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改革 教育改革

高州市第一中学2020高考,高州一中2016高考

tamoadmin 2024-05-30 人已围观

简介1.知道广东茂名高州二中的请介绍一下2.高州市新垌中学高中录取分数线多少分3.高州市第一中学的附属实验中学4.茂名高州四大中学,哪个最好?第二是哪个学校?5.广东高州中学的办学历史高州一中好。1、根据查询茂名市教育局官网公开信息得知,高州一中在教育质量、学术成果等方面表现出色,多次荣获各类教育奖项和学校评估的认可。茂名十六在教育质量、学术成果等方面不如高州一中。2、高州一中注重学术教育的培养,提供

1.知道广东茂名高州二中的请介绍一下

2.高州市新垌中学高中录取分数线多少分

3.高州市第一中学的附属实验中学

4.茂名高州四大中学,哪个最好?第二是哪个学校?

5.广东高州中学的办学历史

高州市第一中学2020高考,高州一中2016高考

高州一中好。

1、根据查询茂名市教育局官网公开信息得知,高州一中在教育质量、学术成果等方面表现出色,多次荣获各类教育奖项和学校评估的认可。茂名十六在教育质量、学术成果等方面不如高州一中。

2、高州一中注重学术教育的培养,提供全面的学科课程和多样化的教育资源,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学术能力、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茂名十六提供的学科课程众多。因此,高州一中好。

知道广东茂名高州二中的请介绍一下

广东高州中学2009高考喜报

喜报一

今年高考,我校陈磊同学喜获广东省2009年高考生物类总分状元!

喜报二

今年高考,我校康锡恩同学总分675分喜获茂名市政治类总分状元,并列茂名市文科类总分状元!

喜报三

今年高考,我校高分层总分645分以上21人。其中,

黎楠总分679分,江少冰总分676分,康锡恩总分675,赖楚凡总分674分,陈磊总分670分,翁毓欢总分667分,廖辉尧总分666分,任玲总分659分,许国斌总分659分,吕净蔓总分659分,江海总分657分,李维总分655分,吴益才总分654分,李冠波总分652分,黄茂松总分652分,吴泳儿总分652分,程剑总分651分,刘伟杰总分649分,吴丹虹总分648分,卢雪梅总分647分,刘剑总分647分。

喜报四

今年高考,我校有16位同学喜获广东省2009高考文基、理基单科状元!其中江少冰、陈磊、周南江、吴敏杰、陈国宇、何德柳、张健、黄华灿、梁政杰、崔庚、戴观寿、龙土兴、古迪、黄国雄、张如波同学喜获广东省2009高考理科基础状元,翁毓欢同学喜获广东省2009年高考文科基础状元。

喜报五

今年高考,我校继续保持茂名市高考大户地位,高分层人数在全省有明显优势。总分645以上21人,比去年增加5;总分600分以上380人,比去年增加143人;本科线以上2487人,比去年增加18人,上线人数3786人,比去年增加241人。

喜报六

入线率

全省

广东高州中学

对比情况

本A

23%

48.63%

高州中学高出一倍多

本B

32%

61.54%

高州中学高出29.54%

三A

53.94%

81.74%

高州中学高出27.8%

三B

77.5%

93.69%

高州中学高出16.19%

喜报七

今年高考,我校文科数学、英语、政治、地理、生物、文科基础、理科基础七个单科和生物类总分,政治类总分,文科类总分均居茂名市第一。

高州市新垌中学高中录取分数线多少分

高州市第二中学

开放分类: 学校、广东、中学、高州

简 介

广东省一级学校——高州市第二中学,创立于1905年3月,是高州城创办最早的学校之一。历经一个世纪的沧桑,现已发展成为有60多个教学班、师生员工近6000人的高级中学。

历史沿革

清末时期

清末废科举,兴学校,邑中士绅梁宗榘等,与知县李孔修会商,呈准以常平仓隙地创建学校。经始于光绪三十年,募捐得数万金,是年冬兴工,随招学生一百二十名,分甲乙两班,补授高小学科,先借旧近圣书院为校舍。

