歌研究家林庚先生说过,我们的古诗人是“敏感而有修养的”,他们似乎参透了深奥的美学和心理学原理,创造了耐人“触摸”的精妙的诗歌语言,这语言是不可能作出“科学”的解答的。诗歌是和想象的艺术,只有用你的与想象去品读,“诗的感觉”才

1.古诗词情感答题技巧

2.高考常考古诗词鉴赏技巧有哪些

3.文言文古诗赏析套路

4.高考中诗歌阅读常见典故

5.浅谈提高古典诗歌鉴赏能力_如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古诗词情感答题技巧

高考古诗意象-高考古诗意象型情景式默写试题

著名诗歌研究家林庚先生说过,我们的古诗人是“敏感而有修养的”,他们似乎参透了深奥的美学和心理学原理,创造了耐人“触摸”的精妙的诗歌语言,这语言是不可能作出“科学”的解答的。诗歌是和想象的艺术,只有用你的与想象去品读,“诗的感觉”才会喷涌而出。一味想方方正正分析诗的人,读诗必将是顾此失彼的折磨——诗人跳跃的思维恰是调皮的小精灵,它不守理性的规则,自然也就不会顾及跌跌撞撞的老学究。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打开古诗词神秘之门,走进它神秘而奇幻的世界呢?靠“科学考证”,是行不通的;靠“胡猜瞎蒙”,也是不靠谱的。

这里给大家提供四把钥匙。

第一把钥匙——意象。意象是诗人思想情感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习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情感,例如:以“月亮”表达思乡之意,以“丁香”表达愁思或情结,以“鸿雁”表达羁旅伤感和思乡怀亲之情,以“杜鹃”表达哀怨、思归之意和凄凉、哀伤的情感,以“寒蝉”表达悲切、伤感,以“乌鸦”表达肃杀、萧瑟的氛围,以“黄鹂”表达欢快的心境,以“燕子”表达对春天的热爱,以“折柳”表达惜别友情,以“菊花”表达高尚与纯洁,以“梧桐”表达凄凉、悲伤,以“浮云”表达游子漂泊,以“红豆”表达男女爱情或朋友情谊,等等。

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在阅读鉴赏古诗时,可以抓住其中很鲜明的意象,透过意象破解诗歌所蕴含的情感与意义。举个例子,柳永的词《甘草子》:秋暮,乱洒衰荷,颗颗真珠雨。雨过月华生,冷彻鸳鸯浦。池上凭阑愁无侣,怎奈个,单栖情绪!却傍金笼共鹦鹉,念粉郎言语。

这首词中写环境的意象有秋暮、衰荷、乱雨、冷月,可以想见气氛是冷清、凄凉的,而这种氛围又透出了主人公的心中的愁情。词中还写了凭阑和学念“粉郎”言语的鹦鹉等意象,这正见得主人公独居的百无聊赖,心境极其凄凉。这样,以词中的意象为突破口,我们就可渐进全词所创造的意境,进而体会出词作所寄托的思想情感。

第二把钥匙——关键词。关键词是指古诗中带有喜怒哀乐等情感色彩的词语,它们是诗人思想情感的自然流露,往往也是全诗之“眼”,像杜甫《春夜喜雨》中“好雨知时节”的“好”字,《登高》中“万里悲秋常作客”的“悲”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漫卷诗书喜欲狂”的“喜”字等,都是这样的关键词。抠出这些关键词,也就找到了诗歌的点睛之笔,就把握住了诗人应表之意与应抒之情。例如,司空曙的一首五言律诗《云阳馆与韩绅宿别》:

故人江海别,几度隔山川。

乍见翻凝梦,相悲各问年。

孤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

更有明朝恨,离杯惜共传。

这首诗中有很多能传达诗人思想情感的关键词,如颔联中的“悲”字,颈联中的“孤”“寒”“湿”“暗”四字,尾联中的“恨”“惜”等字,这些字眼凄冷、暗淡,表达了诗人与友人韩绅久别重逢、乍见之后反凝为梦境悲凉、惨淡的心情,从中可以揣摩出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第三把钥匙——标题。古人写诗,往往如同打谜语,诗句是“谜面”,标题是“谜底”,尤其是咏物诗、酬答诗等,阅读诗句不明其意的时候,一对照标题可能就豁然开朗。例如朱庆馀的《近试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听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从诗句表面看,是写一个新娘子在初次见公婆前忐忑不安的心情,可能会认为这是一首“闺意”诗。但是联系诗的标题所传达的信息,就可得知这是一首请求他人帮助的“讨教”诗,是诗人在进士考试前怕自己的作品不一定符合主考的要求,而向水部张籍探问请教,希望能得到高人指点。几年前高考全国卷古诗鉴赏题要求阅读张籍的《秋思》: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寄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在分析试卷时发现,不少考生把这首诗理解为抒写别离之情,他们可能看到了诗中有“行人”二字,其实只要看看标题“秋思”,再关注一下诗中“家书”这一意象,就很容易看出这是一首思乡怀亲的诗,表达出对家乡与亲人的思念之情。

第四把钥匙——注释。这是针对解答高考古诗鉴赏题而言的。在命制高考题时,命题者总是为考生着想,认为考生解读有困难时,往往会给出一二条注释,帮考生开一扇理解诗句、解答题目的“窗户”。我们一定要领这个情,借助它撩开诗歌神秘的面纱。例如,安徽省高考卷曾有这样一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小孤山①

宋谢枋得②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③无涯骇众观。

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

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①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②谢枋得:宋末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③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

(1)诗中小孤山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简析“危似孤臣末世难”中“孤”字的妙处。

解答这两道题目,都须关注注释,尤其是前两条注释。小孤山为力挽狂澜的中流砥柱,正是作者自我的化身,表达了诗人尽管身为孤臣,时处末世,仍要勇敢坚毅、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以及自己能够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小孤山的“孤”与诗人末世孤臣的“孤”,不仅字面相应,而且蕴意相同,这一字眼运用得自然而又巧妙。这种理解,与注释提供的参考信息有很大的关系,所以聪明的考生会关注注释,借助注释看明白诗句,确定答题的方向,准确规范地解答题目。

