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分数线 分数线
高考诗歌常见题材及其情感-高考诗歌题材分类
tamoadmin 2024-08-29 人已围观
简介1.怎样鉴赏诗歌?2.怎样鉴赏诗词3.如何做好语文复习工作4.谁有高考主要的文学常识5.怎样才能找到古诗词赏析的选择题?怎样鉴赏诗歌?一、怎样鉴赏古代诗歌1.熟悉诗歌的一般常识①诗歌的重要特点是具有丰富的想象。丰富的想象,可以使诗人摆脱实际生活的拘囿,站在比生活更高的境地过去和未来;也可以强化感情,增添作品的绚丽色彩。优秀的诗歌总是具有丰富的想象力的,只有具有想象力的诗歌,才能创造出新颖独特的艺术
1.怎样鉴赏诗歌?
2.怎样鉴赏诗词
3.如何做好语文复习工作
4.谁有高考主要的文学常识
5.怎样才能找到古诗词赏析的选择题?
怎样鉴赏诗歌?
一、怎样鉴赏古代诗歌
1.熟悉诗歌的一般常识
①诗歌的重要特点是具有丰富的想象。丰富的想象,可以使诗人摆脱实际生活的拘囿,站在比生活更高的境地过去和未来;也可以强化感情,增添作品的绚丽色彩。优秀的诗歌总是具有丰富的想象力的,只有具有想象力的诗歌,才能创造出新颖独特的艺术形象。
②诗歌的另一特点是强烈的感情抒发。饱含强烈的感情是诗歌的重要特征。诗歌的感情可以直接抒发,也可以间接抒发,如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据事发意。
③鲜明的节奏和韵律。诗歌的语言具有和谐悦耳的音乐性。诗歌的音乐性主要表现在节奏和韵律两个方面。中国古代的律诗是十分讲究节奏和韵律的。
2.对古代诗歌要有大致了解
古代诗歌的种类形式很多,一般分为两大类:古体诗(古风)、近体诗(格律诗)。古体诗只要押韵即可,字数、句数、对仗都不作严格要求。而近体诗在音律、平仄、字数、句数、对仗等方面都有相当严格的要求。
3.感受诗的形象
诗人创作诗歌时,其意念、感情和客观物象,都是以想象为中介而融合成诗歌形象的,读者就应该透过诗人感情世界的窗口,借助联想、想象,涵泳意会,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在眼前再现出诗歌中塑造的形象,深入体味诗中要暗示启迪读者的思想内容。鉴赏时认真理解诗人塑造的形象,以利把握主题。
4.领会诗的意境和感情
诗的意境,就是诗歌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艺术境界。为了创造出和谐、完美、鲜明的意境,诗人常常把抒情同写景、叙事结合起来,力求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并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和象征、联想和想象等手法,那么,鉴赏诗歌时也应借助这些艺术手段来体会诗人所创造的意境。
5.品味诗歌的语言
诗歌的语言之美集中表现在精炼美和音乐美上。“语不惊人死不休”、“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等诗句足以说明古人在诗歌语言上的炼字,简直是呕心沥血的。
古代诗歌语言还具备以下特点:
①省略成分多,要靠体会诗意时补充。
②因格律或押韵需要,字词倒置的现象十分普遍。
③诗词中的用典使诗意丰富而篇幅短小。
④诗词语言的跳跃性大,必须准确把握诗人的思路,才能很好理解诗意。
⑤诗词具体的用词活泼,一字传神。
⑥诗词讲究平仄、押韵,节奏感强烈,琅琅上口,易诵读,能歌咏。
总而言之,鉴赏诗歌离不开“身同感受”的体悟,感受形象,理解内容,评价优劣密不可分,相互作用。
二、鉴赏诗歌的步骤和方法
1.先弄懂作品的表层意思
①明白词语的含义。这里词语的含义并非指一般的意义,是指特殊的含义。一是指诗、词、曲中使用了的典故,只有理解了典故的意义才能进一步理解作者的用意。如《从军行》中“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关山月”即为用典。“关山月”本是汉乐府诗题,这类诗歌是歌咏戍边将士之苦和思乡之愁的。这里作者是用“关山月”来表达这些愁苦的。
另一方面是指一些词语的语境意义,而这些语境意义常和一些修辞手法连在一起。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闹”了。这里的“闹”生动形象描绘了杏花盛开时成团成簇的盛况,和枝头上蜂飞蝶舞的繁忙景象,这“闹”有充盈和生机盎然的深意了。
②理清句子的结构。诗歌的语言是力求凝炼的,有时还工整对仗,讲究音韵,造成句子有如下特点。一是省略跳跃,要做必要的补充;二是语序排列颠倒,理解时必须调整成正常的语序后才能正确。调整语序主要是依据词语意义之间的关系。
2.进而理解深层含义
①理解诗句的语境意义。一般从两方面入手。A.对上下文中有关词语要联系起来理解。B.联系作者或所写历史背景来理解。作者诗中意思不会无病呻吟,不是凭空而来,而是有感而发的,联系作者处境和作品背景。可使我们深入理解诗歌深层含义。
②理解诗句的意境意义。诗句的意境是诗人思想感情与生活图景的融合,要理解诗歌语句的意境意义,首先应分析作品中所叙的事,所写的景是什么,在脑海中形成那事那景展示的画面,再依据这些画面去想象作者处于其中将会有什么样的感情。从而理解出意境意义。
理解并体会诗句的意境意义,最重要的是要在我们的脑海中能够浮现出作品中所叙之事,所绘之景的画面,能够切实地设身处地体味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能把握住作者在写所写之景时的感情基调,那感情或明快,或高亢,或阴暗,或低沉,或几种感情交织在一起等等,这样就能够比较准确把握诗歌中的深层含义了。
3.从艺术角度鉴赏
①语言艺术的特点。诗歌语言较普遍的要求是精炼、含蓄和跳跃性。A.精炼,就是要求用尽量少的语言文字表现出尽量多的丰富内容,且用语准确、生动、形象,是为诗歌语言的个性艺术特征。B.含蓄。诗的语言一般不直露直说,要求表达感情也不直露,而是意在言外,却能事清、景明、情真,绝不赤裸裸表白。
②艺术手法。一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不加任何掩饰地抒发出内心感受。还有间接抒情,即有的是借景抒情,也叫托物言志,依事明理;有的寓情于事,把感情放入叙事之中来表现。一是表现手法。鉴赏诗歌时,必须弄清楚诗人运用哪些具体的手法来表达。而表达手法常常有以动写静,以小见大,虚实结合和一些常用的修辞格:比喻、比拟、对比、夸张、借代、衬托和象征手法等。
归纳起来,鉴赏诗歌的步骤和方法,就是:“表层意思——深层含义——表达技巧”这样三大方面。为了更直观而简明,特列表如下:
三、鉴赏诗歌必须注意
1.分清类别
不同类别的诗歌在表情达意、节奏韵律等方面各有特点。按表达方式,可以分为叙事诗与抒情诗;按形式分,可以有古风(古体诗)、格律诗、民歌、乐府等;而在古风(古体诗)和格律诗中,又可分出多种类别。类别不同,形式、风格也不同。
2.体味意境
诗歌的主题通常是借助意境来表达的。意境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描绘的生活图景融合而成的一种艺术境界。体味意境的方法是:抓住诗歌的画面和气氛,去理解、感受“此时”“此景”中的“此人”的“此情”是什么。
3.咬文嚼字
诗歌的语言特色是形象、凝炼,富于表现力。鉴赏时必须联系全诗主旨,反复咀嚼品味,深刻领略含义隽永的字词,切实理解作者炼字炼意的各种技巧。
4.明辨手法
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是依靠各种艺术手法表现的,例如“比”、“兴”、“拟人”、“夸张”、“对偶”、“排比”、“衬托”、“反复”、“对比”等等。要准确理解这些手法,应有助于披文入情。
四、鉴赏诗歌分类指导
1.写景抒情诗(主要是山水田园诗)
鉴赏山水田园诗,主要从三个方面掌握。
首先,要体味诗歌中情景交融的意境。中国古代诗歌最常用的艺术手法就是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情感的,于是就有了诸如“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融情入景”的说法。自然景物一经诗人纳入诗中,必然就会烙上诗人感彩的烙印,并为表达诗人的特定的情感服务。比如李白的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短短四句诗,却是一首融情入景,景中含情的好诗。诗中写出了烟花含愁,孤帆满载着遗憾,天际碧水带走了无尽的思念。诗人的惜别之情,跃然纸上,从每一个画面中流露出来,故意境全出。
其次,领会诗人写景时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尤其对一些看起来,表面上是纯粹写景的山水诗,应全面联系来理解情感。如杜甫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诗中色彩丰富,诗情活泼,意象飞动。透过所写景物我们可以轻易地体会到诗人那种热爱祖国河山的爱国情怀。但是,如果深知此诗作于安史之乱平定后,那么,诗中应该还包含有对万象更新的企盼,和顺流东下的喜悦之情。
鉴赏诗歌,应审出作者情感的寄托,诗人情感寄托之深浅,之远近都应判断分明。
最后,深入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写景诗中方法多种多样,概括起来,主要是注意作者的观察角度和描写景物的方式方法。角度有“高、低、俯、仰、远、近”等;方式方法如“绘形、绘声、绘色、绘态”等;而一些描写技巧主要表现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明暗对比”等细节描写;还有就是“比、兴”等。
诗歌中语言特色主要与风格相关,如“雄浑壮丽”、“豪气冲天”、“刚劲铿锵”和“哀婉凄清”、“缠绵悱恻”、“儿女情长”等,都必须通过不断的长期诵读,体味,剖析、领会才能深入把握其中的风格和技巧。
2.咏物言志诗
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都是古人喜好吟咏的对象,大到山川河谷,小至花鸟虫鱼,无一不是诗人描摹歌赋的对象,在诗人细致入微的描写雕刻的同时,总要非常自然地寄托着自己内心的思想感情。有感情的诗才可能是好诗。因而咏物诗必言志,否则不可能成为好诗。
鉴赏咏物诗要注意其以下特点,
其一,咏物诗必定写出所咏之物的形态、色泽、追求贴切逼真,但又不仅仅是客观地描摹,满足于形似,而是要深入到景物的灵魂,充分展示出其神韵和品格,在形似之后力求神似。古人写咏物诗追求“不即不离”,即“不滞于物”,就是不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上,双双“曲尽其妙”,要切合所咏之物的特点。鉴赏咏物诗更侧重于诗的“曲尽其妙”的特点。
其二、咏物诗中描摹事物离不开诗人所寄托的思想感情,鉴赏咏物诗必定要注意作者感情。但是应有所区别,因为诗人们各自的经历,遭际;情趣,爱好;性格,志向,以及在创作诗歌时的观察角度,认识的深浅等方面的不同,哪怕是描写同一事物同一对象,其感受和感情也往往是不同的。鉴赏时必须“明察秋毫”。
在此,要提醒的是,并非所有的咏物诗都会饱含作者明确的感情寄托的。
其三,咏物诗的写作技巧有以下特点。从整体构思上而言,咏物诗或用拟人,或用比喻,手法不同,却能反映出诗人的自我形象融入了所咏对象之中,只不过深浅、含蓄和明朗不同罢了。一些作者自我形象不明朗的客观咏物诗,常常会用一些修辞手法来表现。另外,从具体的描写方法上看,诗人对所咏对象,除了正面的直接描写外,还会用侧面的间接描写,用衬托、烘托、托物等手法,以更充分表现出所咏之物的气质和神韵。
3.边塞征战诗
“边塞诗”这一流派主要形成于唐代。在唐宋时代,出现了一批着力描写边塞征战生活的诗人,产生了数量可观的“边塞诗歌”,并且蔚为大观,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束奇葩。
边塞征战的形式和内容是多方面的,鉴赏边塞诗就应该从多个角度切入,全面体味诗的整体风格,把握时代风貌,领会作者感情。
因为边塞诗是最能体现出国家命运兴衰的文学作品,所以,鉴赏边塞诗必须了解作者时代特征,才能更准确体会诗歌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边塞诗被誉为“盛唐之音”的一个基本组成方面,不少诗歌写出了边关将士勇敢豪迈,一往无前;即使写艰苦战争也是壮丽无比的;写出征远戍也是爽朗明快的;写壮烈牺牲也是死而无悔的……时间流逝到中晚唐后,国势开始衰微,边塞诗中不免夹杂了悲壮和惋伤的描述内容;到宋代,国家民族劣势,国难不断,外侮横行,致使边塞诗流露出的感情多为报国无门的愤懑,无家可归的哀痛,多了一些凄厉,多了一些惆怅。鉴赏边塞诗首先要把握好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准确贴切,否则难以真正领会时代特征的不同风格。
所以,在鉴赏边塞诗的时候要充分注意到:任何一首边塞征战诗的大题材相近,而每首诗歌却有着各自不同的思想感情。我们在鉴赏这类诗歌时,要能够区分出每首诗作的思想内容上的细微差别,从而体会边塞征战诗中的真正的深情。边塞征战诗歌的内容异彩纷呈:有渴望建功立业的,有报效国家的,有写出征将士乡愁和家中妻子离恨的,有表现塞外生活艰辛和连年征战残酷的,有不满帝王黩武开边和怨恨将军贪功启衅的,有久戍边关怀念家乡和亲人的,也有惊异不同中原的塞外风光的等。