光绪三十一年二月初十(公元1905年3月15日)开学,以梁宗榘任监督,定名为“茂名学堂”。逮光绪三十二年六月,高小补习期满,直升中学,仍编甲乙两班,时新校将成,乃迁往焉。秋间添招小学甲班,仍借近圣书院为小学校舍。翌年秋,将中学甲乙两班合并,称为中学甲班,复招小学乙班。时新校舍粗备,遂不复住旧书院。

光绪三十四年七月,周梁基接任校长,次年(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春,招高小丙丁两班,后遂递年招高小二班或三班。至宣统二年,首届小学甲班毕业,宣统三年中学首届甲班毕业;是年秋补招中学预科一班。冬革命军光复高州,地方不靖,学校停闭,图书、仪器大半散佚。

民国初期

(民国三十三年(1945年)九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高州(茂名)同全国人民一样欢天喜地,异常高兴,燃放炮竹热烈地庆祝经过八年抗战得来伟大胜利。上级派梁锡英任校长,这时要求读茂名中学堂的学生大增,学校逐步走上正轨,民国三十四年(1946年),七月校长梁锡英辞职,上级便派梁植枢任校长,当时校名定为“茂名县立中学”,它是县立公办的,收费十分低,入学时每人只收二斗米(相当约三十斤,根据当时价目收款低)课本自备,每个学生都是借旧课本来使用,茂中当时高中只招收两班,初中一般只招4个班。当时初中全校约600学生,高中约共300人,这时全校合计约近千人。

学校校舍初建有六座。头座楼上奉祀捐资者之禄位,楼下及两旁楼上,为教职员室,两旁楼下为课室;二座为大礼堂,两旁划分四间,亦为课室;三、四座建有楼,曩为学生宿舍,现亦改为课室;余则为头门、仪门、号房、厨房、厕所等。中间有空地两座,民国八年筑成课室四间,并改仪门为左右两大厅,分设办公厅及教职员休息室。又请准划定县学宫为学生运动场、休憩场及饭堂,复用价向财厅购领常平仓一所,改造学生宿舍及游艺场。

解放初期

高州(茂名)于1949年十一月解放,海南岛还有国民党军队凭借海峡天险优势进行对峙,国民党军队的飞机经常到高州进行轰炸扫射,弄得学生上课不正常,到1950年三月解放了海南岛,从此以后再没有飞机来干扰了,这样高州城的学生才正常上课。

高州(茂名)解放,当时茂名县政府派伍圣瑞作为军方代表接收二中,把校名改为“茂名县立第一中学”同时茂名县立女子中学进行合并二中,1952年与茂名第二中学互换校名。1959年高州与信宜合并,在“一大二公”的影响下,也曾与高州中学,一中、二中全并为一所中学,当时二中只办初中,不久便分开,并改为茂信县第三中学,1961年高中与信宜又分开,才恢复为高州二中。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受“武斗”的干扰,拉帮结派,你争我斗,对于二中学校的一切,如学校的图书、仪器以及学校的一切设施,尽遭破坏,损失难以估计。1968年秋季把学校搬往顿梭公社,并改为顿梭中学。原二中校舍给高州农机一厂作为员工宿舍。

复办以来

1972年六月当时高州县教局派屈委昌、甘光正、廖炳权等主持复办高州二中工作,并于1972年秋季招收初中四个班,1976年秋季恢复招收高中二个班(两年制),当时党和政府又委派梁昌符、苏朝兴等领导主持学校工作,并从农村乡镇中学调配一些教学水平高的老师来校充实教学力量。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改革开放的浪潮推动下,学校得到各级党和政府的关怀、社会各界及学生家长的大力支持,以较高的速度发展着。1996年4月被评为广东省一级学校,目前现已发展成为有教职员工243人、60多个教学班、近6000名学生的完全中学。

学校各部门年年被评为市县先进;涌现出高州市“十杰”青年赖力、“十佳”少年冯慧丹等先进人物。中考自1989年起,考入重点中学、省一级学校人数连续14年稳居高州市第一名;高考自1984年起,重点线、本科线、省专线上线率连续18年居于高州市面上中学第一位;1990年苏毅以优异成绩考上清华大学;1997年和1999年,张道和古劲分别考取高州市中考总分状元;2000年程健考取广东省高考政治单科状元,2002年黄尧达考取广东省高考化学单科状元。学科竞赛自1990年以来,有328人次获省以上级别奖励。学校被定为全国“十五”重点课题实验基地,有国家级课题1个,省市级课题一批;2002年获广东省教学科研黄华奖(集体奖),2003年获广东省教学科研创新成果三等奖。参加市中学生运动会团体总分年年均获面上中学第一名;学校优势项目乒乓球、毽球誉满粤西;学校舞蹈队、合唱团、管乐队多次获得市一等奖。

