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资讯 教育资讯

高考文综历史答案_高考文综历史答题模板

tamoadmin 2024-07-27 人已围观

简介1.求2003~2008年江西高考文综历史卷及答案2.历史大题的解题技巧3.2012广东省高考文综答案4.一道高中历史题,31题求详细解析5.谁有2008年四川高考文综历史答案6.急求2010年高考文综全国一卷的评分细则(历史)!!!!7.2012年高考文综新课标卷第41题,历史题 答案是略 求高手作答。8.2011高考文综陕西卷第41题,历史题 答案是略 求高手作答.您好,很乐意为您解答!本题考

1.求2003~2008年江西高考文综历史卷及答案

2.历史大题的解题技巧

3.2012广东省高考文综答案

4.一道高中历史题,31题求详细解析

5.谁有2008年四川高考文综历史答案

6.急求2010年高考文综全国一卷的评分细则(历史)!!!!

7.2012年高考文综新课标卷第41题,历史题 答案是略 求高手作答。

8.2011高考文综陕西卷第41题,历史题 答案是略 求高手作答.

高考文综历史答案_高考文综历史答题模板

您好,很乐意为您解答!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热月”与英国“光荣革命”一样,都是由激进恐怖时期到建立资本主义正常统治秩序的转折点,顺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的愿望。

A项“都建立了...”主要考查你对“光荣革命”、“拿破仑帝国的建立”等考点的理解。

考点名称:光荣革命

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的推翻詹姆斯二世的统治、防止天主教复辟的非暴力。这场革命未有流血,因此历史学家将其称之为“光荣革命”。说明君主立宪制政体即起源于这次光荣革命。

考点名称:拿破仑帝国的建立

①1792年8月10日,民的第二次起义,将吉伦特派推上了革命的领导地位,在反封建方面,吉伦特派推行了比立宪派更激进的政策,推翻君主制,实行法制, 1792年9月22日,宣布成立法兰西共和国,即历史上的法兰西第一共和国。1793年1月21日 又处死国王路易十六。吉伦特派在反封建方面又大大向前迈进了一步,但面临外国的干涉和国内的动荡的局势,却没有取强有力的措施,1793年英国以处死路易十六为借口,联合俄奥等欧洲封建国家组成了第一次反法同盟,它们从四面八方攻入法国,年轻的共和国处于极度危险之中。国内旺代郡的在蔓延,投机商哄抬物价,当时举国上下最强烈的要求就是限价和打击投机商,而吉伦特派不愿失去应有的利益,坚决反对限制物价,结果民于1793年5月30日到6月2日,进行了第三次武装起义,推翻了吉伦特派的统治,将激进的雅各宾派推上了领导岗位。雅各宾派取一系列措施巩固。彻底废除封建制度:解决农民土地问题;无条件地废除封建义务。实行恐怖政策:经济上实行限价法令;政治上惩治嫌疑犯。②法兰西第一帝国的建立:热月党人是反对罗伯斯庇尔的各派人物的联合,并无统一的纲领,他们实行的是一条中间路线,一方面取消恐怖政策,一方面打击复辟势力,维护共和制,1795年制定了共和三年宪法,它是一部典型的资产阶级宪法,保证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根据宪法成立了督。但督软弱无能,对内不能稳定经济、解决财政困难,无力镇压来自各方面的反抗势力以控制局势;对外无力抵抗反法同盟的进攻。经过多次动荡的人民渴望过安定的生活,而资产阶级更加盼望有一个强大、稳定的出现,以发展资本主义。在这种形势下拿破仑的出现就成了历史的必然。拿破仑1793年在收得土伦中暂露头角,后在同反法联军作战中多次取得胜利,1799年,在军事上取得辉煌成就的拿破仑发动了“雾月”, 推翻了督, 以波拿巴为第一执政的临时执的建立,表明法国从民主共和制向军事独裁制转变。这与法国大革命创立的自由、平等、的原则完全相悖,是大革命的对立物。但当时建立独裁统治是维护资产阶级革命成果的客观需要。1804年5月,元老院根据拿破仑的意愿,起草新宪法,宣布法国为帝国。同年12月拿破仑在巴黎圣母院加冕称帝,这就是法兰西第一帝国。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又有疑问请追问,谢谢!

求2003~2008年江西高考文综历史卷及答案

东方文明带给欧洲的不是野蛮的征服,而是文明成就的输出,欧洲在比较安定的环境下发展生产力,其实欧洲在扩张至东方之前已经开始殖民拉美和非洲了,这更是为欧洲带来巨大的财富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历史大题的解题技巧

2003年

在中国历史上,土地问题历来走一个影响社会全局的重要问题。回答16~19题。

16.下列关于北魏均田制的表述,正确的是

A 受田农民可以纳绢代役 B 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C 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D 一直延续到北宋

17.太平天国在其占领区内实际推行的土地措施不包括

A 禁止地主收租 B 承认耕者有其田

C 没收地主土地 D 按人口重新分配全部土地

18.中国***在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其主要内容是

A 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 B 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C 将地主的所有财产分配给农民 D 组织农民积极从事生产

19.下列关于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 农产品全部由农民自行处理 B 改变了以往分配中的平均主义

C 以土地公有制为基础 D 有利于农村经济向专业化、商品化发展

民主与法制对中国革命与建设至关重要。回答20~23题。

20.1922年二大提出民主革命纲领,其主要内容是

①推翻帝国主义压迫 ②打倒军阀 ③统一中国 ④平均地权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21.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的民主建设主要体现为

A 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B 实行“三三制”原则

C 开展整风运动 D 推行精兵简政政策

22.1953~1956年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其表现是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B 过渡时期总路线公布

C 全国政协成立D 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方针

23.十三大制定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规定

A 到20世纪末,使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B 到21世纪中叶,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C 建立完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 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0世纪亚洲国家反对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风起云涌。回答24~26题。

24.在19世纪的亚洲革命风暴中,民族解放运动比较常见的特点是

A 同时反对殖民主义和封建主义 B 军队中的士兵是运动中的主要力量

C 由最高统治者担当运动领袖 D 建立起民族独立国家

25.19世纪至20世纪初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民族资产阶级起领导作用的是

A 朝鲜义兵运动 B 中国义和团运动

C 1905年印度人民反英斗争 D 伊朗巴布教徒起义

26.20世纪40、50年代,亚洲国家通过不同方式获得独立,这些方式是

①依据宗主国制订的方案 ②通过长期战争

③依照亚非会议决议 ④按照联合国大会有关决议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27.中国明朝和西欧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技术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些成就的共同之处是

A 反映了尊重自然、探索自然的精神 B 侧重于理论探索

C 局限于生产、生活层面的探索 D 提倡实验科学

16—20BDAAC 21—25 BADAC 26—27 CA

2004年

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对人类文明发展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回答12-15题。

12.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些影响不包括

A.促使井田制瓦解 B.导致地主阶级兴起

C.强化了周王室的统治 D.引发改革变法的时代风潮

13.明清时期引进、推广高产作物玉米和甘薯所产生的重要影响是

①养活了众多人口 ②经济作物专业生产区域扩大

③导致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④提高了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4.在西方,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对于推翻封建统治、开拓世界市场、推动科学革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它们在明清时期的中国却未能推进社会变革。其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当时的中国

A.固守农耕自然经济生产方式 B.受到西方殖民者和俄国侵扰

C.国家分裂、国力衰弱 D.经济停滞倒退

15.战争后主张引进西方先进科技、“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著作是

A.魏源的《海国图志》 B.徐继畲的《瀛环志略》

C.姚莹的《康 纪行》 D.洪仁玕的《资政新篇》

文字资料和文物都是了解和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回答16-19题。

16.系统总结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的著作是

A.《梦溪笔谈》 B.《汜胜之书》 C.《齐民要术》 D.《农政全书》

17.作品有“诗史”之称的唐代诗人是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杜牧

18、图4为西夏木活字(佛经)印本。关于这一印本及其所传递的历史信息,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是

A.西夏与宋朝文化交流密切 B.西夏文明已发展到较高的程度

C.西夏文字的创制没有依照汉字 D.西夏木活字印本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木活字印本

19、图5为宋代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印记,其上部文字为:“济南刘家功夫针铺”;中部文字为“认门前白兔儿为记”;下部文字为“收买上等钢条,造功夫细针,不误宅院使用,转卖兴贩,别有加饶,请记白”。从该“印记”中能够获取的准确历史信息是

A.宋代开始生产钢针 B.宋代出现中国最早的商标、广告

C.宋代已有集原料收购、生产加工和批发贩卖为一体的经营方式

D.宋代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

中俄关系在中国对外关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回答20-23题

20、确定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广大地区属于中国领土的中俄边界条约签订于

A.顺治时期 B.康熙时期 C.雍正时期 D.乾隆时期

21、沙俄借侵吞中国乌苏里江以东大片领土的不平等条约是

A.中俄《瑷珲条约》B.中俄《北京条约》 C.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D.中俄《改订条约》

22、下列关于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影响的表述,正确的是

A.兴起 B.先进知识分子提出向俄国学习

C.孙中山发起护法运动 D.《中俄声明》签订

23、下列关于新中国与苏联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A.苏联是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的国家 B.苏联要求建立联合舰队导致中苏关系急剧恶化

C.苏联撕毁两国经济技术合作协议直接导致中国三年经济困难

D.20世纪70年代中苏关系开始改善

12.C 13.B 14.A 15.A 16.C 17.B 18.C 19.C 20.B 21.B 22.B 23.A

2005年

我国西南地区自古生活着众多少数民族,中央在该地区推行了许多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政策。回答13-16题。

