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分数线 分数线

1980年代高考_40年代高考

tamoadmin 2024-06-27 人已围观

简介1.高考恢复40年,你觉得高考可以改变人的命运吗?2.78年恢复高考以来历年录取率3.改革开放带来教育巨变4.祖孙三辈考取同一个大学是真的吗?5.山东农家女两次被顶替上大学的事件究竟有多恶劣?云南大学分数线为:487分。云南大学简介:始建于1923年,时为私立东陆大学,1934年更名为省立云南大学,1938年改为国立云南大学,是我国西部边疆最早建立的综合性大学之一。1937年,著名数学家、教育家熊

1.高考恢复40年,你觉得高考可以改变人的命运吗?

2.78年恢复高考以来历年录取率

3.改革开放带来教育巨变

4.祖孙三辈考取同一个大学是真的吗?

5.山东农家女两次被顶替上大学的事件究竟有多恶劣?

1980年代高考_40年代高考

云南大学分数线为:487分。

云南大学简介:

始建于1923年,时为私立东陆大学,1934年更名为省立云南大学,1938年改为国立云南大学,是我国西部边疆最早建立的综合性大学之一。1937年,著名数学家、教育家熊庆来出任校长,一大批著名学者受聘到校任教,奠定了学校较高的发展基点和深厚的学术底蕴,开创了云大办学历史上的第一个辉煌时期。

20世纪40年代,云南大学已发展成为一所包括文、法、理、工、农、医等学科在内,规模较大,在国际上有影响的中国著名大学之一。1946年,《不列颠百科全书》将云南大学列为中国15所世界著名大学之一。

五十年代院系调整,部属云南大学一些重要而有特色的系科,如航空、土木、法律、铁道等被划出并入当时的北京航空学院、四川大学、西南政法学院、长沙铁道学院等高校;工、医、农等先后独立建校,并逐步发展为今天的昆明理工大学、昆明医科大学、云南农业大学、西南林业大学等高校。

云南大学始建于1922年,1923年正式开学,时为私立东陆大学,1934年更名为省立云南大学,1938年改为国立云南大学,是我国西部边疆最早建立的综合性大学之一。1937年,著名数学家、教育家熊庆来出任校长,一大批著名学者受聘到校任教,奠定了学校较高的发展基础和

深厚的学术底蕴,开创了云大办学历史上的第一个辉煌时期。20世纪40年代,云南大学已发展成为一所包括文、法、理、工、农、医等学科在内,规模较大,在国际上有影响的中国著名大学之一。1946年,《不列颠百科全书》将云南大学列为中国15所在世界最具影响的大学之一。

高考恢复40年,你觉得高考可以改变人的命运吗?

天子下帘亲考试,宫人手里过茶汤。——《宫词一百首》

在这个物欲横流,而且众多诱惑以及不平等交织的社会,我们幻想着平等与被爱,幻想着和平与美好。但是能给我们带来公平,以及让我们感受到这个世界仍然有一次能与所有人平等竞争的机会,或许只有高考了。因为出身不同,每个人的起点就有所不同,努力程度也会有很大的区别。似乎只有在高考的考场上,才能最真实地展现出一个人努力过的程度以及结果,证明一个人的实力和他的认真程度。在我国古代,军功世袭爵位使得很多人没有施展自己抱负的机会,整个国家机器的运作也越来越腐败和无用。直到后来科举制度的出现,使得更多的平民子弟能够有机会走上仕途,使得我国的很多领域能够有更多的创新和可能性。

但到了清朝末年,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我国又没有了来评选人才的机会。再加之后来我国受到过的侵略战争以及不稳定的社会环境,没有给人们提供一个学习以及考核的机会。直到1977年高考制度的恢复,又给了很多学子以希望,很多的人又因为高考拥有了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并且将自己的命运从原来的轨道走上新的轨道。直到今天高考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生命中极其重要的一个时刻和机会,参加高考很多人是为了改变命运,也有很多人是为了实现梦想。就像《乌衣巷》的描写一样。