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把搬迁高州二中列为市政府“十大工程”之一,在山美征地560亩,按全国示范性高中标准,筹建一所全市面积最大、上规模、上档次的新二中。计划总投资1.5亿元,现已完成征地、规划等前期工作,两年后,高州二中将以全新姿态展现在高州人民面前。

学校现有教职员工282人,其中在职研究生25人、中学高级教师58人、中学一级教师138人,有全国先进教师4人、南粤优秀教师8人、南粤山区优秀教师3人、高州市首批学科带头人3人、市级骨干教师一大批。

学校多次被评为省市先进集体、文明单位、治安达标先进单位、治安事故为零学校、德育工作先进单位、最佳安全文明小区和“无毒社区”,先后涌现出高州市“十杰”青年、“十佳”少年等先进人物;党支部、工会连续多年被评为市县先进;2005年团委会被评为“广东省五四红旗团委”。

学校高度重视教育科研,目前有县级课题11个,地市级课题11个,省级课题4个,国家级课题1个,被定为全国“十五”重点课题实验基地。2002年,学校获广东省教学科研黄华奖(集体奖)。2003年获广东省教学科研创新成果三等奖。中考、高考屡创辉煌:1990年苏毅以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大学;1997年、1999年中考张道、古竞同学分别考取高州市总分状元:2000年高考程健同学考取广东省政治科状元、2002年高考黄尧达考取广东省化学科状元、2004年余学强考取广东省体育术科状元,《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均作过专门的报道。

2005年高考取得历史性突破:总分700分以上人数比例继续保持领先优势;单科800分以上人数增长25%,其中苏嘉妙英语以810分获茂名市面上中学第一名;陈辉同学体育术科成绩获高州市第一名;英语Ⅱ类英语科和综合科平均分、地理类地理科平均分、政治类总平均分、化学类化学科平均分均排茂名市面上中学第一名;创造了重点线、本科线、省专A线上线率连续19年稳居茂名市面上中学第一的奇迹。学科竞赛战绩彪炳:自1990年以来,获高州市以上奖励的有1500多人次,其中获国家级奖励的有112人次,获省级奖励的有385人次。

文体工作成绩喜人:参加高州市中学生运动会,高中组团体总分年年均获全市第二名,面上中学第一名。传统优势项目乒乓球,近年共有12人次获茂名市单打冠军,18人次获茂名市双打冠军;学校男女子毽球队年年均获茂名市冠军,2004年代表茂名市参加广东省比赛,获第八名。2005年学校被评为茂名市“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优秀学校”并被推荐参评全国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优秀学校。学校舞蹈队、合唱团、管乐队多次获高州市一等奖,2003年参加高州市“广场文艺演出”获特等奖,2004年参加高州市“国庆歌咏比赛”获一等奖,2005年参加高州市“春节文艺晚会”获优秀节目特等奖。

近年来学校先后投入3000多万元,配套完善各项设备设施。电子阅览室内的300多台先进电脑,已安装1000兆主干光纤连接互联网,师生可在此获取最新的教学信息和实现远程教学。先进的数字监控系统和优质的校园广播网可确保高质量完成各类考试任务。学校图书室藏书近16万册,随时供师生借阅。美术室、音乐室、舞蹈室的设施一应俱全。

高州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在山美何屋岭征地560亩,计划投资1.5亿元,按全国示范性高中标准,筹建一所全市面积最大、上规模、上档次的新二中。现已完成征地、规划等前期工作,两年后,高州二中将以全新姿态展现在高州人民面前。

高州市第一中学的附属实验中学

2016年高州中学中考录取分数线703分,2017年高州中学的录取分数线预计会和2016年差不多

经高州市招生委员会批准,新垌中学今年高一新生指标为715人。

招生区域学校:新垌中学、新垌一中、谢鸡中学、谢鸡一中、云潭中学、云潭一中。

报名条件:2018年茂名市中考分数为303至528,且符合新垌中学招生范围的应届初三毕业生(报名时请随身携带中考准考证,以便查询准确考试成绩)。

录取办法:按照中考分数择优录取,以缴费为准,额满为止。

新垌中学地处高州市东部,创建于1945年,初名为台辅中学,后被编为茂名县第九中学,解放后定名为新垌中学。学校近年学生均超3000人,其中高中一直保持40以上教学班,在校高中生约2500人左右,教职工219人。