边塞诗歌的艺术风格也不尽相同,有的豪放旷达,如“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有的雄壮悲慨,如“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有的委婉清丽,如“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只有通过对诗歌字句的细微体会,才能有可能准确领会到不同时代、不同内容、不同诗人的不同艺术素养、不同生活遭遇,所反映出来的边塞征战这个大主题下异彩纷呈的不同的艺术风格。
4、怀古咏史诗
我国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尽管历史如大浪淘沙,但无数前人在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留下了多少辉煌业绩,令人钦佩仰慕;留下多少经验教训,让人唏嘘感慨。正因为这样,诗人们以历史故事、古人事迹为题材的怀古咏史之作,早在魏晋时代,甚至于更早一些年月就已经产生了,一直发展演变到唐朝便蔚然成风,从而形成了怀古咏史派的诗。唐朝还出现了诸如刘禹锡,杜牧这样一大批卓有成就的咏史大家。怀古咏史诗从此便成为我国古代诗歌海洋中一朵耀眼的鲜艳浪花。
鉴赏怀古咏史诗,必须要很好地解决以下的几个问题:诗人所描写的古人、古事和古迹是怎么样的;诗人为什么要着力写这样一个古人,这样一段古事;在描写和抒情中,诗人在诗中表现出来的是什么样的态度、观点和认识;诗人是运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来表达他的态度、观点和认识的······阅读诗歌时,能够较好地弄懂这些和与此相关的问题,那么,鉴赏任何一首怀古咏史诗就应该有七八分把握了。
鉴赏怀古咏史诗要切实做好下面几点。
首先要弄清诗歌中所写的史实。对于诗歌中所牵涉到的史实、人物、简况都必须要有一定的了解和理解。这实际上是要求我们必须积累相当的历史知识,历史知识积累越多,对鉴赏怀古咏史诗就越容易深入。本来,文史不分家。中学历史课、语文课以及课外阅读中所学到的相关的知识,都应该成为我们头脑中历史知识的宝藏。要注意的是,在阅读怀古咏史诗时,一定要切实注意读好其中的每一项注解。这也是读懂和理解原诗的一把金钥匙。有了历史知识,我们在鉴赏诗歌时,就不会误入误区,不会想当然了。
其次,要准确体会诗人诗作的真正意图。历代诗人都会对尘封已久的史事抒发古幽之情,那一定是有与现实相关的因素,或者是有引发感慨触发的媒介的。比如说:北宋苏轼被贬到了黄州,他到过当地一个名叫“赤鼻矶”的地方凭吊古人古事,而这个“赤鼻矶”是相传为三国时代赤壁之战的古战场,于是就成了触发诗人苏轼感慨万千的媒介了。而实际的历史上,赤鼻矶却并非赤壁之战的原战地。再说辛弃疾登上了京口北固亭后,写了一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词。在词中,词人从历史上孙权、刘裕都是以京口为基地坚持抗击北方劲敌,并取得了胜利的历史事实,联想到今天的南宋小朝廷,在风雨飘摇中苟且偷安,以及自已满腔热情却报国无门的现实,因而留下这首千古绝唱的词篇。这京口北固亭就是词人感叹被触发而出的媒介。
第三,鉴赏怀古咏史诗,要特别留意诗词中的思想感情。诗人词家怀古咏史,大致上可以有这么几种情况:一是诗人词家在对历史作出冷静而理性的思考,而自己并不置身其中。比如晚唐的杜牧在《题乌江亭》一诗中极力为项羽的自刎而万分惋惜。他写道:“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然而到了北宋的王安石,他却感到项羽的失败是历史的必然,在他所写的《题乌江亭》一诗中是这样写的:“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两位诗人虽然对同一历史事实有不同的看法,但相同的一点是:抒发感情,却置自身于事外,比较冷静而客观。另外一种情况是领会感情的同时,注重把史实与现实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其中体现出来的感情或者是感慨个人遭遇的不幸,或者是抨击社会现实,表现心中的不满。比如前面提到的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词便是如此。
在鉴赏古代诗词领悟感情的过程中,还有一种情况值得注意,就是诗人只抓住历史中的一些影子,故意借题发挥,就是一首借今讽今的佳作。诗云:“宜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诗人利用诗词表达对史实的认识和态度不尽相同,各有观点,我们可以从他们的观点中领悟其感情。再如对“昭君出塞”这一历史上堪称为“和亲”的故事,就因人而异。杜甫的诗“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诗人毫不保留地而且是极其深沉地抒发出了自己对那远嫁异域异地的美姑娘的深深的同情。尽管杜甫在此是就事论事,没有丝毫节外的议论。故以历史事实抒情的客观性中仍包含有主观色彩。同样是针对“昭君出塞”的史实,王安石却是这样说:“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南北。”明眼人一见便知,王安石是“借他人酒怀,浇心中块垒”,更多的情感是表现出自己被排挤后的失望内心感受,且行文之笔法是辛辣和冷竣无情的。
由此可见,面对同一历史事实和题材,不同的人和不同的处境下的心情,是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反映的。从诗人的不同的情感的表达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诗人们不同的诗的艺术技巧,而且还可以见到诗人们不同的历史观和人生观。
最后一点,在鉴赏怀古咏史诗词时要分析其写法。诗词的创作有“构思”和“章法”上的区分。在构思上,怀古咏史的诗词可谓百花齐放,各放光彩。有以景衬情的,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等;有由议论而引发开去的,如清人刘献庭的诗:“六奇已出陈平计,王饵曾闻贾谊言。敢借妾身归异国,汉家长策在和番。”就是借用“王昭君出塞之事”,对汉元帝统治的昏庸无能作了辛辣的讽刺。可见议论引发开去的功效。
在诗词创作的章法上有一定的灵活性,或作正面描写对比,或作侧面间接烘托,或者多种修辞运用,或者直接议论抒情,不一而足。章法上不同的写法,实则是由诗词的主题需要而决定的。写法常常反映出诗人的风格。鉴赏怀古咏史诗词,同样要对具体的诗词篇章的分析中仔细体味内容,并从中领悟出诗作的基本风格。章法是风格的表现。写法与修辞紧密相关。因此,在鉴赏怀古咏史诗词时,要特别留意诗词中的主要的人和事,以及与这些人和紧密相关的典故。有些诗词,失去了典故的鉴赏就失去了一切意义。比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词中总共用了六个典故。如果对其中任何一个典故毫不了解,就根本无法进行鉴赏的。反之,如果对词中所有的典故都有所了解和掌握,就能较好的体会出作者用典的良心和目的,鉴赏诗词就容易多了。
5、即事感怀诗
古人常以“即事”为题写诗,就是由一点事由触发灵感,生发开去,抒写自己心中的感慨。这里说的所谓“即事”诗,一般说来是没有什么严格的界定的,之所以要将这种“即事感怀诗”划为一个诗的种类,说白了,就是为了学生高考的应考需要而定的。因为在高考中除了在上文所列的“写景抒情”、“咏物言志”、“边塞征战”、“怀古咏史”这样几类富于明显特征的诗词之外,还仍然有不同于这几类诗词的其他题材的诗词歌赋作品。比如说还有诸如“怀亲、送友、思乡、赠别、生离死别、人生感悟、闲情逸志和羁旅奔波、疲惫劳顿”等等,这些内容的诗歌都很可能会被选作高考诗词鉴赏的考题,故特一个种类聊加分析指导。
正因为“即事感怀诗”常常是因一点小事而生发出来的感慨成诗的,在鉴赏这一类诗首先就必须对引发诗人灵感的事要有相对充分的了解,才可能比较准确把握准诗词的内涵。比如唐诗人张继写过流传极广的《枫桥夜泊》一诗而为人们所熟知,他曾写了一道《闾门即事》诗:“耕夫占慕逐楼船,春草青青万顷田。试上吴门看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这首诗中所即之事在首句:因为“占慕”句含义又是指农民估量自己要被征兵而逃亡。从诗中可知,诗人是“试上吴门”,就是由登上城楼眺望而生出感慨来的。他见到田园荒芜,“春草青青”,百姓流散,特别感叹“募农为兵”的政策给农民带来了不尽的苦难。明其事即明其感了。
再如苏轼的词《定风波·沙湖道中遇雨》,词前小序:“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全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可知词人作词是因“路上遇雨又无雨具”这么一件小事引发而生的,并致使词人生发出“既不为忧患而动摇”(“一蓑烟雨任平生”),也不“为喜乐而忘形”(“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人生感悟。词中的“风雨”含双关之意。
鉴赏即事感怀诗,在切实了解了引发诗人感慨的事由的时候,万万不可以粗疏,要仔细分辨出其中的细微差别。因为即使是极为相似的,在不同的情况下和不同的诗人的笔下会产生出不同的感怀的。怀亲思乡的主题的诗不计其数,其感慨不同者甚多。如杜甫的《月夜》是在战乱离散,月夜清冷的情景中思念妻子儿女的。但是,李煜的《浪淘沙·帘外雨潺潺》,其中的思乡是在国破身囚,欢梦醒来后痛悼故园的情感流露。而朱弁在抒发怀亲思乡的《春阴》一诗中,透露的是在被拘塞北,春寒阴冷的环境中盼望返乡的。由此可知,因为引发感怀诗的事由不一样,诗人所抒发出来的感叹就不一样,而所用的笔法也是不一样的。鉴赏即事感怀诗时,要注意“其事”。
在注重了“即事”,即所写的是什么事之后,更重要应把握诗人通过此事抒发出来的是什么样的情怀。赏诗大多为赏情。之所以用“即事感怀诗”的说法,而不说“叙事诗”的一个重要原因还是高考指挥决定的。那些由于一点小事而生发出来感慨的诗,也有些是偏重于叙事的。比如杜甫《三绝句》中有一首:“二十一家同入蜀,惟残一人出骆谷。自说二女啮臂肘,回头却向秦云哭。”诗中记叙了一位逃难者的哭诉情形,就是诉说有二十一户人家为了躲避战乱而逃往四川,到现在只剩下一个人了。这样一首短小精悍的叙事诗,的确堪称精品。但是,像这一类倾向于客观叙述而作者自己没有进入诗中的叙事诗,在古代诗坛中并不多见,尤其那短小的律诗、绝句更为绝少。因其少之又少,被选入高考作为鉴赏的对象的可能性则小。
之所以称之为“即事抒怀”的诗作,就是要特别重视诗中“抒怀”的特征,就是要特别留意诗人在诗中直接抒发出来的自己的情怀。
在鉴赏“即事抒怀”诗应注意三个方面。
首先要辨析诗中的“事”与“情怀”的结合。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先写笛声满城飞扬之事,再写深思故园之浓情,诗人的“故园之情怀”,是由于一曲《折扬柳》“一事”引发出来的,“事”与“情怀”结合紧密,自然贴切。再来看看辛弃疾的词《玉楼春·戏赋云山》:“何人半夜推山去?四面浮云猜是汝。常时相对两三峰,走遍溪头无觅处。西风瞥起云横度,忽见东南天一柱。老僧拍手笑相夸,且喜青山依旧住。”上片写事──浓云遮山,寻山不见,待云散山现,心中欣喜的情怀直露无遗。“事”与“情怀”的结合中又含有跌宕起伏,摇曵变化的情姿,堪称为典范的“即事抒怀”之词。
其次,鉴赏要准确体味出诗人所抒的“情怀”的深情厚意,特别是对那些思乡、念亲、怀友、离别、羁旅、漂泊的诗歌,深入诗中,方能得其要领。一般说来,能够流传千古而至今,都有真挚情感,应细加赏析。李白的《赠汪伦》一诗即是。“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浅白的语言,抒发真挚诚恳的情怀。古人评说道:“言汪伦相送之情甚深耳,直说便无味,借桃花潭水以衬之,便有不尽曲折之意。”又说:“深情赖有妙语达之。”“太白于景切情真处,信手拈来。”等等,都是说诗真情深,不可不细加体味品尝。像陈亮的《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一词(略),词人蔑视金人,于是借友人出使一事,宣泄自己反对议和的观点,抒发收复失地信念,表现大义凛然浩气的浓重之情。全词立意高远,开掘深切,情怀厚重,词中之“情怀”远远超越了“”本身。
再次,应辨析此类诗中“感怀”的艺术技巧。古代这类即事感怀诗常常是偶有灵感便冲口而出,亦或是在宴饮时的觥筹交错之中,仓促地一挥而就,不会像一些精雕细刻的诗作那么讲究。但因为诗人艺术功底深厚,凭其长期作诗的经验,同样地显现出了精湛的艺术技巧和高超的个性风格。艺术技巧主要表现在立意、构思、语言和修辞方面,必须多加注意。
怎样鉴赏诗词
一首成功的好诗一定有独到的艺术手法和技巧.鉴赏古诗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赏析诗歌的艺术手法和技巧,这一考点既是古诗鉴赏的重点,又是古诗鉴赏的难点.
艺术技巧的鉴赏一般包括三个方面:表达方式的评析,艺术手法的赏析,修辞手法的体味.
一,表达方式的评析
表达方式包括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四种.所谓表达方式的评析就是指能辨析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以及所起到的作用.
