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改革 教育改革
江苏高考机器人10分能上吗_江苏高考机器人10分
tamoadmin 2024-06-18 人已围观
简介1.金陵中学985录取率2.江苏省华罗庚中学的发展历程3.李新德:筑梦未来机器人4.江苏招生考试网:2021年江苏高考英语试题评析5.少儿机器人课程内容有哪些?首先不要看你的分数,看你喜欢的专业还有前景,然后选择学校,把你喜欢或者觉得有前景的专业挑选出来,看看自己的分数,再填报志愿.文科还是理科,有没有自己意向的专业?文科的建议 翻译 金融行业 ,这些都是靠脖子(脑袋)吃饭的!理科的建议选择 大数
1.金陵中学985录取率
2.江苏省华罗庚中学的发展历程
3.李新德:筑梦未来机器人
4.江苏招生考试网:2021年江苏高考英语试题评析
5.少儿机器人课程内容有哪些?
首先不要看你的分数,看你喜欢的专业还有前景,然后选择学校,把你喜欢或者觉得有前景的专业挑选出来,看看自己的分数,再填报志愿.
文科还是理科,有没有自己意向的专业?
文科的建议 翻译 金融行业 ,这些都是靠脖子(脑袋)吃饭的!
理科的建议选择 大数据 人工智能 无人驾驶 无人机 智能机器人 首先说大数据,现在所有的电商平台,所有的行业都在运动大数据,大数据得出的结果也相当恐怖.
人工智能 无人驾驶 无人机 智能机器人 ,这是后面几年的绝对性趋势!
先选择专业,再选择学校,专业很重要!
金陵中学985录取率
高考成绩
2004年江苏省高考,学校翟冠获得南京市高考状元。
2006年江苏省高考,学校本科上线人数居南京市城区学校第一,四名同学分别获得高考四个单科第一的成绩。
2007年江苏省高考,金陵中学本科上线人数达到历史新高,上线率(出国学生不参加统计)成功超越90%。叶枝同学以662分的高分,摘取江苏省高考文科状元桂冠;王哲同学以672分的高分,摘取江苏省高考物生科目组合状元桂冠。成为全省在本届高考中同时拥有两位江苏省高考状元的学校(南京市仅有两名省状元)。在2007年省级学业水平测试(俗称“小高考”)四个科目均达A等级的人数为300人,全优率居南京市同类四星级学校榜首。2007年,张翰钦以中国考区第一名考上英国剑桥大学。
2008年江苏省高考,金陵中学高三学生中有75位同学被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国内外著名高校保送或提前录取。其中,高三(12)班王冉同学获第十届“全国小小科学家”称号,被清华大学提前免试保送,高三(13)班胡越同学以特征分400分、总分434分、选测科目双A+的好成绩成为南京市理科状元,步入清华大学深造。在2008年的高考中,高三(13)班的30名同学参加高考,100%达本一分数线,其中投档分400分以上有15人,有23人获得双A及以上的等级,有18人得到6A的政策性加分10分。班级特征分均分达365分,投档分均分高达396分。
2009年江苏省高考,学校特征分400分以上同学32人(全省共143人),“选二”等级符合要求,本二同时达线672人;取得6A加10分资格的有169人。
2010年江苏省高考,136人被北京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国内外著名高校提前录取。达本一线总人数达497人;达本二线总人数达691人。
2011年江苏省高考中,金陵中学高三共770人,有704人达二本线以上,本二以上达线率91.4%。6门选修课达B率均超90%,平均超过96%。6门选修课有近50%的学生达到A+,进入全省高考总人数的前5%。有四个班级本科率达100%。
2012年江苏省高考,一本上线率近70%,二本上线率达90%。参加高考学生人数为568人,双达标达二本以上人数527人,全部达1B1C。本部出国留学53 人。保送重点高校13人,高水平特保送4人,录取清华北大4人。宋玥同学以总分439分、“选二”科目双A+的成绩,摘取2012年高考南京市理科状元桂冠。 2012年学校高校自主选拔入围人数位列全省第一。国际部高三100%被国外大学录取。
2012年江苏省高考,费欣意以418分和选科双A+夺南京市理科状元;参加高考的学生中有539人(不含体艺类及分校省招班学生)达本二线以上,人数位居南京市第一;另有171人已被清华、复旦、交大、南大、东大、帝国理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莱斯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提前录取。
2014年江苏省高考,二本上线人数556人(不含体艺生和出国学生),加上保送生合计二本上线人数566人,二本上线人数稳居南京市区第一。其中有5个班级的本科率达100%。
在教育部调整保送生政策后,金中2014届共有7名保送生,位居全省前列。据不完全统计,近30人通过自主招生,获得“C9”高校优录资格。
2015年3月,金陵中学中美班的6名学生被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简称为UCLA)同时录取。
学科竞赛
2002年5月,华演作为江苏唯一入选国家代表队的学生,参加了在美国肯塔基州路易斯维尔城举行的第53届国际科学与工程学大奖赛(ISEF)。他参赛的创新项目《记忆合金自动保护安全煤气灶》在大奖赛上获了专项奖(Special Awards)方面的一等奖,并获得4000美元奖金。一颗由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行星中心编号为11730的小行星,被正式命名为“华演星”。
2000年至2009年,仅获全国中学生理科竞赛一等奖的就有112名,省级竞赛一等奖434名。金中学生李申杰、章准平、林希德先后在国际数学和信息学奥赛中获金牌3枚,银牌1枚,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专项一等奖1名。
2007年-2009年,金中学生获得数学竞赛省一等奖67人次,获得物理省一等奖55人次,获得化学省一等奖30人次,获得生物省一等奖14人次,获得信息学竞赛省一等奖40人次,仅信息学竞赛获得保送资格就达20人次。
2008年获得首届丘成桐数学奖华东赛区第一名。
2010届严梦媛同学先后获得第7届和第8届中国女子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并获得第26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一等奖。
2013年7月,吴佩尧代表中国出征第45届国际化学奥林匹克竞赛夺得银牌。
2013年5月,姚志浩同学利用计算机自身免疫系统独自开发的防病毒USB安全卫士,代表中国参加了国际科学与工程大赛。
2014年,在第27届中国化学奥林匹克(决赛)中,陈思聪、孙善韬、张子凡代表江苏(全省共13人)参赛,最终获得一金、一银、一铜的成绩。陈思聪以江苏代表队第一名的成绩获得金牌,顺利入选国家集训队并保送清华大学,这也是南京唯一获得化学保送资格的同学。
信息学奥赛获奖列表(1995-2013年) 年份姓名获奖名次1995年李申杰IOI(国际)金牌1998年李申杰、章准平IOI(国际)金牌2003年林希德IOI(国际)银牌2004年刘昕NOI(全国)银牌(保送)2004年苏展NOI(全国)铜牌(保送)2004年徐瑞文、王净晶、杨易清、蒋炎岩、王心远NOIP全国一等奖(保送)2005年程宇、徐瑞文、蒋炎岩、黄心锐、杨易清、王心远NOIP全国一等奖(保送)2006年周一帆、程 宇、黄心锐、徐瑞文、王 晨、王明苑、王心远、张世界NOIP全国一等奖(保送)2007年王晨、王明苑、黄心锐、王杨抟风、毛俊骅、张璇、严欣辰NOIP全国一等奖(保送)2007年王晨、王明苑、黄心锐、李朝晖、王杨抟风、毛俊骅、张璇、严梦媛、严欣辰、朱研天、祝其越、张即放江苏省一等奖2008年黄霏凌、姜怀盼、李朝晖、陶文博、NOIP全国一等奖(保送)2008年曹鹏程、笪 篁、黄霏凌、姜怀盼、李朝晖、毛俊骅、苏华罡、陶文博、王恺鹏、王明苑、王杨抟风、严梦媛、严欣辰、杨 晟、朱研天、张羽兮江苏省一等奖2009年陶文博、王恺鹏、李朝晖、严欣辰、姜怀盼NOIP全国一等奖(保送)2009年李朝晖、严欣辰、曹鹏程、姜怀盼、陶文博、王恺鹏、张羽兮、黄霏凌、王立成、周默江苏省一等奖2010年陶文博、陶文博、张羽兮、陈莘莘、王立力NOI(全国)金牌(保送)2010年陶文博APIO(亚太地区)金牌2010年曹鹏程、黄霏凌、姜怀盼、陶文博、张羽兮、周 默、陈莘莘、王立成、崔文韬、王 凡、王立力江苏省一等奖2011年王 凡、王立力NOIP全国一等奖(保送)2011年李仞珏、王旭康、陈莘莘、徐秋灵、徐康为NOIP全国一等奖2012年王立力、李仞珏APIO(亚太地区)铜奖2012年王立力CTSC(全国信息学)铜奖2012年王 凡、王立力全国夏令营银牌2012年王 凡、王立力、李仞珏、王旭康、张恺晨、蒋心造、张正昊、王兆明、张昊、汪润川、徐秋灵、徐杜飞扬NOIP全国一等奖2013年张恺晨、张少昂、刘业扬NOIP全国一等奖2013年王兆明、张正昊、邹子昕、裴恒志、张逸伟、刘睿哲、王启星NOIP省一等奖素质教育
