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分数线 分数线

高考诗歌鉴赏复习教案,高考诗歌鉴赏教学设计

tamoadmin 2024-05-19 人已围观

简介《李凭箜篌引》为唐代诗人李贺所作,李凭箜篌引的全诗语言峭丽,构思新奇,独辟蹊径,对乐曲本身,仅用两句略加描摹。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推荐关于《李凭箜篌引》教案及原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二语文 《李凭箜篌引》原文?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

高考诗歌鉴赏复习教案,高考诗歌鉴赏教学设计

《李凭箜篌引》为唐代诗人李贺所作,李凭箜篌引的全诗语言峭丽,构思新奇,独辟蹊径,对乐曲本身,仅用两句略加描摹。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推荐关于《李凭箜篌引》教案及原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二语文 《李凭箜篌引》原文?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李凭箜篌引》作品译文

 在深秋的夜晚,弹奏起吴丝蜀桐制成精美的箜篌。

 听到美妙的乐声,天空的白云凝聚起来不再飘游。

 湘娥把泪珠洒满斑竹,九天素女也牵动满腔忧愁。

 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乐工李凭在京城弹奏箜篌。

 乐声清脆动听得就像昆仑山美玉击碎,凤凰鸣叫;

 时而使芙蓉在露水中饮泣,时而使香兰开怀欢笑。

 清脆的乐声,融和了长安城十二门前的清冷光气。

 二十三根弦丝高弹轻拨,打动了高高在上的天帝。

 高亢的乐声直冲云霄,冲上女娲炼石补过的天际。

 好似补天的五彩石被击破,逗落了漫天绵绵秋雨。

 幻觉中仿佛乐工进入了神山,把技艺向女仙传授;

 老鱼兴奋得在波中跳跃,瘦蛟也翩翩起舞乐悠悠。

 月宫中吴刚被乐声吸引,彻夜不眠在桂树下逗留。

 桂树下的兔子也伫立聆听,不顾露珠斜飞寒飕飕!

高二语文《李凭箜篌引》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掌握诗歌的韵脚与节奏。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情况。

 2.掌握重点字词,会翻译全诗,理解诗意。

 3.鉴赏评价浪漫主义艺术特色。

 4.背诵全诗。

 过程与 方法

 1.通过诵读把握诗歌的韵脚与节奏。

 2. 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深入鉴赏词语及意象。

 3. 通过分析意象鉴赏诗歌的浪漫主义艺术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充分感受诗歌创造的想象瑰丽的审美境界,提高审美感受能力。

 2. 了解李贺的人生经历,理解其情感和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

 重点

 1.掌握重点字词,会翻译全诗,理解诗意。

 2.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深入鉴赏词语及意象。

 3.背诵全诗。

 难点

 1.通过分析意象鉴赏诗歌的浪漫主义艺术手法。

 2.通过了解作者身世理解其情感和人生态度。

 课时安排:1课时

 导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走近文本

 1.导语设计

 在唐代的诗人中,李贺是一个奇才,他的诗歌创作搜奇猎艳,想象丰富,用新奇诡异的语言,描绘出许多令人惊叹的神秘而又幽美的艺术境界,有人甚至称他为?鬼才?。他虽然只活了27岁,可是却留下了许构思奇特、风格独具的诗歌作品,令后世的读者赞叹不已。毛泽东就曾经极力向陈毅推荐说:?李贺诗很值得一读。?李贺的诗为什么赢得那么多的称赞呢?今天,咱们就共同学习其中的一首-------《李凭箜篌引》,看看是否象评价的那样。