1,记叙.在作品中对人物,的交代和介绍.如"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孟浩然《过古人庄》),"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王维《观猎》)."越王勾践灭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李白《越中览古》)等.
2,描写.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环境等的形态,特征作具体生动的描绘.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睹其物,如临其境.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等.
3,抒情.在作品中抒发主观感受,表露自我感情.如"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塞下曲》),"同是天涯沧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等.
4,议论.在作品中直接阐述观点,表明态度.如"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夏日绝句》),"江东弟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杜牧《题乌江亭》)等.
这四种表达方式在具体运用时并不是完全割裂的,而是经常交融在一起,我们需要注意这一点,如"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一句,融合了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四种表达方式.
二,艺术手法的赏析
1,有关描写的艺术手法:从描写角度看,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从描写用笔看,有工笔和白描;从描写的内容看,有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
2,有关抒情的艺术手法:抒情的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古诗词大多借助景物来抒情,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景与情的关系通常有四种: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
3,衬托手法:涉及到正衬和反衬.
4,对比手法.
5,赋比兴手法.
6,用典.
7,虚写与实写.
8,象征手法.
(以上内容详看附录)
三,修辞手法的体味
古诗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对偶,设问,反问,双关等.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能辨别这些修辞手法,并能分析他们的艺术效果.
(以上内容详看附录)
附:艺术手法和修辞手法例析
1,比兴手法:赋比兴是对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诗歌表现手法的总结.其后的诗歌继承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赋,就是详细地叙事写景,并表示出作者的态度.如《诗经·伐檀》中,"砍砍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缠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狟兮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描写一群伐木的奴隶替奴隶主砍伐檀木制造车子,在艰苦繁重的劳动中联想到奴隶主不劳而获,抑制不住内心的愤怒.比,就是把一物比作另一物.《诗经·硕鼠》把奴隶主比作大老鼠,用的就是比的手法.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如《诗经·伐檀》中的"河水清且涟漪"就属于"兴",它引出了下面的叙述."兴"和"比"常常联系起来在一篇诗中运用.如《孔雀东南飞》开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既是"兴",又是"比".
2,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就是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通过对某些事物,某个问题的叙述,描写或议论,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感情,就是间接抒情.中国古典诗歌追求含蓄,所以往往是间接抒情,达到情景交融."一切景语皆情语",景中寓情,情景交融是古典诗歌常用的手法.是否情景交融,是判断古典诗歌有无意境的标志;而是否有意境,又是判断古典诗歌是否为上乘之作的标志.如张可久《[双调]清江引·秋怀》: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 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诗人紧紧把握题意,用西风,北雁,红叶,黄花,芭蕉,雨声,点染成一幅萧瑟的秋景.又因"西风"的到来而联想到"归期"的未卜;因"芭蕉雨声"而烘托出自己的功名未就,辗转反侧的愁思.句句是写景,句句又是抒情,情和景高度的统一起来.
作者: chenmenzhe 封 2006-7-19 20:39 回复此发言 删除
--------------------------------------------------------------------------------
2 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
3,象征手法:象征是借助事物间的联系,用特定具体的事物,寄寓某种精神品质或抽象事物的修辞方式.象征是一种托物言志的表达方式,借助具体外物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志愿.如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是一首比较浅易直白的托物言志诗,其中"清白"二字,不只是对所咏之物外形特点的吟咏,也是对其神韵,品格的高度概括.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心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石灰就象征歌咏诗人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白的人格.
4,,虚写和实写:虚写,不是写眼前的实景,而是写想象中的景象.文艺作品在写到比较复杂的情形时,往往用虚实结合的手法,使作品的结构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容量更加丰富.如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就是虚写,写的是想象中的景象,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试想,若不用虚写,怎能展现如此阔大的景象 这种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为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实写,不言而自明,就不展开分析了.
5,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如汉乐府《陌上桑》对秦罗敷的描写:头上倭堕髻,耳着明月珠. 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梢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前四句是正面描写,后八句是侧面描写.前四句夸张的写罗敷的服饰之美,是为了衬托人物的高贵和美好.至于罗敷具体怎么美呢 是很难描绘的.于是作者笔势一荡,不直接写罗敷本身,而去写周围的人为罗敷所吸引的神态,通过侧面描写,给人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你想她怎么美,她就有多么美.
6,用典:古典诗歌中常常引用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这就叫作用典.使用典故使诗歌的内容更加丰富.如1996年高考诗歌鉴赏所选的一首元曲,阿鲁威的《[双调]折桂令·咏史》:问人间谁是英雄 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 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这首诗主要使用的手法就是"用典".对用典的诗,需要理解典故的含义才能读懂诗.最典型的是课文中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
7,衬托: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些事物的艺术手法.利用事物的近似条件来衬托另一事物,称正衬;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另一事物,称反衬.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都是以动衬静的反衬.
8,对比 :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运用对比,或使对立的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或使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给人深刻印象.如高适的《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以战士死在沙场与将帅纵情声色进行对比,形象鲜明,揭露深刻.再如"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李绅《悯农》),"无闲田"与"犹饿死"形成惊人的对比,揭露出尖锐的阶级矛盾.
9,设问:故作无疑之问,然后自己回答;或者故作疑问,自己不答,让读者去思索体会.如杜甫《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开头一句,以问引起.祠堂何处 锦官诚外,数里之遥,远远望去,早见翠柏成林,好一片蓊蓊郁郁,气象不凡——那就是诸葛武侯祠所在了.这第一联,开门见山,洒洒落落,而两句又一问一答,自开自合.
10,比喻:通过两类不同事物的相似点,用乙事物来比甲事物.如李贺的《马诗》:"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对于比喻,尤其要弄清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点.把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是一种相似联想.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这幅战场景色,一般人也许只觉悲凉肃杀,但对于志在报国之士却有异乎寻常的吸引力.钩,是一种弯刀,从明亮的月牙联想到武器的形象,也含有渴望参加战斗之意.把一物比作另一物,是根据立意的需要,所以,我们对比喻的理解,也必须考虑到诗歌的主题.
作者: chenmenzhe 封 2006-7-19 20:39 回复此发言 删除
--------------------------------------------------------------------------------
4 回复: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
11,比拟: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式.包括拟人和拟物.使事物人格化,使无生命的东西活跃起来,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能启发人联想,使人倍感生动有趣.同时,还可以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如可以使可爱者更活泼可爱,使可憎者更可恶."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杨万里《暮热游荷上》),通过对塘中荷花的拟人描写,写出了荷花娇羞,鲜嫩的情态,写得新鲜活泼,情景交融,很有情趣."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作者把无形,无量的愁苦化成有质有量的东西,并且用船来载,运用了拟物的修辞手法,把人物的内心世界写得淋漓尽致.