13.图5是考古出土的一方汉印的印文。该印是

A.刘邦所封异姓诸侯王的王印

B.汉朝赐予百越首领的印信

C.汉朝管理今昆明地区的实物证据

D.汉朝封夜郎侯为王时所赐印信

14.元朝时,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管辖下的一个行政区,中央

A.在西藏设立行省 B.以宣政院为管理西藏地区的机构

C.在西藏设置卫所 D.设置驻藏大臣

15.明清两朝在西南地区实施“改土归流”政策

A.规定按田亩多少纳税,允许人口流动 B.在当地推广土司制度

C.康熙时为平息“三藩之乱”而加以大规模推行

D.由中央任命行政官员实施直接统治

16.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中央人民在西南等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民主改革的主要任务是①废除剥削制度 ②消灭阶级压迫 ③统一国家财政经济 ④建立社会主义经济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文学作品的风格、形式和内容往往反映了时代的特点。回答17-20题。

17.生活在东汉末年的曹操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他的诗歌总体风格是

A.慷慨苍凉 B.朴实恬淡 C.缠绵婉转 D浮艳华丽

18.“忆昔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和“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是唐代一位著名诗人的诗句。这位诗人最有可能是

A.陈子昂 B.孟浩然 C.杜甫 D.杜牧

19.话本是宋代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形式,促使它兴起的直接社会原因是

A.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B.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C.各民族文化的交融 D.阶级矛盾和的尖锐

20.的诗词是记载中国革命伟大历程的史诗。他的词“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泛指江西)一带不停留,便向潇湘(泛指湖南)直进”描述的是

A.北伐军进军湖南 B.八一南昌起义

C.湘赣边秋收起义 D.红军第五次反“围剿”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中美关系经历了一个曲折变化的过程。回答21~24题。

21.1844年,美国强迫清签订《望厦条约》。与《南京条约》及其补充条约相比,下列各项中,美国通过《望厦条约》扩大的侵略权益是

A.进出口货物应纳关税税率由两国议定

B.有权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和永久居住

C.享有领事裁判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

D.有权在通商口岸巡查贸易、开设医院、建立教堂

22.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美、英三国共同签署的《开罗宣言》规定

A.日本侵占的中国领土必须归还 B.维持外蒙古现状

C.战后成立联合国 D.废除美英在华治外法权

23.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国实行扶蒋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A.进一步扩大对华资本输出 B.在中国建立稳定统一的全国性

C、控制中国,推行全球战略 D.缓和美苏矛盾,划分势力范围

24.20世纪70年代,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的标志是

A.美国乒乓球队首次访问中国 B.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华

C.《中美联合公报》在上海签订 D.两国建立外交关系

13—15CBD 16—20BACBC 21—24DACC

2006年

政治机构与制度的变化反映了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进程。回答12至15题。

12、从总理衙门的设立到其改为外务部,这一变化反映了

A、清中央权力的削弱过程 B、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过程

C、洋务运动的兴衰过程 D、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败过程

13、南京临时颁布《临时约法》的目的之一是限制袁世凯的权力,体现这一目的的主要规定是

A、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B、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

C、实行总统制 D、实行责任内阁制

14、国民革命运动中,机构几经变化。1927年初国民革命高潮时的机构是

A、陆海军大元帅府 B、广州国民 C、武汉国民 D、南京国民

15、1949至1953年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A、全体会议代表是在选举基础上产生的 B、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

C、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D、通过了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在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上,巴黎公社和十月革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回答16至19题。

16、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一次伟大尝试。巴黎公社

A、是在推翻法兰西第二帝国基础上直接建立的 B、推动了第一国际的建立

C、标志着无产阶级第一次登上政治历史舞台

D、在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方面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17、俄国十月革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十月革命

A、是在工人阶级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中取得胜利的B、推翻的俄国沙皇专制统治

C、中止了帝国主义大战 D、推动了第三国际的建立

18、巴黎公社和以列宁为首的苏维埃取的措施中,相同的是

A、实行土地改革 B、取消一切商品贸易

C、以革命武装代替旧军队 D、给予国内各民族平等权利

19.十月革命的胜利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产生了巨大影响,中国先进知识 分子

A.找到了一条改进中国的新的革命道路

B.提出了只有民主与科学才能使中国富强的主张

C.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D.认识到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法

法国和德国是欧洲的大国,法德关系对欧洲的和平平与安全影响极大。回答20~22题

20.近代以来,法德之间多次发生战争。图4反映的战争是

A.拿破仑战争 B.普法战争 C.第一次世界大战D.第二次世界大战

2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和德国(联邦德国)由敌视转为和解。下列各项中,表明法德和解的最早的历史是

A.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立 B.欧洲煤钢联营的建立

C.原子能共同体的成立 D.《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签订

22.冷战结束后,以法德为核心的欧洲联合进一步扩大。到1994年,欧洲联盟

A.成员国包括西欧、北欧和东欧的国家 B.整体实力与美国相当

C.在区域经济组织中一体化程度最高 D.实行了货币联盟

23.在14—17世纪的欧洲和中国,都产生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其中《堂吉诃德》和《水浒传》的相同之处是

A.歌颂反抗斗争精神 B.揭露社会的黑暗

C.推崇人文主义 D.反映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要求

12.B 13.D 14.C 15.B16.D17.D18.C 19.A20.B 21.B22.C23.B

2007年

12.帝王谥号主要依据其生前行为而定。下列各项中属于谥号的是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清康熙帝

13.史学家陈寅恪在评述:“武周之代李唐”的历史意义时说,此“不仅为政治之变迁,实亦社会之革命。”此处“社会之革命”是指

A.重用酷吏,实行法治 B.女皇当政,任用女官

C.扶植庶族,抑制士族 D.移风易俗,推崇佛教

17世纪以来,中国的军队在组织、性质方面几经转变。回答14-17题。

14.八旗制度由努尔哈赤创立,其早期特点是

A.士兵由招募而来,保证兵源 B.士兵有专门军籍,世代为兵

C.士兵不从事生产,专事作战 D.兵民合一,出则为兵,入则为民

15.清末湘军的组织形式“譬之木焉,统领如根,由根而生干、生枝、生叶,皆一气所贯通,是以口粮虽出自公款,而勇丁感营官挑选之恩,皆若受其私惠。”这种军队组织形式是

A.便于国家直接控制、指挥军队 B.使将不专兵,妨碍军队作战

C.造成兵归将有,为近代军阀所承袭 D.促进官兵平等,有利于提高战斗力

16.甲午战争后,清开始组建新军。新军的主要特点是

A.仿效近代军制编练 B.最早配备近代先进武器

C.大量征召有先进思想的青年 D.多以文人充任高级官吏

17.1925年8月,广州国民组建国民革命军.这支军队与以往各式军队的主要区别是

A.重视思想教育,配置专职政治干部 B.聘请外国军事顾问,帮助训练军队

C.实行征兵制,提高军队素质 D.通过军事学校,培养军事人才

18.在近代中国,民众与外国传教士及信徒的冲突称为"民教冲突",据记载,冲突最多的三个年份分别为1884年,1898年,1900年,这表明

A.中西文化冲突不可调和 B.传教活动均以武力为后盾

C.清对传教活动态度强硬 D.民教冲突随民族危机加深而突显

19.图5是北京某街道老路牌照片,路牌外文是“RUEHART”,RUE是街道的意思,HART指担任近代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此路牌设立的时间应该是

A.第一次战争时期 B.洋务运动时期

C.八国联军占领时期 D.北洋统治时期

20.下列哪一发生后,蒋介石开始掌握国民党最高军事权力?

A.中山舰 B.整理党务案 C.北伐战争 D.迁都南京

21.图六反映的是1956年-1965年间我国:

A.煤炭生产的基本状况 B.粮食生产的基本状况

C.钢铁生产的基本状况 D.石油生产的基本状况

22.20世纪70年代,提出“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主要目的是

A.团结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使中国尽早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B.支援第三世界国家人民的反美斗争

C.表明中国是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不与美苏结盟

D.团结第二、第三世界国家,反对霸权主义

23.《欧洲经济史》描述了18世纪中期以来欧洲某些地区出现的现象,“贵族的炫耀生活,受到财富日益增长的资产阶级的仿效,甚至受到挑战。虽然他们有时被人轻蔑地说成是‘暴发户’,但是,他们的购买力形成了他们自己竞相仿效的基础”。这段描述说明

A.工业革命已经影响到社会生活 B.启蒙思想的传播消除了人们的等级观念

C.政治革命使封建贵族告别了昔日生活 D.科技进步降低了生产成本,物价相对低廉

12.B13.C14.D15.C16.A17.A18.D 19.C 20.B21.B22.D23.A

2008年

12.中国古代地名中的“阴”、“阳”往往体现了该地与相邻山、水的关系。以下都表示 “阴”的方位是

A.山之南、水之北 B.山之南、水之南 C.山之北、水之北 D.山之北、水之南

13.一位在华美国人士在评论近代中国的一部著作时说:“它是因中英战争刺激而产生的一部成果。我们认为它将极大地摧毁傲慢心态,驱散中国统治者和学究们的愚昧无知,证明他们所属的并非地球上的惟一一个国家。”该著作的作者是

A.姚莹 B.徐继畲 C.郑观应 D.严复

14.洋务运动时期,有一类企业是“由官总其大纲,察其利病,而听该商董等自立条议,说服众商”。用这种经营管理方式的企业是

A.江南制造总局 B.轮船招商局 C.发昌机器厂 D.耶松船厂

15.1920年,在《欧游心影录》中谈到“科学万能说”时,认为它“当然不能像从前一样的猖獗”。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

A.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遇到阻碍 B.科学技术在欧洲的发展水平很高

C.科学技术在世界大战中成为工具 D.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减缓

16.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不禁止地主、富农、国民党员参选议员”。这说明陕甘宁边区