那我们今天要说的一个人便是田浩存,1977年作为已经有了3个娃的父亲参加了当时的高考成为文科状元,他的命运也由此改变。生于上个世纪40年代的田浩存在极其艰苦和艰难的环境下成长起来,深深地明白知识对于一个人改变命运来说是多么重要的。田浩存的家人曾经说过,在学校成绩优异的人可以得到学校给予粮食的奖励,虽然名额很少,田浩存曾长时间的占据了一个名额。但是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爆发,高考制度被取消,很多知识分子受到了批斗,我国的文化体系受到了极大程度地摧毁。而刚刚高中毕业的田浩存也失去了高考的机会只能回到村里干活,作为村子里为数不多受过高等教育的学生,田浩存被推荐去当一名教师。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也成了家有了孩子,本以为自己的一生就这样,平平淡淡地过去了,没想到1977年10月高考制度的恢复给了他又一次圆梦和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虽然已经是三个孩子的父亲,他仍然想去参加高考。不仅有自己的希望,还有家人的支持,虽然有些许犹豫,但是在家人的鼓励下,他还是决定了去参加高考。为了参加高考,他做了很充足的准备,即使每天白天要给孩子们上课,晚上他也会用很多的时间去复习高中课本的知识。上考场前的田浩存既紧张又兴奋,他很珍惜这次来之不易的机会。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高考成绩也很好,并且成为了那年菏泽文科状元。

第2年,田浩存被山东大学录取,直到1982年田浩存在山东大学毕业。毕业之后的田浩存被分配到自己的家乡从事党史研究的工作。有了新工作的田浩存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并且还不忘对自己孩子的学业方面有着更加严格的要求。田浩存对自己的儿子有着很高的期望,并且对儿子进行了精心的培养和教育。或许是一种传承,他的儿子也在高考之后考入了山东大学,从此两父子不仅是父子关系,还有另一层校友关系。

如今田浩存的生活与工作都很美满顺利,退休之后的田浩存也领着退休金,正是享受着自己的天伦之乐。他曾说过自己很感恩高考制度的恢复,感恩政府能够给所有人这样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在那个时代那样艰苦的条件下,田浩存仍然能够坚持下去再度参加高考,是需要我们这一代青年学习的,不管有多艰苦,一定要坚持努力,唯有这样才能通过自己改变命运。

78年恢复高考以来历年录取率

2017年,是中国恢复高考制度整整40年。这四十年,考试的规则,体制一直在健全,正在向着公平的方向发展,所以高考是现在中国最公平的事了,在中国,高考为社会底层人民提供了改变命运的机会,,对农村贫困家庭来说高考地确能扭转命运,起码给了他们更多的机会 。高考或许不一定能改变命运,但是对想改变命运的人有较大的帮助,因为教育开拓视野,为人生的选择提供了一定的空间!

高考绝对不意味着是一场考试,高考几乎牵动着每一个人的神经。高考是一场声势浩大的社会运动,这么多年过去了,高考已经深深地印在了人们的记忆中。在这场没有时间没有地域没有行业没有年龄之分的运动中,我们大都数人或者每一个人曾参与其中或着即将,又或者正在面对,只是方式不同而已,要么直接,要么间接,每个人都是演员,或是主角,或是配角,反正逃避不了。高考有可能意味着漩涡,有可能意味着失落,有可能意味着命运转变。高考是未知的,带来的改变也是为止的,但高考确实是一个机会,一个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它可能是你前20年最重要的一次抉择。

?读书是否可以改变命运?我觉得答案是肯定的!不管是读的好大学还是念的一般大学,经过高等教育近乎百分之百改变你将来工作的性质!那为什么还有人觉得读书无用呢?因为他们眼里只有钱这一个标准!认为命运即是金钱!这实在是一种谬论。

我认为高考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命运,但却不一定能超过富二代。这个富二代有两种,城市的,农村的。财富的积累需要一定的时间,我也坚信读书人的后代不会越来越差,相反那些所谓的农村富二代好日子不会活多长时间的。所以从长远来看,读书的孩子超过那些农村富二代只是时间问题!针对城市里的富二代,人家的父母基本上也都是相当重视教育的,孩子培养的也很优秀,有资本,又很努力,超越他们难上加难!但是这又何妨,你为你的后世子孙开了一个好头,你为你的孩子打下了一个基础,给了他们一个比你好的条件,这就是改变,过歌一两代人,只要你的后代坚持读书,坚持学习知识,怎么可能改变不了他们的命运呢?