借助这四把钥匙,我们可以打开古代诗歌神秘之门。在具体操作时,根据诗歌特点,可利用一点,也可利用多点。下面以安徽省高考卷古诗鉴赏题作为示例: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小重山?端午

元舒颉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①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②。 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注①五色臂丝:荆楚风俗,端午节以五彩丝系臂。 ②沅湘:沅水和湘水。湘水支流中有汨罗江。

8.从全词看,“空惆怅”和“无人解”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9.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分别结合上阕和下阕作简要分析。

以意象,可见有“碧艾香蒲”“五色臂丝”“沅湘”“《离骚》”“树阴”,还有“儿共女”和诗人,这些形象都与端午有关,但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端午节的风俗,一类是端午节的历史内涵。以关键词,可以找出“空惆怅”“总堪伤”“无人解”“凉”。以标题和注释,可见这首诗与古代爱国诗人屈原有关。把这几个方面联系起来,便可想像出:在端午节到来时,人们在忙着插艾草香蒲,缠五色臂丝,而诗人却在读《离骚》,吊沅湘,追悼古圣先贤。诗人“惆怅”“伤”“凉”的心境,既激于屈原的“忠义气”与身世遭遇,又感于世人对他的不理解。这样一来,第1小题“空惆怅”和“无人解”分别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就可以领会出了,第2小题分析对比(或反衬)的表现手法也不费思量了。当然,我们还可以由传达诗人情感的字眼“惆怅”“伤”“凉”“无人解”等发问:诗人为什么有这样的思想感情?再来看看诗中所写的意象,再联系到诗的标题和注释,合理地解开萌生诗人情感的“谜团”,这个“谜团”一旦解开了,“空惆怅”“无人解”所传大的思想感情也就明确了,诗中运用的对比手法也就了然于心了。如此多点,诗歌的神秘之门也就訇然洞开,两道鉴赏题的答案也就不在话下了。

高考常考古诗词鉴赏技巧有哪些

高考常考的古诗词有送别诗,羇旅诗,咏是怀古诗,边塞诗,咏物诗,闺怨诗等几大类。

首先是要了解以上几种诗歌的常考意象,常见主题即作者的情感。这个可以结合自己之前做的题目做一个整理。

接着拿到题目先归类。圈出诗中的意象,通过意象将其归入以上几类当中,

然后字字落实,句句发问。每一句诗都要自问,作者写了什么,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情感,并标注在旁边。注意结合意象。

最后提醒,一定要看标题和注释!

笼统的说诗歌答题的技巧大致如此,基本上是万金油,屡试不爽的。

祝取得好成绩

文言文古诗赏析套路

1. 求高考古诗文鉴赏和文言文答题的套路

仅供参考

(不举例子,那些都是复制粘贴的,不实在)

古诗鉴赏

首先,看这首诗要表达的思想,不必分析的面面具到,看明白个大概就好,然后,尽量找出能表达诗人心情的字,大部分表达心情的都是翻译做 动词 的字。

联系当时的背景,考试出的要是名人的话,现在可以尽量多看点关于名人的资料,他们写的诗基本上与自己的事业,生活条件,志向,有关系。

大概就是这个套路,不了解怕答错的话,可以不必在诗的细节上做文章,谈谈作者的心境,结合当时的局势,怎么也拿到70%的分。

文言文

这东西不太好在短时间内掌握,建议拿《二十四史》多翻翻看看,读顺畅了主观题自然可以答出个大概,看资料对照翻译多留心动词,介词。

总结下,我认为古代跟现代文难理解就是在动词上,他们跟咱们的动作表达方式差太多,还有就是古文要常积累,耳濡目染,不是系统能复习的了的,也许,一天练一篇文言文,要比你背一些字,词的用法强的多。总接触,自然就习惯了。

我高考的时候古文方面一分没丢,上文可能有不成熟的地方,希望理解。

最后,祝你考出个好成绩~~~

2. 古诗鉴赏的答题套路

一.高考诗歌鉴赏中常见的思想感情: ● 忧国忧时1.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2. 反映别离和战乱的痛苦3. 同情人民地疾苦4. 对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建功报国1. 建功立业的渴望2. 保家卫国的决心3. 报国无门的悲伤4. 山河沦丧的痛苦5. 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6. 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7. 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思乡怀人1. 羁旅思乡之情2. 对亲人友人的思念之情3. 边塞思乡之情4. 闺中怀人之情● 长亭送别1. 依依不舍的留念2. 情深意长的勉励3. 坦陈(吐露)心志的告白● 生活杂感1. 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2. 昔盛今衰的感慨3. 借古讽今的情怀4. 青春易逝的感伤5. 仕途失意的苦闷6. 告慰平生的喜悦二.六种答题模式: (一) 分析意境型:1. 提问方式:此诗有什么样的意境?表现了怎样的画面?诗人通过什么景物表达自己的感情?2. 答题步骤:① 描写初始中展现的途径和画面(翻译——忠于原文)。

② 用4个字概括景物营造氛围特点(以下4组)孤寂冷清;萧瑟凄凉;雄浑壮阔;恬静优美+明净炫丽。③ 回答表现诗人什么感情(先答原因,后答感情)。

3. 答题示例:绝句二首(其一)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时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问: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① 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的衔泥筑巢。

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滩上静睡不动。② 这是一幅明净炫丽的图景。

③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二) 分析技巧型:1. 提问方式:怎样的表现手法?怎样的艺术手法?怎样的技巧(手法)?怎样抒发感情的?2. 答题步骤:① 明确告诉其手法。

② 结合诗句证明为什么。③ 运用这种手法有效地表达出因---而产生的---情感。

3. 答题示例:早行陈与义露侵骆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问:此时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答:① 主要用了反衬手法。② 天位方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

③ 两处反衬都突出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漂泊引起的孤独寂寞。(三) 分析语言型:1. 提问方式:此诗有什么语言风格,语言特色,艺术?2. 答题步骤:① 从以下六个词中选一个或几个。

雄浑豪放;委婉含蓄;华美绚丽;朴实简练;运用口语;叠词互用。② 结合相关语句说明。

③ 运用这种语言表现作者因---而产生的---感情。3. 答题示例: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问: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① 此诗特点是清新自然,运用口语。② “黄莺儿”是儿话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儿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③ 这样非常自然的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四) 炼字型: 1. 提问方式:最生动传神的字是什么?给出一字,是否同意。2. 答题步骤:① 解释此字在句中的含义。