 2.资料积累

 (1)走近作者

 李贺(790-816),字长吉,中唐著名诗人。河南福昌人,唐宗室后裔。18岁到东都洛阳,以《雁门太守行》拜见韩愈,备受赞赏,遂声名远扬。21岁参加河南府试,被荐举进士,但因父讳而无法应试进举。李贺被迫放弃了考进士的权利,断绝了仁途之路,以后他一直陷于抑郁痛苦之中。后经人推荐,到长安任从九品的太常寺奉礼郎小官,地位卑微,李贺不堪屈辱,任期未满就告病辞官。年仅27岁,就病卒家中。其作品集为《李长吉歌诗》。他的诗歌在唐诗中别出一格,严羽《沧浪诗话》称为"李长吉体",后来被人称为?长吉体?。诗中于世事沧桑、生死荣枯,感触尤多。善于熔铸词采,驰骋想像,运用神话 传说 ,创造出新奇瑰丽的诗境,在诗史上独树一帜,,后人称其为鬼才,有?诗鬼?之称。李贺诗篇里也有积极进取,心雄志决的一面,?少年心事当拿云?(《致酒行》),?二十男儿那刺促?(《浩歌》)男儿屈穷心不穷?(《野歌》),?丈夫快意方为欢?(《相劝酒》)等 句子 广为传诵。

 (2)追溯背景

 此诗大约作于元和六年(811)至元和八年(813),当时,李贺在京城长安,任奉礼郎。李凭是梨园弟子,是著名的宫廷乐师,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之高,似乎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著名歌手李龟年。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李贺此篇想象丰富,设色瑰丽,艺术感染力很强。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见方扶南《李长吉诗集批注》卷一)。李贺的这首歌形体的诗作想象瑰丽,境界奇幻,农墨重彩,尤为出色。

 (3)文体知识

 歌、行、引

 古代诗歌体裁,三者没有严格区别,其特点是格式节奏上没有严格要求,也不讲究平仄,字数五七言为主,可参差不齐,可变韵。亦称古诗、古风。?行引?都是歌行体的一种,这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代表性的常见作品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琵琶行》《李凭箜篌引》等。

 3.字词积累

 正字音、

 箜篌kōngh?u 颓废tu? 露水l? 芙蓉fūr?ng 女娲wā

 神妪y? 倚住yī 后裔y? 没落m? 露相l?uxi?ng

 辨字形

 啼:啼哭碎:粉碎虞:尔虞我诈倚:倚靠

 剔:挑剔淬:淬火逾:逾越佚:佚失

 悌:孝悌猝:猝然隅:城隅绎:演绎

 缔:取缔瘁:心力交瘁驭:驾驭肄:肄业

 谛:谛听粹:精粹妪:神妪怡:怡然

 附诗句翻译参考:

 吴丝蜀桐制作的精美箜篌,在秋高气爽之时弹奏。

 乐声飘荡,被箜篌的美妙之音吸引,空山里的浮云颓然凝滞,不再飘游。

 湘夫人对竹挥泪,素女也牵动满腔忧愁。

 这高妙迷人的乐声从哪儿传出?原来是李凭在国都长安把箜篌弹奏。

 像昆仑美玉击碎,清脆悦耳,像凤凰鸣叫,展开那嘹亮和缓的歌喉。

 像莲叶上洒满露珠,如诉如泣,象芬芳的兰花迎风开放,笑语轻柔。

 整个长安城的大街小巷,如同笼罩着幽雅清冷的寒光;

 二十三根弦丝高弹轻拨,也惊动了高高在上的天皇。

 高亢的乐声直冲云霄,把女娲炼石补天的地方震动。

 补天的五色石被乐音震破,引出漫天秋雨蒙蒙。

 人们仿佛进入仙境,梦见李凭把技艺传向善弹的神妪;