金陵中学女子篮球队自1987年创办以来,多次获全国中学生运动会和锦标赛冠军,2007年代表中国中学生获亚洲中学生锦标赛冠军,从1993年至2015年连续获江苏省中学生比赛冠军,保持中国高中女子篮球联赛前3名。2013年再次获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篮球联赛冠军,队员高考升学率几乎100%。球队集中了全国近10多个省市的优秀苗子,也是中国大学生女篮联赛CUBA的人才摇篮,百余名队员被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10多所高校录取,20多名队员获硕士学位。学校先后有8名队员进入国家青年女子篮球队,李珊珊、陈晓佳、许诺等多次入选国家女子篮球队,分别参加了伦敦奥运会、世锦赛、亚洲锦标赛。杨月、周君珊代表山西女篮2014年获WCBA总冠军戒指,龚园和周雨婷、陈纤雨、方悦分别代表北师大、北大多次获中国大学CUBA女篮联赛总冠军。为国家培养了百余名健将级、一级和二级运动员,全部被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大、南京大学等著名高校录取,有16名获健将级运动员称号,也是全国中学女篮输送最多的篮球传统学校。
费滢滢和叶子两位女生参加全球华人美文大赛获一等奖,并在自己的高三教材中读到自己的文章。
国际象棋棋手林晨在国内和国际棋坛屡获佳绩,17岁就获得国际大师桂冠。
科技创新
年份姓名作品获奖情况2008王冉双区域液晶显示第七届全国“明天小小科学家”一等奖2008王少驰热水器直供水系统江苏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2009席泽生网球场遥控拾球机器人江苏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2009韩 婧汽车防撞击设计和试验江苏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2009任震宁、陈 驰、翁禹来用系统动力学和系统思考研究火箭的多级发射江苏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2009刘任翔《模拟实验室·化学》的开发江苏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2010张欣禹、鲍毅非拉杆箱机器人江苏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2010严欣辰复杂背景条件下的图像文本提取技术研究江苏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2010吴为超网球场遥控拾球机器人江苏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2010刘紫天、李加昕垃圾捡拾及分类机器人江苏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2010刘秉诚一种新型便携微型电动车江苏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2011陈雨豪、马慎独探索者机器人江苏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2011钱晓宇、吴鸣奇拉杆箱机器人江苏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2011张梓琦、孔嘉伟家庭酒店办公用灭火机器人江苏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2011薛智昊垃圾捡拾及分类机器人江苏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2011水一方以白氏新内溪蟹为例探究淡水蟹遗传多样性的检测手段“明天小小科学家”二等奖2012杨弋公共汽车灾难救护系统江苏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2012吴未名、何荣辉小巧的电脑守护者ComputerProtector江苏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2012陈博洋南京雾霾天气的研究江苏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2013姚志浩Usb端口卫士江苏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2013年入选“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国家队2013王一尘家庭酒店办公用灭火机器人江苏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2013徐狄明无电机平板风扇第七届国际发明展示会金奖,“宝钢青少年发明奖”\江苏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全国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英特尔英才奖;2014卞远哲一种新的解魔方机器人江苏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全国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茅以升科技奖;培元奖
机器人成绩获奖列表(2008-2015年) 时间项目名称地点成绩2008年3月份亚洲锦标赛华东直选赛暨华南邀请赛上海FVC二等奖2008年4月江苏省”常青藤杯”机器人大赛苏州FVC项目:一等奖FLL项目:二等奖2008年7月全国机器人大赛长沙全国fvc亚军2008年11月份亚洲亚太地区VEX机器人工程挑战赛新加坡单项(程控)金奖(冠军)和团体铜奖2008年12月美国夏威夷州VEX青少年机器人工程技术挑战赛公开赛美国夏威夷季军、团体金奖2009年4月20日江苏省青少年机器人竞赛苏州VEX一等奖、类人 一等奖擂台 二等奖、足球 三等奖灭火 三等奖2009年5月1日VEX机器人世界锦标赛美国 达拉斯“一分钟全手动”单项世界排名第四名2009年8月15日全国机器人竞赛青 海VEX项目获全国三等奖2009年9月20日华东青少年机器人联赛苏州VEX 冠军BDS 亚军2009年11月16日亚洲机器人锦标赛澳大利亚 悉尼团体赛金奖、最佳设计金奖一分钟手动技能挑战赛与一分钟自动技能挑战赛两个项目中分别获第二名。2009年11月15第十届全国“广茂达”杯青少年机器人竞赛上海足球 二等奖,灭火 三等奖2009年12月27江苏省首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普及机器人大赛南京包揽前三,四个一等奖,三个二等奖2010年4月23江苏省青少年机器人竞赛苏州VEX 一等奖、篮球 一等奖(冠)足球 一等奖、灭火 一等奖2010年4月23日2010VEX机器人世界锦标赛美国 达拉斯全场Math区亚军,世界排名第五2010年8月82010年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大赛机器人大赛武汉全国篮球机器人大赛第五名(前四保送具有保送资格),全国三等奖2010年11月6第四届亚洲机器人联盟华东地区青少年联赛暨泛太平洋机器人锦标赛选拔赛苏州两个代表取得高中组一等奖和二等奖成绩2010年11月14“未来伙伴杯”第十一届中国智能机器人大赛厦门夺得篮球机器人项目的全国冠军。足球项目获二等奖2010年11月18日第四届香港数码港杯VEX亚太机器人锦标赛香 港获得了最佳思考奖,并获得了2011年世锦赛的参赛资格。2010年12月19日江苏省第二届青少年普及机器人竞赛江阴高一年级沈奕、张鸿超和潘成笙三位同学分别获省级一等奖,其中沈奕同学以19秒的突出成绩卫冕省赛冠军。