A.实行民主选举制度 B.接受国民直接指导

C.实现了国共两党党内合作 D.组建了多党联合

17.美国《时代》周刊评论说,1943年1月相关外交文件的签署“开辟了中国与西方列强之间关系的新纪元”。这一评论指的是

A.中国与英、美两国签署宣言,保证团结一致打败法西斯

B.中国与英、美两国签署宣言,要求日本无条件归还侵占的中国领土

C.中国与英、美两国发表公告,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

D.中国与英、美两国签约,宣布废除英美在华治外法权

18.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当时一些报刊评论说,“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句话的含义之一是

A.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完成 B.国民党在大陆的势力被彻底清除

C.人民掌握了国家权力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19.诺贝尔奖获得者道格拉斯·诺斯写道:“设一位古希腊人能被奇迹般地送到1750年的英国,他或她会发现许多熟悉的事物。不过,如果希腊人再晚两个世纪被送来,就会发现,自己宛如置身于一个‘幻想’的世界,什么都不认识,甚至什么都不理解。”作者提出后一种设的主要历史依据是

A.工业社会形成与发展 B.人炸性增长

C.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 D.各国间交往密切

20.在1878年的日本,儿童玩拍球游戏时,用10种最值得用的新事物的名称来代替数字,它们分别是汽灯、蒸汽机、马车、照相机、电报、避雷针、报纸、学校、信箱和轮船。这主要反映了日本

A.殖产兴业的经济政策 B.富国强兵的奋斗目标

C.全盘西化的生活方式 D.文明开化的文化政策

21 .1932年,英国外交大臣奥斯汀·张伯伦在评论国际形势时说:“世界近两年正在倒退。各国相互之间不是更加接近,不是在增进友好的程度,不是在向稳定的和平迈进,而是又取危及世界和平的猜疑、恐惧和威胁的态度。”与上述评论相关的历史背景是

A.美国经济危机波及世界 B.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

C.纳粹党在德国上台执政 D.日本发生“二二六”兵变

22.以下两图是欧洲某一城市的街景。图4摄于1961年8月,图5摄于1989年11月之后。它们分别反映的是

A.冷战开始和两极格局消亡 B.大国对峙加强和国家统一

C.军事冲突加剧和更迭 D.激化和暂时缓解

2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朝鲜半岛形成两个国家。对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朝鲜半岛状况的正确表述是

A.两国之间缔结了和平条约 B.两国均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C.美苏分别保持着军事存在 D.战争使两国对峙格局固定下

12-16DBBCA 17-21DCADA 22-23BD

2012广东省高考文综答案

历史是高考文综卷的重要部分,高考历史大题则是高考文综的重要得分点,那么,历史大题怎么答呢?有哪些答题技巧呢?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历史大题的解题技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历史大题的解题技巧

1、答题的文字表达方式

基本 方法 :文字表达一要字迹端正、排列整齐、疏密得当;二要文句通顺、平实、语言准确;三要在形式上“三化”,即段落化,一问一段,简明直观;要点化,一个得分点一句话;序号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句上标出不同的序号,做到条理分明,一目了然。

2、比较项的确定方法

基本方法:属于历史人物概念的可分为国籍、时代、称谓、主要活动、评价等要素。属于历史概念的可分解为背景、时间、空间、主体、经过、意义等要素。属于历史现象概念的历史在诸因素与历史的诸因素基本相同,但要把经过改为主要内容或主要表现。属于历史制度概念的可分解为背景、时间、制定者、主要内容、评价等因素。属于历史革命的知识可分解为革命任务、组织与领导、斗争纲领、主力、方式、性质结果等因素。属于历史革命结果及影响的知识结构有包括进步性、局限性等。

3、如何分析变法或改革成败的原因

基本方法:一是看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改革或变法是否符合历史潮流和趋势。二看改革的政策与 措施 是否正确,是否得以有效贯彻。三看新旧势力的力量对比。四看改革者的素质如何。

4、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解题思路

基本方法: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特点是比较的范围具有确定性。解答时要认真审清比较对象比较项、限制条件,分析问答题要求与课本知识的关系,然后按设定的项目之间的逻辑关系。

5、内隐比较式问答题的解题方法

基本方法:解答此类内隐式比较问答题,关键是根据题意,比较对象做具体分析,自己设法确定比较项。如果是历史、历史现象的比较,比较项一般从背景、原因、过程、特点、结果、影响和性质等方面确定;如果是历史人物,比较项一般从所处时代、所处阶级、主要功绩、局限性、历史地位、影响评价等方面确定。

高中历史大题怎么答

首先是扣题,最好把题目材料中你做认为的关键词都划下来,然后根据这些关键词逐一筛选作答。在答题的时候注意有序性,先答最本质的(得分关键),再答次要的(可遍地撒网,注意广度为先,再追求深度)记得结合材料。

另外还要注意题目分值→此项适用所有文科大题。两分少答,点到本质即可;四分略微扩充;六分、八分、十二分,尽量多答

再者就是掌握一些语料,就像万能金句这类的,实在不知道答什么也不要空着,把 句子 搬一点上去,说不定能踩点给分。

问答题,则更需要你的思考与分析能力。不要指望考卷上的题目是你曾经见过的,更不必费心去背某道题,只要掌握了方法,问答题也是很好解决的。首先是分析。通过回想老师在讲这部分内容时的介绍,尽量从更多的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不要担心想太多,只要你觉得有道理的,都有可能是正确的。更何况现在的考试一再强调“要鼓励学生自由发挥,要有创新,有自己的观点”,所以你就要尽可能地多想一些。

其次是表达。最好是分条阐述,一点写一两行,不必太嗦,关键是把要点写出,因为评卷时也是按点给分的,写得太多,一个要点绕了好几个弯才讲完,不仅会喧宾夺主,使老师因找不到要点而扣分,还会浪费许多时间,以致来不及做完考卷。在分条时也有一个技巧,即根据所给的分数决定要分几条。一般一个要点是两到三分,如果一道题是八分,那么很可能它的要点就有四个。

高中历史大题注意事项

一、书写到位

要求用楷体或行楷体书写文字,不要用草体书写,一笔一划、减少连笔、工整清晰,自然爽心悦目;用笔、用墨也很重要,高考要求用0.5mm黑色签字笔,因此平时做题训练尽量靠近高考要求,不要用铅笔、亮度太低的蓝黑墨水、蓝黑色圆珠笔也少用。

历史客观题目前都用涂卡答题,我们在训练中应选用合格的2B铅笔涂卡,这样能很好地掌握这种铅笔的特性,以免上考场出现折断铅笔芯,涂得太轻、太重等不利现象;考试书写中千万不能出现错误字,否则会大煞风景,影响阅卷者对你的印象。

二、格式到位

文科书写的规格式样是统一的,语文考试中 作文 格式应运用到历史学科作答中来。答题应分段,每个自然段起笔必须空两格,一行书写不尽的文字转行应该顶格继续书写,不能象做豆腐一样,四四方方一大块,不知头绪;每段字里行间要均匀大方,标点符号也要准确清晰,不能从头至尾只用“圆点”符号;同时,另一个极端也是错误的:有些同学将一道题的答案没头没脑地分成八段、十段文字,“豆腐块”变成了“面条”,这显然是逻辑混乱的表现。

三、层次到位

层次是说话、作文内容的次序,层次到位是正确分段的前提保证。每个历史问题的解答总有主要线索,有的按时间划分若干阶段,有的按地点划分几个地域,有的按社会结构分为政治、经济、思想 文化 等层面,有的须要按因果关系进行从因素到结论进行论证。

历史大题的解题技巧相关 文章 :

★ 历史大题解题技巧

★ 问答历史大题该怎么做

★ 高中历史大题答题技巧小方法

★ 做历史大题技巧及思路

★ 做文综历史大题技巧及方法

★ 高中历史综合题解题技巧和思路

★ 高中历史大题答题技巧

★ 高考历史大题答题技巧

★ 做文综历史大题技巧有哪些

一道高中历史题,31题求详细解析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对他最有利的证据是

A.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

B.《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

C.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中有耕、牛二字

D.古文学学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牛牵引犁头启土状

解析:题眼:“商代”、“牛耕”。A项“牛骨”不等于“牛耕”,排除;《诗经》收录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排除B;孔子学生冉耕为春秋时期的人,排除C;甲骨文是殷商时代文字,“牛牵引犁头启土状”说明当时可能出现了牛耕,故正确答案选D。

答案:D

13.“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的现象反映了

A.分封制的巩固 B.中央集权的加强

C.宗法制的消亡 D.君主专制的消弱

解析:汉武帝时,设附益之法,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该现象说明了诸侯权力的削弱,反映了汉代中央集权的加强。正确选项为B。

答案:B

14.有人这样评论当时的政治制度:如果宰相制尚未废除,宰相就会用古代圣人贤君的德行来劝谏君主,君主就不会肆无忌惮。据此可知,他主张

A.限制君权 B.削弱相权

C.实行君主立宪制 D.废除三省六郡制

解析:材料之意:宰相制度条件下,宰相会用古代圣人贤君的德行来劝谏君主,一定程度上可以限制君权,选A。

答案:A

15.图5为某时期的招贴画,从中可知

A.作者反对袁世凯独裁卖国

B.作者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国民党重新阐释了三民主义

D.五四运动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解析:注意下方标题“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国民革命军第一军1925年8月成立,源于黄埔军校的教导团,是国民中央军的嫡系主力部队,故正确答案选C。袁世凯独裁卖国(1912—1916)、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1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之后)、五四运动(1919),其他选项时间不符。

答案:C

16 周恩来说:“共产国际的领导同志都还在担心我们离工人阶级太远了,我说我们在农村里经过长期斗争的锻炼,有同志的领导,完全可以无产阶级化,共产国际的一些同志听了以后大哗,不以为然。”对这段话的正确理解是