12,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的本来名称,而借用和该人和该物密切相关的人或物的名称去代替.用借代的手法可以突现描写对象的特征,引发读者联想,使其获得鲜明深刻的印象.如李贺的《南园》: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吴钩",古代吴地生产的一种弯刀.这里代指精良的武器."带吴钩"指从军的行动,身佩军刀,奔赴疆场,那气概多么豪迈.
13,对偶:对偶也叫对仗,是指把字数相等或大致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关的两个句子或短语对称地排列在一起.对偶可以使表达的意思更加充分,更加明确;使音律显得抑扬顿挫,节奏鲜明,和谐悦耳.从结构上看,对偶分为严对和宽对两种.严对要求上下句字数相等,结构相同,词性一致,平仄相对,不能重复用字.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前者是五言律诗中的五,六句,后者是七言律诗中的五,六句.律诗中的第二联(三,四句)和第三联(五,六句)都必须是对偶句.这两例完全符合严对的要求,形式整齐,韵律和谐,抑扬顿挫,琅琅上口.我国古典诗歌中的律诗讲究平仄相对和词语的对仗,所以多用严对.宽对要求不那么严格.宽对不用在律诗中,而是用在散文和骈文中.从上下句在意义上的联系看,对偶基本上有三种:正对,反对和串对.正对,上下句的意思相同相近或相补相衬.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两个对偶,意思互相补充,描绘了从室内向外观察到的草堂景色.反对,上下句的意思相反或相对.如"梅须逊雪三分白,雪须输梅一段香".串对(流水对),上下句的意思相关相连(有承接,递进,因果,设,条件等关系)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前者由设关系相连,后者是承接关系.
14,夸张:故意夸大或缩小表达对象的某种特征或品格,以增强话语的表现力.夸张可以强烈地表现作者对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的感情态度,或褒或贬,或肯定或否定,从而激起读者强烈的共鸣.也可以引发人们的联想与想象,有利于揭示事物的本质.如学龄前儿童都会背诵的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就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瀑布飞泻而下的壮观景象,饱含了诗人对大自然神奇伟力的赞颂.
15,抑扬: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的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的目的.抑扬按形式可分欲扬先抑,欲抑先扬两种.举个欲抑先扬的例子.如李商隐的《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诗的前两句从正面着笔,丝毫不露贬意,仿佛热烈颂扬文帝求贤若渴,虚怀若谷,和对贾生的赞叹.可是读了后面两句,才恍然大悟,原来郑重求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夜半虚席",不是为了寻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的本原问题!这究竟是怎样的求贤,对贤者又究竟意味着什么啊!讽刺辛辣,感慨深沉,非抑扬而不能达到此效果
一,诗歌形象的分类
形象是诗歌中最基本,也是最关键的要素.诗歌形象是指诗人借以表达思想情感的具体可感的物象或画面,它可以是人,也可以是花,草,虫,鱼等物.高考主要考查对形象的识别,对其象征意义的感悟,对其特征的把握,对其社会价值的认识等.
对诗中形象的理解和分析是诗歌鉴赏的要点.诗歌中的形象大致有三类:①诗中的主人公形象.如《诗经·静女》刻画了一对青年恋人的形象,男青年的热烈痴情,淳朴憨厚,女青年的漂亮活泼,伶俐俏皮靡不毕现.唐代诗人张志和在《渔歌子》中塑造了一个斜风细雨不须归的从容自适的渔父形象.②诗人自己的形象.如《山居秋暝》,通过山村清幽明丽的景色的描写,我们也窥见了诗人闲适超逸的隐者形象.③诗歌中所描写的景与物(意象).比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都是诗中的形象.例如杜牧的《山行》,写山中景色,有山路,人家,白云,红叶等景物,都构成了形象,且以枫林中经霜的红叶最具神韵.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因此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形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作者: chenmenzhe 封 2006-7-19 20:40 回复此发言 删除
--------------------------------------------------------------------------------
5 回复: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
具体言之,古诗中常见的形象有以下几类:
①豪放洒脱的形象
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圣贤的思想,也反映了李白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②青衫泪湿,忧国忧民的形象
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人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
作者: chenmenzhe 封 2006-7-19 20:41 回复此发言 删除
--------------------------------------------------------------------------------
6 回复: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
具体言之,古诗中常见的形象有以下几类:
①豪放洒脱的形象
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圣贤的思想,也反映了李白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②青衫泪湿,忧国忧民的形象
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人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其忧国忧民的精神可见一斑;白居易的"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瑟琶行》),这一"泣"字与"湿"字大大拓宽了诗的意境.
③归隐田园,钟情山水的形象
陶渊明的"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饮酒》),写的就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说明诗人安贫乐道的思想;王维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过故人庄》),诗中描写了山村风光和朋友欢聚的生活场面,像一幅田园风景画,使人乐而忘返.
④爱民惜才的形象
龚自珍的"我劝天公重抖搂,不拘一格降人才"(《己亥杂诗》),其对人才的渴求,毫无遮拦地表现在字里行间.
⑤儿女情长的形象
李商隐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描写了暮春时节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表达了对忠贞不渝的爱情的歌颂.
二,如何鉴赏诗歌形象
第一步:感受客观生活图景.
①了解物象的性质:乌鸦象征着凄凉,柳和送别有关,浮云象征着游子等等.通过看物象的性质把握诗人的感情主旨.
②调动自己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官,联系生活体验,展开联想和想像,感受生活图景的性质.
③分析写景用了哪些技巧,是直接描写还是间接描写,是粗线条白描,还是浓墨重彩,精雕细刻,有没有铺垫,衬托等.
第二步:体会感情.
①体会作者所抒发的感情的基调是"乐情"还是"哀情",是积极乐观还是消极悲观,格调是高昂还是低沉,对事物是褒还是贬.
②具体抒发了什么感情,为什么.
③用了什么抒情方式.
第三步:体会形象对读者的感染作用.
是轻松愉悦,心旷神怡,还是惊心动魄,热血沸腾,或是慷慨悲歌,勇气倍增等.
一,结合已学的诗歌,了解诗人所抒发的思想情感
诗歌,无论是写景还是叙事,无论是咏物还是怀古,都会寄寓着诗人一定的思想感情,对诗歌内容情感的感悟是诗歌鉴赏的重点.古诗词中所抒写的思想感情非常宽广,涉及最多的是以下几方面:
1,忧国忧民
战乱离散的痛苦:杜甫《春望》.
同情人民的疾苦: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反映社会黑暗,揭露统治者腐朽: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表达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林升《题临安邸》:"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表达对山河沦落国破家亡的痛楚:陆游《示儿》,文天祥《过零丁洋》.
揭露统治者的横征暴敛穷兵黩武:杜甫《兵车行》.
2,建功报国
保家卫国的决心,建功立业的豪情:"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陆游《书愤》.
贬官谪居的怨恨,仕途失意的苦闷: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怀才不遇的寂寞,报国无门的激愤: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年华消逝的感慨,壮志难酬的悲叹:苏轼《水调歌头·赤壁怀古》
3,思乡怀人.
天涯羁旅的愁思:孟浩然《宿建德江》,温庭筠《商山早行》.
思亲念友的孤独: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边关征夫的思乡: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闺中怨妇的怀人:王昌龄《闺怨》,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李白《乐府》(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依依惜别的深情: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李白《赠汪伦》.
情深意长的勉励: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4,超尘脱俗
寄情山水的悠闲,退隐田园的淡远: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
厌离官场的险恶,归耕隐居的自在:陶潜《归园田居》.
5,生活杂感
昔胜今衰的沧桑,时事变迁的感慨: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
作者: chenmenzhe 封 2006-7-19 20:41 回复此发言 删除
--------------------------------------------------------------------------------
7 回复: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
青春易逝的伤感,时不我予的焦虑: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告慰平生的喜悦: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二,理解不同题材的古诗所表达的不同内容
要评价古诗的思想内容,就要涉及古诗的题材分类,因为不同的题材决定了古诗所表达的不同的思想内容.古诗按题材分可分为:山水田园诗,边塞诗,托物言志诗,怀古咏史诗,送别诗,羁旅还乡诗等.
1,山水田园诗(写景诗)
以歌咏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描写美丽,清新的自然景色为题材的诗歌.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代表人物主要有谢灵运,陶渊明,孟浩然,王维,范成大,杨万里等.
鉴赏山水田园诗,注意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掌握:
①,把握诗歌意象.如白居易《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枫叶","荻花","秋"三个意象不仅点明了景物,时节,还通过这三个意象特有的属性渲染了送别时的环境氛围和诗人忧伤的情绪.
②,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是中国古典诗的一大特色,山水田园诗更是如此.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带上了诗人的感彩.情景交融的手法有融情入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等."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就是一首融情入景,景中含情的好诗.烟花含愁,孤帆载憾,天际碧水带走诗人的无尽思念.诗人的惜别之情,从每一个画面中渗透出来.
③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 一般地写景诗,字里行间透出的情感都是比较容易把握的,但一些表面上纯粹是写景的山水小诗,就不那么好理解了.这就要求我们对作者的身世,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即知人论世,才可能准确地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出的情感.这里牵涉到一个感情寄托的问题,分析诗歌,应认真判断感情寄托的深浅,切忌随意拨高作品的思想内涵.
④,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 山水田园诗写景的方法很多,鉴赏时主要注意写景的常见方法和技巧. 首先,留意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的变化. 再次,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如绘形,绘声,绘色.最后,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如虚实结合("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以动衬静("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明,暗对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以小见大("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粗笔勾勒和细部描绘相结合("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与"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比兴手法的运用.
2,咏物言志诗
咏物诗的特点在于托物言志.古人很喜欢咏物,大自然的万物,大至山川河流,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的对象,都可以寄托诗人的感情.由于作者的经历遭际,情趣爱好以至对事物观察的角度,认识的深浅不同,同一事物,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表达出不同的感情来.唐代有三位诗人都写过咏蝉的诗,被诬入狱的骆宾王,发出的是"雾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的"患难人"的心声;仕途蹇滞的李商隐,感叹的是"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的"牢骚人"的遭际;而身居高位的虞世南,表达的却是"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的"高贵人"的志得意满.他们都抓住了蝉鸣高远的特点,却都揉进了自己的不同感受,表达了自己独特的感情.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咏物诗都含有作者明确的寄托,但不管有没有寄托,一首好的咏物诗,总是以其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美感吸引读者,而且有意无意地,或深或浅地透过所咏之物,或流露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理想,或隐含生活的道理.
3,边塞征战诗
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成为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朵奇葩.当然,我们所指的边塞诗,范围要大一些,凡是表现军旅生活的诗作都归为这一类.
鉴赏边塞诗,要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即把握时代特征. 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最能体现国运兴衰,所以,如果能对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对体会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感情是大有帮助的.盛唐时期,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誓不还"(王昌龄)……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到了中晚唐,国势开始衰微,虽然诗人们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着几多悲壮,几多忧伤.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到了宋代,国家在民族斗争中一直处于劣势,外辱不断,国难当头,可统治者却软弱无能,边塞诗中流露出来的感情,更多的体现为报国无门的愤懑和归家无望的哀痛,如陆游"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和范仲淹"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尽管仍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唐时代的边塞诗相比,更多了一些凄凉,一些惆怅.