近年来,学校秉承“崇文励教、育人兴邦”的传统美德,坚持“立德、立志、立信;育智、育美、育才”的办学理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走出一条“低进高出,高进优出”的新路子,如今已经成为一所办学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师资力量雄厚,学生向往,家长满意,教育资源丰富、办学特色鲜明的农村完全中学。

茂名高州四大中学,哪个最好?第二是哪个学校?

高州市第一中学附属实验中学是经茂名市教育局、高州市人民政府批准,利用高州一中的名校优势(省一级学校、美丽校园、省爱国卫生先进单位)而创办的一所初级中学。她创立于2002年7月,是高州市唯一一所最早利用名校效应而创办的示范性实验中学。学校现有17个教学班,学生876人,教职工39人,教师学历达标率100%。两年来,该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依法治校,科学管理,务实求真,不断探索,大胆创新,走出了一条名校办实验中学的新路子,赢得了较高的社会声誉,真正成了社会关心、学生安心、家长放心、教师开心、领导称心的学校。中考成绩进一步印证了该校的办学路子走对了。新的校风,具有时代特色

高州一中附属实验中学紧跟时代的步伐,敢为人先,走创新办学之路,使学校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全新校风、教风和学风。

首先,该校确立“以人为本,发展个性,拓展创新,人人成才”的全新理念,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形成了“尊师守纪、团结友爱、关心集体、乐于助人”的优良校风,师生呈现出高尚的道德修养。

其次,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教学新理念,充分信任学生,点燃学生智慧之火花,教者全身心投入学校工作中去,热爱学生,充分发挥教者独特的个性,展示教育魅力,沟通学生情感,以德修德,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形成一种不仅是爱校爱生的责任,更是追求一种教育教学艺术享受的教风,确立全新的人才观。因材施教,运用现代教学理念,创设教学情景,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主动、民主、探究、互动”的新教学模式,营造一个轻松、紧张、民主、融洽,热烈的课堂学习氛围,使学生乐学、善学,大有长进。来自边远山区长坡镇石龙村委会的卢自勇同学,刚来时成绩一般,英语不合格,后来经老师耐心教导,发奋学习,进步很快,英语跃升级第二名,期末总分名列级前五名。

再次,学生在科学的管理、优良传统氛围感染下,形成良好的学风,学生树立“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放眼未来”的壮志,在幽雅的环境里,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中,自觉形成一种勤奋好学、积极拼搏、勇于创新的学风,在优良传统的教化,先进榜样的熏陶,教师的悉心指导下,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崭新模式学习,呈现出“互学互助,比学赶帮,共同进步”的良好态势。

广东高州中学的办学历史

高州四中最好。第二个是高州一中。如果分数线够的话,就去高州四中。

高州市第四中学(原环城中学、海珊中学)创建于1968年秋,坐落在高州城东,右依文笔塔,左傍高新大街,前临引鉴河水,面对旧城东车站。校园占地120多亩,布局合理,层次分明。内分生活区,运动区,办公区。花木掩映的建筑群体,布局合理,错落有致,景色怡人,被社会誉为花园式的学校。

特点:1968年-1997年 艰苦奋斗,整合校园,并借普九和改危之东风加快办法条年的建设步伐,强化学校管理,使学校成为茂名市一级学校。1997年-2000年 抓住创办等级学校之机遇,加快教育资源的配置进程。锐意改革,有效地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广东省一级学校和茂名市美丽校园。

隆庆三年(1569年),高州知府吴国伦将府学改称南岳书院,与全国府学改书院一致。

万历四十年(1612年),知府曹志遇重修郡学,扩大规模,将南岳书院改称笔山书院。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高州府知府吴柯,将笔山书院更名敷文书院。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高州府知府吴柯(江南徽州人),改建敷文书院。