A.中国工人阶级尚未登上政治舞台

B.共产国际反对农民参加中国革命

C.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D.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xkb 1

解析:依据所学,材料中“农村里经过长期斗争的锻炼”是指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即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选D。中国工人阶级1919年五四运动就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排除A;共产国际的领导同志担心革命离工人阶级太远,并非反对农民参加中国革命,排除B;材料与外交政策毫无关系,C明显错误。

答案:D

17.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夕,发动群众宣传和讨论宪法草案的标语口号有

A.“为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而斗争”

B. “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C. “争取社会主义在我国的完满实现”

D. “热烈庆祝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基本建立”

解析:为了保障在政治上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顺利过渡,新中国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故正确答案选C。一大召开前夕,即1954年之前,排除B(1956年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和D(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基本建立);A明显错误。

答案:C

18. 1521年有教皇代表与马丁 路德辩论说:信仰无法安稳地奠基于《圣经》。因为《圣经》就像软蜡一样,可以让每一个人随兴所致地扭或拉。”他们的主要分歧在于

A.教会是否腐败 B.信仰是否有必要

C.《圣经》能否作为信仰的基础 D.信徒能否仅仅依靠信仰得救

解析:马丁 路德宣扬“因信称义”,主张信仰《圣经》和上帝即可得救。而罗马教皇宣扬“因行称义”,认为信仰无法安稳地奠基于《圣经》。因此,他们的主要分歧在于信徒能否仅仅依靠信仰得救,选D。二者都是将《圣经》作为信仰的基础,排除C。

答案:D新课 标第 一网

19.18世纪末19世纪初西方某文学流派“以艺术的方式描摹了这一特定时代人的激荡‘亢奋而敏感、纤弱的心灵世界,展现了有着强烈个性扩张欲望的自我”。其创作风格是

A.现实主义 B.浪漫主义 C.古典主义 D.理性主义

解析:依据材料“18世纪末19世纪初”和“强烈个性”,不难得出其创作风格是浪漫主义。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于18世纪末,在19世纪上半叶达到繁荣时期;最大的干扰项现实主义为19世纪30年代首先在法国、英国等地出现的文学思潮,排除A。

答案:B

20 “新的力量和新的学说已经兴起,向19世纪正统的自由主义挑战。乌托邦式的以及其他社会主义者已经发射了若干小排炮,现在轮到大炮开火了。”“大炮”是

A.启蒙思想 B.生物进化论 C.科学社会主义 D.空想社会主义

解析:“向19世纪正统的自由主义挑战”表明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暴露,批评与改造当时社会制度的乌托邦式的以及其他社会主义者兴起,“大炮开火”应该是马克思主义诞生,选C。

答案:C

21 罗斯福新政时期美国鼓励的行为有

A.资本家改善工人待遇 B.外国人到美国就业

C.老百姓把钱存在家里 D.农场主扩大生产规模

解析:罗斯福新政调节工业生产,调节劳资关系,故鼓励资本家改善工人待遇,选A。整顿财政金融,恢复银行信用,排除C;限制农业生产,排除D;举办公共工程和社会救济,解决失业问题,排除B。

答案:A

22 有学者说:“苏联制度的设计用意,在于尽快将一个极落后,开发度极低的国家,早早上上工业化的大道………尽管这个制度及其缺乏效率,及其浪费,却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据此可知该学者

A.认为斯大林模式有合理之处

B.赞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C.客观评价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否认赫鲁晓夫改个的必要性

解析:“(苏联)………尽管这个制度及其缺乏效率,及其浪费,却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工业化)”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斯大林模式有合理之处。

答案:A

23 1962 年法国某报纸说,戴高乐总统应该时刻准备亮出持有的大量美元这张外交王牌,通过向美国购买黄金而对其施压,美国对此颇为重视,认为“法国持有的美元所表现的既是一个政治问题,也是一个经济问题”这反映了

①世界的多极化趋势 ②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③布雷森林体系面临挑战 ④法国抵制马歇尔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材料中“法国持有的美元所表现”,反映了二战后西欧开始走向联合,经济赶超美国经济,布雷森林体系面临挑战,同时政治上冲击美国霸主地位,世界的多极化趋势,①③表述正确。不结盟运动与法国无关,材料也不能体现法国抵制马歇尔,排除②④。

答案: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满分52分。

38.(25分)芸芸众生的日常生活是历史的重要内容,从中可见社会变迁的轨迹,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6世纪,美洲的一种辛辣调味品传入欧洲,为欧洲饮食带来新的味道,颇受欢迎,主要是荷兰人的功劳 ——据《欧洲文化史》等

材料二:“(清末)回工业之衰落日甚一日。今试经入一人家,观其日常所赋用者,无论为必要品为奢侈品,其来自他国者恒十而八九。”

材料三:2005年底,美国财经记者莎拉发现,自己家里的鞋、袜子、玩具、台灯等用品都产自中国,其他普通美国家庭亦大多如此。Xk b1.co m

——据《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

(1)材料一描述的现象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6分)

(2)材料二中的“旧工业”指什么?简要说明其衰落与工业革命的历史关联。(9分)

(3)材料三中莎拉发现的现象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无法想象的,为什么?中国产品后来大量进入普通美国家庭的历史原因有哪些?(10分)

参考答案

(1)新航路开辟;西班牙对美洲殖民扩张和 掠夺;17世纪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6分)

(2)传统手工业。(2分)英法等国通过工业革命成为工业国家;对外扩张,中国遭到侵略;(4分)用机器大生产的洋货物美价廉,涌入中国,传统手工业受到严重冲击。(3分)

(3)20世纪五六十年代处于冷战时期,中美两国彼此敌对;中国经济相对落后。(4分)70年代以后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经济 全球化趋势加强;中国改革开放,成为制造业大国;中国加入世贸组织。(6分)

评分说明考生答案如超出要点但言之成理,可在每问总分范围内酌情给分。

39.(27分)词语和概念的变化,可以为探究历史提供重要信息。预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问答问题。

材料一:在中国,对science的翻译经历了从“格致”到“科学”的用词变化。中国古代本有“科学”一词,如宋人文集中有“自科学之兴,世为士者往往困于一日之程文,甚至于老死而或不遇”之句。明末清初,受古代“格物致知”的影响。时人将science意译为“格致”。19世纪中叶后,“研格致,营韧进者承时而起”。“格致”一词大量使用。19世纪末,等效仿日本的做法,将science译为“科学”,呼吁“从事科学,讲求之艺”民国初年,学姐还将science音译为“塞因斯”,意在强调科学的理性精神。

------------据《近代汉字术语创制的两种类型》等

材料二:随着“代议制民主”概念的形成和逐渐流传,民主概念发生了重大的转化。不仅古代“直接民主”是“民主”,而且近代“间接民主”也是“民主”。随着日常使用的“民主”一词,值得已不是古代直接民主。

------------------据《美国革命时期民主概念的演变》等

(1)材料一中的中国古代“科学”一词与何种选官制度相关?程朱理学中“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4分)

(2)19世纪中叶以后,从“格致”到“赛因斯”反映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内容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12分)

(3)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西方民主政治发展的角度,简要分析“民主”概念变化的原因。(8分)

(4)从“经济”、“中学”、“粉丝”3个词语中任选1个,说明其含义或用法的历史变化。(3分)

参考答案

(1)科举制度(2分);“究天理”(2分)

(2)变化:技术——政治制度——思想文化;(2分)

原因:甲午战败,认识到制度的落 后和“师夷长技”的局限;(3分)开始学习西方的政治,推行政治改良;(2分)辛亥革命后建立民国,但民主政体有名无实;(3分)于是提倡科学精神,寻求思想解放。(2分)

(3)代议制度建立;(2分)代议制 民主具有优越性,如可适用于地广人多的国家;(3分)而且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如选民范围日益扩大;并扩展到更多国家。(3分)

(4)本问总分3分。考生言之有理,皆可得分。如“经济”一词,古代为“经世济民“之意,含有“治国平天下的意思”;今为指社会物质生产、流通、交换等活动。”粉丝“一词旧是中国常见的食品之一,今天在各大新闻媒体中,经常会用 “粉丝”来代表忠实的歌迷、影迷等狂热者。

评分说明考生答案如超出要点但言之成理,可在每问总分范围内酌情给分。第(4)问,指出一个时期的含义或用法,给 1分,指出两个及以上时期的含义或用法,给3分。

谁有2008年四川高考文综历史答案

历史选择题是高考拿高分的基础,但个别题目很让学生头疼,尤其是在经过筛选只剩下两个选项时,模棱两可,似是而非,往往无从下手。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总结出对付难题的六种方法。

一、排除法。这是解题时最先用的方法,一般可以排除1-3个干扰选项。排除的依据有以下三类:

⑴待选项本身的表述与历史史实不符或不完全相符,即它本身错误或有部分错误。

[例1]、(2002年高考全国文综卷)二战后,联合国的成立反映了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联合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宣告以维护世界和平为宗旨的国际组织

B. 《联合国家宣言》提出了成立联合国的构想

C. 联合国大会是唯一有权取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行动的机构

D. 除政治外,联合国的活动范围还涉及经济文化等领域

该题旨在考查考生对联合国这个重要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要求精确到位,难度一般。A项本身错,符合其特征的应是一战后成立的国联;B项本身错,联合国构想的提出应在雅尔塔会议上;C项本身错,符合其特征的应是联合国安理会。所以D为正确答案。

[例2]、(2002年高考广东卷)下列关于国际联盟及其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美国是常任理事国之一

B. 德国一度成为会员国

C. 国联调查团公开支持日本侵占中国东北

D. 没有对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进行制裁

该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国联这个重要知识点的精确掌握,难度不大。国联成立后,美国并未加入,即A项本身错;它对日本侵占中国东北表面上是反对的,即C项本身错;对侵略埃塞俄比亚的意大利也进行了一定的制裁,即D项本身错;而在英美的扶植下,德国一度成为会员国。所以正确答案为B.