 仙境中衰老的鱼和瘦弱的龙听到乐曲都追风逐浪,在波涛中翩翩起舞。

 月宫中吴刚也忘记了砍树,不知困倦,倚在桂花树上凝神倾听。

 桂树下的兔子也伫立出神,不顾露水斜飞滴落,浑身露珠儿晶莹。

 二、阅读文本整体感知

 1.诵读文本初步感知

 问题投放

 (1)初读诗歌,划出节奏,找出韵脚。

 (2)结合课后注释,掌握重点字词,初步理解每一句诗的意思。

 (3)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请用一句话概括。

 学生活动

 (1)全体朗读诗句,划节奏,找韵脚。

 (2)看课后注释,标注重点字词,试着翻译诗句的意思,小组内交流后,将难点交给老师。

 (3)概括内容,小组商讨,展示成果。

 教师点拨

 (1)要脑、口、手并用,边读、边想、边解决问题。

 (2)对于重点字词,要先标出,然后加强记忆。根据字词意思翻译句子意思,根据句子意思概括整首诗的内容。

 整合答案

 (1)韵脚(四次换韵)

 秋流愁篌/叫笑/光皇/处雨妪舞树兔

 诗歌节奏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2)重点字词:

 ①张:演奏

 ②中国:即国中,国度长安之中。

 ③逗:引出。

 ④露脚:露珠下滴的形象说法。

 (诗句翻译见上文)

 (3)写李凭弹奏箜篌的音乐效果及其给人带来的美妙感受。

 2.理清结构概括中心

 问题投放

 (1) 继续朗诵诗歌,根据内容将其划分为三个层次,并 总结 层意。

 (2)这首诗描绘了哪些意象?给你以什么样的感受?

 (3) 诗人运用哪些词语来渲染音乐效果?你觉得音乐的情调怎样?

 学生活动

 (1)诵读全文依照句意分出层次?分组讨论交流结果找一人作代表展示合作成果。

 (2)学生速读,划出意象和词语,认真体会,组内交流,展示成果。

 教师点拨

 (1) 先弄懂每一句话的意思,然后分层。

 (2) 把找出的意象和词语分别罗列在一起,看看能给人什么样的感觉。

 整合答案

 (1)第一层,前四句。交代弹奏箜篌的人物、时间、地点,以及音乐效果。

 第二层,中间四句,写乐曲发展的第二个段落,直接描写音乐的音色、表情和空间效果。

 第三层,最后六句,写神话里的人物对美妙乐曲的如痴如醉的反应,音乐把人带到梦幻、神奇的天地。

 (2)描绘的意象有:

 空山凝云江娥素女昆山玉凤凰芙蓉香兰十二门紫皇五色石

 秋雨神山神妪老鱼瘦蛟吴质桂树寒兔

 给人的感觉:

 意象众多,驳杂,有虚有实,奇幻,瑰丽,炫目多彩。

 (3)运用的词语有

 啼愁碎泣笑冷破惊湿寒

 具有消极情绪,充满寒意,其情调是悲伤清冷的。

 三、咀嚼鉴赏领悟方法

 问题投放

 这是一首描述音乐感受的诗歌,仔细吟咏诵读诗歌,根据韵脚的变化, 说说 本诗应该怎样诵读,才能体会在纷繁的意象中蕴含的音乐的情感基调和音乐表情的起伏变化。

 学生活动

 吟诵诗歌,用心体会,组内交流探讨,展示成果。

 教师点拨

 注意抑扬顿挫和高低起伏以及由词表现的情绪变化。

 整合答案

 音乐的乐段就是情绪发展的脉络,这种情绪发展的阶段非常鲜明的体现在诗歌韵脚的变换上。也就是说,诗歌的四次换韵,明显地表现了情绪的发展阶段,即诗歌的前四句为第一个意群,五六句为第二个意群,七八句为第三个意群,最后六句为第四个意群。