2011年4月23日“花季杯”江苏省机器人大赛苏州足球二等奖、篮球一等奖(冠)、灭火二等奖、VEX三等奖2011年4月23日2011VEX世界锦标赛美国VEX二等奖2011年8月1日第十二届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竞赛山东篮球三等奖2011年8月19日VEX亚洲机器人锦标赛中国区选拔赛青海VEX一等奖2011年10月25日Vex华东区选拔赛苏州VEX一等奖2011年11月10日亚洲机器人锦标赛台湾VEX一等奖(亚)2011年11月19日第十二届中国智能机器人大赛上海足球一等奖、篮球一等奖、灭火一等奖2012年4月VEX机器人世界锦标赛美国Vex金奖2012年5月19日第十二届江苏省机器人大赛苏州足球二等奖、篮球一等奖(冠)、VEX一等奖(亚)、二等奖团体一等奖2012年8月第二届全国教育机器人大赛成都足球二等奖2012年8月VEX华东区锦标赛苏州Vex一等奖(冠)2012年12月亚洲机器人锦标赛新西兰Vex金奖2013年4月2013VEX世界锦标赛美国洛杉矶2013年VEX世界锦标赛金奖、2013年VEX世界锦标赛区域第八、2013年VEX世界锦标赛创新奖2013年4月江苏省中小学机器人比赛南京综合技能一等奖(冠)、篮球一等奖(亚),省团体一等奖2013年7月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长春综合技能二等奖(银)、VEX(铜)2013年11月江苏省普及机器人大赛南京江苏省一等奖4个,包揽前三,二等奖6个2014年2月华东FTC机器人锦标赛苏州省一等奖4个、最高荣誉奖—启迪奖、排名第一。2015年5月第十五届江苏省青少年机器人竞赛 南京综合技能江苏省一等奖(包揽冠亚军),WER江苏省一等奖,VEX江苏省二等奖。 全国优秀教师:肖立荣、徐沂、沈方晓
全国巾帼建功标兵:江敏
江苏省教育科研先进个人:田国生
江苏省课余训练优秀教练员:王峰、于世涛
2013-2014学年度南京市普通高中教学先进个人:朱德勇、陶兆龙、程从兵、邱会明、陈益、王梅霞
2013-2014学年度南京市普通高中教育先进个人:陈飞斐、刘其群
南京市高中物理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彭双
南京市中小学优秀自制教具展评活动一等奖:李刚
南京市生物优质课评比一等奖:蒋英子
2012年2月,获南京市首届中小学教师学科技能竞赛二等奖、南京市五一创新能手称号
2012年4月,获江苏省体育教学能手一等奖
陈益老师主持(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试题命制原则、策略和案例的研究),获南京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评比一等奖。
朱德勇老师主持[高中语文语言文字应用(选修)课程的实施]获南京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评比 一等奖。 2000年,金陵中学被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集体。
2004年,金陵中学被评为江苏省首批四星级高中。
2007年,金陵中学被授予江苏省青少年发明摇篮奖。
2010年10月,金陵中学研究性学习系列研究获首届“南京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 特等奖。
2011年8月,金陵中学“以传感器为载体的物化课程基地”被批准为江苏省教育厅“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项目”。
据学校官网2015年5月信息显示,学校还先后获得江苏省模范学校、江苏省德育先进学校、国家级示范高中、全国体育红旗学校、全国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江苏省科技创新教育先进集体”、“江苏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创新基地”、“江苏省青少年科技教育特色学校”、“江苏省物理教学实验基地”、“江苏省普通高中创新人才培养试点学校”、“江苏省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江苏省华罗庚中学的发展历程
金陵中学985录取率是:“985“以上高校录取率超30%。
南京市金陵中学创建于1888年。现为首批国家级示范高中、江苏省首批四星级高中、江苏省首批普通高中创新拔尖人才培养试点学校、江苏省模范学校、江苏省德育先进学校、江苏省高品质示范高中首批建设立项学校;全国科技创新教育十佳学校、少年儿童科技发明示范基地、中国青少年机器人竞赛优秀学校、全国体育红旗学校、全国群众体育先进集体、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
金陵中学办学的成就
在13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培养了6万多名毕业生,其中有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1人、两院院士30人、五大学科国际奥赛奖牌获得者6人、省和市高考状元11人。
学校先后荣获两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两项江苏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两项江苏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现有”以传感器为载本的物化课程基地”、"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的高中生生涯规划课程基地”"智草融通”的科创课程基地三个省课程基地,另有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改重大实验项目《南京大学与金陵中学贯通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路径与机制》《自知明志:生涯规划平台建设》以及江苏省化学竞赛高端实验创新中心。
学校联合高校探索创新拔尖人才培养的机制、方式,现有与南京大学合作的“准博土培养站”"南大班"和与东南大学合作的“未来卓越工程师培养基地"、"吴健雄班"等项目。近几年,高考一本率均超96%,"985"以上高校录取率超30%,"211"以上高校录取率超60%;2022年江苏省综合录取人数全省第一。
国际部100%学生能够进入全球知名高校就读,80%以上学生进入全球前30大学深造。各地区都曾经进行过重点高中、示范高中、素质教育示范学校、星级高中等荣评比,但教育主管部门从来就没有进行过全国高中排名。所有的全国高中评比,从来就不是官方行为,只有民间编排。所以学校排名的可参考性不高,还是要从多方面判断一个学校的好坏。
李新德:筑梦未来机器人
1985年,张连昌被江苏省人民政府授予特级教师称号。
1986年,顾芝诚老师被评为全国千名优秀教师。
1988年9月,丁国诚被评为常州市劳模。
1989年9月,丁国诚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
1993年10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视察华中。
1993年9月,曹锁元被评为省优秀教育工作者。
1996年6月,吴昊同学参加汉城第一届国际少年数学竞赛,荣获金牌。
1997年9月,练文被评为省优秀班主任。
1998年,潘溪民被江苏省人民政府授予特级教师称号。
1998年,张放被江苏省人民政府授予特级教师称号。
1998年6月,初、高中分设,成立华罗庚实验初中。
同年7月 罗斌同学以704分高分获省高考理科第一名。
1999年12月,省教委批准学校冠名为“江苏省华罗庚中学”。
2000年4月,学校被确认为基本达到国家级示范普通高中标准的省级重点高中。6月被确认为“江苏省模范学校”,同年学校被评为2000年度“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德育先进学校”。
2000年11月12日,学校与金坛市人民政府、江苏省数学学会联合举办纪念华罗庚诞辰90周年活动,王元、杨乐等院士为省数学奥赛华中培训基地揭牌,并与学生座谈。
2000年,该校被授予江苏省高水平运动员试点学校。