② 翻译此句(忠于原文,语言优美)。③ 回答表现诗人什么感情(先答原因,后答感情)。

3. 答题示例:南浦别白居易南浦凄凄别, 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 好去莫回头。

问: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答:① 同意。

“看”在诗中是指回望。② 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

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然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

③ 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五) 诗眼型:1. 提问方式:关键;不能删掉的词。

2. 答题步骤:① 解释词义。② 点名中心。

③ 是全诗的关键。(位于第一段或者第二段)起到了总领全文的作用;(不在第一段或者第二段)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3. 答题示例: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问:“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一“关键”之说,为什么?答:① “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② 这种相思之情是从听到“折柳”引起的。

承上启下。③ 是全诗的关键。

3. 古诗鉴赏的答题套路

一.高考诗歌鉴赏中常见的思想感情: ● 忧国忧时1.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2. 反映别离和战乱的痛苦3. 同情人民地疾苦4. 对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建功报国1. 建功立业的渴望2. 保家卫国的决心3. 报国无门的悲伤4. 山河沦丧的痛苦5. 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6. 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7. 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思乡怀人1. 羁旅思乡之情2. 对亲人友人的思念之情3. 边塞思乡之情4. 闺中怀人之情● 长亭送别1. 依依不舍的留念2. 情深意长的勉励3. 坦陈(吐露)心志的告白● 生活杂感1. 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2. 昔盛今衰的感慨3. 借古讽今的情怀4. 青春易逝的感伤5. 仕途失意的苦闷6. 告慰平生的喜悦二.六种答题模式: (一) 分析意境型:1. 提问方式:此诗有什么样的意境?表现了怎样的画面?诗人通过什么景物表达自己的感情?2. 答题步骤:① 描写初始中展现的途径和画面(翻译——忠于原文)。

② 用4个字概括景物营造氛围特点(以下4组)孤寂冷清;萧瑟凄凉;雄浑壮阔;恬静优美+明净炫丽。③ 回答表现诗人什么感情(先答原因,后答感情)。

3. 答题示例:绝句二首(其一)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时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问: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① 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的衔泥筑巢。

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滩上静睡不动。② 这是一幅明净炫丽的图景。

③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二) 分析技巧型:1. 提问方式:怎样的表现手法?怎样的艺术手法?怎样的技巧(手法)?怎样抒发感情的?2. 答题步骤:① 明确告诉其手法。

② 结合诗句证明为什么。③ 运用这种手法有效地表达出因---而产生的---情感。

3. 答题示例:早行陈与义露侵骆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问:此时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答:① 主要用了反衬手法。② 天位方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

③ 两处反衬都突出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漂泊引起的孤独寂寞。(三) 分析语言型:1. 提问方式:此诗有什么语言风格,语言特色,艺术?2. 答题步骤:① 从以下六个词中选一个或几个。

雄浑豪放;委婉含蓄;华美绚丽;朴实简练;运用口语;叠词互用。② 结合相关语句说明。

③ 运用这种语言表现作者因---而产生的---感情。3. 答题示例: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问: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① 此诗特点是清新自然,运用口语。② “黄莺儿”是儿话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儿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③ 这样非常自然的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四) 炼字型: 1. 提问方式:最生动传神的字是什么?给出一字,是否同意。2. 答题步骤:① 解释此字在句中的含义。

② 翻译此句(忠于原文,语言优美)。③ 回答表现诗人什么感情(先答原因,后答感情)。

3. 答题示例:南浦别白居易南浦凄凄别, 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 好去莫回头。

问: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答:① 同意。

“看”在诗中是指回望。② 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

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然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

③ 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五) 诗眼型:1. 提问方式:关键;不能删掉的词。

2. 答题步骤:① 解释词义。② 点名中心。

③ 是全诗的关键。(位于第一段或者第二段)起到了总领全文的作用;(不在第一段或者第二段)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3. 答题示例: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问:“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一“关键”之说,为什么?答:① “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② 这种相思之情是从听到“折柳”引起的。

承上启下。③ 是全诗的关键。

4. 高中语文鉴赏诗的套路

诗歌鉴赏的基本题型及解题步骤就古诗赏析题而言,大体可归纳出五种问答模式第一种模式:分析诗歌意境型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提问变式: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应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答题步骤: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诗意。

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表述,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

注意要能恰切地吻合景物的特点和情调。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般可表述为:愉悦、欢快、激动、沉痛、悲愤、哀伤,赞美之情、仰慕之情、惜别之情、依恋之情、豪迈之情、闲适恬淡之情等等,但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哀伤的情怀”是不够的,还应答出为什么而“哀伤”。

答题示例: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三年饥走荒山道”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之时。提问: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回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后暂时定居草堂的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第二种模式:分析表现技巧型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提问变式: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或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应答分析: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抒情手法有直接抒情(或说“直抒胸臆”“即事抒怀”)和间接抒情两种。直接抒情,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

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寓情于景,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托物言志,一般是咏物诗,如《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托物寓理,一般是哲理诗,如《观书有感》(其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描写手法主要有:(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

如“野花留宝靥,碧草见罗裙”。(3)白描。

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田野无闲田,农夫皆饿死”。

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比兴,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设问,反问,反语等答题步骤:第一步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第三步指出此种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答题示例:早行 陈与义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提问: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回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

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产生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之感(步骤三)。

第三种模式:分析语言特色型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提问变式: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或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应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一般可表述为: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有节奏感、有音乐美、有艺术感染力等。

答题步骤:第一步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第二步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第三步指出这些诗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题示例:春怨 金昌绪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提问: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回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

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第四种模式:分析炼字型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提问变式: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应答分析:古代诗歌的语言是最凝练的,往往一词一句就能生动地描摹出事物的特征,深刻地反映思想内容。

这种题型是要求赏析时应联系全诗的主旨,。

5. 高中古诗词鉴赏套路方法

也是应试教育造的孽,连诗词鉴赏都有“套路”了,感觉跟写八股文似的。那我就跟你分享一下以前我们老师教给我们的“套路”吧:

1.知人论“世”——联系诗人的时代背景,身世经历分析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比如说,诗人被贬他乡,那么诗歌通常表达羁旅之愁,游子思乡之情,仕途不顺的失意,壮志未酬的愤慨等等;又如诗人生逢乱世,那么诗词表达的感情一般有忧国忧民,渴望战争平息,人民生活安定等等)

2.找词眼,悟主旨(如李清照《醉花阴》中“薄雾浓云愁永昼”,这个“愁”字便是词眼,根据这一词眼不难推出本词的感情基调)

3.赏析意象,再现意境——一般就是回答“用什么景抒发什么情”“景物有何特点,和情有什么内在联系”。这里关系到诗词中的一些常用意象,你可以参考一下这份资料:?fr=qrl&cid=85&index=3&fr2=query

4.再现意境,缘境明情。也就是要对诗词的意境有一个概念,由此推出诗人表达的感情。一般来说,如果意境是“宁静和谐”,那么诗人的心情是愉悦平静的;如果意境是“凄凉萧瑟”,诗人的心情便是孤寂忧愁的。当然这只是一般情况,不能一概而论。

6. 文言文阅读要点解析

“365在线答疑网老师”帮你解答 考试说明中的要求: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之、其、而、以、于、乃、虽、为、者、且、则、乎、然、与)在文章中的含义和用法. 3、理解并翻译文章中的句子. 4、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归纳文章内容要点. 5、分析概括文章所表达的作者的观点、态度. 6、对文章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体会和见解 解析: 1.文言诗文背诵要求做到一字不漏,一字不添,一字不倒,一字不改;默写文言诗文语句,不仅要连贯前后语句,默写时还应一字不错.中考默写一般4句诗、2句文,特别注意背诵篇目中的名句.记住并纠正自己以前默写中的错别字. 2.古诗理解鉴赏要重点关注各册教材中以讲读篇目出现的古诗词曲,要注重古代文化文学常识的积累,特别是教材中的注释;要对《篇目点击》中的赏析指导和练习相当了解,对诗句的理解、诗词主要内容和写作意图、作者的思想感情等把握准确. 3.对一些名家名篇,还应了解作者的姓名、生活时代和篇名. 4.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和6个虚词的用法.一般为古汉语的特殊用法为:一词多义、通、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因此对课文中的这类词要特别重视,必须理解掌握《篇目点击》中收入的150个实词和6个虚词的用法,特别是初中教材中出现的义项. 5.在句子翻译中要有敏感的“特殊句式”意识.如省略句,注意把省略的主语宾语加上;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在翻译时要落实关键实词的含义和虚词的用法,翻译句子的语气句式必须与原句保持一致. 6.在课外文言文的阅读上,遇见不会的词或者一下没想起的词大可不必紧张,联系上下文,结合故事(文章)的情节,理解(猜)出它的意思,把词带到文章中去理解,切记翻译不可脱离文章.如果选文下有注释,一定要充分利用注释的提示作用. 7.在课内语段阅读上要注重选文主要内容的归纳概括,如果在自己复习掌控的范围内,当然可以凭记忆答题;若自己复习不到位或记忆不清,则要仔细阅读选文收集处理信息,然后作出合理而简要的表述.在课外文言文阅读上,要注意文章蕴含的道理体悟或文章中人物性格特征的归纳提炼。

7. 语文古诗词鉴赏有哪些固定的回答套路

高考诗歌鉴赏常规问题设置以及11种答题模式一、人物形象类的常规问题设置以及答题模式1.问题设置:这首诗塑造了怎样的形象? 2.解答分析:①知人论世,关注背景,回忆诗人的有关资料,包括生平经历、代表作、所处时代特征、作者的政治主张、具体的创作背景等。

②分析所描写的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等,关注反映心情的词语;分析所描写的人物所处环境(包括时间、地点、天气、周围景物等);分析诗中出现的具体景物的含义。对于物象来说,分析诗中描写叙述了物体的哪些方面,描写用语及评价用语的感 *** 彩,联系作者创作背景进行理性的有关人的品质或理想的深层分析。

鉴赏问题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要能自圆其说,在高考评卷过程中也考虑给分,但注意理解的基础毕竟是诗歌本身。3.答题步骤和模式:(1)明确诗歌刻画的形象是什么,塑造了什么人物形象(概说)。

(2)结合诗句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3)分析形象的意义是什么。

示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出塞 马戴金带连环束战袍,马头冲雪过临洮。

卷旗夜劫单于帐,乱斫胡兵缺宝刀。 请结合诗歌的内容,简要赏析本诗人物形象。

参考答案 全诗通过外貌、环境和行动描写,为我们塑造了英姿勃发,不畏艰险,奋勇杀敌的戍边将士的形象。诗歌通过衣着来进行人物的外貌描写,用“金带连环”束“战袍”,刻画出了戍边将士们那种全副武装、神奕奕的风姿;“马头冲雪过临洮”以天气恶劣、行军艰难来突出戍边将士们勇往直前的精神;“卷旗夜劫单于帐”以“卷旗”的细节,写出勇士们夜赴战场的决心与行动,“乱斫胡兵”和“缺宝刀”既表现了战斗场面的激烈,更表现了将士们奋力杀敌、拼死搏杀的无畏精神。

二、景物形象类的常规问题设置以及答题模式 1.问题设置:(1)诗中描写了什么意象?有何寓意?(2)诗中描写了哪些意象?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抒发什么情感。2.解答分析:(1)诗中赏画。

看画面形、色、动、静,欣赏诗的画面美,古代许多写景诗多具有“诗中有画”的特征。欣赏诗的画面美,主要从四方面着手:一是物象的组合方式;二是画面色彩;三是动态;四是静态。

(2)画中品诗。由形象画面的色调,把握诗人的情感思想。

读一首诗,首先看它描写了什么形象,它呈现一种怎样的色调,并由此推及其内在情感。一般而言,作品所描绘的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鲜活,明丽和昂扬向上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高昂乐观的;反之,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阴暗、凄冷和低沉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低沉伤感的。

3.答题步骤与模式:分析诗句+表层含义+深层含义。(1)结合诗句分析、概括诗中所写的意象的特点。

(2)理解、分析意象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寓意。(3)分析诗人通过意象的有机组合营造了什么样的氛围、意境,抒发什么情感。