 第一个意群表现音乐的悲哀情绪由强到弱,由突然爆发到舒缓低回。第一句语势要平起平收,中速,神清气爽。第二句是这个意群中的情绪高潮,要读出突然之间被优美的乐音所震慑的感觉,?空山凝云?语势稍快,音量高亢,?颓不流?语速稍慢,表现沉醉之感。第三句情绪幽怨,语调低沉。第四句语速渐慢,稍作停顿,表示?第一乐章?的结束。第二个意群五六句表现音乐表情由悲怆到欢快,第五句情绪高昂,是情绪高潮,?昆山玉碎?要读出气势,声调高昂悲怆,要有劈空而来的爆发力,?凤凰叫?要如泣如诉。?芙蓉泣露?要紧随上句读出,忧郁婉转,之后稍作停顿,?香兰笑?要适当体现欢快的感觉。?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两句表现清冷凄寒之气直上霄汉,要一气呵成,语速渐快。第四个意群表现乐曲在凄寒的情绪中结束,并在余韵中展开联想。?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是整首诗的情绪高潮,前句要紧承?二十三丝?句,语势扶摇直上,?石破天惊?要重读。最后四句表现想象的境界要读出梦幻和痴迷的感觉,?梦入?句要读得舒缓,语音延长,?老鱼?要比前句稍高,中速,?吴质?句语势稍快,?露脚?句语速稍慢,最后三个字语音延长,?兔?字重读。

 四、挖掘内涵提升人格

 问题投放

 鉴赏?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两句诗的意象,说说给自己带来哪些美感。

 学生活动

 吟咏诵读,鉴赏形象,组内交流,展示成果。

 教师点拨

 找出意象,分析意象,要运用联想与想象的方法。

 整合答案

 这是通过写形象来写音乐。

 四个意象: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昆山玉碎?形容乐声,写乐音之强,表现乐声极其昂扬,具有很强的爆发力和压倒一切的气势。

 ?凤凰叫?也形容乐声,写乐音之弱,表现乐声柔和深沉空灵哀婉。

 这一乐章以山崩地坼的气势开端,然后转为如怨如诉的温婉,在温婉中绵延了忧伤的情绪。

 ?芙蓉泣露香兰笑?描写乐声从悲戚转为欢快。?芙蓉泣露?似哭泣的声音摹写乐声的凄惨,又以露水滴落在残荷上滚动、滑落的视觉感受比喻乐声的悲切,似乎比?凤凰叫?还要缓和。?香兰笑?写音乐表情的变化,运用通感将视觉附诸听觉的属性,描绘出乐音的流丽爽朗,它还能给人以?笑靥如花?的视觉感受,描绘出乐音的流畅鲜明。

 这两句想象丰富,意象鲜明,前一句以比喻写声,后一句以视觉写声,给人以强烈的感官刺激,可以说是有声有色有形,是种立体的美感。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言之成理即可)

 五、探讨写法写作指津

 问题投放

 背诵这首诗,说说诗中是怎样表现?箜篌?演奏出来的优美音乐的,请举例说明。

 学生活动

 (1)学生运用试背、默背、互相提示、齐背等不同的方式加强背诵。

 (2)诵读诗歌,理解诗句,找出手法,分析技巧,讨论质疑,展示成果。

 教师点拨

 (1)背诵提示:此诗为乐府歌形体,音韵流转自然,应注意诗句之间的起承转合。还要把握这首诗的四次换韵,注意韵脚和节奏,背诵效果会更好。

 (2)根据诗句的意思分析所用手法,要调动以往的知识积累。

 整合答案

 要点提示:

 (1)主要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通过描述音乐效果来衬托音乐本身。象这些诗句,?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2)运用化无形为有形的通感手法和夸张手法。如:?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石破天惊逗秋雨?等诗句。

 (3)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驰骋自由的 想象力 ,通过瑰丽的神话世界来表现音乐的世界。如联想到?江娥/素女/昆山凤凰/紫皇/女娲炼石/梦入神山/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等。

 六、课内小结强化重点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十五夜望月》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十五夜望月》教案1

 一、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欣赏三首诗词。

 2、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重点和难点:

 1、形象和情感是如何统一的。

 2、景和情是怎样统一的。 3、朗读 三、教学设计: 熟读或者背诵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创设自身情景,铺设感情基调(让学生谈谈对中秋的认识:月饼、月亮、团圆、思念)导入所学课文。