⑵待选项本身表述正确,但与题干不符,可细分为时间不符、地点不符、性质不符。这类题本身不难,但稍一马虎就会弄错。

[例3]、(2002年高考上海卷)列宁认为。既然俄国无法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那么就“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为此而取的政策是

A. 新经济政策

B.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 工业化政策

D. 农业集体化政策

该题属材料选择题。先把材料读懂,然后综合分析。既然要利用资本主义,则B明显不符(性质不符)。而C和D是斯大林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重要政策,目的是建立社会主义的公有制(时间和性质都不符)。所以只有A是正确答案。

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组合式选择题中,巧用排除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之奇效。

[例4]、(99年高考全国卷)瓦德西说“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主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这表明列强

①瓜分中国的破产

②已放弃灭亡中国的企图

③仍需扶植清以华治华

④看到了中国人民的不屈斗志

A.①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分析可知,②的表述明显错误,帝国主义时刻妄想灭亡中国。则首先排除B和D。而③的表述正确,以华治华是侵略者常用的手段,所以正确答案为C.

[例5]、(99年高考全国卷)《***宣言》指出:“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菲常革命的作用”,其中包括:“使生产工具,从而使生产关系,从而使全部社会关系不断地革命化”;“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使乡村从属于城市”;“使未开比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国家”,等等,得出这些结论所依据的事实包括:

①资本原始积累②资产阶级革命③海外扩张④工业革命

A.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①②③④

根据马克思关于殖民者作用的“双重使命”的理论分析,工业革命和海外扩张肯定有题干所述积极作用,则排除A和B,而资本原始积累尽管有血腥和残酷的一面,但也有很重要的积极作用,所以正确答案为D.

二、转化法或翻译法。此法引进数学思维,意在化曲为直、化浊为清从而化难为易,尤其适于那些乍一看与所学知识关联太少甚至毫无关联的题目。操作程序为:首先抓住关键字词,认真分析题干及题肢所给的的信息,了解它所要表达的大概意思。然后在自己的知识库里迅速搜索与之相关的信息,化未知为已知。最后锁定相关知识点再经综合判断得出正确答案。本法的实质是知识的迁移,即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因为高考题,无论客观题还是主观题,必然是教材上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具体的显形反映或隐性折射。

[例6]、(2002年高考上海卷)19世纪中叶,德国人自上而下地完成了法国人曾经“自下而上干的事”。这个事的实质是

A. 建立地主与资产阶级的联合专政

B. 为近代化扫除障碍

C. 对外殖民获得相当的成功

D. 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

解答该题分两步。首先翻译出“事”的含义,这是关键。19世纪中叶德国人自上而下地完成的事必然是国家的统一。而法国人同一时期 “自下而上干的事”肯定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它们的“事”都属于资产阶级革命,只不过形式不同而已。第二步则只需“对号入座”,去找它的实质即可。资产阶级革命的实质是为资本主义发展扫除障碍,只有B项符合,其余的都是现象。

[例7]、(上海高考卷)下列4本书中记载“甘薯所在,居民便有半年之粮,民间渐次广种”一语的,只能是

A、《史记.食货志》 B、《梦溪笔谈》

C、《齐民要术》 D、《农政全书》

分析可知,甘薯是明朝中期从外国引进的农作物,那么只有明朝及以后的相关著作中才能有记载。则题干相当于“下列4本书哪本是明朝或以后的著作”,从而答案迎刃而解(D)。

[例8]、今天的桂林与长沙之间,历史上的水路交通最早开通于

A、战果 B、秦朝 C、西汉 D、隋朝

本题既考察了历史与地理的综合,又要运用迁移思维,难度较大。首先“化今为古”——桂林与长沙之间水路交通必然要通过湘江和漓江,古称分别为湘水和离水。则题干转化为“连接湘水和离水的水利工程最早开通于哪个时期”,答案很明显是秦朝修筑的灵渠。

三、包含法。此法引进数学思维。但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即所有待选项都符合题干之意,而且它们之间存在一个与多个的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则那个包含其它的待选项必是最佳答案。此法运用得当,可大大提高解题效率。

[例9]、(2002年高考上海卷)英、法这两个昔日战场上的盟友却在巴黎和会上怒目相对,甚至以退会相威胁,两国的矛盾焦点是

A. 远东与太平洋利益之争

B. 国联的组织方式和控制权之争

C. 海军军备和其比例之争

D. 欧洲大陆均势与霸权政策之争

通过综合分析,可知四个选项所述均是英法之间当时的矛盾。但欧洲大陆霸权及世界殖民霸权之争是其核心的矛盾,它决定和包含了其他三对矛盾。所以选D.

[例10]、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的抗英斗争,到18世纪末转为联合一致的美国独立战争,出现这一转变主要是由于

A. 英国压迫加剧,北美人民反抗意识增加

B. 殖民地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C. 各殖民地之间初步形成统一市场

D. 统一的美利坚民族开始形成

分析可知,四个选项所述均是出现转变的原因,但“统一的美利坚民族开始形成”明显包含了其它三个原因,所以D是正确答案。

[例11]、(2002年全国高考文综卷)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根本目的是

A.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 扩大对外贸易,吸引外资

C. 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

D. 尽快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分析可知,四个选项所述均是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目的,但“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明显包含了其它三个目的,由此确定C是正确答案。

四、反证法。此法引进数学思维,多用于常规方法不能判断的某一个或几个选项。即在正面思考无法取得突破时,进行逆向思惟,“反其道而行之”,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此法尤其适合否定式选择题。

[例12]、(2000年全国高考普通卷)欧亚社会主义阵营形成时,其中各国都

A. 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

B. 已建立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

C. 面临恢复和发展经济的任务

D. 已完成农村中的社会主义改造

本题如果直接作选,学生按直觉推断很容易错选A。因为教材没有说明除苏联、中国外当时的其它社会主义阵营国家是否是无产阶级专政(事实上当时很多东欧国家是多党联合执政——此项考察明显超纲)。但如果反向考虑,先排除不符合的,则可轻松作答。首先很容易排除B和D,A项难以判断,先跳过。认真分析C项可知,它符合当时所有12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史实。即为正确答案。

急求2010年高考文综全国一卷的评分细则(历史)!!!!

2008年全国普通高考四川文综卷

一、选择题:此资料来自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12.韩非在批评某家学说时说:"举先王,言仁义者盈廷,而政不免予乱”。他批评的是

A.法家学说

B.道家学说

C.儒家学说

D.墨家学说

12.C 解析:韩非代表的是发家思想,故排除A项。题干中韩非的言论意思是:纵观前朝,把仁的思想作为主要的政治学说的,这个朝代的政治都比较的乱。而仁的思想主要是儒家学说。道家学说认为在政治上要“无为”,世界是“我”的主观产物。墨家学说认为要“兼爱”、“非攻”和“尚贤”。

13.公元751年,唐朝军队在中亚败于阿拉伯军队,被俘往阿拉伯的士兵中有不少技术工匠,这次战役客观上促成了中阿之间一次技术转移.这时中国传人阿拉伯的技术应该是

A.造纸术

B活字印刷术

C.指南针

D.火药与火器

13.A 解析:105年,西汉蔡伦改进造纸术,符合题意中。11世纪中期,北宋平民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在隋唐时期只有雕版印刷术,不符合隋唐时期的历史。在战国时期有可以用于指南的司南,发展到北宋,指南针用于航海,不符合隋唐时期的史实。火药,从古代炼丹家的发明到唐末开始用于战争再到北宋广泛运用于军事,南宋管形火器出现,D项火药与火器的表述不符合隋唐时期的特征。

14.有人反对王安石变法中的某项法令,认为它“将笼诸路杂货,买贱卖贵,渔夺商人毫末之利”,该法令是

A.青苗法

B.均输法

C.免役法

D.市易法

14.D 解析:题目的材料表面,用比较低的价钱买杂货,然后用比较高的价钱再卖出去,商人在这样的交易中没有获得更多的利润。市易法规定设立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这样就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故符合题意的为市易法。

15.在近代中国,协定关税特权逐步为西方列强所共享。反映这一过程的条约包括

A.《南京条约》《望厦条约》《黄埔条约》

B.《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C.《望厦条约》《黄埔条约》《辛丑条约》

D.《黄埔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15.A 解析:在《南京条约》中规定了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税率,中国须同英国商定。1844年,美国强迫清签订了《望厦条约》,使美国取得了除《南京条约》中的割地、赔款外的一切特权。也就是意味着取得了协定关税的特权。继美国之后,1844年冬,法国强迫清签订了《黄埔条约》,这个条约使得法国享有美国在《望厦条约》中取得的一切特权,意味着法国也享有了协定关税的特权。《马关条约》规定,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辛丑条约》中没有关于关税的规定,故排除。

16.1904年爆发的日俄战争对当时中国国内的“立宪”,“专制”之争产生了很大影响,立宪派和主张君主专制的人对战争结局抱有不同期望,立宪派普遍希望

A.日败俄胜

B. 日俄俱败

C. 日胜俄败

D.日俄休战

16.C 解析:20世纪初期,中国国内出现了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主张推翻清朝、实行民主政治、改变封建土地制度。题干中的日俄战争中,日本实行的是君主立宪,俄国是沙皇专制,故当时的立宪派希望君主立宪能够取得胜利。