2002年10月,隆重庆祝建校八十周年,建“仰韩亭”,以纪念开金坛中等教育先河之韩大受先生。
2003年,全国高中生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中,江苏省共7人入选全国冬令营,该校韩斐、曹志敏两位同学名列其中。
2003年,陈月月同学代表常州市参加江苏省“中学生与社会”作文大赛,获得第7名。
2003年2月,潘溪民当选江苏省第十届省人大代表,省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
2004年,邵雯同学代表常州市参加江苏省“中学生与社会”作文大赛,获得第3名。
2004年3月,该校被评为江苏省首批四星级学校。
2005年6月,省华中与北京林氏房地产有限公司合资创办民办股份制学校江苏省华罗庚实验高中。
2005年,褚婷同学代表常州市参加江苏省“中学生与社会”作文大赛,获得第3名。
2005年10月,在文庙明伦堂遗址新建明伦亭、树文庙明伦堂遗址碑,1952届校友中科院院士周远题词“服膺师说”。
2005年,该校被南京大学确定为优质生源基地。
2006年,该校达清华、北大线共8人,创历史新高。莫飞龙、赵芸、陈梓、袁慧佳、薛俊龙等5位同学高考总分跻身常州市前10名。
2007年,该校代表江苏省参加在重庆举办的“全国中学生机器人大赛”,获得金奖。
2007年,该校钱鹏同学达国家一级运动员称号并保送扬州大学。
2007年9月,沈旺盛被评为省优秀教育工作者。
2008年,该校参加在美国夏威夷举行的“国际中学生机器人大赛”,获得金奖。
2008年,崔国明被江苏省人民政府授予特级教师称号。
2008年2月,潘溪民当选江苏省第十一届省人大代表。
2008年4月,崔国明被评为常州市劳模。
2008年,黄业飞、唐啸获得全国数学联赛一等奖,杨洪恺等13位同学获得江苏省一等奖。2008年 汤汝敏同学获得全国信息技术奥林匹克竞赛一等奖。
2008年10月11日,江苏省教育厅厅长沈健来该校视察指导工作。
2009年3月,华罗庚实验高中与美国潘·福斯特高中联合办学,创办美国潘·福斯特高中中国班。
2009年6月,该校崔力、吴昊、衡山、周嘉声等同学参加第二十届江苏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分别获得化学、工程学一等奖。
2009年9月10日,校友华罗庚、邓建军当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2009年9月20日,十五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前副总理李岚清在常州市委书记范燕青、市长王伟成、金坛市委书记方国强、市长奚文彪等领导陪同下视察金坛。李副总理向省华中潘溪民校长赠送亲笔题词:“发扬华罗庚精神,造就高素质人才”。 李副总理勉励潘校长把华罗庚中学办得更好,他说:“华罗庚精神概括起来就是8个字:勤奋、博学、钻研、创新。
2009年9月,谭瑞军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
2009年12月,省华中被评为首批江苏省和谐校园。
2009年12月,省华中被评为首批江苏省素质教育先进学校。
2010年2月2日,省教育厅副厅长、省教育工委副书记胡金波来省华中视察指导工作,一同视察指导的还有省教育厅基教处处长陆志平、省教育厅体卫艺处处长王国强、省教育厅督导室领导曹国平、省教育厅语言文字工作处处长赵晓群、省教研室书记副主任鞠文灿、省教育厅基教处副处长路岳新等省领导,常州市教育局韩涛局长、沈梅副局长、常仁飞副局长、金坛市人民政府赵钢超副市长、金坛市教育局李达局长等陪同视察。
2010年2月,省华中档案室被授予江苏省档案工作三星级单位。
2010年3月25日,省华中创建“华罗庚班”仪式启动,拉开了金坛市纪念华罗庚诞辰100周年系列活动的帷幕。潘溪民校长、段锁庆老书记、华老子女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华陵、华蜜等出席仪式。
2010年3月,省华中被省教育厅授予“江苏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集体”。
2010年4月22日,中国科学院博士生导师、心理学家王极盛教授应邀来省华中为高三全体学生作专题报告。
2010年4月,省华中被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综治办、江苏省公安厅评为“江苏省平安校园”。
2010年5月,省华中2010届高三学生汤汝鸣同学被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提前录取。
2010年5月9日,省华中在图书信息中心举行素质教育报告会,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教育局领导、兄弟学校校长以及部分学生家长、省华中全体老师参加了会议。
2010年5月,潘溪民校长在全省星级高中校长会议上介绍了省华中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他的《努力追求学生可持续发展》一文被教育部指定为2010年全国普通高中教育工作会议交流材料,并在省级刊物《江苏教育报》发表。
2010年5月,省华中被常州市教育局授予“常州市中小学生命教育项目学校(第三批)”。
2010年6月6日,常州市教育局常仁飞副局长、金坛市四套班子领导赵钢超副市长等视察省华中,指导高考有关工作。
2010届省华中学生被清华大学提前录取1人(常州市共2人),达清华、北大线共3人(2010年清华、北大在江苏共招90人)。东南大学自主招生考试在全省招50名特等生,常州市考取8人,其中省华中占5人。理科一本达线率56%,本科上线率达83%。
2010年6月18日,拆除维克后楼。
2010年7月1日,谭瑞军老师被评为省优秀***员。
2010年7月,省华中图书信息中心被中国图书馆学会中小学图书馆委员会评为全国中小学图书馆先进集体。
2010年9月1日,段锁庆、柯小英、潘溪民编著的《仰望华罗庚》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2010年9月14日,省华中语文组被评为常州市首届示范教研组、外语组被评为常州市优秀教研组。
2010年10月1日,1960届高中校友河北大学教授章旭坤先生回母校探望,并将著作《沧桑岁月人生感悟》赠予母校留念。章教授1960年考入中国科技大学,毕业后到西北核武器研制基地工作,参与了我国两弹研制的开创性工作,是我国第一颗氢弹试验和地下核试验等工作的重要参与者。
2010年10月11日上午,南京师范大学陈国祥副校长一行来省华中看望实习生,与潘溪民校长、姚锁生副校长座谈。南师大领导、专家对省华中优良的校风、深厚的文化底蕴、优美的学习环境表示赞赏。
2010年10月23日上午,清华同方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品牌中国30年30人”当选者荣泳霖先生在金坛市人民政府许小波副市长等领导陪同下考察省华中。荣董事长一行视察了校园和校史馆,听取了潘溪民校长关于学校历史和发展现状等情况介绍。
2010年10月23日下午,江苏教育电视台书记、副台长孙其华研究员、《未来科学家》编辑部主任李统一、《江苏教育新闻》执行制片人王莉莉等一行来省华中考察。潘溪民校长向来访领导介绍了省华中“弘扬华罗庚精神,追求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办学理念以及一些做法,并接受了省教育电视台记者的采访。
2010年10月27日下午,1989届校友美国马里兰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李舒伟探望母校,并在图书信息中心报告厅作报告。
2010年11月9日晚,原航天工业部副部长夏国洪教授、航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振南先生应潘溪民校长邀请,在图书信息中心报告厅为师生作报告,并在省华中建立“航信罗人基金”。
2010年11月9日晚,1983届校友、国防科技大学航天与材料工程学院宇航系主任、博士生导师汤国建教授回母校省华中看望在校学生和老师,并向潘溪民校长赠送“神州”号载人飞船模型。
2010年11月10日上午,来自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以及中国大陆和港澳地区参加第十五届华罗庚金杯少年数学邀请赛总决赛的选手和教练数百人来省华中参观。