 二、深入课文: 反复阅读、揣摩诗词,谈谈你最喜欢哪一首,说明理由。 共同欣赏:(侧重于意境的分析) 十五夜望月 唐 王建

 1、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环境气氛,把读者带入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2、点拨:

 (1)、讲透诗题“十五夜望月”。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却处处含“月”试分析。拓展:白——月光,联想李白的《静夜思》。 树栖鸦——听到,非看到,联想周邦彦《蝶恋花》“月皎惊乌栖不定”烘托了月夜的寂静。辛弃疾的《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湿桂花——桂花已湿,夜太深,联想月中桂花是否也湿,月中嫦娥、吴刚、白兔是否也像庭中人一样无眠,意境更为悠远,这里暗点“望月”。

 (2)、后两句抒情,非直接倾诉,而用委婉的疑问语气间接表达。“落”字最妙,妙在何处?(新颖妥贴,不同凡响,给人以动的形象,仿佛秋思随着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 水调歌头 北宋 苏轼

 1、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文学家,书法家,官场常失意。其文想象力丰富,又流畅自然,有时还含有深刻的哲理。与其弟苏辙、其父苏洵合称“三苏”。

 2、这首词把宇宙、人生问题融合在一起,把对官场的思考和对弟弟的感情贯穿到赏月中去,想象瑰丽又不离现实生活。宋代词评家胡仔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把握作者思想情绪:因政治处境的失意以及与弟弟子由分别七、八年,中秋对月,无不抑郁惆怅之感。但作者没有陷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中,却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终于表现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3、拨:上下片都有包含人生哲学意识的句子,找出,试分析。

 4、佳句欣赏:分组讨论:阐明理由 我的思念是圆的 艾青 分组讨论:

 (1)、作者思念什么,为什么思念是圆的?

 (2)、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升华到什么高度?

 作业:

 1、背诵并且默写《十五夜望月》《水调歌头》这两首诗词。

 2、试做一首中秋诗词。

 3、做《一课一练》p15页

《十五夜望月》教案2

  教学目标:

 1.学习朗读诗歌并能背诵默写。

 2.体会诗歌意境,理解诗歌内容。

 3.学会鉴赏诗歌。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意境,理解内涵。

  教学难点:

 学会鉴赏诗歌

  教学时数:

 1教时

  教学方法:

 边读边议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多媒体展示一轮圆月挂在夜空的画面,皓月当空,月色如银,如此美景,会勾起你无尽的遐想,今天且让我们跟着唐代诗人王建走进他的《十五夜望月》,感受他的思绪。

  (二)揭示本课的环节及任务

 今天我们的中心任务就是一个字——读,具体任务是:读顺、读义、读景、读情、读味、读韵。

  (三)六步闯关

 1.大声读——把诗歌读顺畅。学生自由读,小组内轮读,熟读成诵,毛遂自荐当堂背诵。

 2.说读——读懂诗歌的意思。边读边说,用自己的话把诗句的意思说出来。小组内轮流说,互相交流,派代表在全班发言。

 3.默读——仔细阅读,摘录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用恰当的词语概括这些景物的特点。

 (银白的地面、熟睡的鸦雀、飘洒的冷露、芳香的桂花),抽查展示自学作业。

 4.议读——体会诗中意境,理解作者感情。边读边议,小组互相讨论:(1)从以上景物描写概括诗歌描写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一种怎样的意境氛围;(一幅安静、凄清的秋夜景色,为秋思创造伤感的氛围)(2)结合景物意境揣摩诗人在中秋之夜仰望夜空,会有怎样的心理感受?(孤独寂寞,对家人、友人的深切思念),各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相机点拨。

 5.品读——品析诗味。咬文嚼字,用比较换词法等品析诗中精美词句。小组互相讨论。

 (1)诗人写望月,却没有写到月光,从何处体现?(“地白”:给人予积水空明、澄清清冷之感,从侧面突出了月色皎洁)