所以,加油,不管你处于怎样的境地,知识会给你一个敲门砖,加油。还有在现今,还有什么事情比高考更公平的吗?高考相对是最公平竞争的方式了。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那么,高考公平是基石中的基石。因为人们执着相信,通过高考改变命运。

改革开放带来教育巨变

1977年-1982年:1977年高考人数570万人,录取27万,录取率5%;1978年高考人数610万人,录取40.2万人,录取率7%;1979年高考人数468万人,录取28万,录取率6%;1980年高考人数333万人,录取28万,录取率8%;1981年高考人数259万人,录取28万,录取率11%;1982年高考人数187万人,录取32万,录取率17%。这5年中,刚开始录取率特别低,81年后逐步恢复上升了,报考人数也是逐年降低,所以录取率就高起来了。

1983年-1987年:1983年高考人数167万人,录取39万,录取率23%;年高考人数1万人,录取48万,录取率29%;1985年高考人数172万人,录取62万,录取率35%;1986年高考人数191万人,录取57万,录取率30%;1987年高考人数228万人,录取62万,录取率27%。

1988年-1992年:1988年高考人数272万人,录取67万,录取率25%;1989年高考人数266万人,录取60万,录取率23%;1990年高考人数283万人,录取61万,录取率22%;1991年高考人数296万人,录取62万,录取率21%;1992年高考人数303万人,录取75万,录取率25%,。这几年的录取率都是20%多,比前几年录取率少,主要是报考人数增加了。

1993年-1997年:1993年高考人数286万人,录取98万,录取率34%;1994年高考人数251万人,录取90万,录取率36%;1995年高考人数253万人,录取93万人,录取率37%;1996年高考人数241万人,录取97万,录取率40%;1997年高考人数278万人,录取100万,录取率36%。1997年实现了百万录取人数,可谓实现了一个新的突破。

1998年-2002年:1998年高考人数320万人,录取108万,录取率34%;1999年高考人数288万人,录取160万,录取率56%;2000年高考人数375万人,录取221万人,录取率59%;2001年高考人数454万人,录取268万,录取率59%;2002年高考人数510万人,录取320万,录取率63%。1999年高考录取比例超过了50%,又是一个里程碑,这也是扩招较多的一个年代。

2003年-2007年:2003年高考人数613万人,录取382万,录取率62%;2004年高考人数729万人,录取447万,录取率61%;2005年高考人数877万人,录取504万,录取率57%;2006年高考人数950万人,录取546万,录取率57%;2007年高考人数1010万人,录取566万,录取率56%。2007年首次突破了1000万人,又达到一个高峰期。

2008年-2012年:2008年高考人数1050万人,录取599万人,录取率57%;2009年高考人数1020万人,录取629万,录取率62%;2010年高考人数946万人,录取657万,录取率69%;2011年高考人数933万人,录取675万,录取率72%;2012年高考人数915万人,录取685万,录取率75%。

2013年-2018年:2013年高考人数912万人,录取694万,录取率76%;2014年高考人数939万人,录取698万,录取率74.3%;2015年高考人数942万人,录取700万,录取率74.3%;2016年高考人数940万人,录取705万,录取率75%;2017年高考人数940万人,录取700万,录取率74.46%;2018年高考人数975万人,录取715万,录取率73%。这段时间录取率都在70%以上。

2019年-2022年:2019年高考人数1031万人,录取820万,录取率79.53%;2020年高考人数1071万人,录取967.5万,录取率89.75%;2021年高考人数1078万人,录取1001.32万,录取率92.89%;2022年高考人数1193万人,录取1118万,录取率93.7%。2021年录取人数超过了一千万,又实现了高考的新突破。

2023年的数据还没有统计出来,考生和录取人数都会突破1000万人

祖孙三辈考取同一个大学是真的吗?

1977年恢复高考,是*“四人帮”以后中国政治生活中的事件。

 当年,教育是“*”的重灾区。没想到,邓小平同志一复出就自告奋勇抓教育,并以大无畏的政治决心,改变已经作出部署的“工农兵学员”推荐招生工作,采纳教育专家的意见,毅然作出当年恢复高考的决定。当年10月恢复高考的消息见报,12月便雷厉风行地在全国范围组织起约600万人参加、牵动亿万人心的考试,次年春全面开学。这一重大举措,震动了整个中国和世界。因为,它事实上冲破了“两个凡是”的思想藩篱,从而改变了我们那一代人的命运,向全世界昭示了中国即将发生巨变,为一年后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全党全国工作重心的转移奠定了重要的群众基础。恢复高考,虽然在600万考生中仅有20多万人入学,但这一“巨变”让青年一代看到了希望,赢得了民心、提升了民气,使之后的改革开放顺理成章。

 我那时已在工厂工作了近8年,申请上大学已经是第5次(有3年工龄即可申请),但总是得不到机会,也不知怎样才能得到机会,因为“个人报名、群众推荐、组织审查、学校录取”的方针,没有透明的规则,没有凭自身努力去争取的机会。我没想到竟然能恢复高考,让所有的人凭自己的努力争取上大学。