17.1923年,胡适撰文说:“这三十年来,有一个名词在国内几乎做到了无上尊严的地位;无论懂与不懂的人,无论守旧和维新的人,都不敢公然对它表示轻视或戏侮的态度。”文中所说的这个“名词”应该是

A. 变法

B.革命

C.民主

D.科学

17.D 解析:胡适在《科学与人生观序》中说明:“近三十年来,有一个名词在国内几乎做到了无上尊严的地位,无论懂与不懂的人,无论守旧和维新的人,都不敢公然地对他表示轻视或戏侮的态度,那名词就是‘科学’。这样几乎全国一致的崇信,究竟有无价值,那是另一问题。我们至少可以说,自从中国变法维新以来,没有一个自命为新人物的人敢公开诽谤‘科学’的”。故选D

土地问题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重要问题,回答18-20题,

18.土地革命时期,中国***的土地政策的基本原则是

A.没收地主和富农土地分给农民,允许土地买卖,

B.没收地主和富农土地分绘农民,不允许土地买卖

C.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农民获得土地使用权

D.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农民获得土地所有权

1818.D 解析: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制定的土地政策是打土豪,分田地,废除房间剥削和债务的土地革命。路线是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农民获得了土地的所有权。在这个土地路线中,对富农的政策是限制,并没有没收富农的土地。

19.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在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其主要目的是

A.恢复遭受战争破坏的农业生产

B.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C.重新划分报据地的阶级成份

D.执行国民的行政命令

19.B 解析: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华民族和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在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目的是为了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联合抗日。故选B

20.时期,中国***的土地政策是

A. 继续实行减租减息

B. 实行土地公有制

C. 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

D. 保留富农土地

20.C 解析:时期,1947年,中国***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大纲规定:没收地主的土地分配给农民,故选C。在抗日战争结束后,需要解决的社会矛盾转变为国内的阶级矛盾,A项表述错误。土地公有制是在社会主义的确立时期,三大改造完成之后。。建国初期,为孤立地主阶级和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土地改革实行保护富农经济的政策。

21.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共同之处是

A. 取自上而下的方式

B. 优先进行经济改革

C.改变了旧的政治体制

D.开始发展资本主义

21.A 解析: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是沙皇实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改革,改革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加快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步伐。但是这次改革很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农奴制残余。明治维新后日本改变了封建落后的状况,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但是,明治维新后的日本仍然存在较多的封建残余势力。日本明治维新的改革所取的方式也是自上而下的改革,由明治天皇推行改革。

22.苏维埃颁布的法令规定:“必须实行国家的粮食垄断,即绝对禁止任何人的粮食贸易……绝对禁止任何人保存和隐藏粮食。这一措施实行于( )

A.1917年十月革命时期

B.苏维埃俄国内战时期

C.苏俄新经济政策时期

D.苏联农业集体化时期

22.B 解析:根据材料得知,粮食需要按照国家规定的数量交售粮食,完全禁止粮食的交易。说明这个时期是苏维埃的巩固时期,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选B。

23.图6照片摄于1945年的一次会议,这次会议的重要内容之一是

A.宣布决不再法西斯国家单独媾和

B.决定苏联参加对战后欧洲的安排

C.郭促日本无条件投降

D.确定对德国实行分区占领

23.B 解析:图中左边人物是斯大林,中间的人物是斯大林,右边的人物是丘吉尔,三人在1945年2月举行了雅尔塔会议,会议的主要内容有:彻底消灭德国军国主义,惩办战犯,实现战后德国民主化,准备在战后成立联合国,苏联在欧战结束后三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等。故选B

12C 13A 14D 15A 16C 17D 18D 19B 20C 21A 22B 23B

37.(32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814-1835年,英国输往印度的棉布增加了62倍,同期印度输往英国的棉布减少了四分之三。1840年,英国下议院特别委员会询问英国商人麦尔维尔“英国工业不是已经取代了印度的手工业”时,后者说:“是的,在很大程度。”“从什么时候开始?”“我想,基本上是从1814年起。”“英国工业排挤了印度工业是不是说印度现在的供应主要是依靠英国厂家的商品?”“我认为这样……我毫不怀疑,他们的重大灾难主要是由于英国工业打乱了印度的工业。”

——摘编自汪熙《约翰公司——英国东印度公司》。

材料二

19世纪50年代英国人开始在印度兴办较大规模的工厂,印度人很快跟进,棉纺织业成为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部门,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全印度纺织厂增加到264个,绝大多数属于印资,印度工厂生产的棉布和进出口棉布在国内棉布消费总量中的比重,1901-1902年度分别为11.9%、62.7%,1911-1912年度分别为23.3%、54%,但是,这一时期印度工业的发展并没有改变印度作为英国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的性质。

——摘编自林承节《殖民主义史(南亚卷)》。

材料三

1913年—1918年外国输华棉纺织品总值变化表(单位:千关两)

年份 棉纱 棉织品

1913 72537 109882

1914 67091 111168

1915 68415 80885

1916 637 72705

1917 66501 93449

1918 55573 95807

材料四 从遥远的古代直到19世纪最初10年,无论印度过去在政治上变化多么大,它的社会状况却始终没有改变。曾经造就无数训练有素的纺工和织工的手织机和手纺车,是印度社会结构的枢纽……不列颠入侵者打碎了印度的手织机,毁掉了它的手纺车……不列颠的蒸汽机和科学在印度斯坦全境彻底摧毁了农业和制造业的结合……结果就在亚洲造成了一场前所未闻的最大的、老实说也是唯一的一次社会革命……英国不管干了多少罪行,它造成这个革命毕竟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

——摘自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马克思。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世纪上半期英国棉纺织业“取代”印度棉纺织业的主要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世纪以后印度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8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13年—1918外国棉纺织品向中国出口的总体变化趋势及原因。(12分)

(4)如何理解马克思所说的“英国不管干了多少罪行,它造成这个革命毕竟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6分)

37.答案提示:

(1)印度棉纺织业仍停留在手工生产阶段;工业革命后,英国棉纺织业用机器生产,产量剧增,质优价廉。

(2)棉纺织业是印度民族工业的主要部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得到迅速发展;印度仍是英国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民族工业仍然处于从属地位。

(3)趋势:出口额虽有起伏,总体呈下降趋势

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强无暇东顾,民族资本的外来竞争减弱;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解除了对民族资本的束缚;民国取了一系列鼓励民族资本发展的政策;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

(4)英国的殖民侵略与扩张给印度等亚洲国家造成了沉重灾难,但客观上打破了这些国家的传统社会结构,将其纳入世界市场;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引起了社会变革,导致亚洲的觉醒,走上了民族独立的道路。

解析:(1)分析英国棉纺织业“取代”印度棉纺织业的主要原因要从英国方面和印度方面来分析,对于英国方面主要是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使得英国的棉纺织业迅速发展。而此时期,印度的棉纺织业仍然用手工生产。

(2)印度的民族工业主要是以纺织业为主,根据材料中的数据可以得出在一战前和一战后的变化,从而分析得出印度仍然还是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3)从图表中的数据观察可以得出外国向中国出口的棉纺织品在1913年到1918年总体上是下降的。主要是这个时期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需要回答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原因。

(4)英国在工业革命后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英国的扩张带来给亚洲国家带来了灾难的同时也带来了先进的思想,技术,使得这些地区的经济有所发展。

39.(60分)根据相关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407年,匈奴族首领赫连勃勃建立大夏国,在无定河以北、黑水以南修筑都城 (统万城)。赫连勃勃曾叹曰:“关哉斯阜,临广泽而带清流,吾行地多矣,自马岭以北,大河以南,未有若此之善者也。“北魏灭夏以后,这里成为牧场,唐初为农业区,唐末以后植被遭严重破坏,底沙泛起成流(沙。至北宋末,这里已是一片沙漠(今毛乌素沙漠)。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 隋至宋初统万城地区人口统计略表

时间 户数 口数.(每户以5口估算)

隋 11673 58365

唐中期 12635 63175

北宋初期 21368 106930

——,摘编自《隋书》《旧唐书》《太平寰宇记》等

材料三 1886年美国首次出现沙尘暴,1894年和1913年美国中西部地区又分别发生两次沙尘暴。1931年发生严重干旱,1932年冬刮起了强风,加剧了都分地区土流失和土地荒芜。据美国官方统计,如果以能见度小于一英里为准的话,这样的沙尘暴1932年14次,1933年38次,1934年22次,1935年40次,整个沙尘暴肆虐范围达1000万英亩。沙尘暴造成美国农业减产和农业收入减少.频繁的沙尘暴对很多美国人来说,如同恶梦一般,当时的一音歌这样唱道:“这漫天尘土侵入我的家乡,从此我不得不漂泊四方,一场尘暴来势汹汹……好像乌云遮住大阳”。

——摘编自(美)唐纳德?沃斯特《尘暴》。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统万城建于哪一历史时期,说明该城所在地区自建城至北宋末年自然环境的变化及其原因。(10分)

(2)根据材材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20世纪30年代美国沙尘暴频发的历史原因及影响。(10分)

39.答案提示:

(1)东晋十六国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

变化:建城之初当地水草肥美,后逐渐变为少漠。

原因:改牧业为农业、植被破坏;人们不断增加,过度开发。

(2)原因:西进运动;大批移民不断开垦土地,植被破坏,粗放式耕作。

影响:农业遭受损失;生态危机与经济危机并发;使美国人进一步认识到环境保护的必要性。

(5)国家利益是每一国家对外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但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每一国家既重视自己的国家利益,又努力寻求与其他国家的利益共同点,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一个非常重要的利益共同点。不仅关系到当代人的利益,也关系到下一代的持续生存和发展。不仅关系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也关系到发达国家的利益。在当今世界,联合国在协调国家关系,促进各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们,在发展问题上,经过联合国的努力,不仅达成了可持续发展观的共识,而且形成了有关可持续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这也是可持续发展观能够被不同国家所认同的原因之一。