 (2)“树栖鸦”从听觉还是视觉来写?写鸦雀有什么作用?(既是听觉也有视觉,烘托夜的寂静,衬托诗人内心的孤独)

 (3)“冷露无声湿桂花”蕴含怎样的情感?(用寒意、清冷烘托诗人寂寞凄清的心理。)

 (4)“落”换成“在”好吗?(“落”写出了愁思随着月光的泻落从上而下,富有动感,形象新颖)。小组充分讨论后,学生自由发言。

 6.美读——读出诗歌的韵律。指导学生朗读诗歌,注意感情基调、朗读语调、朗读节奏、朗读重音。

  (四)课外延伸

 收集有关咏月的诗歌。

 板书设计:

 景 → 境 → 情

 银白的地面 安静 孤独寂寞

 (皎洁的月色) 凄清 对亲人的

 熟睡的鸦雀 伤感的 深切思念

 飘洒的冷露 秋色夜景

 芳香的桂花

《十五夜望月》教案3

 教学目标:

 1.学习朗读诗歌并能背诵默写。

 2.体会诗歌意境,理解诗歌内容。

 3.学会鉴赏诗歌。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意境,理解内涵。

 教学难点:

 学会鉴赏诗歌

 教学策略:

 1、研读诗文,体会情感

 诗读百遍,其义自见,其情自明。同时,古诗词特有的音韵之美也决定了古诗词特别适合诵读。所以在教学时,以“读”为主,积极引导学生探寻诗词的意蕴。

 2、启发联想,品味意境

 意境是诗词的灵魂,鉴赏诗词的过程就是品味诗词意境的过程。鉴赏诗词的关键是联想,学生要靠自己的联想补充和领悟,以构想诗词的画面。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师:提起月亮,老师相信你一定能吟诵出几首和月亮有关的诗吧,比如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张继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这两位作者将自己的愁思寄托于这美丽的月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你们瞧,张九龄和杜甫借助月亮都在表达着自己思乡、思人的情感。看看李白,想想杜甫,还有一贬再贬的苏东坡,哪个不是愁情满怀、壮志难酬?生活给了他们如椽的巨笔,他们却只能书写寂寞!所以,诗人们写的不是月亮,而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寂寞情怀!今天我们要结识的是另一位诗人——王建,来一起走进他的《十五夜望月》。

 二、讲授古诗

 1、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知作者,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品意境,悟感情

 2、知作者:出示诗人资料,了解作者。

 3、解诗题:这首诗的题目又叫《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十五夜”,当然是指八月十五中秋节之夜。“郎中”是古代的一种官名。可见这首诗是诗人写给朋友杜郎中的。

 4、了解诗歌写作背景

 中秋佳节,皓月当空,诗人夜不能寐,看到中秋之月——团圆之月,自己却独自一人,背井离乡,不能与家人团聚,不禁伤感,于是便写下了这首《十五夜望月》。(指导朗读)

 5、抓字眼,明诗意

 (1)划分诗歌的节奏

 (2)分两句抓住重点讲解:

 A:“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地白: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像铺了一层白霜。

 冷露:秋天的露水。

 句意:月亮照在庭院的地上,像铺了一层白霜,树上栖息着乌鸦。秋天的露水无声地打湿了庭院中的桂花。

 B:“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尽:都

 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望月怀人的思绪。

 句意:今夜明月当空世间人人都在仰望,不知道这秋天的情思会落到谁的一边?