 接着,又是一个接一个的“没想到”。没想到,我们入学不久,就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彻底放弃“以阶级斗争为纲”,实现了历史的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没想到,我们这一届还没有毕业,在邓小平大力推动下,中国迅速建立起前所未有的国家学位制度,从而形成了从学士、硕士到博士的完整的现代高等教育体系,使我们成为第一批拿着学位毕业的中国大学生;没想到,我们即将毕业,在对外交往很少、外汇紧缺的情况下,邓小平竟然能下大决心“成千上万地派”留学生,经过考试选拔,我成为最初出国留学中的一员;没想到,我在国外完成学业时,又是在邓小平的推动下建立了中国的“博士后流动站”制度,我则有幸成为最早的中国博士后之一,从而有了“流动”的机会。更没有想到的是,邓小平提出,大学特别是重点大学不仅是教学中心,也要成为科研中心。这一主张深刻地改变了中国大学的面貌,让一批研究型大学迅速兴起,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从根本上得以提升。教育的变革成为全国变革的先导,为改革开放提供了最重要的人才支撑。

 35年如白驹过隙,自己从一名考生到大学校长,可以说我是在大学里亲身经历了天翻地覆、沧海桑田般的变化。

 我们的大学教学变了。我学的是“微波技术”专业,出国后对不上口,因为国外的本科口径是“电子工程”,或是“电气电子工程”,甚或是“电气电子与计算机工程”。我们那时几乎全是规定好了的必修课,到国外要自己选课,很不适应。我们那时的学习内容由于长期封闭,几乎形成了“时代差”。比如,在国外“数字技术”已经成为主流,而我们那时却基本上停留在“模拟时代”。又如,那时在国外已经讲授网络,而我们还没有接触过“单机”,还是拿一张张卡片写程序,穿纸带做输入,进机房也只是参观而已。今天,我国大学不仅是专业口径大大拓宽了,而且大力发展通识教育,开设了从公共通识课到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不同层面的选修,以及双学位、主辅修、转专业等等,教学、实验的内容和设施与发达国家几无差别。还有,毕业统一分配变成了自主择业,这种择业的“自由”是多么巨大的历史进步啊!

 我们的国际交往变了。我的毕业设计指导老师是系里“凤毛麟角”的上世纪40年代的留美生,但由于30年的隔绝,脱离了世界学术前沿,我们能查到的资料不仅少而且旧。中国学者偶尔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带回一本会议文集,如获至宝。我出国时,为打一个国际电话要开介绍信、去北京西单排队、登记,极其麻烦。我回国时,新“海归”也还是“凤毛麟角”,常常要在国际交流中当“翻译”。今天的学校里,“海归”教师比比皆是,他们与国际学术前沿保持着紧密的联系。他们不仅经常地、大量地参加国际学术交流,而且很多重要的国际学术活动就在国内甚至是校园内举行。我们的师生通过网络与国际学者同时接触最新的信息。

 我们的学术地位变了。那时我国学者在国外发表论文很少,在国际学术组织任职的几乎没有。记得到20世纪90年代,全校的IEEE会员只有几个人,现在光是电子系就有好几位,且在国际学术界相当活跃。20世纪80年代初,重点大学一年只有几十万元科研经费,现在增长了近万倍。在一些重要的实验室,我们的科研已经站在世界的最前沿。我国的国际学术论文已位居世界前列,中国学术成果被引用和关注的越来越多。大学里的国际科技合作已成常态且迅猛地在广度和深度上发展。我在奥地利的老师Riedler教授,1981年第一次来华讲学,讲的就是卫星通信的ABC,听课的却大多是当时资深的中国学者。20年后,Riedler到西昌卫星中心参加他们研制的仪器搭载在中国卫星上的发射,并参观我们在清华的小卫星中心,我们都感慨万千!

 我们的大学地位也变了。那时,与国外大学在管理层面打交道,就像是小学生,必须从头学起。现在,尽管我们依然虚心学习和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的经验,但我们已经成为平等交流的“同事”。中国大学对于教育发展的认识和见解、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实践经验,越来越受到国际同行的重视,我自己就曾多次受邀,与国际大学校长在重要国际论坛上同台演讲和研讨。特别要说的是,当年我们出国后要先经过考试认定才能注册为研究生,而今我们的毕业生已是世界生源和就业市场上的“抢手货”,力主放开中国研究生签证的正是美国秀大学的校长们。

 改革开放的35年,教育领域经历了从封闭到开放、从落后到与世界同步的巨大变革,但仍然存在不少需要进一步改革开放的地方,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作出了新部署,一个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局面又将呈现在人们面前。

山东农家女两次被顶替上大学的事件究竟有多恶劣?