雍正八年(1730年),高州府知府张兆凤(浙江分水人),为书院添建讲堂、问字亭,左右增建书舍。

乾隆十九年(1754年),巡道王概,清查旧项,捐添膏火,重修学舍,便将不能维持的15个书院(高明、朋来、茂山、四水、东津、拱极、墨池、笔山、参天、潘江、三至、安乐、敦仁、观澜)的地租清查俱拨敷文书院。

嘉庆五-八年(1800-1803年),知府修缮敷文书院后又易名为高文书院。

道光三年(1823年),学生、举人林召棠(字芾南,广东吴川人)获癸未殿试状元。

咸丰二年(1852年),伊霖(字云岩,满州正黄旗人,举人出身)署高州,拨款重修高文书院。

咸丰五年(1855年),信宜县梁巍(字恩焕,顺天举人,庚戌进士)改修书院的内堂、厅房、门户。

咸丰六年(1856年),高州城遭特大洪灾。书院楼舍,多圮于大水。

咸丰十年(1860年),邑人陈兰彬、杨颐提倡重建高文书院。

同治六年(1867年),巡道陆心源(浙江归安人)为书院捐银300两及前筹防局为书院捐钱200千文。2项合共559千990文,交茂名县发当生息,每年息59千90文。又将六属公捐银367两拨给书院,交茂名县发当生息,每年息银36两7钱。

同治十二年(1873年),高州府知府额哲克为书院捐银500两,并交茂名县发当生息,每年息银50两。

同治十三年(1874年),高州知府楼震(浙江人,进士出身),审讯结束唐演勋等诉讼案,罚钱500千文。楼震将此罚款拨入书院,交茂名县发当生息。每年息钱50千文。

光绪十五年(1889年),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翁同龢为书院题匾,曰:“敬业乐群”。题楹联曰:“学有根基培养坚时乃担得圣贤许多事业,士先器识源流贯后方做成民物莫大文章”;为内堂题匾,曰“高堂”。楹联为清代书法家、文学家、金石学家翁方纲所书。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高雷廉巡道叶大遒,提倡学术,奖饬士风,为书院大门署联,曰:“观山钟秀气,学海助文澜”。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清政府采纳张之洞的建议,将官办书院改为学堂,书院之名遂废。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高雷廉巡道吴永与邑绅士江慎中、周廷劢、梁宗矩、李维寅、李崧年等筹备建立学堂,将高文书院改制为高郡中学堂,逐渐接近近代的学府建制。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高郡中学堂于3月15日正式开学。这是清末“废科举,兴学堂”运动中较早涌现出来的新学制学校。

宣统三年(1911年),当地政府奉命又将高郡中学堂更名为高州官立中学。是年,高雷地区先进青年林云陔、熊英、谭惠泉、周瑛等均就读于高郡中学堂。在民主革命思想的熏陶下,他们创立了先进组织“新高同志社”和“雄辩学会”,购阅《民报》、《革命军》等进步刊物组织社员阅读,并定期进行演讲,传播民主革命思想。辛亥革命前夕,学生周瑛变卖家产筹备革命活动经费,全力协助林云陔、谭惠泉、梁宣诚等人在高州组织民军,建立起义总指挥部。辛亥革命爆发后,高郡中学堂学子带领高雷人民揭竿而起,响应武昌起义。 民国四年(1915年),学生张昌言挺身而出,反对校长陈宪弼盗用全校名义通电劝进袁世凯称帝。

民国五年(1916年),校长林拨萃奉命将高州官立中学易名为广东省立高州中学。

民国八年(1919年),是年确定以“诚爱勤俭”为校训。6月1日,省立高州中学、茂名县中学、省立高州农校校友会(学生会)干事代表在高州城南皋学舍召开会议,组成高州中学学生联合会,并作出决议:一、向全国发出通电,声援北京学生的爱国行动。二、各校举行罢课游行,唤醒民众。三、组织街头演讲队、商旅稽查队向群众宣传救国道理,呼吁提倡国货,抵制日货。6月2日,县城中小学百多人,示威游行,队伍自对圣殿坡出发,经大街(中山路)向大陵驿(新安街)出小西门到城北关帝楼,再转向城郊小街。他们高举五色共和旗,扛着“取消二十一条”、“还我青岛”、“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长幅标语牌,高呼“拒绝和约签订”、“打倒卖国贼”的口号。所经之处,观者如潮。同日,学生演讲队上街散发《高州学界告同胞书》,并到处发表演说,向群众宣传。学生商旅稽查队上街查封“仇货”。将“会香”商店运入的大批日货“光明火柴”置于文明门前空地烧毁。