作者: chenmenzhe 封 2006-7-19 20:41 回复此发言 删除
--------------------------------------------------------------------------------
8 回复: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
4,怀古咏史诗
我国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江山胜迹,人物风流.尽管历史如大浪淘沙,但无数前人在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留下多少辉煌业绩,令人钦佩仰慕;留下多少经验教训,让人唏嘘感慨.于是以历史故事,古人事迹为题材的怀古咏史之作便产生了,出现了像刘禹锡,杜牧等卓有成就的咏史大家.咏史诗多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或喟叹朝代兴亡的变化,或感慨岁月倏忽变幻,或讽刺当政者的荒*无耻,从而表现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涵了深沉的伤今怀古的忧患意识.刘禹锡的《乌衣巷》,《石头城》等;杜牧的咏史名篇有《泊秦淮》,《过华清宫绝句》,《题乌江亭》等.鉴赏咏史诗要揣摩作者写这段历史,这个古人的意图所在.后代作家对尘封的往事发思古之幽情,一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者是触发感慨的媒介.辛弃疾登上京口北固亭,从历史上孙权,刘裕以京口为基地坚持抗击北方劲敌,联想到南宋小朝廷在风雨飘摇中苟且偷安,这京口北固亭就是触发诗人感想的媒介.南宋小朝廷的苟且偷安,自己的报国无门,也就是诗人引发诗思的现实原因.
最主要的是我们在鉴赏古诗时,要仔细推敲作者的态度和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诗人们由于不同的艺术技巧,不同的历史观和人生观,对于同一历史题材,可能从不同角度去反映.诗家怀古咏史,大致有这么三种情况:第一种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的思考.诗人自己并不置身其中,如杜牧和王安石都写过《题乌江亭》,杜牧为项羽自刎而惋惜,"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然而王安石却意识到项羽失败是历史的必然,"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第二种情况是把史实和现实联系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抨击社会现实.苏轼的《赤壁怀古》和辛弃疾的《京口北固亭怀古》就是如此.第三种情况是只抓住历史的一些影子,故意借题发挥,如
如何做好语文复习工作
高三语文训练,应该从“点”到“面”。点指的是先按知识点体系进行逐项训练,力争每个考点过关;然后转入面,即综合训练。训练的目的是从考试和练习中掌握命题规律,感悟答题思路,提升解题技巧。对容易出错的薄弱部分及时查缺补漏,对一些新的题型及考点迅速予以适应。在整个训练过程中,及时调整复习,合理安排复习重点,就能提高复习效率。一般说来,每一考点,有其相应的题型,也有对应的设题原则、方法和陷阱,当然也就暗含某些破题技巧。
(一)加强重点主要包括名句默写版块、语言表达版块、作文版块
第一、名句默写虽然在高考中所占分值不多,但这最基础的分数却绝不能丢。考纲中规定考查初中50篇、高中14篇,结合这64篇内容我们安排了三轮复习:第一轮印发64篇诗文原文,大家分工负责,排版校对,每周利用一个20分钟的早自习由科代表领着齐读、自读、背诵;第二轮由学生自己找出记得不牢、容易错的句子,默写后自批自改,加强重点:第三轮,诗词全篇默写,文章重点段落句子默写,通过这几轮的默写强化夯实基础,我们的目标是6分志在必得,当然普通班的很多孩子还不能达到这一高度,现在默写方面的问题是背得很熟,落实到笔头上有错字,还需在下一步的工作中进一步加强。
第二、语言表达板块
每周利用一个20分钟的早自习做针对训练。试题由老师结合考纲及最新材料自组,从不同的类型、考点出题,引导学生寻找规律,掌握方法。其中成语、病句、排序训练较多,新题型中主要加强病句修改、仿写题的训练,其他的也做非重点的复习,主要指导学生审清题干、巩固知识、总结方法,避免失误。
第三、加强作文训练。作文是高考语文的“半壁江山”,作文的成败直接关系到高考语文成绩的高低,应引起师生的高度重视。作文训练的总体目标是:在文体上,不限中求擅长;在内容上,自由中求最佳;在角度上,稳妥中求最准;在表达上,得体中求文;在书写上,规范中求美观。学生目前作文中存在的问题有立意偏差、素材匮乏、语言平白,我们就结合着这些问题逐一解决:
1、作文中的审题立意训练。这是高考作文的第一道关卡,一旦出现偏差,就会直接影响作文的起评分数,不容忽视。我们每周利用一个早自习进行审题立意训练,由一名老师跟踪出题,根据学生完成情况不断加深难度,不断强化审题立意基本方法。今年高考大纲明确提出选准角度,因此加强这一训练一定会事半功倍。现在我们已经看到成效,初上高三时,一个早自习的时间,有很多同学还不能把立意写出来,而现在,同样是一个早自习的时间,学生们不仅能准确立意,而且还能列出文章的详细提纲,包括开头、结尾、中心句,以及所用事例的概述。
2、作文中的素材积累训练。明确了立意,只是搭起了作文的框架,要让一篇800字的文章血肉丰满,还需要注入鲜活的素材。基于此,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①向学生推荐一本名为《高考实用素材》的书籍,这本书是老师们跑遍书店精心挑选的,不仅有素材还根据不同话题归类,学生们如获至宝。②一模之后,这本书已经不能满足学生们的需求,因为里面的事例大多用的是叙述性语言。同学们在有米下锅之后,又有了讲究营养搭配的需要。于是我们在半月一次的大作文练习后,给学生印发级部的优秀作文,让同学们第一时间看到经过雕饰的素材,看到除了这本书之外的新鲜素材。③课内作文素材盘点训练。我们把教科书上的课文题目和文章内容简介印成学案下发给学生,让他们从身边最近的书籍汲取高考作文素材的营养。
3、作文亮点升格训练。二模之后,我们适时的进行作文亮点升格训练,就是在学生大作文训练后,分组对文章的题目、开头、结尾进行修改和修饰,教师对其进行方法上的指导,力求通过对这三个方面的升格训练,让学生作文在原有基础上提高3—5分。收效显著。
(二)突破难点
主要是现代文阅读和诗歌鉴赏
现代文主观性阅读题,经常失分较大,掌握技巧尤为重要。
其实每一篇阅读都是万变不离其宗的(的宗是主旨,实用类文本的宗是感情倾向)
文学类文本包括和散文,我们以复习为主,答题时最主要的是把握住主旨,其他的考察点形象、语言等都是围绕主旨而展开的,我们精选了几篇典型性的文章,集中细致讲解,将中关于人物、情节、环境的常见题型及答题规范语言、技巧印制成学案发给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拿到一篇,先理清情节,然后分析人物形象,进而概括主旨。实用类文本我们从四方面复习:传记、新闻、调查报告、访谈,我们以传记复习为主兼顾其他,通过几次模拟考试及平时测试,我们发现学生实用类文本常见的几个失分原因有:
① 不注意作者的情感、态度及价值取向;
② 答题区间不清,思考时条理不清;
③ 抛却文本,以个人体验为中心;
④ 作答没有层次感,思考不全面、不深入。
基于此,我们引导学生遵循实用类文本解题总原则:
即观点是作者的(探究题除外),答案在原文中。
一等答案:依据题干要求精选原文语句组织成答案
二等答案:直接照抄原文
三等答案:根据理解用自己的话回答,完全脱离文本
对于如何应对8分的探究题,我们给学生规范了探究题的应对策略:
答题技巧之一:答题的第一句话亮出自己的观点。
答题技巧之二:一定要借助文本材料或相关事例(理论)等对观点进行证明。
高考现代文复习并不是盲目地做题,备考中我们把近年来阅读试题中所列的各个问题归纳出来,分类别有目的地进行专题训练,让学生学会如何针对不同的问题在阅读文本中快速地找到指定信息,找到准确的答案,对于高三学生,尤其是处于冲刺阶段的考生,分类归纳、探求规律、专项训练的复习方法势必事半功倍。在做答现代文阅读的相关习题时,我们时常提示学生以下几点:
1、尽可能按照分值分点答题。
当然这是相对而言,需要平时注意分析高考试题所给答案及其分值的分值特点。如果试题赋分只是1-2分,那么,作一点来回答即可;如果试题赋分是4分或4分以上,一般就要分点来回答。一般情况下是每点2分。(或3分)分点答题,各个要点是独立的,而不能写成包含关系,否则分点等同于不分。这样能够让评卷老师很清晰地了解你的答题思路,不会出现漏判现象。
2、按照分值,以先观点后分析的思路表述答案。
和上一点类似,如果试题赋分较高,就尽可能用“先观点后分析”的答题方法。这样就能让老师很快把握住考生的观点。在评卷中,并不是写得多得分就越高,主要还是看答题是不是切中要点,因为高考阅卷用的是抓点给分。这样答题,即使后面的分析不是很到位,前面的观点正确了,往往就能得到比较好的分数。
换言之,摆出了观点,就应该作简要分析,尤其回答分值较高的试题。但是如果只说观点,而没有分析,老师就会认为学生思维不够严密,认识能力有差距,也不会给很高的分数。
3、尽可能用原文的词句答题。
在回答问题时,如果原文有自已表达信息的相关语句,就尽可能用原文语句表达,即使有字数限制,也尽量用原文能够负载文章信息的术语概括,这是评卷赋分的关键依据。同时,也不必花费太长的时间来组织答案。即使要求用自己的话来概括回答,也可以遵循以上原则。
4、要知道答题是否需要拓展。
不少学生搞不明白,在什么时候答题需要展开,在什么情况下不需拓展。一般情况下,根据试题赋分来判断其实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当然是分值比较高的试题。另外还要看试题属于哪种类型。
5、抛弃满分意识,强化高分意识。
现代文阅读试题很难得到满分,有的老师在训练指导时,总以获得满分为答题的出发点,希望答题尽善尽美,其实,这种观点失之偏颇。但是不追求满分并不是不追求高分。只要在自己的领域中占到优势,就会比别人高出一招。因此,答题规范就显得尤其重要。
应强化答案的到位,一般用分点叙述,尽量引述原文,无须过多修饰,点到为止。答题时,找准答题点,看题目涉及的段落或区域,确定对应的语句,仔细分析每句话的意思,理清之间的关系,揣摩上下文意,抓住关键语句,再进行分析组合,做出答案一般不成问题。
诗歌鉴赏
诗歌鉴赏是高考语文的一块顽疾,会者无师可以自通,打满分高分轻而易举,不会者头绪全无,即使是题海战术也只能事倍功半。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没有对以往的复习经验照搬照抄,而是探索出治疗这一顽疾的新思路,那就是中西医结合。
一、中医关注根本
《考试大纲》要求古代诗歌鉴赏部分我们的复习总纲是:
1、诗歌内容分类 2、常见意象举例
3、语言风格举例 4、表达技巧举例
5、答题范式举例
结合考试大纲,根据我校实际情况,我们确定了以下诗歌鉴赏复习战略:
1、专题突破。将复习分为诗歌题材类,常见意象类,答题范式类。
其中,诗歌题材可以分为羁旅思乡诗、咏物诗、送别诗、边塞诗、田园诗、闺怨诗、怀古诗等,诗歌题裁部分是我们复习的重点,因为一般来说明确了诗歌的题材,诗歌的主旨和诗人的情感趋向也就水到渠成了,而诗歌的主旨和诗人的情感恰恰是诗歌鉴赏的命脉所在。所以这一部分我们费了很大心力,精选例题和训练题,严抓落实。为后面的几个专项复习奠定了基础。
2、学案。常见意象的专题复习我们主要以学案的形式呈现。我们的学案也富有创意。基础部分按照花鸟鱼虫山月等分类总结,提高部分按照题材分类,比如送别诗常见意象,思乡诗常见意象等。这样既节省了有限的课时,又最大限度的让同学们掌握了意象的基本知识。
3、潜移默化。语言风格、表达技巧专题并没有遵循阶段复习的模式,而是在经过具体讲解后,随时发现问题,随时进行小结。因为有高一和高二的延续性训练,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学生们已经牢固掌握,所以重点放在虚实结合、托物言志等表达技巧的突破上,以及对比、衬托等易混表达技巧的区分上。语言风格主要让学生们体会诗歌大家的语言风格,如李白的豪放恣肆,杜甫的沉郁顿挫等等,这些内容本身就是重要考点,同时也可以作为分析其他诗歌的范例。
二、西医关注提高
1、规范答题范式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的答题讲究答题范式,比如问你诗歌描绘了什么样的意境,可是答案绝对不会仅仅给你一个词语,这种题的答题范式,就是由什么样的意象构成了什么样的意境,最后还要写出这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这才是一个完整的答案。如果你紧紧答出一个表示意境的词语,可能只会得到一两分,而学生在复习初期往往就会落入这样的试题陷阱。明明是会的题,答题不规范而频频丢分。尤其在二模之后,我们更加注重答题范式的完善,绝对不在步骤上丢分。
2、及时查缺补漏
没有完美的复习,只有不断完善的复习。比如这次三模考试中的诗歌鉴赏,很多同学在作者感情的体会上出现了偏差,主要就是没有关注诗歌的结句,所以我们就适时的归纳一些诗歌结句体现作者感情的诗歌,比如《越中览古》《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等,近期还做到一篇关于早行的诗歌,题干是是个从哪些角度描写了“早”,学生们找不到突破口,想不出用了什么表达技巧,其实答案给的是听觉角度、视觉角度、感觉角度,题并不难,学生们因为走进了最近训练的思维定式,所以无从下手。作为老师就需要及时查缺补漏,既要给学生答题的固定模式,又不要给他们俗套的思维定式。
在高三的复习中我们还要注意两点,复习的延续性和合作的意识性。