2002年,7岁的王颖昕跟着姥爷、姥姥、妈妈参加中国政法大学50周年校庆。

2014年,王颖昕考入中国政法大学,姥爷、爸爸、外孙女三代法大人在校门前合影留念。

作文与考场——

“五一日记”

和两个风扇的考场

作文似乎是高考最能撩拨人心的内容,从这祖孙三代人参加高考的作文题目上也可以看到社会观念的嬗变:在郭树松的印象里,高考作文题对于热衷办黑板报、关心时政的他,熟悉又简单。“当时题目是二选一, 五一日记 和 唱国际歌所想到的…… 我看了题目就选择的是唱国际歌,这得跟当时火热的 反修 防修 联系到一起嘛。我的高考成绩果然可以,跟这作文写得好有关系!”

而王振力1987年和王颖昕2014年的高考作文题分别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一篇短文和给材料写作文。

如果说姥爷的记忆里印象最深的是作文,那么对王振力父女来说,考场的环境则是最令他们难忘的。在那1987年闷热的夏日,7月7日、8日、9日三天,19岁的王振力和全国228万高考考生一起,用钢笔书写着自己的未来。酷暑的夏日,压抑的气氛,只有两个风扇的考场里,闷得像个蒸笼。室外,蝉鸣阵阵,夹杂着热浪和土腥浓烈的味道,久久不散。7月7日下午考数学时,大家都是一边拿着衣袖擦汗一边演算答题,狼狈不堪。

相形之下,女儿王颖昕却显得从容得多,因为考场就设在母校邯郸一中,教室里的一桌一椅都是最熟悉不过的,唯一的变化就是,平常拼起来的两张桌子被拉开距离,教室人数由平时的60多人减少至30人。这场景,在高三无数次模拟考时早已经历。

说到考试内容的变化,不惑之年的王振力翻起女儿高考文科综合试题,最感慨的一点是:知识越考越活了!他说当年自己学历史时主要是记诵历史年份等“知识点”,而现在呢,则多是给出材料做分析,不再只是死记硬背。

郭树松: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就是通过高考,改变人生命运,不再“脸朝黄土背朝天”。

王振力:高考对我而言是一次人生的升华。通过学习增加阅历、明确人生观、学到社会知识,这是对人整体素质的提升。高考在我们那个年代就是一座独木桥,是选拔人才的最好途径。

王颖昕:高考对姥爷、爸爸而言就像一个阶梯,他们跳上去了就能改变命运。但是,高考对我而言不是改变命运,考上大学也不是一件困难的事,但考上一所好大学能让我获得一个平台,有更多的人生选择。

数说高考40年

伴随全国高考报名人数总体的下降趋势,以及录取规模的持续增加,大学录取率逐步飙升。1977年录取率为5%,2016年录取率为82.15%,创历史新高。40年间,中国的大学录取率增长了16.43倍。

山东农家女两次被顶替上大学的事情,这件事情非常的恶劣,而且造成了非常不好的社会影响。

高考在每个人的人生当中都是非常重要的一次命运的转折点,然而在这个关键的转折时刻。山东的农家女,因为高中班主任的一系列操作导致了她第一年并没有被大学录取。这件事情背后反映的是高考的公平受到了挑战。高考公平受到挑战,这件事情关系着我们所有普通人的利益,引起了社会重大的反响。

山东的农家女,在20年前,高考成绩被班主任的女儿顶替了,这件事情导致了她的人生轨迹直接发生了变化。第二年,又去复读,去了一个并没有填报的专科学校。后来又自己去广东打工,然后才渐渐摆脱对这件事情对他的影响。

一个高中班主任就可以只手遮天的改变一个普通的农家女的命运这件事情在现在看来非常的可怕。他高考被顶替的背后,到底还有多少的人参与其中,没有人知道。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在那个年代,高考对于农家女孩子来说,是改变命运的唯一的机会。

他的班主任动用自己手中的职权。让这个农家女孩与幸运之神擦肩而过。这件事情也让我们当下去反思,在这过去的40年间,高考恢复之后到底有多少人原本学习成绩很好,但是最后由于被顶替没有上大学,最后就这样匆匆的过完了自己的一生,过着原本不属于自己命运的一生。

高考的公平性再次引起了社会的热议。我们大多都是普通人,需要高考这个平台来帮助我们改变命运。让优秀的脱颖而出。让没有能力的就此被抛弃,让真正有能力的人去上大学,为这个社会做出更多有意义的事情。但是山东农家女两次被顶替上大学的事情让我们重新的审视高考的公平性,维护高考的公平性。

文章标签: # 高考 # 录取率 # 万人