解析:(1)根据材料中的公元407年,这个时间分析判断该时期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根据材料中的“北魏灭夏以后,这里成为牧场,唐初为农业区,唐末以后植被遭严重破坏,底沙泛起成流沙。至北宋末,这里已是一片沙漠(今毛乌素沙漠)。”这句话得出自然环境变化主要是农业发展,使得植被被破坏;根据材料二的数据分析得出:人口增加使得该地区开发过度。

(2)根据材料中“1932年14次,1933年38次,1934年22次,1935年40次”年代的变化沙尘暴发生次数增加,这个时期是美国的西进运动时期,西部领土的开发,导致植被被破坏。生态环境恶化,使得农业发展受到影响,导致经济危机出现。沙尘暴的影响使美国注意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012年高考文综新课标卷第41题,历史题 答案是略 求高手作答。

弄了好久,希望对楼主有用~~

2010年高考文综全国一卷的评分细则

第Ⅰ卷

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答案

1.C

2.D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由题意,沿海滩涂是指沿海大潮高潮位与低潮位之间的潮浸地带,盐碱化程度高,所以改造滩涂所种植的适应性植物应具有耐盐碱性特征。

2.本题主要考查对沿海盐碱滩涂改造改良的主要措施及可行性。淡水是改造沿海滩涂盐碱地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由题意,如果缩短滩涂改造的时间,就需要投入更多的淡水淋洗土壤以降低盐度。

答案

3.A

4.D

5.A

解析

3.本题主要考查商业贸易的流程。由题图,可知M公司内部员工完成的环节是“网站呼叫”,“设计、购、市场销售、库存管理……”等,所以很容易判断出王女士此次购买的衬衣,其中由M公司员工完成的环节是“设计”这一环节,选项A正确。

4.本题主要考查地理信息技术系统。由图例可知:M公司内部,M公司与供应商、物流公司、消费者之间的信息联系是通过“实时信息流”完成的,那么公司的产品销售必须依靠“信息交流平台”,选项D正确。

5.本题主要考查商业网点的选择及布局。由题图,在M公司的组织、经营网络中,面料厂、制衣厂、仓储中心之间的物流都要求有时间限制,而配送仓库与仓储中心、消费者之间的物流运输限制较小,所以配送仓库区位选择最灵活,选A。

答案

6.C

7.B

8.C

解析

6.本题主要考查读图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由题图,图示地区中的两条相邻的等温线的温度差为2°C;通过仔细观察图示区域,9日6点左右市中心北部6千米附近温度最低5-7℃,9日15点左右市中心附近温度最高21-23℃,所以最大温差取值为14-18℃,C选项16℃正确。[

7.本题主要考查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由题图,白天时,因是晴天,气温高;而夜晚时,大气逆辐射作用弱,保温作用差,温度低,故白天晴天时,昼夜温差大。而白天是多云天气的,因云层对太阳辐射具有一定的反射削弱作用,温度低,而夜晚多云时,大气逆辐射作用强,温度相应较高,昼夜温差小,故选项B正确。

8.本题主要考查城市一天中最高温度的形成原因,也就是热岛效应的形成原因,以及赌徒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由题图。9日是晴天,一天中的太阳辐射最大值出现在正午12时,而太阳辐射能量传递给地面,需要一个过程,故地面辐射最大值是13时,而地面辐射在把它所获得的热量逐层传递给近地面的大气及高层大气,也需要一个过程。因此,通过读图,很容易发现,该城市热岛效应最强的时间段在图示区域右侧的15时左右,选C。

答案

9.D

10.B

11.C

解析

9.本题主要考查读图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由题图及下左图所示,纬线是直线,说明视线与地轴垂直;纬线m是一条直线,那应该从纬线m所以的纬线圈所在的平面上看下去,故S地的纬度应该低于M地和N地(见下右图)。

10.本题主要考查地球运动规律。由题图及上题分析,此时北半球是夏季,又因为n为昏线,N在昏线上,此时在位于大陆上的N地看见太阳正在落下,则N地为昏线,此时为北半球的夏半年,如图所示,属于地中海气候的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干热少雨。火险等级高,选项B正确。由上题及图分析,显然S地的白昼比N地短,选项A错误。因此时南半球为冬季,巴西东南沿海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为冬季的低温干燥季节,选项C错误。因此时北半球为夏季,长江入海径流量较大,长江口附近海水盐度应该处于一年中的最低值期。

11.本题主要考查地球运动的规律,以及读图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m、n两交点间的距离实际上是昼长(或夜长),不会因观察者位置的改变而改变。若沿直线RS上升,观察者位置位于m纬线所在的平面之上时,m纬线则呈现向南弯曲的形状。选C。

答案12.A

解析土生金,木克土。通过禅让,魏与西晋应属于相生关系,故选A

答案13.D

解析活字印刷由北宋毕升发明,还没普及,A不对;B题干未体现;C与题干无关。故选D

答案14.D

解析中法战争后的关税权没有加强,故A错;BC与题干不符。

答案15.C

解析辛亥革命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是其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故选C。其他选项与材料无关。

答案16.C

解析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合作的开始,故A错;国名党撕毁协议,发动内战,故B错;国名党没有在《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和谈破裂,故D错

答案17.B

解析三个世界理论是70年代提出的;美苏关系在60年代是紧张关系;D与题干不符

答案18.A

解析19世纪上半叶,工业革命已经开始,故B错;CD与题干不符

答案19.C

解析A本身说法错误;从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世界市场最终确立时期,故B错;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殖民主义体系确立,故D错

答案20.B

解析根据口号可看出这是美国内战时期人民的心声,据此判断应该是B

答案21.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俾斯麦结束了德意志四分五裂的局面,故选B。其他与题干无关。

答案22.D

解析根据可看出是中途岛海战,故选D

答案23.B

解析世界经济发展并未趋于合理平衡;跨国大企业的民族属性存在;D与题干无关。

答案24.A

解析2009年年甲产品的总量是100万件,每件产品的价值是10元,2010年生产甲产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一倍,则甲产品的单位价值量为原来的一半,当货币币值不变化的情况下即为5元,在通货膨胀率为20%的情况下,物价上涨20%,则甲商品的单位价格为5+5×20%=6元,故答案为A。

答案

25.C

26.B

解析

25.加快企业资金周转速度不属于行为,排除含①的选项,面对金融危机,各国的普遍做法是取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财政支出,启动国内消费市场,而非增加财政收入,据此可以排除④,②③属于积极的财政政策,故选C。

26. 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国际市场消费不旺,因此取扩大生产规模的做法是不妥当的,作为企业,用先进技术,更新机器设备应着眼于长远发展,与题目要求的短期行为不符,故舍去②,①④是企业短期内可取的对策。

答案27.A

解析中国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是传统的商品贸易,因此B与我国实际情况不符,C观点错误,中国经济发展的方向应立足扩大国内需求,材料没有体现D观点,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

答案28.A

解析认识的进步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因此③观点错误,排除B、D,任何真理性认识都包含着谬误的成分是对真理相对性的错误理解,真理的相对性是任何真理性认识都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对事物一定层次的认识,而非指包含谬误成分。科学家通过进一步探讨,创立了后来成为主流的海底扩张说和板块构造说,体现了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答案29.C

解析本题四个选项干扰性非常强,解答本题要抓住关键句子“科学家断言尚未探测到的引力波的存在”,这一句子中的“断言”实际上就是一种预测,科学家拟实施“激光干涉仪太空天线”实验,以探测这种引力波,实验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理性思考并付诸实施的过程的过程,因此本题应选C。仔细推敲A、D选项,这两个选项实际上是错误观点,尚未探测到的事物,有可能客观的存在着,有可能是客观上根本不存在的,无论存在与否都将在实践中得到证明,理性推测是否可靠最终都要接受实践检验,而非看这一推测是否建立在正确理论基础上,B观点正确,但未准确反映题意。

答案30.C

解析现代工艺把叶子镶嵌在陶罐上,叶子获得了第二次生命,陶罐也因彩叶依偎而焕发出新的生机和光彩。新产品备受消费者青睐,取得了“1+1>2”的良好效果,体现了观点①,新价值的创造改变了秋叶和陶罐的属性这一说法错误,违背了利用自然物要以尊重自然物的客观属性为前提这原理,秋叶和陶罐价值的增值需要观念创新,但最终能否实现增值还要取决于人的消费需要,③观点片面,④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

答案31.C

解析A、B观点与材料意思不符合,材料中看不出选票是否真实反映了选民意愿,也看不出议席分配是否真实反映了选民意愿的问题,排除A、B,英国议会内阁制已经陷入困境与现实不符,英国是个典型的两党制国家,这一选举结果,使英国政党制度受到冲击,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

答案32.D

解析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①观点错误,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工作重心是经济建设,③观点错误,②④正确且符合题目意思。

答案33.B

解析推进党内民主是增强党内民主的创新活力的重要保证,是带动人民民主发展的重要举措,党内民主属于制度建设,而非思想建设,舍去②,党的执政基础是广大人民群众,材料没有体现这一观点,本题选B。

答案34.A

解析我国是多种宗教并行流传的国家,各种宗教教义各不相同,宗教和谐价值可以消除不同宗教教义上的差别的说法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宗教存在和发展的阶级根源问题,故不选④,本题正确答案为A。

答案35.C

解析我国一贯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独立自主这一原则和基本立场始终不可动摇,我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不是外交原则的重大变化,而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我国外交政策的目标,④与我国外交政策不符合,我国奉行不结盟的外交战略。故本题应选C。