复习的延续性,高三复习不是孤立的,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承接着高一和高二的基础性工作,像文言实词、虚词、成语、病句,包括字音、字形、标点等,我们从高一就开始练习,讲解,积累。
合作的意识性:所有教师做到精诚团结,艰难与共。做到六个统一。 ①统一资料。 ②学安排; ③学内容。 ④学方法。 ⑤学时间。 ⑥学检测。要分工合作,轮流负责,研究复习备考发现的新问题,交流复习备考经验。
谁有高考主要的文学常识
一、作者作品: -
1、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
2、并称“韩柳”的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
3、一门父子三词客:苏洵(老苏)、苏轼(大苏)、苏辙(小苏)。 -
4、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并称“苏辛”; 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女词人) -
5、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
6、屈原: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
7、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并称为“孔孟”。 -
8、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
9、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广泛深刻的反映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杜甫也因此被尊为“诗圣”,有著名的“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
10、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又称《太史公书》),作者是汉朝的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共130篇。 -
11、“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
1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
13、《聊斋志异》是我国第一部优秀文言短篇集,作者是清代著名家蒲松龄。“聊斋”是他的书屋名,“志”是记叙,“异”是奇怪的事情。 -
14、书法四大家: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赵孟(fǔ) -
15、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主要流派及代表: -
儒家:孔子 孟子 -
法家:韩非子 -
道家:庄子、列子 -
墨家:墨子 -
16、南宋四大家: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 -
17、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 -
18、唐宗:唐太宗李世民 宋祖:宋太祖赵匡胤 秦皇:秦始皇嬴政 汉武:汉武帝刘彻 -
19、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陶潜),他“不为五斗米折腰”。 -
20、世界文学作品中四大吝啬鬼:葛朗台、夏洛克、泼溜希金、阿巴贡。 -
21、中国吝啬鬼的典型:严监生。 -
二、中国文学之最: -
最早的诗歌总集是《诗经》; -
最早的爱国诗人是屈原; -
最早的田园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 -
最早的也是最杰出的边塞诗人是盛唐的高适和岑参; -
古代最杰出的豪放派词人是北宋的苏轼; -
古代最杰出的女词人是南宋的李清照; -
古代最著名的爱国词人是南宋的辛弃疾; -
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唐代的李白; -
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唐代的杜甫; -
古代写诗最多的爱国诗人是南宋的陆游; -
古代最著名的长篇神话是明代吴承恩的《西游记》; -
古代最著名的长篇历史是明初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
古代最早写农民起义的长篇是元末明初施耐庵的《水浒传》; -
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长篇是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 -
古代最杰出的长篇讽刺是清代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
古代最杰出的文言短篇集是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
古代最早的语录体散文是《论语》;-
古代最早的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是《左传》; -
古代最早的纪传体通史是《史记》; -
古代最杰出的铭文是唐代刘禹锡的《陋室铭》; -
现代最伟大的文学家是鲁迅; -
现代最杰出的长篇是茅盾的《子夜》; -
现代最有影响的短篇集是鲁迅的《呐喊》。 -
三、文化常识: -
1、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
2、三国:魏、蜀、吴。 -
3、“四大古典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 -
4、“四大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白蛇传》。 -
5、世界四大短篇巨匠:契诃夫、莫泊桑、马克·吐温、欧·亨利。 -
6、苏轼的散文代表北宋散文的最高成就,其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
7、马致远的散曲代表作《天净沙·秋思》,被誉为“秋思之祖”。 -
8、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创作了我国古典中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红楼梦》(又称《石头记》),它问世后就广为流传,深受人们喜爱,还出现了专门研究该书的一门学问——“红学”,“红学”现已成为世界文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
9、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陈毅被称为“元帅诗人”; -
臧克家因诗作多为农村题材,有“泥土诗人”之称; -
田间被闻一多誉为“时代的鼓手”(擂鼓诗人)。 -
10、岁寒三友:松、竹、梅。 -
11、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 -
12、文人四友:琴、棋、书、画。 -
13、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
14、四库全书:经、史、子、集。 -
15、《诗经》“六义”指:风、雅、颂(分类)、赋、比、兴(表现手法)。 -
16、唐诗、宋词、元曲、明清。 -
17、桂冠、鳌头、榜首、问鼎、夺魁:第一。 -
18、三纲五常:“三纲”: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 -
19、“四书”“五经”是儒家的主要经典:“四书”即《论语》《孟子》《中庸》《大学》;“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
20、三皇:天皇、地皇、人皇或伏羲、女娲、神农; -
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
21、五金:金、银、铜、铁、锡。 -
22、五味:酸、甜、苦、辣、咸。 -
23、五行:金、木、水、火、土。 -
24、“永字八法”是说“永”字具有:点、横、竖、撇、捺、折、钩、提八种笔画。 -
25、古代的学校有庠、序、太学等名称,明清时最高学府为国子监。 -
26、三教九流:“三教”:儒教、佛教、道教;“九流”: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
27、古代科举考试(从隋代至明清): -
A 童生试,也叫“童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相公)资格,这样才能参加科举考试。 -
B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的一次考试,由秀才参加,考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è)员。 -
C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
D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称“三甲鼎”;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
正式科举考试,时间每年一次,地点府(州)县,应试者儒生、童生,获取功名秀才-
乡试,时间三年一次(秋),地点省城,应试者秀才,获取功名(举人)第一名为解元-
会试,时间三年一次(春),地点礼部(京城),应试者举人,获取功名(贡士)第一名为会元-
殿试,时间会试后同年4月,地点宫殿,应试者贡士,获取功名(进士)前三名为状元、榜眼、探花-
正式的科举考试分类:乡试、会试、殿试。 -
连登三甲(三元及第):解元——会元——状元古代科举考试。 -
四、诗句与人: -
① 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诸葛亮 -
②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亮 -
③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诸葛亮 -
④ 已知天下三分鼎,犹竭人谋就出师。——诸葛亮 -
⑤ 刚正不阿,留得正气冲霄汉;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司马迁 -
⑥ 酌酒花间磨针石上,倚剑天弓扶桑。——李白 -
⑦ 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李白 -
⑧ 翁去八百年,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欧阳修 -
⑨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辛弃疾 -
⑩ 世上苍痍,诗中圣哲;人间疾苦,笔底波澜。——杜甫 -
犹留正气参天地,永剩丹心照古今。——文天祥 - 深思高举洁白清忠,汩罗江上万古悲风。——屈原 - 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在心头。——范仲淹 - 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李清照 - 译著尚未成书,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鲁迅 - 称朱自清:“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人。” - 列宁赞高尔基:“无产阶级艺术的最杰出的代表。” - 芭蕾舞的化身:乌兰诺娃。 - 关汉卿被称为:“东方的莎士比亚”。 -五、一句话评书: -
①《三国演义》:文不甚深,言不甚俗。 -
②《红楼梦》: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曹雪芹语) -
③《梦溪笔谈》:中国科技史上的坐标。(英·李约瑟) -
④龙争虎斗:《三国演义》 -
⑤帝王的镜子:《资治通鉴》 -
⑥隽永的说辞:《战国策》 -
⑦不朽的战争艺术:《孙子兵法》 -
⑧旧时代的葬歌:《骆驼祥子》 -
六、人的称谓: -
(一) 称字:幼时命名由父亲长辈命名,成年(男20,女15)取字沈德鸿字雁冰,鲁迅字豫才。 -
(二) 称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年龄不限,如李白号青莲居士,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清照号易安居士。 -
(三)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如范仲淹称文正,欧阳修称文忠。 -
(四) 称籍贯:以人的出身地命名,如孟浩然称孟襄阳,柳宗元又称柳河东。 -
(五) 称官名:以人的官名来命名,如杜甫称杜工部。 -
(六) 称官地:以人做官的地方来命名。如岑参:岑嘉州 柳宗元称柳柳州 -
-
(七)古代帝王对贵族功臣的封赐爵号(位):公、侯、伯、子、男(五等) -
七、谦称: -
1、 自称:愚、敝、卑、臣、仆 -