示例:阅读下面一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孤雁 杜甫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注释此诗写于大历初居夔州时。这首诗描写的孤雁是什么样的形象?全诗通过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这首诗描写的是离群独飞、思念同伴的孤独凄苦、热烈执着的大雁形象。

诗歌通过孤雁表达了诗人对战乱中颠沛流离的亲人和朋友的思念之情,对漂泊生涯的苍凉感慨,以及不坠青云之志的高远追求和执着精神。三、意境类的常规问题设置以及答题模式1.问题设置: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解答分析: 意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鉴赏时要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艺术地还原出语言符号所指向的形象、声音、色彩、线条、画面,从而准确把握诗的意象,再根据意象的有机组合,还原出诗歌所描绘的情境,感受和体会情境特点,用准确的语言概括出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与情调,分析所寄托、所表达的情感。3.答题步骤与模式: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大部分的、主要的景物,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示例: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释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

高考中诗歌阅读常见典故

 导语:典故这个名称,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到汉朝,《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亲屈至尊,降礼下臣,每赐宴见,辄兴席改容,中宫亲拜,事过典故。”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盘点一些高考中诗歌阅读常见典故都有哪些吧。对于典故的理解,我认为是:典故原指旧制、旧例,也是汉代掌管礼乐制度等史实者的官名。后来一种常见的意义是指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传说。

高考中诗歌阅读常见典故

 1、冰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

 再如“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岭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样晶莹、高洁。

 2、月亮。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碛,沙漠,茫茫大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

 3、柳树。以折柳表惜别。

 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如“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说的是笛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杨柳青青的春色却从来不曾看见,以此来表达伤春叹别的感情。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说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引起思念故乡的感情呢?

 4、蝉。以蝉象征品行高洁。

 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由于蝉栖于高枝,餐风露宿,不食人间烟火,则其所喻之人品,自属于清高一型。骆宾王《在狱咏蝉》:“无人信高洁。”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我亦举家清”。王沂孙《齐天乐》:“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他们都是用蝉喻指高洁的人品。

 5、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十分繁华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了。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吴国的旧苑荒台上的杨柳又长出新枝(荒凉一片),遥想当年这里笙歌曼舞,那盛景比春光还美(不胜春:春光也不胜它)。这里是以杨柳的繁茂衬托荒凉。

 “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一代贤相及其业绩都已消失,如今只有映绿石阶的青草,年年自生春色(春光枉自明媚),黄鹂白白发出这婉转美妙的叫声,诗人慨叹往事空茫,深表惋惜。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桥边已长满杂草野花,乌衣巷已失去昔日的富丽堂皇,夕阳映照着破败凄凉的巷口。

 6、南浦。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南浦是水边的送边之所。

 如屈原《九哥·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

 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范成大《横塘》:“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

 7、长亭。是陆上的送别之所。

 如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很显然,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已成为陆上的送别之所。

 8、琴瑟

 (1)比喻夫妇感情和谐,亦作“瑟琴”。

 如《诗·周南·关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又如《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琴瑟。”

 (2)比喻兄弟朋友的情谊。

 如陈子昂《春夜别友人诗》:“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出川。”

 9、鸿雁

 《汉书·苏轼传》载,匈奴单于欺骗汉使,称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说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燕,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单于只好放了苏武。后来就用“鸿雁”、“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单讯。

 如晏殊《清平乐》:“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如李清照词云:“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另一首词云:“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大雁在这里是传书的信使。

 10、神器。指帝位、。

 如《老子》:“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己。天下神器,不可为也。”

 11、月老

 传说唐朝韦固月夜里经过宋城,遇见一个老人坐着翻检书本。韦固前往窥视,一个字也不认得,向老人询问后,才知道老人是专管人间婚姻的神仙,翻检的书是婚姻簿子(见《续幽怪录·定婚店》)。后来因此称煤人为月下老人,或月老。

 12、陶朱。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的别号。

 相传他帮助勾践灭吴后,离开越国到陶,善于经营生计,积累了很多财富,后世因此以“陶朱”或“陶朱公”来称富商。

 13、祝融

 传说中楚国君主的祖先,为高辛氏帝喾的火正(掌火之官),以光明四海而称为祝融,后世祀为火神;由此,火灾称为祝融之灾。

 14、秋水。喻指眼睛,形容盼望的迫切。

 如《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望穿他盈盈秋水,蹙损他淡淡春山。”春山,指眉。

 15、连理枝、比翼鸟。作恩爱夫妻的比喻。

 连理枝指连生在一起的两棵树。比翼鸟,传说中的一种鸟,雌雄老在一起飞,古典诗歌里用作恩爱夫妻的比喻。相传旧中国时宋康王夺了随从官韩凭的妻子,囚禁了韩凭。

 韩自杀,他的妻子把身上的衣服弄腐,同康王登台游玩时自投台下死去,留下遗书说是与韩凭合葬,康王却把他们分葬两处。不久,两座坟上各生一棵梓树,十天就长得很粗大,两棵树的根和枝交错在一起,树上有鸳鸯一对,相向悲鸣。

 白居易的《长恨歌》:“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有了这些句子,人们把结婚称为“喜结连理”。

 16、连理枝、比翼鸟作恩爱夫妻的比喻。

 连理枝指连生在一起的两棵树。比翼鸟,传说中的一种鸟,雌雄老在一起飞,古典诗歌里用作恩爱夫妻的比喻。相传旧中国时宋康王夺了随从官韩凭的妻子,囚禁了韩凭。韩自杀,他的妻子把身上的衣服弄腐,同康王登台游玩时自投台下,大家拉他衣服,结果撑是跌下去,死了,留下遗书说是与韩凭合葬,康王却把他们分葬两处。不久,两座坟上各生一棵梓树,十天就长得很粗大,两棵树的根和枝交错在一起,树上有鸳鸯一对,相向悲鸣。白居易的《长恨歌》:“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有了这些句子,难怪人们把结婚称为“喜结连理”。

 17、孔方兄

 因旧时的铜钱有方形的孔,所以人们把钱称为孔方兄(含诙谐兼含鄙视意)。{分页}

 18、青梅竹马

 出自李白的《长干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后来用“青梅竹马”形容男女小的时候天真无邪,也指幼小时就相识的伴侣。