2010年11月11日,为期两天(11、12日)的常州市高三语文教学研讨会在省华中召开,来自全市各地的语文教育专家和高三语文老师百余人参加了这次研讨会。
2010年11月12日,省华中接受常州市政府教育督导团、金坛市政府教育督导室素质教育督导检查。督查组认为,省华中能够严格执行“五项严规”,办学理念先进,办学行为规范,素质教育特色鲜明。
2010年11月12日,潘溪民校长、原省华中书记段锁庆同志应邀参加全国政协在北京举行的华罗庚思想研讨会。
2010年11月13日下午,共青团江苏省华罗庚中学第二十二次代表大会在图书信息中心举行。于水同志当选校团委书记。
2010年11月23日下午,常州市教育装备中心领导、专家在金坛市教育局缪锡青副局长陪同下来省华中督导检查。检查组认为省华中在校园网、图书馆、实验室建设等方面走在了常州市前列,校领导教育观念先进,学校特色明显。
2010年12月6日,省华中荣获第22届“国际科学与和平周”全国中小学生(江苏地区)金钥匙科技竞赛团体赛二等奖。潘溪民校长被评为优秀青少年科技教育校长。
2010年12月7日晚,常州市教育局丁伟明局长应邀来省华中讲学。
2010年12月11日,省华中被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为“2007-2009年度江苏省文明单位”。
2010年12月14日,省华中被确认为江苏省价格诚信单位。
2010年12月16日,杰出校友、中科院院士孙枢先生给潘溪民校长、段锁庆老书记来信,随信寄来三张自己精心制作的《新年幸福》贺卡,送给潘校长、段书记和语文老师。
江苏招生考试网:2021年江苏高考英语试题评析
他是一个70后,改革开放的新风与科学春天的雨露在他的骨子里深植了“承前启后,报效国家”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山东大学、华中 科技 大学、东南大学、美国佐治亚理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他历经中外名校的熏陶与磨砺,始终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的研究道路上牢记使命,砥砺前行。
作为中国机器人技术领域最杰出的青年专家之一,他十余年来一直深耕于机器人技术的科研和教学工作,亲身参与和见证了机器人技术在我国从萌芽、培育、发展到广泛应用的全过程。
他就是李新德,一名在机器人技术领域里坚定的 探索 者、纯粹的科学家。
他说,科研不仅是在前人的基础上深耕细作,更是要勇敢地 探索 未知的领域。对于未来机器人的世界——更需要我们不断地突破和大胆创新。
“有一种护理机器人,可以用于老年人关怀及其他的护理服务应用场景中。”
“有一种智能焊接机器人,能够进行自动焊接,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节省劳动力。”
“有一种两栖机器人,其设计的理念是结合多足和扑翼,实现陆空两用。”
…………
东南大学自动化学院李新德教授平时是个安静内敛,甚至沉默少言的人,但是只要聊起人工智能或者机器人的话题,他就如同打开了“话匣子”,仿佛换了一个人似的,有着各种奇思妙想。在他的实验室里,正在紧锣密鼓地设计着上述各种各样的机器人及系统。
不久前,他作为重要成员参与完成的“移动医疗服务机器人复杂定位与导航控制关键技术及应用”获得了中国自动化学会 科技 进步奖一等奖。这个项目是面向国家发展重大需求,特别是重大抗疫需求,围绕移动服务机器人复杂环境感知、自主规划定位、智能导航控制3个关键技术问题,以产学研结合方式,开展移动服务机器人的关键技术攻关。这些领域的研究恰恰是李新德的“拿手好戏”。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使用该核心技术研制的自主医疗服务机器人在医院、养老院、康复中心、社区等地担任起消杀任务,大大减少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降低了交叉感染的风险,保障了疫情防控期间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取得了极高的 社会 和经济效益。
实际上,在过去的十多年里,李新德先后承担过国家级和省部级的科研项目20余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7项,软件著作权5个,并取得了可观的成果和奖项。但是比起科研工作给他带来的各种荣誉,李新德更加看重自己遇到挑战的难度等级。最近几年,他一心扑在攻克前沿的、世界级的专业难题上,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即使遇到瓶颈,也不曾让他放弃。
李新德来自山东省烟台市一个小乡村。在当年,一个农村孩子要想改变自己的人生轨迹,只有读书一个途径。高二的时候他就读文科班,升入高三后,感觉自己对文科兴趣不大,转学理科班,这是一个极其冒险的选择,因为文理科的学习内容差异很大。为了顺利闯过高考的“独木桥”,李新德一边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恶补理科的课程,一边跟着老师的步伐进行冲刺复习。最终,他通过自己的努力成功被沈阳化工学院化工设备与机械专业录取。由此可见,李新德是一个不愿意按部就班,极具挑战精神的人,这样的品质为他后来在学术研究上不断地挑战自我,取得一个又一个成就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读大学期间,为了节约生活费,李新德一天只吃两顿饭,即使物质条件匮乏,也没有影响他学习知识的决心。因其出色的学习成绩和表现,毕业时他被评为校级优秀毕业生。毕业后,为了缓解父母的经济压力,懂事的李新德没有选择继续深造,而是在济南一家效益不错的企业做技术人员,一干就是3年。
在家乡的亲友们看来,这份工作是令人羡慕的、稳定的“铁饭碗”,但是李新德仍不满足,他对自己有着更高的要求,对未来有着更远大的憧憬。他决定报考硕士研究生。当时的工作单位并不支持在职人员考研,他只有白天上班,晚上下班之后,蹬上自己的破自行车一路飞奔到济南大学上晚自习,晚饭都顾不得吃。当年济南郊区的路坑坑洼洼,有一段路没有路灯,有一次,为了节约复习时间,李新德骑着自行车速度过快,不留心就掉进了井盖松动的窨井里,身体多处摔伤,脸也蹭掉了好大一块皮。
生活的艰辛没有阻挡李新德的脚步,反而磨炼了他的心智,把一块璞玉雕琢得熠熠生辉。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他考上了山东大学机械设计及理论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在山东大学深造的几年时间里,他凭着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不服输的学习态度,得到了机械振动领域大家——宋孔杰教授的青睐,并被其选为弟子。在宋教授的教导和潜移默化的熏陶下,李新德的知识和见识增加了许多,学业上也取得了丰富的科研成果,荣获山东大学最高奖学金“校长奖学金”。
从年少时期的奇思异想到成年之后的兴趣所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一直是李新德持之以恒追寻的一个梦想。进入21世纪之后,人工智能在中国已经从迷雾重重、艰难起步的阶段,走向了冲破禁锢,初露曙光。彼时,李新德凭借着超前的眼光,敏锐地捕捉到人工智能必将是未来一二十年后的技术极致领域。因此,他下定决心报考了华中 科技 大学的控制科学与工程系,并成功成为黄心汉教授的博士生,这一年,他已经28岁。在李新德的骨子里,承继着山东人的耿直与坚韧,对于付出的辛苦,他并不愿多谈,因为在他看来,能参与到这样一场宏大的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事业洪流中,为国家贡献出自己微薄的力量,是人生可遇而不可求的机遇。
他的导师黄心汉教授曾担任国家原“863”计划智能机器人主题专家组成员,一直奋斗在人工智能科研的第一线,经常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交流。在老师的言传身教下,李新德得到了很多锻炼的机会,从而对人工智能和自动化产生了更大的研究兴趣,也做了更为深刻细致的科研工作。当然,困难总是时时刻刻存在的,首先就是跨专业带来的知识鸿沟,自动化与人工智能专业同机械专业有着很大不同,需要恶补的功课非常多。况且黄心汉教授在行业中是出了名的严师,如果达不到他的学术要求,他也绝不会给半点通融。