2、 帝王自称:孤、寡、朕 -
3、 古代官吏自称:下官、末官、小吏 -
4、 读书人自称:小生、晚生、晚学、不才、不肖 -
5、 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用家或舍:如家父、家母、家兄、舍弟、舍妹、舍侄 -
6、 其他自谦词: -
尊长者自称:在上 -
晚辈自称:在下 -
老人自称:老朽、老夫 -
女子自谦:妾 -
八、敬称: -
1、 对帝王:万岁、圣上、天子、圣驾、陛下、大王 -
2、 对将军:麾下 -
3、 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用令、尊、贤 -
令: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令兄(对方哥哥)令郎(对方儿子)令爱(对方女儿) -
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和物。 -
尊上(对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对方父亲) -
尊堂(对方母亲)尊亲(对方的亲戚)尊命(对方的吩咐)尊意(对方的意思) -
贤:称平辈或晚辈。 -
贤家(指对方)贤郎(对方儿子)贤弟(对方弟弟) -
仁:称同辈友人中长于自己的人为仁兄。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 -
4、 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唐以后称岳父为丈人,又称泰山。妻母为丈母,又称泰水。 -
5、 称谓前加“先”表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 -
称死去的父亲:先考、先父。 -
称死去的母亲:先妣、先慈。 -
已死的有才德的人:先贤。 -
死去的帝王:先帝。 -
6、 君对臣敬称:卿、爱卿。 -
7、 对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圣”表敬称,“孔子”为“圣人”,“孟子”为“亚圣”“杜甫”为“诗圣”,后来“圣”多用于帝王,如“圣上”、“圣驾”。 -
九、特殊称谓: -
1、 百姓的称谓:布衣、黎民、庶民、苍生、氓。 -
2、 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 -
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 -
3、 不同的朋友关系之间的称谓: -
贫贱之交:贱而地位低下的时结交的朋友。 -
金兰之交: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 -
刎颈之交: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 -
忘年之交:辈份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 -
竹马之交:从小一块长大的异性朋友。 -
布衣之交:以平民身份的相交往的朋友。 -
患难之交: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 -
4、 年龄的称谓: -
垂髫:三四岁——八九岁。 -
总角:八九岁——十三四岁。 -
豆蔻:十三四岁——十五六岁(比喻人还未成年,未成年的少年时代称为“豆蔻年华”。) -
弱冠:20岁。 -
而立:30岁。 -
不惑:40岁。 -
知天命:50岁。 -
花甲:60岁。 -
古稀:70岁。 -
耄耋:80岁、90岁。 -
期颐:100岁。 -
十、古代官职任免升降: -
1、 迁:调职、调动,一般指升官;左迁则为降职调动。 -
2、 谪:降职并远调。 -
3、 拜:授给官职。 -
4、 授:授予官职。 -
5、 擢:选拔,提拔。 -
6、 除:免去旧职而任新职。 -
7、 罢:罢免、停职。 -
8、 免:免除官职。 -
9、 黜:废黜,贬退,也用于剥夺王位或太子的继承权。 -
十一、地理部分: -
1、阴:山北水南 阳:山南水北 -
2、左:东为左 右:西为右。 -
3、河:黄河。 江:长江 -
4、五岳:泰山(东)、衡山(南)、华山(西)、恒山(北)、嵩山(中) -
5、 佛教四大名山:五台山、九华山、峨眉山、普陀山。 -
6、 :天、地、东、南、西、北六个方位。 -
7、 八荒:东、东南、南、西南、西、西北、北、东北八个方向。 -
8、 中国的古称:、神州、赤县、华夏、九土、中华、华夏。 -
9、 重要城镇名,古今对照。 -
苏州:姑苏 -
成都:锦官城 -
南京:金陵、建业、建康、丹阳、江宁、白下、石头城。 -
扬州:维扬、扬城、淮上、江都、广陵。 -
北京:大都、燕京、神京。 -
开封:大梁、汴梁、东京。 -
镇江:京口。 -
杭州:临安、武林、钱塘。 -
10、我国部分城市别称。 -
昆明——春城 -
苏州——中国的 -
重庆——山城、雾城 -
拉萨——日光城 -
广州——花城、羊城、五羊城 -
徐州——彭城 -
11、长江上的“三个火炉”:重庆、武汉、南京。 -
十二、天文部分: -
1、 北斗,又称北斗七星,批晨北方天空排列成斗形(勺形)的七颗亮星,北极星,北方天空的标志。 -
2、 闰年,以阴历年除以4或100(年号00除以100),能整除的那年,就是闰年。 -
3、 二十四节气:(见字典节气歌) -
4、 传统节日。 -
上元,即元宵,正月十五。 -
寒食,清明前2、3天。 -
重阳,九月初九。 -
端午,五月初五,是为了纪念屈原。 -
中秋,八月十五。 -
5、纪年法。 -
(1) 公元纪年法。 -
(2) 皇帝、年号纪年法,庆历四年春。 -
(3) 天干地支纪年法,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
(天干地支纪年法): -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除10)4,5,6,7,8,9.,0,1,2,3-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除12)4,5,6,7,8,9.,10,11,0,1,2,3-
计算方法:用公历年代除以10,余数为天干顺序。 -
用公历年代除以12,余数为地支顺序。 -
例如:1919年,农历年号,天干计算时,用1919年除以10,余数为1,对表“1”为“辛”;地支计算时,用1919年除以12,余数为3,对表“3”为“亥”,那么1919年为“辛亥”年,故“辛亥革命”发生在1919年。 -
6、纪月法(不常见,略)。 -
7、纪日法。 -
初一 朔 十五或十六(小月十五,大月十六) 望 -
8、 纪时法。 -
日出5-7-
食时7-9-
隅中9-11-
日中11-13-
日昃13-15-
晡时15-17-
日入17-19-
黄昏19-21-
人定21-23-
夜半23-1-
鸡鸣1-3-
平旦3-5-
我找到的,就是不知道全不全,希望对你有帮助。
怎样才能找到古诗词赏析的选择题?
古诗词赏析
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定的分量。在全国语文高考中,古诗词赏析连考了七年,难度越来越大,题型越来越完善,题量有逐年加大的趋势,成为高考备考的一个亮点。无论从教材角度,从高考角度,还是从继承与创新文学遗产的角度上,培养与提高学生古诗词的鉴赏能力,成为每一个语文教师刻不容缓的任务。
五方面重点
首先,要善于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鉴赏方法。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语文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五方面着手: 一、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诗眼”或“题眼”。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全词“诗眼”是“绿肥红瘦”,极富表现力。其表现力既体现在鲜明贴切,如用“肥”字写叶,不仅有多,大之意,还可以联想到润泽鲜亮之状,非常准确、凝练;又体现在感情溶注,如用“瘦”字写花,不仅有少、小之状,还可以感受到惋惜怜悯之情,配合全词情调,表达出感伤哀婉情调。 又如贾岛的《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题目中“幽”字就是“题眼”,这是理解全诗的钥匙。全诗每联紧扣“幽”字展开,首联写居处的“幽”:闲居一隅,阒寂无人,草径清幽,荒园寥落。颔联与颈联写环境的“幽”:颔联以响衬静,鸟儿在池边的树上啾啾啼叫,老僧在皎洁的月光下轻轻敲门,这一切更显出环境的清幽;颈联从黑夜写到白天,还是从环境上着眼,不过视野阔多了,过小桥,绕巨石,一路走来,处处清幽,满眼野趣,诗人内心的欣悦之情油然而生。尾联透露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可见,要品读诗词,抓住“诗眼”,“题眼”是关键。 二、剖析诗词的思想内容。要正确理解古诗词的思想内容,最根本的是要学会知人论世,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如前面李清照的《如梦令》,我们必须联系当时的背景: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感情笃厚,但是“结缡 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刘逸生《宋词小札》),并抓住一问一答进行分析,我们就不难领悟到这首词的感伤情怀,既有爱花惜春的遗憾,又有红颜易老的伤感,更有惜别怀人的烦闷,几股愁思扭结,于“短幅中藏有无数曲折”。所以,评价古诗词,要学会知人论世,从整体上把握诗词的基调和主旨,是鉴赏古诗词的根本。 三、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古诗词常引用典故,化用诗句,以丰富的内涵,引人联想。鉴赏古诗词,一定要了解典故及化用诗句的来源和含义,发掘典故及诗句在古诗词中的妙用。如姜夔《扬州慢》中“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即化用杜牧“春风十里扬州路”的诗句。此处化用,使扬州城昔日繁华与眼前萧条形成鲜明对比,伤今怀古更深一层。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是准确领悟古诗词的基础。 四、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古诗词中,因形象性与抒情性的需要,常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其中最主要的是比喻、起兴、拟人、夸张、对偶、反复,衬托等,把握了这些手法的表达效果,就能更好地体会诗词的形象,领悟作者的感情。如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作者摒弃简单直观的描写方法,打破传统的咏物言志的思路,以奇特的想象,巧妙的比喻,为我们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首句以“碧玉”(指乐府《碧玉歌》中一位名叫碧玉的美丽女郎)喻树,使诗歌开篇即以崭新的形象引人入胜。次句,写柳树万千柔弱下垂的枝条,恰似女郎身上条条绿色丝带在披拂,以丝带喻柳条,突出轻柔披拂的特征,活画出春柳如丝的形象,给人以生机盎然的美感。末两句一问一答,再次用巧妙的比喻赞美春柳。一“细”一“裁”,把新柳嫩叶的细长柔软、清新可爱加以精心传神的描绘,透露出作者惊喜赞美之情。“二月春风似剪刀”,把春风喻为碧玉巧手中的剪刀,变虚为实,想象奇特。贺知章把柳树比作一个袅娜多姿的女郎,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流露了对春天生命力的赞美。因此,鉴赏古诗词,必须弄清修辞手法及其所指的具体形象,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诗句的深刻内涵。 五、领悟古诗词的意境。意境是作品达到的艺术境界,是作者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的和谐统一。领悟古诗词的意境是鉴赏的最高层级,可使鉴赏者得到美的享受,情感的熏陶,心灵的净化,从而主动自觉地去创造、拓宽古诗词的艺术境界。领悟意境要注重比较、挖掘求新、联想创新。如:陆游《卜算子·咏梅》与范成大《霜天晓角·梅》两首咏梅都偏重于虚写,以梅喻人,借梅抒怀,但意境不同。从环境看,陆词选了一个风雨黄昏,突出环境的凄苦,奠定了梅花的“寂寞”形象;范词为笔下的梅花选择了一个雪后月夜的环境,烘托了梅花的幽独形象。从作者的感情寄托来看,陆词写了梅花的“寂寞”形象之后,以“独自”、“如故”两层含义深化梅花不邀宠、不取媚、独自承受风雨打击,独自承受狐独凄苦的主观精神。“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作者依据梅花开于百花之先的特点,生发为梅花的精神境界,她并不追求在春天开放,为的是不与百花争宠斗艳,任随百花妒忌,甘愿独受凄寒,赋予梅花不求荣华的高尚情操。“如故”进一步赞美了梅花高洁刚强、永葆节操的可贵的品格。“零落”、“成泥”、“碾作尘”逐层强化地设出梅花的惨烈命运,反跌出“只有香如故”的可贵。作者以咏梅言志,花品人格融汇一体。范词中的梅花没有陆词梅花的多层次品格,诗人用“胜绝”,愁亦绝”来表现梅花的神韵:美到极点,而忧愁也到极点,并以独倚画楼之人的形象来与梅花互相映衬,渲染了愁思,梅花的形象是幽怨动人的。一经比较,两词意境深浅尽出。 古诗词鉴赏是富于创造性的复杂的精神活动,“不仅作家在创作,读者也在创作,他们是创作中的伙伴,而且往往读者比诗人更象诗人。”(易卜生语)所以,真正的领悟,必须建立在对古诗词透彻理解的基础上。如: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一般人对这首诗的理解,只停留在成功地描画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上,这当然谈不上鉴赏。有的读者能进一步看到这首诗不限于壮丽景色的描绘,而是注进了诗人昂扬向上的。然而,这也还是没有品出本诗的“诗昧”与意蕴。鉴赏能力强的读者能透过壮丽的画面,开阔的意境,看到这首诗由感性到理性的升华,领悟这首诗所蕴含的耐人寻味的哲理:登高才能望远,成功在于追求,事业永无止境。这说明,如果没有对作品的透彻领悟,便不可能有真正的鉴赏。“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晴,一只眼晴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晴看到纸的背面。”歌德的名言一语道破了古诗词鉴赏的真谛。