 19、问鼎以问鼎比喻图谋帝王权位。

 《左传·宣公三年》:“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三代以九鼎为传国宝,楚子问鼎,有凯觎周室之意。后遂以问鼎比喻图谋帝王权位。

 20、见背背,离开。谓父母去世。

 李密《陈情表》:“生孩六月,父母见背。”

 21、逐鹿

 《汉书·蒯通传》:“且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颜师古注引张晏曰:“以鹿喻帝位。”后来用逐鹿比喻群雄并起,争夺天下。魏征《述怀》:“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

 22、三尺是法律的代名词。

 三尺,也叫“三尺法”,是法律的代名词。古代把法律写在三尺长的竹简上,所以称“三尺法”

 23、杜康

 《说文解字·巾部》:“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后即以杜康为酒的代称。曹操《短歌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24、鸿鹄鸿鹄飞得很高,常用来比喻志气高远的人。

 《史记·陈涉世家》:“陈涉太息曰:‘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25、秦晋

 春秋时,秦晋两国为婚姻,后因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倒赔家门,情愿与英雄结婚姻,成秦晋。”

 26、彭祖

 彭祖,传说故事人物,生于夏代,至殷末时已八百余岁,旧时把彭祖作为长寿的象征,以“寿如彭祖”来祝人长寿。

 27、谢家唐宋诗词不达意处常用“谢家”之典,这些典故所指意义上主要有二:

 (1)用谢安、谢玄家事,意指人有风度。《世说新语·言语》载,谢安曾问子侄:为什么人们总希望自己的子弟好?侄子谢玄回答说:“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阶庭耳。”这是说,谢安子弟讲究举止风度,其服饰端庄大方如芝兰玉树一般。故用其事指有风度的人。辛弃疾《泌园春·叠嶂西驰》:“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户,车骑雍容。”

 (2)指山水诗人谢灵运之事。《宋书·谢灵运传》载:灵运于会稽山“修营别业,傍山带江,尽幽居之美”。后用此事指居家的幽美。

 28、鸡肋

 鸡的肋骨,“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比喻没有多大价值,没有多大意思的事情(见于《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29、婵娟

 婵娟,姿态美好,多用于形容女子;因人们常喻月为美女,故称月亮婵娟。

 30、献芹

 《列子·杨朱》有一个故事说,从前有个人在乡里的豪绅面前大肆吹嘘芹菜如何好吃,豪绅尝了之后,竟“蜇于口,惨于腹”。后来就用“献芹”谦称赠人的礼品菲薄、或所提的建议浅陋。也说“芹献”。高适《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尚有献芹心,无因见明主。”

古诗词常用典故及意象

 意象

 月亮: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明月、白云:望云思友,见月怀人,是诗词中常用手法。杜甫诗《恨别》:“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借白云明月,寄托对友人的怀念。

 蝉: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用蝉喻指高洁的人品。

 草:生命力强 生生不息 希望 荒凉 偏僻 伤春 离恨 身份、地位的卑微。

 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十分繁华的扬州路,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了。

 南浦、柳岸、长亭:送别地的代名词。

 芳草: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以“青青河边草”起兴,表达对远方的思念。

 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雨打芭蕉本来就够凄怆的,梦魂逐着芭蕉叶上的雨声追寻,更令人觉得凄恻。

 柳树:以折柳表惜别。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梧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和芭蕉差不多,大多表示一种凄苦之音。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可见秋雨打梧桐,别有一分愁滋味。

 松柏:人们常用松柏耐寒象征孤直坚强有生命力的品格。刘禹锡:“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

 桑榆:指日落时余光所照之处,后比喻垂老之年。如王勃《滕王阁序》:“东榆已失,桑榆非晚”。

 梅花:梅花是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拥有傲雪、逆境中坚强、不屈不挠的品格。陆游:“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寄托了一种高洁的品格。

 菊花:象征清高、隐逸、高洁、脱俗。

 落花:伤春

 桃花:象征美人。

 杨花:表飘零或离情之意。

 莲花:“怜”谐音双关,借以表达爱情;保持气节的高洁之士的象征。

 红豆: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

 牡丹:寄寓富美好。

 红叶:代称传情之物。

 黄叶:象征新陈代谢或表现美人迟暮。

 丁香:指愁思或情结,如“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唐人牛峤《感恩多》)。

 杜鹃: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凄凉哀伤的象征,古人常用它表达哀怨、愁苦、思归的凄凉之情,表现环境的悲凉等。秦观《踏莎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乌鸦: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秦观《满庭芳》:“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蟋蟀:又叫促织,跟准备冬衣以至怀念征人等有关。

 猿猴:古诗词常借猿啼表达一种悲伤的感情,烘托悲凉凄清的气氛。李端《送客赋得巴江夜猿》:“巴水天边路,啼猿伤客情。”表达了伤感的情绪。

 青鸟:借指传递书信的人。李商隐《无题》:“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鸿雁、红雁、雁书、雁足、鱼雁:指书信、音讯。晏殊《清贫乐》:“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红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鸿鹄:常用来比喻志气高远的人。《陈涉世家》:“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哀鸿:比喻哀伤苦痛、流离失所的人。

 鹧鸪:思念、惆怅、落寞,离愁别绪。

 沙鸥:飘零、伤感。

 鹰:刚劲、自由,生的搏击,事业的成功。

 狗、鸡:生活气息、田园生活 。

 骏马:喻指志向。

 鱼:自由、惬意。

 双鲤:代指书信。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诗云:“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即以双鲤借代远方来信。

 破晓:初现希望 。

 黄昏日暮:死亡迫近的忧惧或苍茫的历史意味。

 夕阳:比喻年老或表现失落、悲叹沧桑或塑造气象浑然、辽阔、苍茫的意境。

 深夜:愁思 、怀旧。

 飞蓬、孤蓬,归蓬:孤寂的游子

 船:表现漂泊之感。

 流水:在中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多表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秦观《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李煜《虞美人》:“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秋水:喻指眼睛,形容盼望的迫切。《西厢记》“望穿他盈盈秋水,蹙损他淡淡春山。”春山:眉。