民国十四年(1925年),“五卅”惨案消息传至高州,高州中学等学校学生会联合起来,恢复“五四”运动时期的学生联合会,通电抗日,举行示威游行,组成国民外交后援会,要求取消不平等条约。

民国十五年(1926年),欧钟瑞任校长时,是年7月奉令将广东省立高州中学改称广东省立第九中学,体现“省立”性质。5月,学校率先成立共青团组织。

民国二十年(1931年),高州中学学生在抗日救亡会的领导下积极参加抗日救国义勇军。自备军械军装,聘请车驾龙为教军,早晚操练。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4月,学校奉省教育厅第935号训令,又将广东省立第九中学更名为广东省省立高州中学。解放后经省教育厅批准,再更名为广东高州中学,沿用至今。七百多年来,尽管学校名称随着朝代更替不断变换,但她的办学活动一直延续至今,只在“文革”期间停办过十年。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高中毕业升入中山大学8人,襄勤大学10多人,其他大学及学院各10多人。初中毕业升入本校高中28人,入高州农校、茂名师范各7人。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高州中学进步师生积极响应中共号召,自发组织起来,自觉投身抗日救亡活动,学生抗日救亡活动空前高涨。师4班学生廖盖隆、杨优德和普8班余荣中等于暑期组织同学留校搞抗日宣传。下乡宣传历时10天。秋,新生一入学,即又组织进步同学,成立“抗日救国星期六下乡宣传队”。全级分成5队,每队20—50人不等,到县内东南西北中5个区宣传。同时又组织“抗日救亡剧社”、“新书合作社”等进步团体。在没有***组织具体领导的情况下,主动根据革命报刊介绍***的抗日主张开展工作。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学生周瑞腾、梁巨汉等10多人到广州买回100多本马列主义书籍,在高州城“成蹊书室”成立真理读书会,定期学习讨论,宣传马列主义真理。在校内组织大型读书会。廖盖降、杨优德和杨琳熙(杨毅)、卓树基、程均昌、杨进琳、刘叔祥(女)、余荣中和李淑珠(女)等9人奔赴革命圣地延安。9月,中共高州中学支部成立(此为中共高州中学第一个支部)。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高州城遭日本侵略者的飞机狂轰滥炸,学校被逼迁往城东镇头岭,建茅棚上课。高州中学很多学生参加学生军。专员公署举行学生抗战智能比赛,高州中学演出的《战时家庭》(区毓栽老师导演),获戏剧汇演2等奖。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为避免日寇空袭,高州中学奉命迁址黄塘乡双花村、大坡垌村(今高州水库库区),借用土地庙、黎家祠等4处为学生宿舍,新建部分瓦房和葵蓬栅作办公室、课室和单身教师宿舍。条件十分艰苦。

民国三十年(1941年),是年,学校聘请了在高州基督教会工作的美国人裴XX(其时,全校师生尊称其为裴姑娘)担任英文课。开高州府聘请外籍教师之先河。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广州培正中学、广雅中学、香港文化中学、新会县国民中学、协和中学等学校的学生数十人转学来高州中学就读。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地下党员黄泮光吸收苏朝兴、江潘茂(江超)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这是高州中学第一批新青团员。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全校师生为纪念梁同寅校长掌校10周年,捐资建筑“同寅堂”。11月2日,高州城获解放。陈赓将军率中国人民解放军入城,一说是陈赓部队的朱尤林同志率部入城。中共茂名县委书记龙思云和茂名县县长梁昌东、副县长周梦吉、熊夏武(三人均为高州中学校友)率领队伍迎接,陪同部队首长进入县政府大门。群众夹道欢迎。锣鼓喧天、鞭炮动地。高州中学师生列队到南桥头外、深窿一带欢迎解放军进城。第三天,宣布茂名县人民政府成立。三位正副县长均为高州中学校友,全校师生无限欣喜与自豪。高州历史从此翻开了全新的一页。广东高州中学也随之进入了全新的时期。