思前想后,李新德认为自己能够坚持下去的唯一办法就是加倍努力。他选择了最“笨”的方式,比如坚持每天早上最早到实验室,晚上最晚才离开,这样在实验室里的科研时间至少能在12个小时;他业余时间几乎都泡在图书馆翻阅资料,几乎查遍了有关人工智能的所有信息,就是依靠这样一篇两篇的参考文献,一本两本的专业书籍,滴水汇成海,慢慢积累起了自己在这一领域的独到认知。他每天都和导师及同门师兄弟讨论自动化与机器人的问题,虚心求教,无时无刻不在思考自己的课题如何进展。
李新德时刻把握人工智能领域前沿,机遇也总是垂青那些有准备的人。偶然一个机会,李新德拜读了刚出炉不久的似是而非理论(DSmT),对其深深着迷,并尝试着深入研究。他由此结识了似是而非理论(DSmT)的创始人、国际著名信息融合专家——法国科学家Jean Dezert和美国的Florentine Smarandache教授,经过长期的交流和探讨,李新德和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其中,Jean Dezert曾受邀两次访问东南大学,Florentine Smarandache也因李新德在似是而非理论的特殊贡献,以单位的名义向他颁发了国际科学贡献证书。
李新德这种“结硬寨,打呆仗”的笨方法让他在不知不觉中成了导师团队里研究成果最好的学生之一,一般需要5 6年才完成的博士学业,他只用4年就毕业了,毕业时还获得了华中 科技 大学最高奖学金——“罗克韦尔”奖学金。由于专业研究上的突出表现,国内众多知名学府向他抛来了橄榄枝。面对“乱花渐欲迷人眼”的选择,李新德有着自己的主见,他最终选择了东南大学这所百年学府。
“东南大学是百年高校,有‘学府圣地’的美誉,是国内最早设立自动化专业的院系之一,也是国内最早开展机器人研究的高校之一,对于人工智能这一块的建设基础很扎实,实力很雄厚,我觉得这个平台非常适合我!”事实证明,李新德又一次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长久以来,机器人一直是人工智能的重要研究领域。自20世纪50年代第一台机器人发明至今,60多年里,科学家用了很大的力气去研究能够模仿人和生物动作的各种各样的机器人,机器人技术得以不断进步,昔日科幻作品里对于机器人的众多想象都已逐渐成为现实。
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机器人也一直未能脱离自动化机器的范畴,人和机器人仍然被定义为使用和被使用,替代和被替代的关系,机器人更多地作为一种功能替代工具出现。机器人在设计过程中很少考虑与人在同一空间的紧密协调合作,使得如本质安全、人机协同认知和行为互助等基本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灵活性和智能决策能力等方面尚显不足。
融合、协同、共享、共治,是未来智能 社会 的鲜明特征,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智能机器人开始逐渐进入人类生活,正在努力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员。在社区、医院、养老院、工厂……人们期望机器人可以身兼数职,能够在不同场景下执行跨域任务。然而,机器人要实现智能任务、与人类无缝交流以及和谐共融,还有赖于对环境的感知、理解及交互等能力的革命性突破。
李新德总结道,目前智能机器人场所感知与理解面临着3个主要问题,即缺乏对高复杂性的场所多源信息的整合利用,缺乏识别场所的有效线索及感知过程缺少语义可解释性,导致当前的方法普遍识别率较低,并且难以融入智能任务中。要想克服上述不足、有效扩展和延伸人类能力,未来机器人的发展方向——共融机器人应运而生,但若想实现“共融”目标,还需要机器人技术多层面的革新。
所谓“共融机器人”,是指能与作业环境、人、其他机器人自然交互,自主适应复杂动态环境并协同作业的机器人。
李新德强调,“共融”具体包含三层含义:第一是机器人与环境的自然交互。传统机器人在特定区域工作,目标简单、对象单一,但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很难有如此纯粹的环境。让机器人走出车间,走进山地、雪地,来到人来人往的街道,甚至让机器人和人一起在动态环境中协同作业,是共融机器人的第一重目标。
第二是机器人之间的互助互补。两个人可以抬起更重的物品,三人一组的F1赛车服务人员可以在两秒内更换一个轮胎,一台复杂的内科手术需要多位医生和护士协作。机器人如何通过多“人”协作以实现单体能力的突破呢?这就是共融机器人发展的第二重目标,实现机器人之间的协作、互补,通过合作增强机器人整体功能和性能。
第三是机器人与人之间的协同作业。与人合作,不单指听人指挥,共融机器人还需要有自己的“判断”和“想法”。人是复杂的、动态的,和人协作是对机器人更高的要求。这时,机器人不再被动等待人的协助,不再一味依赖人的编程,而要能够主动感知并解决各种问题。这就要求机器人能够感知自己所处的场所环境,从而判断自己该执行什么样的任务。另一方面,人机共融时代,为了能够让机器人和人类无缝交流,自然语言交互中的目标语义和场所语义表达非常普遍,机器人/无人系统在面向交互以及基于这些概念作业时,却很难理解和感知这些语义概念,“比如去病房照看病人,去厨房烧水,机器人除了要能执行照看和烧水这些具体动作或任务,同时还要能分析出病房和厨房指代的是什么样的场所”。李新德介绍道,因此,智能机器人对场所的感知,更进一步的是对场所的理解,对于智能任务的执行分解和人机之间的良好互动有着支撑作用。
人类之所以能够适应各种环境,离不开人类对不同环境的敏锐感知力。共融机器人同样需要这种多样化的感知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多样化感知不是添加几个传感器这么简单,还有信号传输、运算、识别等许多工作要做。很多情况下,要识别外部环境的情况、他人的意图,需要多种模态信号的融合处理,需要机器人实时感知、理解甚至不断学习才能实现。”李新德特别强调道。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项目的支持下,李新德带领团队狠下苦功,提出了多模态融合的统一深度神经网络,从场所语义的“原型”聚类、语义图谱关联推理、多模态融合交互关联推理角度出发,深入研究了机器人场所感知、理解算法和机器人自主运动作业控制。针对如何增强场所感知过程的语义可解释性问题,从自然语言描述的角度出发,提出语义线索下的场所概念定义并研究相应的识别方法;针对复杂环境信息下的场所语义理解与识别问题,从模拟人类对场所认知过程的角度,研究并提出了基于图像及其自然语言表示相结合的方法,同时研究了与此相关的图像描述生成技术与多模态融合技术;从场所理解框架的角度出发,研究并提出了基于知识图谱推理的场所识别与理解框架,给出了场所领域的知识图谱构建方法与推理模型。并以此为核心基础,成功申报并获批广东省珠江人才创新团队项目“多任务场景跨域无人系统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应用”。
李新德团队对该项目的深入研究,为进一步开展与场所相关的人机交互、服务策略、任务级规划及自主作业等任务,为智能机器人顺利走进人类家庭和日常生活,与人类无缝交流、和谐相处等奠定了坚实基础。
目前世界大国之间都是围绕人工智能的核心技术在博弈,谁跑得更快,谁就能优先抢占制高点。单从这一点看,围绕人工智能的研究是意义重大的,事关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 科技 强国的战略部署。
近几年来,中国已经将机器人和智能制造纳入了国家 科技 创新的优先重点领域,抓紧谋划、扎实推进。
李新德渴望接受高难度的挑战,同时也能做到冷静分析局面。在他看来,就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领域,同国外同行相比,我国的学科起步确实比较晚,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在经费投入和重视程度方面已经有了明显提高,大有迎头赶上之势,同国际上的差距正在日渐缩小。
这些年来,李新德拼命工作,倾注了所有心血,为的是将自己一身所学植根于祖国的土壤之中,让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能在中国的土地上茁壮发展起来。李新德时常感慨:“ 科技 工作者需要有 社会 责任感,要怀着利国利民的 情感 去踏踏实实地做一些研发和试验,做出一流的成果,解决国家重大工程的一些实际问题,改善老百姓的生活水准,才是 科技 工作者梦寐以求的事!”