 海:辽阔、力量、深邃、气势。

 海浪:人生的'起伏。

 海浪的汹涌:人生的凶险,江湖的诡谲。

 江水:时光的流逝、岁月的短暂、绵长的愁苦、历史的发展趋势。

 烟雾:情感的朦胧、惨淡,前途的迷惘、渺茫,理想的落空、幻灭。

 小雨:春景、希望、生机、活力、潜移默化式的教化。

 暴雨:残酷、热情、政治斗争,扫荡恶势力的力量,荡涤污秽的力量。

 梅雨:悠悠愁绪。

 春风:旷达、欢愉、希望。

 东风:春天 美好。

 西风:落寞、惆怅、衰败,游子思归。

 金风:秋风。

 露:人生的短促 生命的易逝。

 霜:人生易老,社会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人生途路的坎坷、挫折。

 雪:纯洁、美好,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

 冰雪 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

 云:游子飘泊。 以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天阴:压抑、愁苦、寂寞。

 天晴:欢愉、光明。

 常用典故:

 琴瑟:(1)比喻夫妇感情和谐,亦作“瑟琴”。《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琴瑟。”(2)比喻兄弟朋友的情谊。陈子昂《春夜别友人诗》:“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出川。”

 尺素:书信的代称。如秦观《踏莎行》:“驿寄梅花,鱼传尺素……”

 投笔:指弃文从武。

 长城:指守边的将领。如陆游的《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楼兰: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

 折腰:“折腰”意为躬身拜揖,后来喻指屈身事人,而诗人常反其义用之。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化碧:形容刚直中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

 三径:指代隐士居住的地方。

 劳歌:送别歌的代称。

 阳关:送别时唱的歌曲称作“阳关”。

 风骚:泛指优秀的文学作品或指文。

 雕虫:比喻微不足道的技术,多指文学技巧。

 黍离: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鸡黍:专指招待客人的饭菜。如孟浩然《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商女:指不顾国家存亡而醉生梦死。

 杜康:酒的代称。如曹操《短歌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行路难:指世路艰难及离别伤悲之情。如:“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李益《从军北征》)。

 关山月:乐府曲调,多指征戍离别之情。如:“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王昌龄《从军行七首》之二)

 杨柳曲:乐府曲调“杨柳枝”,有时也作“折杨柳”,主要写军旅生活,从梁、陈到唐代,多为伤别之词,以怀念征人为多。

 击楫中流:也作中流击楫,借指决心报效祖国,收复失地。

 人杰:指才智突出的人物。

 涂鸦:比喻书画或文章不像样子。一般用于说话者自己对自己做的评价,是谦虚的说法。

 春秋:比喻年岁、岁月或借指古代史、历史。

 抱柱:比喻坚守信约。李白《长干行》:“常存抱住信,岂上望夫台。”

 还珠:比喻官吏为政清廉。

 白衣苍狗:亦叫白云苍狗,比喻世事变幻无常。出自杜甫诗《可叹》:“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古往今来共一时,人生万事无不有。”

 庄周梦蝶:后来文人用来借指迷惑的梦幻和变化无常的事物。

 怀桔:指孝顺双亲。

 昆山玉:比喻优秀人才。如刘禹锡《送李中丞赴楚州》:“忆君初得昆山玉,同向扬州携手行。”

 羌笛:征戍将士思乡和戍边幽怨的象征。

 吴钩:泛指宝刀、利剑。

 三尺:古代,剑约三尺长,故用为剑的代称。又因古代把法律刻在三尺长的竹筒或木板上,故又作法律的代称,也叫“三尺法”。

 南冠:指囚犯。如骆宾王《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亲。”

 神器:指帝位、。

 逐鹿:《汉书蒯通传》:“且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颜师古注引张晏曰:“以鹿喻帝位。”后来用逐鹿比喻群雄并起,争夺天下。

 请缨:汉武帝派年轻的近臣终军到南越劝说南越王朝。终军说:“请给一根长缨,我一定把南越王抓来。”后以喻杀敌报国。

 凭栏:古人怀念远人,或心有所思,或抑郁愁苦,都习惯默默地凭栏对远。

 梅花落:曲调名,多以通感的方式描绘遭遇冷落的感觉。

 辞第:汉武帝要为大将霍去病修建府第,霍去病辞谢道:“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后以喻为国忘家。杜甫《奉和严中臣西城晚眺十韵》:“辞第输高义,观图忆古人。”

 巴歌:亦称巴唱、巴讴、巴人之曲。借指鄙俗之作,多作谦词。元人谢应芳《水调歌头再和寄酬袁子英萧寺》:“多谢寄来双鲤,白雪阳春数曲,为我和巴讴。”多和“阳春白雪”比照着来写,表达自己的微不足道。其典出自战国楚玉《对楚王问》。

 细柳营:指军营。唐武元衡《送张六谏议归朝》:“笛怨柳营烟漠漠,云愁江馆雨萧萧。”

浅谈提高古典诗歌鉴赏能力_如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高考中对古代诗歌鉴赏的考查,不仅要求考生了解诗歌的妙处,简单表态,作出判断,还要求考生从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评价考查。这一类型题学生答题较差,得分较低,怎样才能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帮助学生答题是迫在眉睫的问题。我认为对古典诗歌的阅读与鉴赏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了解古诗词创作的写作背景

 

 诗是现实生活的写照,诗中作者的感情总是带有时代的烙印。对古诗词的鉴赏,我们应多联系诗歌创作的背景,结合诗的内容作全面的分析。所谓“时人论世”,了解一个朝代大的背景,对理解一个时代诗歌创作特色、某些作家的创作倾向及某一首诗都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如盛唐时期国力强盛,人民安居乐业,于是李白高呼“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乐观与自信。晚唐时期战乱连年,人民生离死别,于是有了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哀叹。

 阅读欣赏古诗除了要总体了解大的朝代背景外,还要结合作者生平,了解诗词创作的小背景。如李煜是一名杰出的文人,但同时又是一个无能的亡国之君,所以才留下了《虞美人》《相见欢》等滔滔不绝亡国之恨的愁思佳作。

 

 二.借助意象领悟意境

 