 6、品意境,悟感情

 (1)“中庭地白树栖鸦”: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之感,使人不由会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景,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2)“冷露无声湿桂花”: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这是暗写诗人望月,却是全篇点题之笔。他选取“无声”二字,那么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而且岂只是桂花,那树下的白兔呢,那挥斧的吴刚呢,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呢?诗句带给我们的是多么丰富的美的联想。

 (3)明月当空,难道只有诗人独自在那里凝神注望吗?普天之下,有谁不在仰头赏月,神驰意远呢?于是,水到渠成,吟出了“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

 7、再读古诗,品味意境

 8、思考:《十五夜望月》中的“不知秋思落谁家”委婉表达了游子的思亲之情,在你读过的古诗词中,还有哪些类似的诗句,和同学们交流。

 三、课后作业

 请将《十五夜望月》改写成一篇优美的散文。

 四、板书设计

 十五夜望月

 意象:中庭,地白,树,鸦,露,花,月

 情感:望月思远,想念好友

《十五夜望月》教案4

  一、了解作者

 唐代王建,与当时的著名诗人张籍齐名,两人创作诗歌的风格相似,并称“张王乐府”,后人称为“张籍王建体”。

  二、读出“望”之画面美

 八月十五的夜晚,诗人望月,望月到了哪些景象呢?

 1、“白”

 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月光如水、澄澈透明、清冷之感,使人不由会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让人仿佛置身于静谧清美的意境之中。

 我们仿佛看到月光像流水一样倾泻下来,地上仿佛满浸着清澈透明的水,树的影子照在地上,随风婆娑,仿佛是水草在摇曳。

 2、“栖”

 正常的语序应该是“鸦栖树”,但为了押韵,诗人调整了语序。

 主要应该十五夜望月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周邦彦《蝶恋花》词有句“月皎惊乌栖不定”,也就是写这种意境)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

 王维“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我们仿佛听到乌鸦等小鸟一开始被明亮的月色所惊动,扑楞楞地展翅欲飞,声音喧闹,逐渐逐渐声音低落下来,最后终于没有声音。

 “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从侧面写了月色之皎洁明亮,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3、“湿”

 夜已深,露水重,庭院中的桂花湿润了。突出桂花在露水中已浸润之久,也表明露水轻盈无迹。

 我们仿佛闻到庭院中弥漫的桂花的清香味道。“月中桂子落,天香云外飘”,传说人间的桂花树是广寒宫里那棵桂花树的种子落到人间后生长出来的。那么人间的桂花香了,广寒宫里的桂花也应该香了吧。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带给读者的是十分丰富美妙的联想。

 4、诗人望月,望出月光如水,望出冷露无声,望出桂香飘逸,望出天上人间。画面有声有色有味,清美静谧,清雅隽永。

  三、读出“望”之情感美

 1、月出东山,诗人在望,乌鸦入睡,诗人还在望,桂花湿润,诗人仍在望。从这个“望”中你能读出诗人什么情感吗?

 “秋思”,秋天的情思。说的很含蓄,点而不露。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张籍《秋思》

 “征客无归日,空悲蕙草摧。”——王昌龄《秋思》

 “相思阻音息,结梦感离居。”——萧悫《秋思》

 秋思:秋天,天气转凉,大雁南飞,花木凋零,万物萧条,身处在异乡的游子感受到这一切,感慨一年又匆匆流逝,而自己仍在漂泊,仍不能与家人团聚。这首诗中,夜深露重,诗人却久久不肯睡觉,从这个“望”中你能感受到诗人怎么的心情?

 秋思,秋天思念亲人的孤寂伤感之情。

  四、读出“望”之表达美。

 但我们从诗句中能直接读出诗人这种怀人的愁绪吗?没有,诗人表达得很含蓄很美。

 1、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两句的意思。

 今夜,中秋的晚上,月亮这么明亮,所有的人都在看月,赏月,不知道这怀人的愁绪会落到哪一家。

 在外的游子思念家人,家里的人思念在外的亲人,这浓浓的愁思啊,到底会落到哪一家呢。

 言外之意:再怎么落,难道还有我的愁思深吗?

 不直接抒发自己的怀人愁思,而是用委婉的疑问语气,使自己的情感表达更蕴藉深沉。

 这种表达情感表达方法含蓄隽永,耐人寻味。这叫间接抒情。

 也有一种情感表达方法,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叫直接抒情,或直抒胸臆。

 两种情感表达方法各有好处。

 2、“落”

 诗句中还有一个动词,用得不同凡响,新颖别致,让人眼睛一亮。这个词语能否换成“在”?