作为机器人技术的 探索 者和践行者,李新德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很多关乎国计民生的领域里,都有他付出智慧和辛勤汗水的成果在发挥作用。
——面向智能制造与现代物流,如无序分拣、智能焊接、动态装配等机器人应用领域,机器人在作业过程中,要求对作业现场和工件形态、位姿等进行动态高精度的三维测量,对于结构光传感器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其具备精度高、体积小、速度快、环境适应性强、抗干扰能力强等特性。在过去,智能焊接的设备系统完全被国外所垄断,动辄十几万、几十万元的高额费用,严重阻碍了行业的发展。而在江苏省重点 科技 成果转化项目——“焊接机器人成套装备”资助下,李新德团队自主研发了一套结构光视觉传感器及焊缝跟踪系统,打破了国外跟踪设备高价市场垄断,创造了巨大的 社会 经济效益。在江苏省重点研发计划重点项目——“基于MEMS芯片的高精度结构光动态测量系统关键技术与应用”的大力资助下,李新德团队开拓进取,开启了3D立体视觉动态感知的新时代。
——在 健康 服务领域,据世卫组织公布,世界上共有4亿人具有精神障碍,精神疾病已经成为21世纪的重要疾病,抑郁症现在是导致人们丧失活动能力的第五大病因。但令人欣慰的是,抑郁症早期患者的日常动作行为能够很好地反映其病症,让机器视觉监控分析其行为成为可能。因此,李新德团队利用非接触视觉感知手段,通过深度学习技术进行人体行为、情绪、精神状态等智能分析,从而实现人体的精神状态估计。该研究获得国家某重点项目资助,其成果针对智能监控场景,利用智能环境中布局的或者机器人机载的摄像头进行人体自然状态下(交互/非交互)的非接触信息获取,结合先验知识和场景/场所理解,然后通过融合表情、微表情、眼动、步态等多模态信息,甚至通过融合人物交互时注视力和人物交互行为,进行情绪和抑郁状态分析,对抑郁症技术应用具有首创性。其成果也为服务机器人通过对服务对象的在线状态分析,并提供优质服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国防安全领域,李新德跟多家研究所展开了深度合作,承担了多项国防预研项目,在小目标检测、识别、跟踪,人体个体异常行为检测、群体异常行为检测、暴力行为检测、多机协同、群体智能、空地跨域协同作业等方面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在国家边防、巷战、侦察突击、安防安保等应用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人工智能不仅在加速发展,而且在升级换代。它是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世界各国已经认识到这将是未来国家之间竞争的关键赛场,纷纷把发展人工智能作为提升国家竞争力、维护国家安全的重大战略。
众多的人口和完整的产业结构给中国提供了创造海量数据和广阔市场的潜力。但是中国还需要做好许多基础性工作,如更为开放的数据环境和训练有素的科学人才。尤其是在人才方面的持续努力将成为一个决定性的因素。
“谁拥有了一流创新人才、拥有了一流科学家,谁就能在 科技 创新中占据优势。”李新德自然懂得团队的力量和人才梯队建设的重要性。事实上,自2007年他接受东南大学的邀请任职以来,十多年时间里扎根于这片沃土,他不仅从事科学研究,还担负起人才的培养重任。
在李新德心中,他与学生的关系不仅是师生,还是朋友,更是未来路上让中国自动化研究领域领跑世界的队友。对待团队成员,李新德展现出他特有的亲和与坦诚。相比于喊他“李老师”或者“李教授”,他更喜欢听到学生喊他“老李”。
李新德常说,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千万不要低估你的任何一名学生,他们都是有能力的”,这是李新德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会根据每个人的性格、特点,因材施教,时刻挖掘学生的潜能。
“最重要的不是你的学习能力,而是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李新德反复告诫团队成员,“你将来的竞争对手不是人,是机器。你跟它讲学习,它比你快;你跟它比重复工作,它比你耐劳。那么你有什么和它PK的?一定是创新能力。你一定要有前瞻性的眼光,不要仅仅盯着眼前的一亩三分地。”
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他们的见识,李新德会提供很多参加各种会议交流和作报告的机会,让他们接受锻炼,并鼓励他们如果有国内外学习和交流的机会,要勇敢地走出去,去呼吸更多的“新鲜空气”。
“去国外交流对于开阔眼界是一件好事,也是青年人成长路上非常重要的一环,会让他们的思维更加活跃。”当年,李新德作为国家公派访问学者和博士后先后在美国佐治亚理工大学和新加坡国立大学访学交流,由此结识了美国机器人之父、美国《时代周刊》最佳发明奖得主、著名机器人专家唐纳德·阿金教授和新加坡工程院院士葛树志教授。
“他们都是有大智慧的人,尤其是葛老师,我们聊天不仅仅限于学术方面,还涉及人生哲理,和他这样站得高、看得远的人交流,会给我很多启示。”李新德感叹道。
从最初的单枪匹马、一穷二白到如今的日渐庞大、兵强马壮,李新德带领着这个快速成长的团队,驶入了科研高速路。李新德团队的管理模式很开放,尽管身为团队的“一把手”,但他从来不搞“一言堂”,而是成立起管理工作委员会,会根据不同的项目、不同的方向分为几个组,大小事情都通过委员会来做决定。李新德的学识和为人得到了团队成员们的一致认可与尊重。在他的带领下,一支具有强大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机器人自动化铁军就此诞生。2019年,李新德指导的研究生团队首次出征,一举斩获了中国航空学会目标检测与识别挑战赛特等奖。
“去年的疫情对我们影响很大,我们计划有6个项目要结题,由于上半年封校,我们基本都是网络探讨项目执行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李新德回忆起去年的情景依然惊心动魄,“但在关键时刻,团队体现出了战斗力,想办法克服各种困难,最终按时高质量地完成任务!”李新德的言语中透露出对团队的自豪,在他的带领下,这样一支具有 探索 热情、创新锐气和国际眼界的队伍,在科研的道路上扎扎实实,步步为营,已经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但是李新德没有满足于取得的成绩,“一方面,在科学研究中,我们要去解决一个具体的问题,一定鼓励团队交叉融合、需要勇于做自己没有做过的事情,攀登科学高峰,引领 科技 发展潮流;另一方面,在工程应用中,还要理论联系实践,注重产学研成果转化,落地应用。这时,我们就要去突破自己能力的界限,去学习,去和掌握新知识的人交流、合作”。在他看来,只有这样,研究者本人,甚至一个团队,才会变得越来越强大。
对于日新月异的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将来会发展到哪一步,各方众说纷纭。“实际上是没有办法去准确预测的。”李新德话锋一转,“科研本就不是写好的剧本,而是要勇敢地去 探索 未知的世界,或许会成功,或许会失败,科研工作者的乐趣不就在这 探索 的过程之中吗?”
李新德,东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机器人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产品与产业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务。长期致力于机器视觉、机器感知、智能机器人、人机交互、无人系统等方向的研究,先后入选江苏省青蓝工程人才培养计划、江苏省六大高峰人才培养计划、东南大学国家杰青培育计划和江苏省重点研发计划重点项目首席科学家等,广东省珠江人才创新团队、江苏省高校优秀创新团队等。
少儿机器人课程内容有哪些?
#高考# 导语江苏招生考试网发布“2021年江苏高考英语试题评析”,具体入口供考生参考,希望对考生有启发!