其他方法
其次,培养学生古诗词的鉴赏水平,还要力求做到“三多”: 一、要多读。刘勰说得好:“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一个古诗词读得很少的人,是谈不上有鉴赏能力的。鉴赏古诗词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知识,诸如语言文字知识、古诗词技巧知识、作家作品知识以及必备的社会科学知识等等。所有这些,只有靠广泛阅读才能获得。古人也说:“好诗不厌百回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都强调了多读的重要性。 当然,培养和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笼统地提“多读”是不够的,因为“鉴赏力不是靠观赏中等作品而是要靠观赏最好作品才能培育的”(《歌德谈话录》)。车尔尼雪夫斯基也曾经说过:“凡是好书,必定会在读者心中唤起对真、善、美的向往,这是一切好书所具有的共性。”可见,通过多读好的作品,培养自己的想象力,并在情感的介入中陶冶自己的情操,对于提高鉴赏能力是大有好处的。 二、要多看。要指导学生多看名家赏析的文章,或向学生推介优秀的鉴赏名篇。可以说,名家赏析的文章是比较典范的,而且很多东西是可供学生借鉴的范例,只要引导学生带着分析的、扬弃的眼光去看,对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是大有帮助的。 三、要多练。清代的唐彪曾经说过:“读书而无评注,即偶能窥其微妙,日后终至茫然,故评注不可以已也。”因此,每次阅读古诗词时,若能坚持让学生写点眉批、夹批和总评之类,对于训练思维,提高鉴赏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另外还要注意:
了解古诗词特殊之处
古诗词有不少特殊之处,了解这些特殊之处,可以帮助我们读懂并进而鉴赏它们。如语法方面,倒装是一种常见的现象。王维《山居秋暝》一诗中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是“浣女归而竹喧,渔舟下而莲动”的倒置,其目的,前一句让人先闻其声,后见其人,后一句让人先见其动,后睹其物。先果后因,隐显结合,写得十分生动优美。 格律方面,近体诗要求颔联和颈联对仗(对偶)。同样拿王维的《山居秋暝》来说,其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形容词对形容词,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方位结构对方位结构,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上下词性一样,结构相同,对得非常工整。 了解古诗词抒情方法 古诗词大都是抒情诗。抒情方法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之分。古诗词的抒情方法以间接抒情为主,即通过“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方法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以情景交融为最高境界。 例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上片描写赤壁古战场的“如画”景色,下片由景而人,想到在此建功立业、年轻有为的儒将周瑜,又由周瑜想到自己被贬谪的处境,从而抒发了诗人理想不能实现的无限感慨。所以我们鉴赏古诗词的时候,一定要弄清楚:1、这首诗写了什么———什么人(包括作为抒情主人公的作者)?在什么地方?在什么时候?写了什么“物”“景”?抒发了什么“志”“情”?2、怎样写———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这些“物”“景”?3、为什么这样写———运用这种手法写这些“物”“景”,对抒发这种“情”“志”有什么作用(效果)? 要学会写 写赏析文章就是把我们对古诗词的鉴赏成果用文字表达出来,这种题型,既考阅读,又考写作,因此很为命题者所青睐。写赏析文章,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是从哪里切入。这要看试题的指向。如果试题有明确的要求,就按照它的要求去写。例如,今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要求就明朝诗人杜庠《赤壁》一诗中“荒矶鸥鸟满烟芜”这一句,结合全诗写一段鉴赏文字。命题者提示考生按“情与景”的关系方面去鉴赏,照此切入就是。如果试题对切入点没有明确的要求,那考生得在理解全诗的基础上,自己选择一个觉得有把握的角度。一般来说,考生可从诗歌的思想内容、表现技巧、语言风格等方面去考虑。每一方面又可以结合具体作品选择某一个切入“点”。譬如思想内容方面的“悲”与“欢”,表达技巧方面的“显”与“隐”,语言风格方面的“阴柔”与“阳刚”,等等。角度宜小不宜大,最好抓住作品比较突出的某一点,深入开掘下去,这样可以说得细一点、透一点。 1、古诗分类: 绝句:五言绝句 七言绝句 律诗:五言律诗 七言律诗 律诗:首联(1,2)、颔联(3,4)、颈联(5,6)、尾联(7,8) 2、方法指导: (1)从作者入手,联系已知作者的生活经历,风格知识理解内容; (2)借助于诗词的标题、注释、写作背景,理解诗人写作意图; (3)从语言入手,抓住诗词中关键词句(动、形容词、议论和抒情的词句) ( 4) 词表现手法的赏析(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化静为动<静结合> 对比映衬、虚实明暗 、含蓄委婉、直抒胸臆、引用典故等)。 3、诗词题材和作者的风格特点: 田园: 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之情,归隐田园的渴望。(陶渊明、王维、孟浩然) 边塞:反映边塞的苦寒,寂寞生活和思念家乡亲人,渴望国家安宁和报效祖国、为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怀。(王昌龄、高适、岑参、范仲淹) 忧国(民):表达强烈的爱国之情;或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统治者的担忧、不满。(陆游、杜甫(沉郁顿挫)、辛弃疾、文天祥、) 咏史:感慨历史,希望统治者以史为鉴,吸取教训.(刘禹锡、杜牧、李商隐、张养浩、) 送别:诉说友情,表达依依不舍的思念之情和对友人的劝慰、祝愿.(李白、王勃、) 思乡:抒发自己在他乡的孤独、寂寞、凄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马致远、崔颢、苏轼、) 咏(物)志:借歌咏自然事物来表达。。。。。。志向、心愿,抒发对。。。。。愤慨、不满。(曹操、李白、韩愈、 ) 写景: 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叙事: 通过所见闻的事情来抒发自己的喜悦(同情、愤慨、痛恨、悲伤。。。。。。之情)。(白居易《观刈麦》、杜甫《石壕吏》) 爱情: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抒发一种相思、离别之苦。(温庭筠、李商隐、李清照) 怀古:对古人、物、事发出感慨,抒发自己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对。。。。。。的不满,或对。。。。。寄予。。。。 的愿望。 分析:题材不同,表达的思想感情就不同,而且在表现手法、抒情方式上,也会有所不同。因此,要很好地鉴赏古诗词,就必须对题材分类有清楚的了解,并能对具体的诗词作出准确地判断。常见的题材如下: 1、爱情诗这是以爱情(包括悼亡)为题材的诗,也称“情歌”、“闺怨诗”。爱情诗自《诗经》起,源远流长,主要描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或抒发离别相思之情。如《兼葭》、《迢迢牵牛星》、《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鹊桥仙》(“纤云弄巧”秦观)等等。 2、讽刺诗这是以嘲讽或劝喻手法,揭露社会黑暗、世态炎凉,表达人民或正人直士呼声的诗歌,亦称“讽喻诗”,有时也称“政治讽刺诗”。讽刺诗同样源远流长,自《诗经》起直到现代从未消失。如《硕鼠》、《伐檀》、《蜂》(唐·罗隐)、《题临安邸》(南宋·林升)、《醉太平》(“讥贪小利者”元代无名氏)等等。 3、哲理诗这是一种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的诗歌。有的点明主题,有的含而不露,引人思考。著名的如苏轼的《题西林壁》、《琴诗》,朱熹的《观书有感》等。此外,有些诗虽不是哲理诗,但其中有的诗句富有哲理(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等),也应注意。 4、送别诗这也是最早出现、最为常见的题材之一,主要抒写离情别恨,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表达深情厚谊,或用以抒发别离之愁。因为送别常与登山临水相联系,故又称“山水送别诗”。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别董大二首》(高适)等。 5、记行诗又称记游诗、行旅诗。或描述个人游历见闻感受,或表现思亲怀乡之情,叙事与抒情相结合。这类诗离不开山水景物描写,所以又称“山水记行诗”。这与纯粹的山水诗略有区别,是“以记抒情”为主的。如杜甫的《旅夜抒怀》、马致远的《秋思》,便不可视作山水诗。 6、边塞诗这是以描写边塞风光,反映边疆将士生活为基本内容的诗歌。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颀等。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之涣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以及宋代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等,均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7、咏史诗这是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历史人物为题材,借此抒发情怀、讽刺时事的诗歌,一般是先叙事后议论;也有一些只叙述对比而不加议论,让读者思考的。咏史为题的诗以班固的《咏史》、西晋左思的《咏史八首》为早期著名代表作。此后不断发展,出现了更多的咏史诗,如章碣的《焚书坑》、李商隐的《贾生》、杜牧的《题乌江亭》(王安石与之曾唱反调)、温庭筠的《经五文原》等,均为名篇。 8、咏物诗。这是借吟咏自然或社会事物,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诗歌,托物言志,象征比拟是其常用手法。这类诗先秦两汉已出现,唐以后佳作渐多。如王维的《相思》(“红豆生南国”)、李白的《白鹭》、杜甫的《归雁》、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于谦的《石灰吟》、王冕的《墨梅》等等,都是借自然之物,抒自己心志的名篇。 9、咏怀诗。这是以吟咏个人抱负,反映或讽刺社会为题材的诗歌,比兴、象征、联想等是其主要手法。咏怀诗也源自《诗经》,是古诗中最重要的诗歌之一。如屈原的《离骚》、《涉江》、李白的《行路难》、《将进酒》、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苏轼的《定风波·沙湖道中遇》,陆游的《书愤》等等,都是令人感动的咏怀名作。 10、怀古诗。由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这类诗就是怀古诗。怀古诗可归入咏怀诗大类之中,但独有特色;怀古诗与咏史诗略有不同,怀古诗是身临旧地古迹而抒情言志,而咏史则不必亲到历史遗址,在书房中就可以写作。怀古诗如杜甫的《蜀相》、刘禹锡的《乌衣巷》、《石头城》、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等等,都遗响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