高州中学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辛亥革命时期,就读于该校的进步学生,曾先后创立“新高同志社”和“雄辩学会”,秘密阅读进步书刊,宣传孙中山的革命主张。有些人于辛亥革命前夕参加同盟会,投身到推翻清王朝统治的斗争去。

早在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该校毕业生黄平民、朱也赤就投身革命,加入中国***,后来分别担任中共南路特委书记、特委委员,成为当时广东南路著名革命家,1928年两人壮烈牺牲。

当时的国民党人梁华盛、邓龙光等,原为该校学生,后来投笔从戎,参加东征和北伐,战斗在革命前线。

抗日战争开始不久,该校毕业生廖盖隆、杨优德、杨林熙(杨毅)、卓树基、程均昌、杨进琳、刘淑祥(女)、余荣中、李淑珠(女)九人于1938年7月有目的有组织地奔赴延安参加革命,为高州中学校史写下光辉的一页。整个抗日战争时期,该校学生掀起了遍及全县的如火如荼的抗日救亡运动。1939年9月至1949年10月解放,该校一直有中共支部,人们称誉高州中学为“高州青年的革命摇篮”,“高州学生运动的基地”。 1950年,广东省教育厅行文将高州中学命名为广东高州中学。

1953年,高州中学校友、教育部副部长林励儒以副部长名义拨给学校一套完整的数、理、化、生四科教学仪器。

1951年和1957年,县人民政府拨款先后新建两栋砖木结构的标准教学楼五一楼和五四楼,于1954年将喜元学舍、蓝田学舍拨给高州中学,改善高州中学的办学条件。

1956年,出现数学科和政治科两名广东省单科高考状元。

1957年,考入重点大学的人数和升大率,仅次于广州华南师范附属中学,名列广东省第二名。

1957年寒假,全体教师往湛江市参加整风反右派斗争学习,反右扩大化,陆士风、梁镇宇等五人等被错划为右派分子,直至1976年后才陆续得到平反。

1958年,国家颁布了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为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县政府拨镇头岭南、引鉴河北十多亩土地和东风坡几十亩荒地给高州中学办农场,农场所收获的青菜供给学生饭堂。

1958年底至1959年,高州中学与县一中、二中、三中、四中合并为高州县第一中学,后又改称高州中学,1959年下半年解体又恢复各校建制。

1960年秋,广东省教育厅又直接分配了两名师院优秀毕业生到高州中学任教师。

1960年,县政府拨款兴建钢筋水泥的蓝田楼,1963年拨款将五四楼改建为钢筋水泥结构,1964年拨款兴建钢筋水泥结构的实验楼,1965年拨款兴建钢筋水泥结构的喜元楼,先后将县教工招待所(今教工宿舍旧三十套处)、儒宗学舍(今中山路南侧教工宿舍处)和荔云学舍(今中山路北侧教工宿舍)和珠光阁、卢家馆、文学馆、协中馆四间学舍(今新建学生饭堂和第一、二、三幢学生宿舍处)拨给高州中学。

1966年开始文化大革命,学生停课闹革命和外出大串连,学校领导和许多教师被批斗,学校处于瘫涣状态。从校长到教师三十多人被诬为特务集团,覃恩汉副校长被迫自杀身亡。1968年秋66、67、68三届高初中学生毕业。全体教师赴南塘公社,参加全县中学教师清理阶级队伍学习班。1969年县革委下令解散高州中学。 1978年,高州中学复办,获得了新生,从此进入一个新的快速发展时期,办学规模和质量都迈上了新的台阶。

1978-1989年,达到省重点中学的水准。规模上每年初中4个班,高中4个班,基本上恢复到60年代的规模,质量上达到一个新的高峰,先后涌现三名广东高考状元。

1989年,应届毕业生升学入线率达87.9%,高州中学进入第二个黄金时代。

1987年,美籍华人杨懿熙和杨球熙两姐妹捐资12万元,设立杨氏奖学基金。后来,校友、香港同胞江可伯捐资25万元,设立江氏奖学基金,校友、美籍华人许国枢设助学金,校友、北京大学沈叔平教授的学生设立沈叔平奖学金等。

1995年4月,被评为广东省一级学校。

1998年12月,被教育部评为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

2002年,学校高中部搬至城南新校区。

文章标签: # 中学 # 高州 # 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