 意象就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作者主观的情感形象。鉴赏作品的时候,不仅要着眼于它们所描写的客观物象,还应透过它们的外表,看到其中注入的意念和感情;注意主客观两方面融合的程度。只有抓住作品的意象,以及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意象所体现的情调,意象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才能真正地鉴赏古代的诗词作品。

 如柳永的《少年游》:“参差烟树灞陵桥,风物尽前朝。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夕阳闲淡秋光老,离思满蘅皋。一曲《阳关》,断肠声尽,独自凭兰桡。”

 这首词抒发了作者长安东灞桥这一传统离别场所与友人别时的离愁别恨和怀古伤今之情。全词没有丝毫议论,而是借助灞桥、古柳、夕阳、阳关等寓意深远的意象来表达哀愁与离愁、羁旅与感昔的双重惆怅,使人触景生情。

 又如2002年高考的古诗鉴赏题,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要理解题目中的“折柳”的含义,关键就要能理解“柳”的意象。古诗中的“柳”是有特殊的含义的。柔顺婀娜、随风摆动的“柳”和“留”谐音,另外古人还有折柳送行的习俗,这就很容易引申到“柳――留――惜别――依依不舍”的层面上来。使人联想到,离别的人一看见杨柳,就会想起离别时依依不舍的场面,就会浮现出赠柳惜别的情景,心中就会涌起一缕缕离愁。这样,诗中“折柳”一词所寓含的“惜别怀远”之意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三.借助典故的运用

 

 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我们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有些时候要是不能正确理解其中典故的含义就直接影响对整个作品的鉴赏。所以必须对作品中的“典故”有个初步的理解,透过原来典故中的本意进而理解出用典后所表达出的新的含义。

 1.引用前人语句。如《孟子》中的“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莩而不知发”为杜甫引用,在《咏怀五百字》中写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2.引用神话故事。李贺的《李凭弹箜篌引》,有“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的诗句,用湘妃和素女这样的神女为乐声感动来形容李凭的箜篌弹的好。引用神话传说,增强诗词的艺术表现力,构成奇特的艺术境界。

 3.引历史故事。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有“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词句,作者以廉颇自况,抒发自己老当益壮,仍不忘为国效力的壮志。

 

 四.把握诗的题材

 

 根据诗题材内容的不同,古诗词可分为爱情诗、讽刺诗、哲理诗、送别诗、游记诗、咏史诗、咏物诗、咏怀诗、怀古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等。

 1.爱情诗是以爱情为题材的诗,主要描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或抒发离别相思之情。如《兼葭》、《迢迢牵牛星》、《无题》等。

 2.讽刺诗是以嘲讽或劝喻手法,揭露社会黑暗、世态炎凉,表达人民呼声的诗歌。如《硕鼠》、《伐檀》、《醉太平》等。

 3.哲理诗是一种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的诗歌。如《题西林壁》、《琴诗》、《观书有感》等。

 4.送别诗主要抒写离情别恨,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表达深情厚谊,或用以抒发别离之愁。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送孟浩然之广陵》等。

 5.游记诗描述个人游历见闻感受,表现思亲怀乡之情,叙事与抒情相结合。如杜甫的《旅夜抒怀》、马致远的《秋思》。

 6.咏史诗是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历史人物为题材,借此抒发情怀、讽刺时事的诗歌,以史诵人,以史喻今。代表人物是刘禹锡、杜牧等。

 7.咏物诗是借吟咏自然或社会事物,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诗歌,主要特点是托物言志。如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贵、杨花有飘零之意等。

 8.咏怀诗是叙事抒怀,抒写个人的恨别、怀远、思乡、离愁、感时、个人抱负等情怀的作品。如《离骚》、《行路难》、《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

 9.怀古诗是由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山坡羊?潼关怀古》等。

 10.边塞诗是描写边塞风光,反映边疆将士生活与的诗歌。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凉州词》、《出塞》等。

 11.山水田园诗是以写田园生活和山水风景为主的诗。代表人物有陶渊明、王维、孟浩然等。

 

 五.明了诗词的风格

 

 一般考试出题选取的诗词都是作者有风格代表性的作品,因此了解作者写作风格显得尤其重要。

 如曹操雄健浑厚的诗风;王维谈泊闲逸的诗风;杜甫沉郁忧愁的诗风,李白飘逸洒脱、豪迈奔放的诗风;杜牧英俊豪纵,飒爽流利的诗风;苏轼旷达豪迈、慷慨激昂的词风;陆游雄浑奔放、明朗流畅的诗风;辛弃疾慷慨激昂、气象恢宏的词风等等。我们应通过自己的鉴赏活动,加强对作家作品的感性认识,从而归纳出各个作家的风格。了解诗人的风格有利于把握他们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六.答题的几个注意事项

 

 1.注意题目

 有些题目本身就具提示性,一般能揭示诗歌的内容与情感,提示诗歌的类别。

 如:《山行留客》: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此诗如不看题目,可能使人错误地理解为作者的写作目的是劝人留下来欣赏山中美景。只有看了诗歌的题目,才能明白这首诗的写作用意。

 又如:杨炯的《从军行》、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杜甫的《春夜喜雨》等,都是读题能明其意的典型。

 2.注意注释

 古诗中的注释虽短短一二句,却有其暗示。注释往往包含了多方面的信息:一是作者写作的时间、背景和地点,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内容;二是作品中有关诗句的介绍,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用典或意境;三是对作者本人的简介,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四是作者写作此诗时的心境,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主题灵魂。借助这些信息,我们基本上就能将诗读懂了。

 如骆宾王的《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注:①骆宾王因上书论事触怒武则天,被人诬告下狱,狱中写下此诗。看了小注,我们不难看出他是借咏蝉来抒发因上书论事无故遭馋言被贬的愤慨之情。

 总而言之,我国的古典诗歌,语言精练,言简意赅。对古诗文的鉴赏,需要有较丰富的审美经验和知识积累,不仅要有文学的、美学的、语言学的知识,还应该有哲学的、史学的、民俗学的、心理学的,以及自然科学的有关知识,知识面越广,修养越深,在审美过程中就能获得更多的深层次的妙不可言的美感。

 

 徐耀栋,教师,现居江苏扬州。

文章标签: # 诗人 # 表达 # 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