36.(36分)答案

(1)甲地位于(南北向的)河谷中,灌溉(和排水)条件好;(北纬45°附近)葡萄生长季节日照时间长,光照充足;葡萄成熟季节昼夜温差大,利于糖分积累。

(2)乙地位于(罗讷河)河流出山口附近。河流出山口前,穿行于峡谷,水流急,可携带砾石;河流出山口后,流速变缓,携带的砾石首先在此处堆积。

(3)乙地(临地中海)为地中海气候;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葡萄生长季节光照、热量充足。鹅卵石利于保持土壤水分(利于地表水下渗,防止土壤水分蒸发);鹅卵石白天(受到太阳辐射)增温快。夜间降温快,增大气温的日较差,利于葡萄的糖分积累。

解析

(1)读图a可知,甲地在河流沿岸,附近等高线密集由此可知,地形为河谷。气候条件可由图中给出的经纬度定位为欧洲西部地中海沿岸,地中海气候。关键是答题时还要注意此地形和气候利于葡萄生长的地方。这点可从题文当中给出的提示光照和昼夜温差两方面说明。

(2)根据图中的位置判断乙位于河流出山口。可从地形和水流方面说明鹅卵石堆积的原因。出山口处由于流速的降低,水中携带的砾石就会首先沉积下来。

(3)此题首先说明乙地的气候及其特点。通过经纬度确定是地中海气候,特点是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第二问是要从气候和鹅卵石两方面说明利于葡萄生长的影响。气候条件可仿照第一小题做简要描述,而鹅卵石的存在起到加强作用。因为鹅卵石增温快降温快,增大气温日较差,利于糖分的积累。

37.(32分)答案

(1)特点:国内市场区域特征明显;海外市场拓展;对外贸易出超。

影响:冲突贱商传统;倭寇、“洋禁”与海外贸易发展冲突;白银流入与货币化。

(2)观点:工商立国;与列国展开以工业为基础的商战;破除传统,培养和尊重工商技术人才。

背景:重农抑商、闭关锁国,落后于西方工业化国家;列强入侵与对华商品和资本输出;洋务运动。

(3)变化:多中心的区域市场向世界市场转变;工业产品成为世界市场的主导。

影响:促进传统经济趋于破产,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转型;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成为世界市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地,半殖民地化。

解析

(1)从“福建各地出产的绸、纱绢、铁、纸张、糖及荔枝,柑橘,天下吴越如流水.景德镇的陶瓷潮州的锦、漳州的纱绢、松江的棉布、杭州所产的金箔及胭脂。”这句可看出国内市场区域特征明显;并且远销日本,运送其地则”得价二倍得出对外贸易出超的结论

(2)应结合明末的政策以及材料得出结论。明末的政策是重农抑商、闭关锁国。

(3)主要考察学生对同一时期中国及世界历史的掌握情况,结合当时世界历史可得出此结论。多中心的区域市场向世界市场转变;工业产品成为世界市场的主导是此时的变化。

38.(3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我国非常重视并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先后颁布实施节约能源法、可再生法、循环经济促进法等法律法规。“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2006~2010年单位GDP能耗要降低20℅左右。为落实规划纲要,院制定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由中央财政支持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和重点工业污染治理项目;通过财政补贴方式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联合举办2009年中国国际节能减排和新能源科技博览会。

作为十大重点节能工程之一的绿色照明工程,将逐步使用节能灯取代白炽灯和其他低效照明产品。通过对消费者的财政补贴,国家在2009年推广节能灯1亿只,直接拉动社会消费10多亿元。与此同时,我国绿色照明产业也得到长足发展。截至2009年5月,我国绿色照明企业总数已突破3000家,年产值近700亿元。

(1)结合材料,说明我国推进节能减排工作体现的活动原则,以及履行管理经济职能的具体内容。(10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家庭购买和使用节能灯的主要因素。如果企业要生产节能灯,应主要考虑哪些因素?(12分)

(3)实施节能工程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举措。建设节约型社会,需要每个人牢固树立节能理念。请运用社会意识相关知识,说明为什么要树立节能理念。(10分)

答案

(1)活动原则:保护环境,实施惠民工程,体现了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制定法律法规,依法行政,体现了依法治国的原则。

具体内容:制定节能减排战略规划和工作方案;制定并监督执行相应经济法规;部署节能减排重点工程;运用财政补贴等经济调节手段,汇集和传播有关经济信息。

(2)家庭收入水平;节能灯价格;补贴的力度;家庭用电的价格;消费习惯与消费理念。

市场需求或同行的竞争;企业的技术水平;企业的生产成本或转产成本;的补贴。

(3)节能理念是一种先进的社会意识,是科学发展观的体现。树立节能理念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符合人类长远利益。节能理念可以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促进节约型社会的发展。现实生活中,存在节能意识淡薄、浪费现象严重等问题,树立节能理念尤为紧迫。

解析本题以节能减排为话题,分别从政治常识、经济常识、哲学常识角度设置考题,考查学生获取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1)回答我国推进节能减排工作体现的活动原则属于比较容易的,对我国推进节能减排工作是如何履行管理经济职能的具体内容这一问题,要求考生对经济管理职能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这一知识要求要牢记,否则就失去答题的纲领;

(2)虽然题目没有明确从经济常识角度回答问题,但只要从问题本身出发,就不难发现是考查影响家庭消费的因素;如果企业要生产节能灯,应主要考虑市场需求、市场竞争激烈程度、企业的技术水平、成本、的鼓励和优惠政策等因素;

(3)要求运用社会意识相关知识,说明为什么要树立节能理念,相对容易。

39.(60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决定隋唐定都长安的主要因素。(6分)

(2)读图6,指出从扬州通过水路运输粮食到长安依次经过_______河、黄河、_______河。(4分)

(3)运粮经过的黄河以孟津为界分东西两段,试分析这两河段的水运条件对粮食运输的影响。(16分)

(4)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唐时期洛阳成为“二京”之一的原因。(14分)

(5)运用经济常识,说明我国为什么能够“以世界7%”的耕地,保证了世界20%以上人口的粮食需求“。(8分)

(6)解决粮食生产与社会发展问题需要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结合材料,运用联系的观点加以说明。(12分)

答案

(1)隋唐政治上与北周一脉相承,关中为政治中心区域;关中地理优越,战略地位重要。

(2)隋(大)运 渭

(3)孟津以东河段属黄河下游,河道开阔,水流平稳,运粮船航行顺畅。但洪水期水流湍急,大旱时河道浅窄,大船难行,甚至停运。

孟津以西至潼关河段属黄河中游,落差大,水流湍急,河道狭窄,多险滩,运粮船航行困难。

(4)靠近经济发达的黄河中下游及江南地区;大运河的中心,全国财赋水陆转运枢纽;建有含嘉仓、洛口仓等大粮仓;政治、文化传统的影响。

(5)政策支持,包括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等;财政资金支持,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生产补贴等;科技支持,农业科技进步提高了农业生产率;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如规模化经营等。

(6)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处于联系之中。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其状况影响粮食生产与社会发展。人的活动受自然规律的制约,无视人与自然界联系的客观性、条件性,对自然改造不当,也会影响粮食生产和社会发展。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促进粮食生产和社会发展问题的解决。

解析

(1)结合所学知识及地理位置可得出结论。“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成为定都咸阳、长安的主要因素。

(2)读图,根据图中图例的提示可推断是隋运河和渭河。

(3)此题关键是考察河流的水文特征主要是航运方面。主要抓住河水流速大小,由地形决定,落差大流速大;地形平坦,水流缓慢。再加上水量的变化,说明既可。

(4)从材料和图中可以看出于,洛阳靠近经济发达的黄河中下游及江南地区;大运河的中心,全国财赋水陆转运枢纽。加上政治、文化传统的影响,使得洛阳成为“二京”之一。

本题以三农中的农业问题为载体设置试题,从经济常识和中学常识角度考查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指向不是很明确,回答难度大。本题不仅仅局限于材料,但是知识点较明了,就是考察我国发展农业的措施,属经济常识第四课内容,这是复习时的一个重点。

(6)指向非常明确,相对容易。本题设问简单明了,回答问题需要答出联系的主要知识点,然后结合材料加以论证即可。

2011高考文综陕西卷第41题,历史题 答案是略 求高手作答.

新课标文综41题为评述题,这样的题历来没有标准答案,只是根据材料的意思自己去体验。明确提出论点 然后在材料和课本里找论据。对于开放性的材料型问答题,其实不论赞同哪一种观点,只要言之有理,均可得分。答题时,只要选取一种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按要求回答即可。

我考试时,是结合和中国的反应来作答的,因为从这样下手比较容易。可以结合晚清中国的几次探索,答出其意义,并结合材料,对其进行概括性总结,最后点题。今年的评述题比去年的西方崛起好答多了,应该没什么问题

分析材料:

a、材料第一段中提到的是西方1500年开始的大航海时代与西方文艺复兴运动,且领先于东方与拉丁美洲的国家,论述的观点可以集中与西方开化寺航海时代的时间,确实早于欧洲以外的国家,史实可以列举麦哲伦等航海家以及有“海上马车夫”的荷兰的鹊起与英国“日不落”帝国地位的确立、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和进步思想等

b、材料第二段则提出了完全相反的观点,认为1500年直至1800年西方落后于东方国家和其他文明,此观点在某个角度来分析是正确的。从西方开始进行新航路探索的历史条件去分析,当时西方的造船技术有一定的发展但是落后于古中国,此外指南针也是源于中国。文艺复兴时期,中国四明中的两明即造纸术和印刷术是重要的推动工具。火药使得西方由冷兵器时代进步到热兵器时代。古代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于明代中后期,且在17世纪之前东方的发明要多于西方,所以说在1800前西方落后于东方。直到清朝,东方的经济仍是比西方发达。

文章标签: # 中国 # 答案 #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