2021年高考英语全国卷命题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要求,坚持“方向是核心,平稳是关键”的原则,依据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和高考评价体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深化对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引导,强调关键能力考查,引导教学回归教材,稳步推进高考考试内容改革,充分发挥高考育人功能和积极导向作用。
1、落实立德树人,引导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2021年高考英语全国卷试题围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大主题全面考查英语综合运用能力,试题取材广泛、体裁多样,进一步体现考试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引导作用,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考查,充分发挥文化铸魂育人功能。
第一,融入中华文化,坚定学生“四个自信”。全国甲卷语法填空语篇以游客在西安古城墙骑行的角度,介绍城墙景物和文化;新高考I卷语法填空语篇介绍游览黄山美景的经历;新高考II卷完形填空语篇介绍一位当代中国警察英勇无畏的事迹;全国甲卷作文设置了写邮件向外国友人询问他们对哪些中国传统文化更感兴趣的情境。这些语篇和情境以浸润的方式引导学生加强对中国历史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通过讲述中国故事倡导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
第二,落实五育并举,深化体美劳.教育引导。进一步落实五育并举的命题思路,在篇章选择和作文情境设计方面,优化试题体现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引导的篇章布局。在体育方面,全国甲卷听力题选取有关谈论网球运动的材料,阅读题选取滑板运动引发人生感悟的语篇,新高考I卷听力题选取有关谈论足球运动和户外散步的材料,全国乙卷阅读题选取有关世界知名体育场馆介绍的语篇,这些语篇旨在引导学生关注体育运动和身体健康,提高运动的意识。在美育方面,全国甲卷选取介绍摄影大赛及相关作品的语篇,全国乙卷阅读题选取介绍用废弃塑料制作雕塑的艺术家的语篇,新高考II卷选取艺术教育走进中学课堂的语篇,这些语篇旨在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认识到美育的重要性,培养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在劳动教育方面,全国乙卷选取有关做家务益处的语篇,新高考I卷完形填空语篇介绍第一次暑期打工的经历,新高考II卷作文选取在母亲节当天为母亲做早饭的语篇,这些语篇旨在引导学生形成热爱劳动的观念。
第三,传播正能量,倡导和谐人际关系和科学探究精神。试题通过选择相关主题的语篇,引导学生养成和谐友爱的人际关系和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阅读题选取有关生态旅游的内涵和意义、艺术家将塑料废品做成引人深思的雕塑、旧衣物交换替代丢弃等语篇,引导学生关注能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选取的材料还包括如何表达感激之情、如何提高与人交谈的技巧、老年人的社会角色、年迈母亲在购物时得到友善帮助等,倡导建立和谐美好、彼此关爱的社会人际关系;还有材料涉及家里保留座机的现象及原因、工作环境背景音对创造力影响的实验、宠物狗能否识别主人面部表情的实验以及有关情商的研究等语篇,引导学生关注科技发展前沿,养成科学探究的精神。
2、夯实全面发展基础,持续强化关键能力考查
按照高考评价体系总体要求,2021年高考英语全国卷命题优化情境设计,加强阅读理解和书面表达等关键能力考查,强调语言学习基础的重要性,增强试题开放性和灵活性,引导学生夯实全面发展的基础。
第一,深入考查关键能力。通过扩大选材范围和材料类型,精心设计试题,提高考查高阶思维能力试题的占比,进一步强化阅读理解能力考查。高考英语考查阅读理解能力均在语篇层次上进行,强调对语篇的精细阅读,尤其强调对文章整体结构和关键信息的理解。文本精细阅读要求学生不仅能从文本中直接提取具体细节信息,还能通过归纳概括理解概念性信息、推断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等。新高考英语试卷通过提高阅读理解试题的分值占比,进一步强化阅读理解能力考查,引导中学英语教学关注和重视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此外,通过在阅读题中设置一定比例的试题强化对学生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的考查,学生需要根据语篇内容进行逻辑推理,通过归纳和概括才能正确作答。
第二,强调基础性,增强开放性和灵活性。进一步优化应用文写作的考查形式,除信件外,进一步拓宽写作文体,更新试题呈现形式,设置更加贴近真实生活的英语交际任务情境,增强试题开放性和灵活性。全国乙卷书面表达试题要求学生根据给出的标题(Be smart online learners)写一篇发言稿,新高考I、II卷应用文设置的情境要求学生在英文报庆祝创刊10周年之际写一篇短文投稿,这些试题在加强语言表达能力考查的同时,强调对应用性和创造性能力的考查。此外,完形填空、语法填空和短文改错等题型要求学生在正确理解文章主旨大意的基础上,关注文章语境中词语、句子与整个篇章结构之间的联系,考查学生对英语词法、句法以及语篇知识的掌握情况,引导学生夯实英语语言全面发展的基础。
3、稳定试卷结构和试题难度,提升命题质量
2021年高考英语全国卷命题充分考虑不同区域学生群体的能力水平和实际情况,合理控制试卷难度,助力高考综合改革顺利实施。
第一,稳定试卷结构。试卷结构保持稳定,稳定维持多年的由听力、阅读理解、语言知识运用和写作4部分组成的试卷结构。针对高考综合改革省份实施《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不同进度,分别命制适用于新旧课程标准的不同种类和不同版本的试卷,精准匹配各高考综合改革省份的高中英语教学实际情况和学生水平,保证老高考向新高考的平稳过渡。
第二,控制试卷难度。各套试题采用篇章材料的难度与往年基本持平,试题难易搭配合理,试卷中各难度层级试题比例稳定。在试题材料难度方面,遵循课标要求,注意话题选择的适切度和语篇语言难度。在话题方面,听力的录音材料既涵盖学生十分熟悉的日常话题,也包括一些具有挑战性的话题;在阅读理解部分,既有相对易读的文章,如介绍艺术家使用废弃塑料做成精美雕塑、家里保留座机的现象和原因、黑犀牛的保护和繁育、艺术教育走进课堂等,也有较高难度的科普议论性文章,如背景音对创造力的影响实验、人们对天才标准认知的变化、情商的研究、牧牛机器人的研制介绍等。在语篇语言难度方面,在坚持保留原语篇文本基本风格的前提下,尽力减少过多文化背景、生词、长难句等因素的影响,使文本行文流畅、表达清楚。在写作部分,短文续写的材料内容贴近日常生活,情节简单清楚,语言通俗易懂,学生不仅能够读得懂,还可以产生共鸣与联想,从而写出恰当的续篇。
少儿机器人课程体系分为初级班、中级班、高级班三部分。
初级班机器人课程,授课对象大致为5-7岁的青少年儿童。此阶段采用的是乐高WEDO2.0。此阶段的孩子,主要是在认识机器人搭建配件,掌握机器人搭建技巧后,能够独立搭建机器人、四驱车等独立作品。并熟练掌握搭0建中的物理学原理,如“齿轮传动原理、杠杆原理、滑轮、能量守恒原理”等。为以后学习机器人编程打下坚实基础。继而为将来参加FLL/VWX等国际赛事蓄力。中级班机器人课程程的大多为8-9岁青少年儿童。中级班期间,孩子们要认识机器人编程,LEGO—EV3搭建与图形化编程等编程知识。熟悉并掌握机器人编程中的方法,原理,技巧,以及机器人装置,如“棘轮装置”等。以此为机器人高级课程ROBOTC,VEXIQ等打下扎实基础。零件丰富多样,学生可以自由发挥搭建、构造个性化的机器人,并参与实验;含有控制器、触碰传感器、超声波传感器、陀螺仪传感器、光电传感器、马达等,使机器人更形象生动;通过编程,实现机器人的自动避障、自动寻路、自动检测、识别、抓取物体等多种功能;课程科学系统化,由简到难,逻辑逐渐延伸扩散。
高级班机器人课程针对10-18岁青少年儿童开展。此阶段的孩子要学习机器人VEX/VEXIQ/ROBOTC编程知识,将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数学(Mathematics)的学习进行整合。课程内容会包括各种类型的结构件,学生可以自由发挥,学会了解各种机械结构。学习了解控制器、遥控器、碰触传感器、距离传感器、角度传感器、颜色传感器、智能马达等。学会通过编程控制传感器、驱动马达,实现机器人的自动避障、自动寻路、自动检测等多种功能。要求具备参加VEX/VEXIQ等机器人世界锦标赛的能力和水平,随时可以参加机器人世界锦标赛。通过系统的教程对孩子提供各方面培养:动手能力、物理搭建、逻辑思维、编程实践、团队合作等。这样是码 高 机器人的课程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