 “落”:理解词语先思考什么意思,再联系诗句意思,品味词语在诗句中的具体意思,并与平常的用法作比较看好在哪里。

 运用拟人的手法,化无形为有形,给人以动的形象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起洒落人间,用得不同凡响,新颖别致。

  五、读出“望月”之情结美

 1、按老师的要求说出诗中的词语或诗句。

 直接表达月光如水,澄澈透明;从声音这个角度侧面表现中秋夜晚之宁静;突出诗人望月之久,表现孤寂之情;用委婉的疑问语气含蓄表达自己愁思之深。

 2、事实上,月亮在中国人的眼里,尤其是古代中国人的眼里,是浪漫的多情的美丽的。看到月亮,有许多美妙的感受、联想就会自然而然涌上心头。淡淡的月光,浓浓的情愫,无论世事变迁,沧海桑田,它,依旧恒悬于黑幕上,照在所有爱月之人的心上。于是,成就了一种淡泊叫“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成就了一种乡愁叫“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成就了一种惆怅叫“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成就了一种伤情叫“杨柳岸,晓风残月”,成就了一种安慰叫“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更成就了一种祝福叫“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人们寄情于月,月亮,也就承载着人世间种种情思,如诗一样,悬挂在天空之上,悬挂在古人与我们之间,也悬挂在你我之间。

 3、课后请同学们搜集有关月亮的诗句,注意写出作者及作品名。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李白)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杜甫)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望月怀远(张九龄)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霜月(李商隐)

《十五夜望月》教案5

  学习目标

 1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2培养丰富的联想、想象能力。

 3积累咏月的诗词。

  一、学生活动

 1课前准备:利用书籍、报刊、网络收集关于咏月的诗词、佳句,誊写在小卡片上。

 2小组评析其它咏月的诗词佳句。组长记录有价值的赏析,综合成一篇赏析短文,全班交流。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诵明月之词,歌窈窕之章”这是历代文人墨客的雅事,今天我们将通过《十五夜望月》来学会如何赏析这些名句佳作。

 (二)赏析《十五夜望月》

 教师印发《十五夜望月》的赏析文章,让学生加以体会,并进一步展开讨论,哪些地方特别精彩?哪些地方有不同的见解或补充?

 《十五夜望月》赏析

 在唐代咏月的篇章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

 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凉,引入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三)诵明月之诗

 小组之间把准备好的有关“明月之诗”的小卡片,相互交换赏析,组长记录学生的赏析或评价,大家动手把有价值、有个性的见解综合成一篇赏析文章,全班交流。

 (四)思维训练

 用媒体展示不同角度所看见的月,(诸如:海上明月、沙漠月升、小楼新月、水中望月等)学生对自己有所感悟的图景发挥想象、进行联想。

 (五)学生小结

 你认为这堂课好不好?说明原因。

 (这既是使学生总结所得的过程,也是教师了解学生所需的过程,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因此,学生即使否定了这堂课,教师也要辨证地接受学生的否定

  教学反思

 这是一首意境很美,却很含蓄的诗。在备课前,我花了几天的时间在网上查找了很多资料,我想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以及“杜郎中”其人。因为诗句饱含的情感,是与诗人当时的心情、处境、背景息息相关的,离开了这些,说要“体会情感”那都是无根之萍。可是,查找了数百个地址,没有找到我要的东西。备课时,心里满是惶惑。但,课还是要上。

 今天课堂的流程还是比较清楚,但在体会诗句表达的情感时,我实不敢多说,我不知该怎么说,我只能从补充诗题开始,告诉学生这是作者在十五夜想念他的朋友杜郎中,然后再让他们从诗句中找到词语去体会这种想念,体会月夜诗人的孤独与清冷。至于为何想念,想念到何程度?一概不敢涉及

文章标签: # 诗歌 # 诗人 # 望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